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六节 其 他

一、胃石
胃石(gastric bezoar)是指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后在胃内聚集形成特殊的凝固物或硬块,既不能被消化,也不能顺利通过幽门部的异物。
【分类】
1.胃石的分类
(1)植物性胃石:
植物性胃石主要由于食入各种难以消化的水果、蔬菜、植物纤维等与胃酸作用凝集成块所致。它在各种胃石中最为多见。进食柿子、黑枣、山楂、石榴、葡萄、香蕉、芹菜、海带等均可形成胃石。其中柿石症较多见。由于柿子中含较多鞣酸,在胃酸作用下,鞣酸与蛋白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同时柿子中的果胶、树胶遇酸也可发生凝结,并将果皮、纤维及食物残渣胶着在一起形成凝块,许多凝块可互相黏结积聚形成巨大团块状的胃石。尤其是未成熟的、未脱涩的果实或果皮中鞣酸含量更高,进食后易发生胃石。若上述食物与鱼、虾、螃蟹等高蛋食物一同食用,会增大胃石发生的风险。
(2)动物性胃石:
动物性胃石是由于咽下较多的毛发、兽毛或兽毛制品、难消化的瘦肉等在胃内缠绕或沉积而成。
(3)药物性胃石:
药物性胃石是长期服用含钙、铋等无机化学药物或制酸药(如氢氧化铝凝胶、磷酸钙)、中药丸以及X线造影钡剂等形成。这些药物可在胃内沉淀,也可在胃酸作用下形成小团块与食物残渣聚结在一起形成胃石。
(4)混合性胃石:
混合性胃石是针对胃石的主要成分及其形成因素而言,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相关病史
有摄入鞣酸含量高的水果(山楂、柿子等)或较多毛发、特殊药物(硫糖铝、抗酸剂)等的病史。
2.症状及体征
可有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满、食欲缺乏、反酸、胃灼热、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可有呕吐咖啡样物等表现,导致大量出血少见,若发生胃穿孔可出现急性腹膜炎的症状,若进入小肠可引起肠梗阻的症状。查体上腹部有压痛或不适,有时可以触及包块。
3.并发症
胃石症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穿孔、梗阻等,其中以溃疡并发症最常见,约为60%。溃疡的原因为:①胃石在胃的蠕动下前进,反复摩擦致使胃黏膜机械性损伤,同时压迫黏膜影响血运,使黏膜受损;②胃石反复刺激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了黏膜破损糜烂,甚至形成溃疡。胃石越大越不规则,越易形成溃疡。
4.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最直观,它是胃石症的主要诊断手段。内镜下通常于胃底、胃体部可见褐色、黑褐色或绿色的无定形的团块状物,表面光滑或有黏液包裹,也有的呈疏松粗糙团块。胃镜是大多数胃石症确诊的首要检查手段,但对消化道症状较重、年老体弱、小儿等特殊患者很难常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超声检查:
在胃石症的诊断中,超声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具有无创性,易于被大多数人接受,因此具有很大优势。具体方法:患者半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在胃区进行连续扫查,经初步扫查后嘱患者饮胃肠造影剂或饮水500ml左右,再次进行全面细致扫查。饮胃肠造影剂或饮水后观察,胃壁结构及黏膜组织清晰可见,并于胃腔内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强回声光团,探头加压后团块均有不同程度移动,但形状无明显改变,后方均伴有明显声影。胃石超声检查时需与个别类型的强回声胃肠肿瘤区分,彩色多普勒检查中肿瘤内部有血流信号,而胃石中没有,可作为两者的鉴别点。
(3)X线钡餐检查:
患者行X线钡餐检查,表现为胃内圆形、类似圆形充盈缺损,部分形态不规则,边缘不规整,表面呈不规则的斑片、斑点及网格状钡剂涂布。变换体位时充盈缺损影多有大幅度滚动或移动。然而,X线对较稀疏网状结石很难显示,对胃石症有较高的误诊率。
【治疗】
1.药物治疗
①抑酸及抗酸剂:根据胃石的形成机制,胃酸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等抑酸剂,造成胃内低酸的环境,有利于胃石的裂解。临床常用碳酸氢钠治疗胃石,它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CO 2形成一定压力,更易使胃石逐渐溶解变小,易于通过幽门经肠道排出。另外,抑酸剂对胃石引起的胃黏膜糜烂、溃疡均有作用。临床实践表明该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主要适用于形成不久、较软的胃石及合并糜烂、溃疡病变者。②胃动力药:胃石的治疗中常用到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可促进已破碎的胃石排出。③中药。
2.内镜治疗
①活检钳、异物钳、四爪钳、异物篮、圈套器等碎(取)石法;②胃镜下微波碎石法;③激光碎石及引爆碎石法;④热探头碎石法。
3.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动物性胃石、胃石并发胃大量出血、穿孔、肠梗阻的患者。缺点是患者痛苦大、费用高、并发症多。
二、内疝
【病因】
1.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Ⅱ式手术,特别是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法,输入段肠管和吻合口后间隙是发生内疝的潜在危险和形成因素。
2.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法形成内疝因素之一是横结肠系膜孔固定不牢,在胃与横结肠系膜之间形成裂孔,小肠疝入。因素之二是输入段小肠过长,后间隙增大,小肠可疝入。但因一般结肠后吻合时输入段小肠短,后间隙较小,内疝发生的不多。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凡是BillrothⅡ式手术后患者,在术后近期或远期出现有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和(或)存在弥漫性腹膜炎均应考虑有内疝发生的可能。
2.绞窄性肠梗阻是胃术后内病的特点。一个胃术后的患者,出现肠梗阻,医生常想到的是粘连性肠梗阻。但要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就要想到是内疝。特别是患者表现有频繁的呕吐,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腰背部牵扯痛,有黏液血便,X 线平片有闭袢性肠梗阻征象,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弥漫性腹膜炎,表明患者已有纹窄性肠梗阻发生。如果患者作过Bilroth Ⅱ式手术即应考虑诊断为胃术后内疝。
3.中毒性休克是胃术后内疝病程进展的严重后果。内疝往往有大量的小肠疝入吻合口后和输入段空肠后间隙内,使肠管出现循环障碍,甚至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由于疝入的小肠多,而且多为近端空肠,患者腹胀不明显,呕吐却十分频繁。如果不能及时的解除绞窄疝,大量毒素吸收,往往出现中毒性休克。如果时间长小肠肠管可发生坏死,中毒性休克将加重。所以胃大部切除Billroth Ⅱ式胃肠吻合的患者,若出现肠梗阻并出现中毒性休克应考虑是由胃术后内疝引起。
【治疗】
本病唯一的有效治疗是手术。手术方式为回纳内疝,缝闭吻合口后间隙。如有坏死肠管,则予切除。如输入袢过长,则应将冗长输入袢缩短,或行输入输出袢侧-侧吻合,或改行Roux-en-Y 式吻合。
【预防】
1.BillrothⅠ式手术符合解剖,尚未见发生内疝的报道,行胃大部切除术,应争取做BillrothⅠ式吻合式。
2.结肠后吻合术比结肠前吻合并发症少,内疝发生也少,故应尽量作结肠后吻合术。
3.有作者提出吻合口后间隙可自行粘连闭合,我们认为必须关闭后间隙,此间隙是构成内疝的解剖学基础,是内疝发生的潜在危险和必备因素。
4.输入袢空肠的长度应因人而异,只要吻合口无张力,不压迫横结肠,输入袢尽可能短为好,以缩小吻合口后间隙。一般结肠前以10~12cm为宜,最好不超过15cm;结肠后以6~8cm为宜。
5.有作者提出Billroth Ⅱ式手术尽可能采取结肠前输入袢对胃大弯吻合或结肠后对胃小弯吻合。本文结果表明输入袢对大弯与输入袢对小弯两种吻合方式,内疝发生率大致相同。笔者认为应根据Treitz韧带与残胃相应位置选择输入袢对大弯侧还是小弯侧。Treitz韧带位于脊柱左侧时,应选择输入袢对大弯吻合,位于脊柱右侧时,应选择输入袢对小弯吻合,以避免输入、输出袢交叉扭曲。
三、肠粘连
【原因】
一般认为术后肠粘连发生系因腹腔组织创伤、缺血、炎症刺激、异物存留等,导致腹膜、肠管、网膜等腹腔内器官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渗出液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机化后产生纤维蛋白性粘连。
【治疗】
1.减少组织损伤 轻柔的操作、细致的止血、充分的灌洗、预防性抗感染、防止异物残留等仍被认为是减少术后肠粘连发生的基本手段。
2.防止局部组织缺血。
3.防止肠粘连最直接的方法是减少纤维蛋白沉积,这方面的药物有以下几种:①皮质类固醉和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②奥曲肽;③抑肽酶。
4.促进纤维溶解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γ-tPA)是人类腹腔中主要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它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并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液化。
5.浆膜表面隔离。
四、腹腔内脓肿
多由于溃疡穿孔或术中消化道内容溢出污染腹腔所致,或胃肠吻合口、十二指肠残端瘘病变局限而形成。多发生在膈下、肠间、吻合口周围。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同一般腹腔内脓肿。
五、大网膜梗死
为罕见并发症,发生于大网膜嵌顿或绞窄于吻合口后间隙或腹腔陷窝。症状是突发性腹痛,1~3天发展为局部压痛,白细胞计数升高,由于不易排除更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通常进行剖腹探查。
六、残胃坏死
手术时胃左动脉紧靠起源部分断离,而脾亦切除,这种情况残胃的血供依靠不恒定的膈动脉分支。残胃缺血坏死亦可发生于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合并胃窦切除,这种情况,胃左动脉已在迷走神经切断时分离,残胃血供依靠脾动脉,若脾脏缺如或手术时损伤,则必须施行近全胃切除,以免缺血坏死。
残胃坏死的症状是严重腹痛和休克表现,发生在手术后24~72小时内。用水溶性造影剂注入鼻胃管显示漏出胃腔外,必须立即进行手术。若可见残胃部分存活,施行Roux-en-Y空肠袢做端-侧吻合。否则,施行全胃切除用Roux-en-Y空肠吻合重建。若坏死扩展到食管下段,在这区域有显著炎症反应,可能需要结扎远端食管,或做导管引流。施行颈部食管造瘘,放置空肠营养管,若患者能生存,继之可施行食管空肠吻合或结肠间置术。
七、炎性肠梗阻
早期炎性肠梗阻确实是肠梗阻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病理生理机制是由于部分患者腹部手术的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炎性渗出,肠袢间相互粘连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蠕动功能障碍。
【特点】
1.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蠕动曾一度恢复,多为术后3~7天左右开始出现梗阻症状。
2.症状以腹胀为主,无腹痛或轻度胀痛,腹胀症状大于腹痛。
3.腹部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一般不发生肠绞窄症状。
4.本病常见于腹腔内手术操作创面范围广,创伤、污染严重、年龄大、体质差的患者。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近日内有腹部手术史,术后肠蠕动、肠鸣音曾一度恢复,并有排便排气。
2.腹部出现全腹性胀满向胀痛过渡,腹胀逐渐加重,严重者有呕吐,很少出现肠型。
3.全腹轻度压痛,但无固定的压痛点,很少有腹膜炎体征。
4.肠鸣音减弱,很少有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音。
5.白细胞一般在13×10 9/L以内的轻度感染,很少有15×10 9/L的严重感染。
6.腹部X线片见多个不规则的气液平面。
【治疗】
1.胃肠减压,引流胃肠积气及积液减轻或缓解腹胀是其基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从胃管内灌入中药。
2.营养支持治疗,补充机体所需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条件者可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
3.尽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但应用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要超过5天,可缓解腹腔粘连,促使吸收,又不至于太多影响切口或吻合口的愈合。
4.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5.中草药的应用及穴位封闭,有助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八、小肠套叠
【病因】
1.营养管于空肠内置入过深,致使营养管在该段肠管内形成管芯作用。当有其他能够促使肠道蠕动功能紊乱的诱因联合作用时,肠管会以营养管为依托互相套叠。与肠道蛔虫导致肠套叠有相似之处。
2.营养管置入长度不是和肠道自然长度相等,而是肠管皱缩套于营养管之上。
3.肠内营养液温度不适宜,主要是温度较低易促使肠道痉挛。
4.营养液滴速过快肠道功能没有恢复,肠道蠕动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很少引起完全性肠梗阻,而且往往可以自行复位。主要症状有肠梗阻表现,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在腹痛发作时有的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
【预防】
1.消化道重建后营养管头端过最低位置吻合口并保持在25cm以内。
2.营养管进入肠管的长度应与肠管的自然长度相等,不能形成肠管皱缩重叠于营养管上。
3.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尽量接近体温,滴速不宜过快。

(王磊 刘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