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由于膳食中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消耗增加,导致能量和蛋白缺乏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 岁以下婴幼儿。
【病因】
1.摄入不足
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奶粉配制过稀;突然断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长期以淀粉类食品喂养;不良饮食习惯;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的进食减少;食物缺乏供给不足等。
2.消化吸收障碍
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包括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其他如肠病导致的蛋白丢失、肝功能异常、慢性寄生虫感染等,均可导致营养素吸收障碍和丢失。
3.需要量增加或消耗增加
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的恢复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等均需要量明显增多;糖尿病、大量蛋白尿、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使营养素的消耗量增多;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如早产、双胎因追赶生长等,易导致营养相对不足而可引起营养不良。
【病理生理】
1.新陈代谢异常
(1)蛋白质:
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蛋白质代谢处于负平衡。 血清蛋白尤其是白蛋白明显降低,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白蛋白<20g/L 发生低蛋白性水肿。
(2)脂肪:
能量摄入不足时,体内脂肪大量消耗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血清胆固醇浓度下降。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主要器官,当体内脂肪消耗过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大量甘油三酯在肝脏累积造成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
(3)糖类:
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多,糖原不足和血糖偏低,轻度时症状不明显,重者可引起低血糖昏迷甚至猝死。
(4)水、盐代谢:
脂肪大量消耗、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低蛋白血症可出现水肿;胃肠功能紊乱时易出现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和低镁血症,临床补液时要特别注意。
(5)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体温偏低,皮下脂肪菲薄,散热快;血糖降低;氧耗量低、脉率和周围血液循环量减少等有关。
2.各系统功能低下
(1)消化系统:
胃肠黏膜萎缩变薄,黏膜皱襞减少甚至消失,消化液和酶的分泌减少、酶活力降低、肠蠕动功能减弱、消化功能低下,易发生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和感染。
(2)循环系统:
心肌细胞萎缩不明显,但心肌纤维浑浊肿胀,心脏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细弱。
(3)泌尿系统:
肾小管浑浊肿胀、脂肪变性,重吸收和浓缩功能减低,尿量增多而尿比重下降。
(4)神经系统:
脑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脑细胞数量减少和成分改变,出现精神抑郁、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条件反射不易建立。
(5)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如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白细胞吞噬功能、补体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明显降低。 淋巴组织萎缩,出现IgG 亚类缺陷和T 淋巴细胞减少,T 细胞亚群比例失调等。 患儿结核菌素试验等皮肤迟发性免疫反应呈阴性,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后体重下降,活动减少、皮下脂肪和肌肉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出现消瘦、皮肤干燥、苍白、皮肤逐渐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如老人状。 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皮下脂肪减少的顺序是:首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 营养不良初期,精神状况正常、身高多无影响。 随着病情加重,身高亦低于正常,肌张力逐渐降低、肌肉松弛、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时,四肢可有挛缩。 重度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出现凹陷性水肿、皮肤发亮,严重时可破溃、感染形成慢性溃疡;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如心脏功能下降,心音低钝、血压偏低、脉搏变缓等。 单纯碳水化合物喂养者外表呈“泥膏样”改变。蛋白质严重缺乏可致水肿型营养不良,又称恶性营养不良病(kwashiorkor)。
【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
造血物质,如铁、叶酸、维生素B 12、蛋白质等缺乏,出现营养性贫血,最常见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
脂溶性维生素A 缺乏最常见,还可伴有水溶性(维生素B,C)及其他脂溶性维生素(D,E)的缺乏。 营养不良时维生素D 缺乏症状可不明显、恢复期生长发育加快时维生素D 缺乏的症状比较突出。 约有3/4 的患儿伴有锌缺乏。
3.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反复出现各种感染 如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等,易出现腹泻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4.自发性低血糖
表现突发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一般无抽搐,若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
【实验室检查】
早期缺乏特异、敏感的诊断指标。 血清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反应灵敏、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是蛋白质营养不良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视黄醇结合蛋白质、前白蛋白、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代谢周期较短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是营养不良最重要和特征性的改变,但其半衰期较长,不够灵敏,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诊断】
根据小儿年龄、喂养史,出现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 轻度或早期营养不良患儿易漏诊,需通过定期生长监测、随访和营养评估及敏感的实验室指标才能及时发现和诊断。 诊断营养不良的基本测量指标为身长(身高)和体重,5 岁以下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如下:
1.体重低下(underweight)
主要反映急性或慢性营养不良。 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 SD 以下为体重低下。 低于均值减2 SD~3 SD 者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 SD 者为重度。
2.生长迟缓(stunting)
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 SD 为生长迟缓。 低于均值减2 SD~3 SD 者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 SD 者为重度。
3.消瘦(wasting)
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 SD为消瘦。 低于均值减2 SD~3 SD 者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 SD 者为重度。
临床常综合应用以上指标来判断患儿营养不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符合一项即可诊断营养不良。 以上三项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仅符合其中一项。
【治疗】
治疗原则是祛除病因、调整饮食、营养支持和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注意早期发现和处理轻症患儿,防止发展为重症。
1.祛除病因
查明病因,积极处理原发病,如: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纠正消化道畸形、改善喂养方法。
2.营养治疗
(1)饮食调整及补充营养物质:
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纠正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母乳喂养者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按需哺乳,人工喂养者注意逐渐增加奶量。 除乳制品外可给予高蛋白的食物,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 开始,逐步增加到3.0~4.5g/kg,过早给予高蛋白食物可引起腹胀和肝大。 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营养治疗开始后,组织修复增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应量应大于每天的推荐量(表5-6)。 不能耐受胃肠喂养或因病情需要禁食时,可考虑采用全静脉营养或部分静脉营养。
①轻度营养不良:对症处理,改善肠道功能,调整饮食,加强营养。 每天热卡及蛋白质的摄入量主要取决于胃肠道功能的耐受情况,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较快较早添加蛋白质和高热能的食物。 一般从每日250~330kJ/kg(60~80kcal/kg)开始,逐渐加到每日500~727kJ/kg(120~150kcal/kg),待体重接近正常体重时,恢复到正常生理需要量,按实际体重计算热能需要。
②中-重度营养不良:因长期摄入过少,过快增加摄食量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 根据实际消化能力和病情,逐步调整饮食的量和内容。 初始阶段能量供给:在患儿近期摄入量的基础上增加20%左右,如果无法判断应控制在推荐摄入量的50%~70%。 中、重度可参考原来的饮食情况,从每日165 ~230kJ/kg(40 ~55kcal/kg)开始,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加到每日500~727kJ/kg(120~170kcal/kg),待体重接近正常体重时,恢复到正常生理需要量,按实际体重计算热能需要。 此外,重度营养不良治疗时,营养、维生素及矿物质需分阶段补充(表5-6,表5-7)。
表5-6 维生素及矿物质补充时间及剂量
注: a 为近1 个月未补充维生素A 的患儿; b 仅在体重增加时补充
表5-7 住院重度营养不良治疗时间表
(2)药物治疗
①促进消化:胃蛋白酶、胰酶、B 族维生素等。
②促进蛋白合成:苯丙酸诺龙每次0.5~1.0mg/kg,肌内注射,1~2 次/周,连续2~3 周。 使用时注意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
③增加食欲:正规胰岛素:2~3U,肌内注射,1 次/日,使用前先服用葡萄糖20 ~30g,1 ~2 周为一疗程。元素锌:每日口服0.5~1mg/kg。
④中医:营养不良在中医称为“疳积”,治则为健脾补气、理中化积。 主要采用参苓白术加减、针灸、推拿、捏脊等调理脾胃功能,改善食欲。
(3)并发症治疗:
①及时处理各种危急情况:严重营养不良常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及时治疗和纠正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肾衰竭、低血糖,及各种继发感染及维生素A 缺乏所致的眼部损害等,开始治疗第一天即一次性给予维生素A 1500μg(5000U)。 采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纠正营养不良(表5-6)。 ②血制品:严重贫血者少量多次成分输血,低蛋白血症时可输白蛋白。
(4)加强护理:
温柔呵护,提供快乐、有感官刺激的环境,给予心理和情绪上的支持;进行父母可参与的结构化游戏治疗;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户外活动。
【预后】
预后取决于营养不良的发生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年龄愈小,其远期影响愈大,易发生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缺陷。
【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
1.消除贫困,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
是消除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前提。
2.做好孕期保健
儿童营养不良多为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延续,而后者多源于胎儿营养不良。 做好孕期保健,加强对孕妇,特别是孕中晚期的营养指导。
3.合理喂养,保证蛋白质-能量的充足摄入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对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应采用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并及时添加辅助食品;纠正偏食、挑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4.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
坚持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睡眠,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
5.防治传染病和先天畸形
应积极预防并治疗感染性疾病,按时进行预防接种;预防出生缺陷和先天疾病的发生,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胃肠道畸形等先天畸形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6.加强营养健康监测
推广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定期测量体重,并将体重值标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如发现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应尽快查明原因,及时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