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一、术后高血压病
【概述】
随着高血压患病率的升高,外科患者中伴高血压病者数量有增多趋势,成人高血压达10%~20%,老年人群84%。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充分控制血压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高血压分级:正常血压高值SBP17.3~18.5kPa(130~139mmHg)或DBP11.31~1.9kPa(85~89mmHg)。高血压1度SBP18.7~21.2kPa(140~159mmHg)或DBP12.0~13.9kPa(90~99mmHg);2度SBP 21.3~23.9kPa(160~179mmHg)或DBP13.3~14.5kPa(100~109mmHg);3度SBP≥24.0kPa(180mmHg)或DBP≥14.7kPa(110mmHg)。SBP与DBP属于不同度时,以高值为准。
【临床表现】
术后高血压多数无明显症状,仅在术后监测中发现,时可表现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甚至产生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衰等严重后果。
【原因】
1.原有的高血压未能得到控制。
2.麻醉因素 气管插管对气管黏膜的刺激,麻醉药物如氯胺酮等,据报道高血压80%发生在麻醉后3小时。
3.术后疼痛、精神紧张、止痛药物应用不当、急性尿潴留、输血输液过多过快、低氧血症等。
【诊断依据】
1.术前详细询问高血压病史及程度、服药治疗史。
2.注意有无脑血管意外、心绞痛、心衰的病史。
3.心电图、眼底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全面了解心血管、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治疗原则】
1.患者血压在160/100mmHg以下,可不作特殊准备。
2.术前收缩压高于160mmHg,或舒张压高于100mmHg,必须服用降压药物治疗,但不必要求把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3.根据血压下降程度调整药物剂量,直至手术日晨,以免麻醉引起剧烈的血压波动,增加脑血管意外、心肌缺血或心衰等危险性。
4.长期高血压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血压急骤升高的患者,应与麻醉师共同抉择,必要时手术延期。
5.急诊手术或血压过高的患者,术中可选用作用快、持续时间短的降压药物,如硝普钠,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停药后恢复也较快,但要密切注意血压变化。
6.椎管内麻醉时血压波动较大,在血容量不足时,可导致严重的低血压,故行大手术时宜选用全身麻醉。
7.术后继续用降压药物,镇静镇痛及氧气吸入等,积极处理可能引起术后高血压的因素包括疼痛、意识恢复后反应、低温和寒战和低氧血症等,保持血压平稳,预防与处理并发症。
【预防】
1.术前高血压得到良好控制。
2.保持术中避免低氧血症等,合理补液、防止液体过量。
3.术后给予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防止尿潴留等。
二、术后心肌梗死
【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是老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由于术后切口疼痛及应用止痛药物等因素,往往掩盖心绞痛症状,故仅仅有一部分患者有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不适、大汗、烦躁、恶心等典型心肌梗死表现,而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濒死感等休克表现是其最常见的表现。
【原因】
1.高龄、或合并其他增加围术期心血管危险性的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贫血、出凝血疾病等。
2.既往患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手术等可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心肌供血。据报道,间隔在3个月以内者,术中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37%,6个月内者为16%,死亡率则高达50%。
3.麻醉过程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缺氧、心律失常、血容量不足或输液过量过快等。
4.术后疼痛、紧张、情绪激动、休息不佳等因素。
5.因禁食等因素,未及时服用保心药物等。
6.术后腹胀、便秘等因素。
【诊断依据】
1.胸痛、心悸、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等不适,或不明原因的低血压。
2.心电图检查。
3.血清酶学检查。
【治疗原则】
1.保持安静、良好的休息,卧床等。
2.充分吸氧、纠正低氧血症。
3.给予止痛镇静药物,如吗啡或哌替啶等。
4.适当补液,纠正低血容量,注意输液速度。
5.纠正心律失常。
6.据手术情况6小时内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7.请相关心内科等会诊,有条件者转入ICU等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预防】
1.术前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详细评价心脏功能,并给予心理指导,避免过度紧张。
2.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6个月内不作择期手术。
3.围术期给予保护心肌的药物,改善心肌供血情况。
4.改善贫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5.术中术后保持血压稳定,充分供氧,及时合理补液。
6.纠正心律失常。
三、术后急性心力衰竭
【概述】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或心室负荷加重而导致急性心排出量减低的一组综合征,可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
【临床表现】
早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心动过速、面色苍白、出汗、乏力等非特异症状,急性左心衰竭以及肺水肿,肺循环淤血等主要表现,患者突发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及其他如烦躁不安、嗜睡、头晕、乏力、大汗淋漓等。右心衰竭少见,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腹胀、水肿、少尿、颈静脉怒张、少尿、发绀等。
【原因】
1.既往有心脏病病史,如心脏瓣膜病变、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
2.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贫血等全身疾病。
3.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心肌缺氧,电解质紊乱等。
4.静脉输血或输液过多,过快。
5.术后感染,如合并肺部感染。
6.围术期心理因素,如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手术所致各种不适等。
【诊断依据】
1.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腹胀,水肿等表现。
2.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心电检查。
3.心肌酶学等检查。
4.血清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
5.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原则】
1.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高流量吸氧、应用镇静药物。
2.应用强心利尿药物,如毛花苷丙、呋塞米等。
3.血管活性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
4.选用氨茶碱等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
【预防】
1.术前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详细评价心脏功能。
2.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再施行手术。
3.控制感染。
4.改善贫血,及时合理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5.保持血压稳定,充分供氧,避免过度紧张。
6.纠正心律失常。
(卢云 张茂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