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一)我国石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 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生产、加工成本高
依据目前情况预测,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将会愈来愈大,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分析: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将只能达到1.85千万吨,在我国石油出口的前提下,这个时期原油缺口将为197万吨,2015年我国原油供给将有50%以上依赖进口。同时,国内大部分主力油田已到中后期开采阶段,高采出成本现象日趋严重;与世界大的石化公司相比,石化产品加工成本明显偏高。
2. 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差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技术越来越成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内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公司的炼油总规模虽然大于原油产量,但是炼厂普遍规模小,配套装置能力低,并且装置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也较低,总体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与国际大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还主要靠引进。
3. 经营机制不活,生产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的体制性弊端和历史性包袱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过持续的重组改制和配套改革,虽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了重大的步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庞大的职工队伍,严重的冗员和社会负担,造成劳动生产率不高,经营机制不活,严重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 持续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
赢利能力是许多因素诸如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最能说明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从近些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数字计算出几个大公司的资产利润率来看,中石化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只有国外大公司的1/8~1/10,相差甚大。而且对外油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和世界知名大石油公司相比,原油自给率低,抗风险能力差。
5. 跨国营销刚刚起步,国际化程度依然很低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石化的生产和营销基本上是封闭式运行的,没有融入国际贸易的大环境。我国石油企业(特别是CNPC)的跨国经营尽管有了一个好的起步,并表现出一定的政治、经济、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潜力,但与国外大公司相比,无论是海外油气储量、产量、国际贸易量、跨国投融资、国际化收入,还是业务领域、地域分布等,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企业背景
1. 收购方——中海油
(1)公司简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是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现有98 750名员工。
自成立以来,中国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等六大业务板块。
近年来,通过成功实施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围绕《“二次跨越”发展纲要》,公司紧紧抓住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新机遇,正视发展中所遇到的新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油气勘探开发、炼化与气电、工程技术与服务、新能源与金融等业务板块,为全力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二次跨越”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2年,公司在《石油情报周刊》杂志“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排名中位列第33位,比2011年上升1位;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列第101位,比2011年上升61位。公司继续享有标普和穆迪授予的AA-和Aa3级国家主权级资信评级,为国内企业最高评级。
中国海油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实施协调发展、人才兴企、科技领先和低成本战略,坚持特色发展道路,推动公司的高效高速发展,努力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2)经营业绩
2011年,中国海油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年营业收入4 882亿元,利润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3亿元,实现经济增加值627亿元,年末资产总额达到7 185亿元。中海油全年共生产原油4 661万吨,天然气167亿立方米,累计加工原油2 610万吨,生产成品油679万吨,进口液化天然气1 081万吨,公司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基础管理不断优化,深水战略迈出实质步伐,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自2009年起,中海油的营业收入从2 096亿元起不断上升,至2011年达到4 882亿元,其中中下游产业收入增长最快,从50.8%上升到66.8%,上游业务和其他收入略有下降,如图5-1所示。
图5-1 中海油营业收入构成图
资料来源:中海油年报
从2009年至2011年中海油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产经营规模,净资产从2009年的3 255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 590亿元,在资本投资和上游投资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如图5-2所示。
图5-2 中海油资产投资状况
资料来源:中海油年报
3)中海油海外发展状况
中国海油持续优化海外业务布局和投资结构,提升海外项目运作质量和效益,国际化经营规模持续扩大。海外资产比重26.4%,海外收入比重26.2%,跨国指数向国际一流公司逐步趋近。“2011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排名中,中国海油位列第四。
2011年,海外原油产量766万吨,天然气产量56亿立方米。进出口公司全年完成石油和化工原料贸易2 528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原油贸易量2 158万吨,成品油贸易量59万吨,燃料油贸易量130万吨,化工原料贸易量181万吨。
2. 被收购方——尼克森
1)公司简介
尼克森公司成立于1971年,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上市,总部位于卡尔加里,该市是加拿大西南部的阿尔伯塔省(Alberta,加拿大油气资源最富集地区)省会,拥有约3 000名员工,是加拿大第十四大石油公司。其专注于三项发展战略:加拿大西部的油砂、页岩气及主要位于北海、西非海上及墨西哥湾深水海域的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2012年9月20日尼克森股东批准中海油对其收购。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联邦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加国联邦石油企业尼克森,该笔交易是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最大金额收购。
尼克森的资产包括勘探、开发和在产项目,分布于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尼日利亚海上、墨西哥湾、哥伦比亚、也门和波兰。常规油气、油砂和页岩气为其三项核心业务。
2)经营状况
从资产构成看,尼克森是一家典型的非常规油气公司。由于非常规油气开发投入高且对油价波动更敏感,此类公司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更易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财报显示,尼克森2008年净收入为17.15亿加元,2009年暴跌至5.36亿加元。2010年升至11.27亿加元,2011年又跌至6.97亿加元。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也波动剧烈,2008年为43.54亿加元,2009年为18.86亿加元,2010年为23.92亿加元,2011年为24.97亿加元。石化行业的经验表明,非常规油气公司很少能成长为大型的NOC(国家石油公司)或IOC(国际石油公司)。它们的专长不是项目管理和融资,而是技术。近几年全球经济萎缩,油气的需求和价格走低,导致此类公司遭遇资金短缺的困境。
除了经济环境恶劣和融资能力欠缺,尼克森的管理失误也令其步步被动。从2000年开始,公司就失去了方向。公司卖掉部分轻油资产把资金投在成本巨大的重油开发上,这些都是错误和败笔,长湖项目就是诸多问题之一。长湖项目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资产以油砂为主,为尼克森提供了约9%的产量,仅次于北海项目和Syncrude油砂项目,且产量仍在逐年增加。2008年,尼克森投入长湖项目约8.47亿美元,其中4.25亿美元用于升级开采设备和技术,但仅增加了1 900万桶油当量的可探明沥青储量。几个大型项目的投资管理失误使公司经营陷入被动局面。
美国对加拿大油砂态度上的摇摆,也让尼克森的境况雪上加霜。加拿大最大的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营公司Transcanada原计划投资70亿美元,修建一条长达2 700公里、途经美国六个州、从加拿大油砂产地阿尔伯塔省直抵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炼油厂的输油管道。建成后,加拿大每天对美出口原油量可增加70万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