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简单的循证2:循证医学入门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如此简单的循证

1 从喝酒认识循证概念

一桌人在喝酒,喝的都是同一个生产批次的53度五粮液,也都喝了同样杯子的10杯,大家觥筹交错,酒热耳酣。
喝酒之后,老张站起来开始大骂,胡说八道,老李已经晕菜,而老王跑到厕所开始呕吐。老刘、老姜和老李一样,东倒西歪。
同样是喝酒,饮酒的量和批次、度数都一样,但是为啥反应会不一样?就是今天要说的循证医学。
咱们临床治疗的时候,为什么使用了同样的药物,比如都用的是20mg的奥美拉唑,但治疗效果却不一样呢?有的还在反酸,有的彻底好了,有的却出现了不良反应。
这就是我们循证要研究的话题。
什么是循证医学呢?
喝酒后的反应不同是因为不同的人酒量不一样,或许还因为喝酒前吃的饭菜不一样,比如有人吃的肉多,有人吃的菜多,有人什么都没有吃。
咱们诊疗也是一样的,有的人早晨服药,有的人晚上服药,就算是把这些所有的细节都统一了,是张三吃了还是李四吃了,可能也不一样。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大家总想把问题简单化。医生对一个一个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总想弄出诊疗常规、临床指南,希望能通过固定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患者就更是如此了,总有患者问我:“大夫,我这个胃痛,吃哪个药能好?”所以,我们希望有很多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得到的临床证据,以便做出临床决策。这是从个体走向群体的必然。就是说,我们要研究一下,喝了同样的五粮液,究竟是晕菜的人最多,还是呕吐的人最多。无论怎么整,每个人就是不一样。
临床指南要不停地修正,因为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或多或少的不同情况。临床问题更是变化莫测,胃痛有多少种变化,有多少种可能,无法让人将其简单化。
循证医学告诉我们,群体到个体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当遵循可以经得起评价的临床证据。从群体中总结的诊疗规律,运用到自己的患者身上,就是循证思维下的循证决策。
请牢记这句话, 循证就是这么简单—医学必定要从个体走向群体,再从群体走向个体。循证就是要告诉我们这句话。
所有的临床决策、诊断治疗方案,最终的判断者必定是临床医师,医学研究肯定也是从一个又一个的患者,而发现一些共性,从而把这些共性的内容放大,再放大,进行放大镜下的研究。
研究出这个共性的东西来,是在不断地接近真理,再回到临床,面对自己的患者。患者是千差万别的,共性的东西要引起注意,患者的个体化也应该引起注意。
循证医学实践就是把从群体中得来的诊疗规律作为重要参考,结合患者的价值取向,以及自己的经验,做出最佳的决策。这个是医生的智慧,医生的决定是循证的核心,临床证据再多,再权威和准确,一定是有医生的判断的,没有医生的判断,不能称之为循证决策。
饮酒不醉量为高,平均来看,大部分人喝大约3两的酒不会醉。每个人要根据自身饮酒的历史和经验,以及今天有没有兴致喝酒,再决定是否去赴宴。
点评
本文作者以饮酒为例来阐释循证医学的概念,结合生活实际,立意好、易理解,能够起到良好的启迪作用。循证医学到底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理念、一门学科,抑或是其他,至今仍未有公认的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循证医学的传播及其对实践与研究的指导。第一,我个人认为“循证”二字不宜单独使用,需要是一个完整的术语,如循证医学、循证科学、循证社会科学、循证心理学、循证教育学、循证犯罪学、循证决策、循证公共卫生、循证实践等。第二,把握循证医学的关键在于把握其三要素: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愿/价值观。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可能是外部证据,亦可是医务人员已经学习转化了的内部证据。而证据是要分级和不断更新的,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第三,证据不等于决策,证据只是决策的要素之一。换句话说,证据再好不等于对我有用,亦不等于我会选择,必须结合另外两个要素才能产生决策。因此,无论是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证据整合,抑或是一次研究证据,都只是为决策提供参考的,其目的是尽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最后,让我们一起徜徉在循证医学研究、教学、实践和争鸣的路上,以酒会友、相逢共举杯,来来来,喝完这一杯,还有三杯。
点评专家简介
曾宪涛,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青年委员会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委会常委兼方法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