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过程着重探讨人心理的共同性。
一、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构成。
(一)感觉与知觉
1.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sensa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感觉人们能够了解自身机体的状况,例如,感受到一定的温度、闻到某种气味、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身体是否倾斜、有无腹痛等。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感觉,将不能产生认识,更不能产生情感和意志。感觉是维持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来自于机体外部还是内部,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感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和作用,反映外部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其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于身体的表面,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内,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3)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机体对刺激感觉能力的大小称感受性(sensibility)。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来度量。要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称差别感受性。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与差别感受性的高低同样呈反比关系。
(4)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称作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ion)。感觉适应现象是感觉中的普遍现象。嗅觉的适应性最强,“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听觉的适应不大明显,痛觉的适应最难发生。而视觉适应最为复杂,从亮处进入暗室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一会儿就能看清了,表明感受性升高了,从暗处进入亮处时,也需要过一会儿才能看清东西,表明感受性降低了。
2)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sensory contrast)。感觉对比包括:①同时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例如,绿叶衬托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②先后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例如,吃了糖后,紧接着吃梨,会感到梨是酸的。
3)感受性补偿:
感受性补偿(sensory compensation)指某感觉系统的功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功能来弥补。例如,盲人的听、触觉特别灵敏。感觉补偿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的感受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经过长期训练会表现出惊人的能力,如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高度完善的味觉和嗅觉等。
4)感觉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个现象称为感觉后像(sensory-image)。视觉后像表现得最为明显,看电影、电视都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感觉后像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像的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5)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即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称为联觉(synesthesia)。如蓝色看起来比较宁静,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
2.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当物体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不仅能反映这个物体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里将物体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的联系和关系,组合成一个整体,这种对客观事物和机体自身状态的整体反映过程就是知觉。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心理过程。
1)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首先,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就不会产生感知觉。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要想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则必须在感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和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②感觉仅是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③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④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组织,但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依赖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感觉的有机整合。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对于大量的刺激物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将其中的少数作为知觉的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可以依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转换。影响知觉选择性的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动机、需要、兴趣、任务、爱好、情绪状态、经验等。客观因素指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反复出现等。
2)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表明了知觉对感觉信息的组织,是积极的和主动的信息整合过程。
3)理解性:
是指人们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个体知识经验、言语指导、个人兴趣及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前提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深刻、越精确、越迅速。
4)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以后,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各种知觉的恒常性中视觉的恒常性最明显,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二)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注意(attention)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平时所说的“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等都是对注意的描述。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特性。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性。
2.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时的主动程度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3种类型。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指既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即外界事物引起的不由自主的注意。情绪、兴趣、需要等与无意注意有密切联系。
(2)有意注意:
又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注意,受人意识的调节支配。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活动目的与任务、兴趣、过去经验和人格等。
(3)有意后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之后出现的注意的特殊形式。有意后注意对完成长期任务有积极的意义,关键是要对活动本身产生直接兴趣。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即同一时间内注意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两个:①对象方面:对象越集中、有规律、能构成相互联系时,个体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如字母排列成行比分散时被注意的数目要多些;颜色、形状相同的图形要比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注意范围要大些。②个体方面: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影响注意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在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特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客观方面,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容易使个体维持长时间的注意;二是主观方面,与个体的兴趣和状态有关,如人在失眠、疲劳或生病时注意就不稳定,而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时对客体有兴趣稳定性就大。同时与加强训练也有关。注意的稳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间歇地加强和减弱,这就是注意的起伏现象。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如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比较熟练的,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注意分配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工作要求高度注意分配能力,如外科手术、开车、驾驶飞机等都需要很好的注意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是个体有目的地、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刺激信息的性质。通常原来的注意紧张度越高,新信息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转移注意就越困难。
每个人注意的广度、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分配都有差异,这与大脑皮层动能状态有关。正常人通过有意识训练可改善注意的品质以提高注意能力。
(三)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memory)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是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人不仅对外界信息的摄入是有选择的,而且信息在人脑中也不是静止的,而是要进行编码、加工和贮存。信息能否提取或提取的快慢,与编码的完善程度及贮存的组织结构有密切联系。
2.记忆的分类
(1)记忆按其内容分类:
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1)形象记忆:
即对感知过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记忆。它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显著的直观性。例如,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声音、气味、软硬、冷热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如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忘怀,就是情绪记忆的表现。情绪记忆比其他记忆更持久。
3)逻辑记忆:
是以概念、命题和思想等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具有概括性、理解性等特点。逻辑记忆形式是人类所独有的。
4)运动记忆:
是以曾经做过运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是人们获得语言、掌握和改进各种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基础,运动记忆一旦形成很难遗忘。
(2)按记忆保留时间长短分类:
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immediate memory)又称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指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还能保留一个极短时间才消失的记忆。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是以信息的物理特性为编码的主要形式,有鲜明的形象性,如视觉后像的记忆、回声的记忆等。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很短,为0.25~2秒。感觉记忆中登记的材料受到特别注意就转入第二阶段即短时记忆,否则就会消失。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又称初级记忆、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刺激作用终止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仓库的作用,除了重要的信息外,一般信息很快消失。如拿到一个需要的电话号码后,立刻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事过之后就记不清了。短时记忆的特点是储存时间很短,如果不复述很快就会遗忘。如果进行加工处理就会转入长时记忆。另一特点是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又称二级记忆,指保存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该系统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使人有效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以便更好地识记,也可使人迅速有效地从头脑中提取有用信息。长时记忆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可因印象深刻一次获得,是个体积累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前提。其特点是容量没有限度,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直到终生。
3.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阶段。
(1)识记:
识记(memorization)是通过反复感知、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是记忆的初始环节。
根据有无明确的目的和努力程度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①无意识记:没有明确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识记;②有意识记:有明确目的,需要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识记。
根据是否理解识记的内容,可将有意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①机械识记:依靠机械地重复进行的识记,即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②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
(2)保持:
保持(retention)是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和巩固过程,是识记和回忆的中间环节。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lls)最先研究了遗忘的规律,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知识拓展
识记材料的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既会表现在质的方面,也会表现在量的方面,而量方面的最大变化就是遗忘。质方面变化开展了很多实验研究。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于1932年通过图片回忆实验和故事回忆实验开展记忆的研究。他做过一个图片回忆实验:让被试者看一幅图,隔半个小时后要求他凭记忆把看过的图画出来,然后给第二个被试者看,隔半个小时后要求第二个被试者也将刚看过的图画出来,再给第三个被试者看……依次传下去,直到第18个被试者。第一个被试者识记的是枭鸟形象,经过18个被试的加工改造,最后变成了一只猫的形象。巴特利特还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的故事,在实验室中让许多被试者阅读,过一段时间再让他们复述。结果发现: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被试者回忆时都增添了许多关于鬼的内容和细节;而受到逻辑学训练的被试者在回忆时大量删去鬼怪的描述,使故事变得更加符合逻辑。巴特利特认为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记忆质方面的变化表现在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经验的变化,原来不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内容变得更加简略和概括;或者是增添了原来没有的细节,使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或更为夸张和突出。
(3)再认或回忆:
再认(recognition)或回忆(recall)是记忆的最后环节,再认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体验过的或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仍能认识的心理现象。回忆也称再现(reproduction),是事物或知识经验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回想起来)的过程。它们都以识记为前提,又都是检验记忆保持的指标,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都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4.影响记忆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否明确:
心理实验表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识记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有意义的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慢;形象材料较抽象材料遗忘慢;简单的材料较复杂的材料容易记住;较长的材料首尾遗忘少,中间遗忘多;运动性记忆巩固后不易遗忘。
(3)学习程度:
心理实验表明,遗忘与学习程度在适当范围内成反比。学习程度愈高,复习次数越多,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效果最好。
(4)识记方法:
应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①及时复习:根据遗忘的规律,学习后及时复习,可以事半功倍;②分散识记比集中识记效果好;③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材料意义,把它概括为提纲,再进行记忆,容易记住和保持;④不要把性质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以便克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避免内容相互干扰;⑤结合回忆的识记比单纯重复的识记效果好;⑥多样化的复习:把眼看、耳听、手写、嘴默念、脑想结合起来复习,比单纯视觉识记效果好。
5.记忆与临床护理工作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具备准确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因为护士的职责是执行医嘱,每项工作都必须数量化,而且数量要准确。护士应该具有良好的记忆品质,要善于记住主管病人的护理问题、护理操作规程及用药特点,不能有错误。要注意病人的记忆特征,有些神经精神病病人常有记忆障碍,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要考虑到不同病人的记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四)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即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揭示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思维离不开感知觉,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大特征。
2.思维的基本过程
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外界信息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
3.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
1)动作思维:
是以实际动作或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即以动作为支柱,依赖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动作思维是1~3岁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但在实际生活中,成人也常常依赖实际操作来解决一些问题。
2)形象思维:
是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思维活动依赖具体形象和已有表象。从个体心理发展看是3~6岁的儿童主要采取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文学家及设计师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是以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式,成人的思维大部分是抽象思维,是由语言、符号参加的思维。
以上三种思维不能截然分开,在个体发展中由于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较晚,因此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就出现的早一些,抽象思维出现的晚一些。在成人思维中三种思维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
(2)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分类
1)求同思维:
又称聚合思维或集中式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思考,得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有时会妨碍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2)求异思维:
又称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索多种多样答案的思维。例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同一数学题,就属于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3)根据思维创新程度分类
1)习惯性思维:
又称为常规思维、惰性思维,是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程序化思维,是人们按照现成的方案或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既规范又节约时间,不需经过深入思考就自动地给出答案,但其创造性水平较低。
2)创造性思维:
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在头脑中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新的思路寻求新的成果,有创造想象参加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4.思维与临床护理工作
现代护理的独立功能占70%,而依赖功能只占30%,且护理工作本身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因此护士必须具有独立、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每个病人要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要注意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进行护理改革和创新,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不仅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还要有以渊博的医疗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丰富的医疗经验为内容的卓识和能力,勇敢以智慧卓识为基础,卓识以勇敢为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共同构成胆识品质的内涵。另外,要注意病人的思维特点,特别应注意精神疾病病人常有思维障碍等。
(五)想象
1.想象的概念
想象(imagination)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新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内容来源于现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超现实的,例如孙悟空的形象是在猴子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形象。
2.想象的分类
根据想象产生时有无预定目的,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involuntary imagination)指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例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把天上的白云看成一群羊或朵朵棉花等,都属于无意想象。梦也是无意想象的一个极端例子。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voluntary imagination)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
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有更大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3)幻想:
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有积极幻想和消极幻想之分。积极幻想指健康、有社会意义的幻想;消极幻想指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
二、情绪过程
(一)情绪概述
1.情绪与情感
情绪(emotion)与情感(feeling)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与情感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当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满意、喜悦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当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悲哀、愤怒等消极的内心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在于情绪和情感都是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态度体验,反映的是同一种心理现象,统称为感情。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在于:①情绪发生的早,情感产生晚;②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所特有的;③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情境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稳定态度的反映;④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则是感情的内容,情感的表达会伴随情绪反应。
(二)情绪与情感分类
1.情绪的划分
对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没有统一标准。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说。现代一般认为个体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两种,其中基本情绪有四种,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2.情绪状态分类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如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件喜事会让我们很长时间保持着愉快的心情,一件不如意的事也可能让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这些都是心境的表现。
(2)激情:
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强烈、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狂怒、深恶痛绝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例如,盛怒时的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狂喜时的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等。激情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极性。激情状态下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做出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应激:
指个人对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下,有的人急中生智,当机立断,集中全部精力去应付突变,从而化险为夷;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3.情感分类
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是个人根据社会道德准则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在探索未知的事件时所表现的求知的欲望、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迟疑、惊讶、焦躁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慰;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由于违背和歪曲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都属于理智感。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事物美的评价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
(三)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恐惧的呼号就是动物的求生手段。情绪直接反映个体的生存状况,如通过愉快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表示面临困难,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和同情来维护人际联结,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对策等。
2.动机功能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产生生理驱力,这时人的恐慌感和急迫感就会放大和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动力。
3.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包括对活动的促进和瓦解两方面,正性情绪起协调、促进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作用。情绪的组织作用还体现在对记忆和行为的影响方面,良好情绪状态下,容易回忆带有愉快情绪色彩的材料;如果识记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被记忆,那么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忆出来。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使人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希望和渴求,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4.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也称信号功能。情绪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的功能,通过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和人际间相互了解,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媒介,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摇头表示否定等。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得更加明显或确定。从信息交流的发生上看,表情交流比言语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语阶段,婴儿与成人相互交流的唯一手段就是情绪。情绪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功能,它可以作为社会的亲合剂,使人们接近某些人,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阻隔剂,使人们远离某些人。
(四)情绪的外部表达
情绪和情感本是一种内部体验,当体验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些外部表现,并可以观察到。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达尔文在他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痕迹。
2.体态表情
体态表情(body expression)指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通常也称为“体语”。手势是重要的身体表情,它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来表达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在一些情况下,手势也可以单独使用,如人们在无法用言语沟通时,往往通过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表达个人情感、传达个人信息。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language expression)指情绪发生时在语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言语中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等所表达的情绪是言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
(五)情绪与护理临床实践
护士的情绪变化尤其是面部表情,对病人及其家属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护士应该具有对生活及工作积极、热爱、乐观、稳定的心境。在工作中调控好自己情绪,对病人的关爱通过言语、面部、体态等外部表现传达给病人。大部分病人存在痛苦、悲哀、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神经精神病病人常有情绪表达、反应、体验等障碍,护士在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和一般护理时,应考虑不同病人的情绪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病人有安全感、亲切感及信任感。
三、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will)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以此支配调节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仅要认识客观世界,还要改造客观世界,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此相应的人的心理、意识的职能不仅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以及产生一定的态度检验,更重要地是还表现在针对客观现实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活动,这种自觉地确定活动目的,并为实现预定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的心理现象构成了人的意志过程。
(二)意志品质
意志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则意志薄弱。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四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指个体在行为目的明确、行为意义认识充分后,再采取行动的品质。这种品质与坚强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密不可分。只有具备自觉性的个体,才能主动独立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才能够以满腔的热情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与自觉性相反的则是意志的盲目性和缺乏自信心。
2.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指个体能够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决断,并采取决定的品质。果断性是以深思熟虑为基础,能够正确全面地考虑行动目的和方法,当机立断。意志的果断性与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分不开,也与个体的机智、学识、胆识息息相关。与此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冒失和优柔寡断。
3.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也称顽强性,指个体以充沛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经过长期磨炼得来的,是指善于抵制各种诱惑,能够较持久地坚持决定,表现为锲而不舍和善始善终。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顽固执拗和动摇。顽固执拗是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也拒绝采纳别人建议,有时明知有错,还要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执迷不悟,实际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动摇性是指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甚至妥协,或怀疑自己预定目的是否恰当,不断改变或放弃自己的决定,知难而退,见异思迁,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顽固执拗和动摇性都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
4.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指个体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的品质。自制力强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坚持执行决定,圆满完成任务。与自制力品质相对应的是冲动性和怯弱。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后者在行动时畏缩不前或仓皇失措。
(三)意志与护理临床实践
护理工作是一种复杂而具体的工作,涉及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困难、委屈、挫折或误解,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问题,遇到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神经精神病病人常有意志障碍,这些都需要护士有坚强的个人意志力。在遇到困难及挫折时能应用自己的意志力及控制力排除干扰,约束自己的言行,首先将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有效地排除困难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