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定义
危急值(critical values)是指一旦出现就应该立刻报告给临床的检测值,如未能及时报告,则会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个概念是由美国George D.Lundberg教授于1972年提出,是临床实验室分析后阶段中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其表现关乎客户对临床实验室服务的满意度。
尽管危急值报告历史已将近40年,但是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在临床实验室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危急值项目的选择
不同的实验室间纳入的危急值项目差异很大。Kost和Howanitz在美国的调查以及意大利的某全国性调查表明,除了常见的钙、钾、葡萄糖、血气、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外,其他纳入危急值的项目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
2.危急值界限
目前危急值界限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外的实验室多参考Kost教授发表的危急值界限表中的值,或是根据美国临床病理学家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Pathologists,ASCP)提供的危急值界限制定指南,但是就如何设定合理的危急值界限这个问题,我国尚缺乏一份标准指南。
3.儿童危急值
儿童与成人的生理差异很大,因此如何根据其生理特点来纳入适宜的危急值项目,制定科学的界限值,是实验室应该考虑的重点。
4.危急值报告与接收
包括接收人员的不统一、缺乏标准的危急值记录方案、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知晓率较低等问题。
5.报告及时性
一旦发现危急值,应该尽快报告给临床,以便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但在缺乏医嘱、医生姓名和部门信息的情况下,从发现危急值到报告的时间可能长达半小时。因此,实验室应寻求用于改进报告时效的方案。
6.假危急值
往往是由于分析前操作不规范所导致,例如在输液时采血、真空采血管抗凝剂问题和标本未及时送检等问题。
本章将对我国2011年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的现况调查过程和结果进行介绍,并根据我国现状提供一些危急值报告建立与实施的建议,从而促进临床实验室质量的改进,以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