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认识谈判对手:五种对手的应对策略
为什么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的表达并没有问题,却在职场和生活中与人沟通时,总觉得很难说服对方?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对所有沟通对象都使用了同一种说服技巧。而实际情况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态上都会有所不同。同一种说服技巧,当然无法应对有不同诉求的人,更无法应对人格特质迥异的人。
2009年,我初到上海就认识了在管理上颇有经验的老徐。当时他也刚被外调到上海,担任一家电器企业的销售部部长,统管华东地区的销售人员。有一次,老徐给我讲了一段他带团队的经历,让我对谈判风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
老徐在调来上海之前,就听闻华东地区的员工不好管理,团队士气涣散,迟到早退很普遍,而且华东地区近两年也是业绩平平。
老徐新官上任,为了了解团队、重振士气、创出佳绩,制定了一项新的规定:一年内,坚持上下班并按时打卡的人,到年底都可以领到1万元的奖金。
得知这个消息后,整个销售团队的员工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几种反应:
有些员工,尤其是一些新员工,积极性特别高,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定会拿到这1万元奖金;
有些员工却对这个奖励机制持观望态度,在他们看来,“新官上任三把火”,制度定出来,不一定推行得下去,自己就先按照领导说的做,静观其变;
还有一些员工,尤其是工作了七八年的老员工,则非常懈怠,一开始就对这个规定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他们之前自由散漫惯了,现在突然改成“朝九晚六”,非常不适应。
到了年底,老徐查看考勤结果时发现,80多人的销售团队,只有5个人坚持到底,拿到了奖励。虽然考勤激励的效果并不如意,但通过这件事,老徐却对团队员工的人格类型有了粗略的了解。
基于考勤数据和对整个过程的观察,他发现员工无非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员工,他会为了获得1万元的全勤激励积极行动,无论每天按时打卡对他来说有多困难,他都会克服。同时,在他看来,如果最后只有自己完成了全勤,而其他同事都没有坚持下来,那自己就是唯一的赢家,他喜欢这种打败别人的感觉。这类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人际关系,属于竞争型人格。
第二种员工,他可能不太赞同这个规定,但是为了不影响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他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同时,他对于奖金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根据领导的喜好来执行规定,不引起领导反感就行。这类人不在乎利益,却在乎人际关系,对领导制定的考勤规定,表现出迁就的态度,属于迁就型人格。
第三种员工,他既不在乎奖金有多少,也不想通过按时上下班获得领导的好感,只要完成工作就好,考勤奖励于他没有吸引力。这类人既不在乎自己的利益,也不在乎人际关系,对新的考勤规定采取回避的态度,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人格。
第四种员工,占这次考核中的大多数。他们愿意接受这项考核,既对于1万元的奖金有点心动,也不想影响自己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类人对于利益,不像竞争型人格的人那样势在必得,对于人际关系的在乎程度,不像迁就型人格的人那么强烈,所以对于按时考勤这项规定,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坚持到底。这类人,可以称为妥协型人格。
第五种员工很特别,他关注的不是这次考勤,而是考勤背后的原因。他知道领导真正在乎的并不是迟到早退的表面现象,而是团队士气涣散、业绩不理想的深层问题。所以他采取的行动是:先向领导反映问题所在,比如员工不积极的原因是近两年受到电商挤压,线下销售的业绩不好,收入不高;再向领导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公司可以考虑开设新的电商渠道,来改变这一现状。这类人关注事情背后的原因,而且针对背后的原因,他们会积极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是典型的合作型人格。
在上述案例中,仔细分析五种员工的反应,可以将驱动员工做出不同反应的原因概括为两个:
一是利益,即个人对于利益的在乎程度;
二是人际关系,即个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在乎程度。
如果把利益作为纵轴,人际关系作为横轴,就可以得到由这五种人组成的一个矩阵:
托马斯-基尔曼模型
属于竞争型人格,非常关注利益,却不关注人际关系的人,处于矩阵的左上方,我们称之为竞争者;
属于迁就型人格,不在乎利益,但在乎人际关系的人,处于矩阵的右下方,我们称之为迁就者;
属于回避型人格,既不关心利益,也不关心人际关系的人,处在矩阵的左下方,我们称之为回避者;
属于妥协型人格,对利益的在乎程度不如竞争者,对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又不如迁就者的人,处于矩阵的中央,我们称之为妥协者;
属于合作型人格,能提出解决方案,致力于让双方利益最大化、人际关系最融洽的人,处于矩阵的右上方,我们称之为合作者。
这个矩阵就是典型的托马斯-基尔曼模型。
回到谈判上,无论是商务谈判,还是职场沟通,我们都可以根据对方对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在乎程度,将他对应到托马斯-基尔曼模型中,归类到合适的人格类型中。托马斯-基尔曼模型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将要面对的对手更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以更适宜的战略战术,去应对对手、说服对手。
那么,要如何根据谈判对手的不同类型,去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呢?
应对竞争型谈判者
这类人把利益看得比人际关系更为重要,谈判中一旦涉及利益问题,他们会毫不妥协。因此,在应对竞争型谈判者时,不适合打情感牌,而是要更多地去强调你可以让他们获得什么利益。一旦谈判受阻,进行适当的利益让步,也不失为有效的策略。
比如,当你跟路边的水果小贩讨价还价时,如果对方在价格上寸步不让,最好的办法便是你在价格上做出让步,即不再砍价——不在直接利益上进行过多的纠缠。但你可以换一种方式,为自己争取到间接利益,比如请小贩赠送自己一个苹果。通常情况下,小贩都会答应你的请求,因为在价格和赠品之间,他更看重的是价格这一直接利益。
应对迁就型的谈判者
这类人通常更在乎人际关系,对于他人的情绪状态、语气语调以及肢体语言都比较敏感,对自身的利益却不甚关心。因此,应对迁就型谈判者的策略应该是打感情牌。只要把情绪氛围营造得融洽了,在利益上他们就自然愿意做出让步。
假设在一个项目中,你的合作伙伴是迁就型的人,你想在分配任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那么在谈判之前,你就应该将你们的关系上升到朋友的程度,更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跟他聊成“哥们儿”,顺便强调,完成这个项目,他就能获得上司赏识,他和上司的关系也能更进一步。诸如此类的铺垫完之后,再说出你的想法。
通常情况下,迁就型的谈判者不会主动拒绝别人的提议,因为这样不利于双方关系的维护,只要将气氛烘托得融洽和谐,且你的提议不会使对方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谈判获得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应对回避型谈判者
这类人既不在乎利益,也不在乎人际关系,很少会成为商务谈判的人选,我们在商务谈判中一般不会遇到这样的谈判对手。不过,在职场中,我们却免不了与回避型的同事有工作上的往来。
我们在职场上常常会遇到的“鸵鸟型员工”就属于回避型人格。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习惯采取回避态度,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一样,不主动沟通协调,也不伤害他人。和这种回避型的同事共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你们之间需要分工合作完成的内容,以邮件或者微信的方式发送给对方,同时将内容抄送给相关负责人或第三方。这样既避免了当面沟通给对方造成的压力,又能确保双方在流程监管下共同推进工作。
应对妥协型谈判者
这类人期望在利益和人际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想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到利益,也不想因为利益影响到人际关系。通常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但是在原则之外,还留有一定的沟通空间。因此,在应对妥协型谈判者时,我们需要快速找到他们的原则是什么,只要不侵犯他们的原则,事情都可以商量。
假设某天你因为上班迟到,公司人事专员在统计考勤时,要对你收取罚款。如果这个人事专员恰好是一个妥协型人格的人,平时你跟他的关系还不错,你会如何和他谈呢?在谈判之前,你应该先明确考勤制度上是否写明了迟到要缴纳罚款,也要弄清楚这位人事专员平常是否会按制度办事。如果是的话,照章办事可能就是他的原则,你应该在尊重对方原则的前提下,从中找出可以转圜的空间,如向对方说明自己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在上班路上接到客户电话,到客户公司进行了一次紧急洽谈。只要意识到你是为了保护公司利益才触犯了相关制度,妥协型谈判者一般都会对你表示谅解。
应对合作型谈判者
这类人既关注利益也看重人际关系,同时他们会想办法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并最大程度维护人际关系,是最理想的谈判对象。应该说,在商务谈判和职场沟通中,我们最喜欢和合作型的人打交道,他们会尽可能地寻求新的办法,来帮助双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双赢。面对这类谈判对象,达成协议的最好方式就是和他们一起,找到能够把双方利益蛋糕做到最大的解决方案。
有一个关于“天堂和地狱”的经典故事,就为我们展示了合作型的人解决矛盾的方式。故事讲的是:在天堂和地狱中,人们吃的是同样的饭菜,用的是同样的长筷子。地狱里的人只会用筷子向自己嘴里夹菜,结果由于筷子太长,每个人都吃不到食物,怒气冲冲。然而在天堂中,每一个人都会用长筷子夹菜喂给对方吃,结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谈判其实都有创造新的解决方案、让双方实现共赢的空间,但达成这一结果的前提是谈判双方都必须具备合作型人格。
谈判是一门实现利益和人际关系双赢的艺术。在面对不同风格的谈判对象时,托马斯-基尔曼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对应的策略,从而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去说服对方,促使双方在谈判中达成共赢。
【谈判加油站】 托马斯-基尔曼模型:应对五种谈判对手
【谈判训练营】
请用托马斯-基尔曼模型在你的同事中找出五种类型的人,想一想,如果你要请他们来协助你做一个全新的项目,你要如何说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