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两个方面。对于心理现象及其实质的研究一直是人类科学探究的重大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事实及科学研究证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心理水平的提高与神经系统进化相平行
当生物有了神经系统后才出现心理现象,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越复杂,进化程度越高,其心理现象就越复杂。一般说来,无脊椎动物只有感觉,只能形成对刺激的个别属性的稳定反应,比如蜜蜂、蚂蚁只依据物体的气味来分辨敌友。脊椎动物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已经形成了脑,并有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分,心理发展进入到知觉阶段,能够将复合刺激当做信号,也就是可以将刺激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建立条件反射,做出整体性的反应。哺乳动物的灵长类开始具有思维的萌芽,能够借助事物的表象及简单的概括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比如类人猿可以搬动木箱站上去取挂在高处的香蕉。许多研究表明,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脑重量指数最大,大脑皮质进化最完善,脑结构最复杂,与此相应,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所有动物中最复杂的。
(二)神经心理学的成果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P.Broca)通过对失语症病人的尸体解剖,在大脑左半球发现了语言中枢。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潘菲尔德(Wilder Panfield)通过对进行脑手术的病人进行微电极刺激发现大脑的表面被分割成许多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A.Luria)通过比较解剖法、脑局部刺激法以及脑组织损毁法,对脑的机能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发现了脑的不同区域同相应的心理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当今生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物心理学家可以利用脑电图仪来测量和分析大脑产生的电活动,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直观地看到人在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时,大脑各部位的活跃情况,还可以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更为详细地呈现心理活动时大脑不同区域的活跃程度。时至今日,“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论断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证明。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但是,人脑不能凭空产生心理,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如果没有客观现实,人的心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客观现实是指人心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尤其对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幼儿一直缺乏正常社会环境的刺激,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停留在动物心理的层次。自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发现30多个被动物哺育大的孩子,有猴孩、狼孩、熊孩、羊孩、猪孩等。由动物抚养长大的孩子,即使回到人类社会后得到了精心抚育,其口头语言能力也无法恢复,感觉畸形发展,情绪贫乏,动作失调(特别是直立行走能力),回避与人的交往,智力低下,长期保留抚养其长大的动物的一些习性。大量的兽孩事实说明,即使有人类的大脑,但如果长期脱离社会实践,缺乏交往,也不会产生正常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是像镜子那样机械、被动,而是积极主动、有选择性的。例如,对同一客体,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知觉;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因为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反映客观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认识世界,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可以随意地发动行为、调节行为和终止行为。所以,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既是主观的,更是能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