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病传奇:百则名医医案助您走进针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脑源疾病

一、眩晕

【医案1】

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后内幸帝殆,得自专,怒曰:“是可斩,帝体宁刺血处耶?”医顿首请命,帝曰:“医议疾,乌可罪?且吾眩不可堪,听为之。”医一再刺,帝曰:“吾目明矣!”言未毕,后帘中再拜,谢曰:“天赐我师”,身负缯宝以赐。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故事

唐高宗执政时很宠幸武则天,让武则天参与朝政,之后朝政之事就都交给了武后。渐渐地武则天独揽大权,唐高宗办事也经常受到她的控制,令唐高宗十分不满。

唐高宗患有头晕的病症,经常头晕目眩,眼睛看不清东西。这天眩晕发作,症状严重,痛苦难耐。于是宣召御医张文仲、秦鸣鹤前来诊治。两位医生会诊后认为是“风邪上逆”导致的眩晕,需要在头上点刺放血才能治愈。武则天在帘后听说要给皇帝头上放血,勃然大怒斥责道:“皇上的身体是神圣无比的,岂能针刺放血?拉出去斩了!”御医赶忙跪下,叩头谢罪,并申明此疗法的效果。高宗说:“二位医生是看病,何罪之有?况且我头晕脑涨,几乎不能忍受了,出点血说不定就好了,还是听从御医的劝告吧。”御医这才取针,在高宗头上的百会、脑户穴放血。随着瘀血的流出,高宗晕眩的症状立即减轻,说道:“好舒服呀,我感觉不仅头脑清醒,而且眼睛明亮,看周围东西也清晰了!”武则天在帘后也拜谢,并说:“真是天赐我神医呀!”然后亲自解下身上佩戴的丝帛、珠宝赠送给二位御医。幸亏针刺成功,否则御医将招来杀身之祸。

启示1:放血疗法

本医案向我们介绍了古代针灸疗法中的放血疗法。放血疗法也叫做刺血疗法、泻血疗法。该疗法属于针灸治疗原则中的“菀陈则除之”原则,也就是对于一些患病时间较长或者有气血瘀滞的病证,治疗上就应该祛除瘀滞,可以采用放血的方法。

现在这一疗法主要用于疾病中属于实证、热证或瘀血停留的病证,常见的症状有高热、咽喉肿痛、软组织损伤、某些皮外科的疮毒肿胀、某些顽固的麻木疼痛等。虚证的病人往往不适合应用此法。

我们普通读者能应用此方法自疗的情况如:①感冒后咽喉疼痛:可以用自测血糖的一次性刺血针,在手大拇指的少商穴放血,喉咙肿痛马上减轻,尤其是吞咽时的疼痛;②夏天蚊虫叮咬后皮肤出现的红包,红肿、刺痒、鲜红或黯红色硬结,也可用刺血针在硬结上针刺几下,挤出少许淡黄色液体或血液,肿痛瘙痒的情况会瞬间减轻,而且硬结消散的也快。

启示2:眩晕常见疾病

本病案讲到的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尤其老年人的发病比例很高。有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视物不清等感觉,比较重的眩晕可能感到周围环境在摇晃或自身在旋转。头晕可能单独出现,常常与头痛并发。长期或经常出现头晕,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最常见的疾病有:

(1)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常可以引起眩晕,患者可能伴有失眠健忘、肢体发麻等情况。

(2)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在血压不稳或升高时出现头晕,还经常伴有头胀、烦躁、耳鸣、失眠等症状。

(3)颈椎病:颈椎的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病变也可能导致眩晕发作,这种眩晕常因转头等颈部位置变化诱发或加重眩晕发作。

(4)梅尼埃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源性眩晕,患者通常眩晕持续数小时至一天以上,常常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和眼震。

(5)其他:眩晕还可见于贫血、冠心病、血黏度高、低血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脑部肿瘤等疾病,需要到医院确诊。

当诊断清楚后,症状不是急性发作但是经常出现的眩晕,我们可以采用穴位按摩的办法。常用的穴位有本案提到的百会、脑户,还可以用风池、玉枕、脑空等穴。

启示3:百会、脑空穴

此二穴均属督脉穴位。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意为多条经脉于此交会。定位在前正中线上,前发际上5寸。简易取穴:可以通过对折两耳,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即是。

脑户: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处。

【医案2】

母氏随执中赴任,为江风所吹,自觉头摇如坐舟车,如是半年,乃大吐痰。遍服痰药,并灸百会、脑空、天柱方愈。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宋代名医王执中调任他乡任职,母亲跟随王执中去赴任。途中吹了江风后头晕发作,自觉头部摇晃就像坐在船上或车上一样。这种感觉持续有半年之久,随后便开始涌吐大量痰液。王执中给母亲服用了很多化痰的药,并配合灸百会、脑空、天柱三穴,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才渐渐痊愈。

启示1:脑空、天柱穴

脑空:足少阳胆经穴。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后头部,位于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启示2:头颈疾病取天柱

天柱穴的命名很是形象。天,上部,指头。柱,支柱,支撑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此处如支柱一般强劲有力,支撑头部重量,维持头部功能。

天柱穴位于头颈交界处,凡颈部以上的异常,如头痛眩晕,颈部僵硬、疼痛,癫狂痫,眼睛视物不清等都离不开天柱。艾灸或按揉此处可以有散寒清热、祛风通络、醒神开窍等作用,尤其对于颈椎病、落枕、脑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上述症状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用后能使头清目爽、颈项痛减、头颈松快。

【医案3】

一人头风,发则眩晕呕吐,数日不食,余为针风府穴,向左耳入三寸,去来留十三呼,病人头内觉麻热,方另吸气出针,服附子半夏汤,永不发。华佗针曹头风,亦针此穴,立愈。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左耳横下针,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

(窦材《扁鹊心书》)
故事

在宋代有一个人患有眩晕症,发作时天旋地转,并伴有恶心呕吐,好几天不能进食,当时的名医窦材给他针刺了风府穴,针尖朝向左耳刺入三寸(古时候计量),行毫针补法,留针十三呼的时间,病人感觉头内有麻和热感,在患者吸气时出针,并嘱患者服用附子半夏汤,此后就从未发病。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在治疗曹操头风的时候,也是选用的此穴,立刻就痊愈了。但有些医生针刺此穴时,不熟悉该处的解剖结构,针刺伤及延髓,导致病人立刻昏倒。如果医生在针刺时针尖朝向左耳横刺,则不会伤害到大筋(脊髓),病人也就不会有危险,这个穴一定要谨慎对待。

启示:风府穴

风府:顾名思义是风邪入侵之处,同时也能治疗各种风邪导致的疾病,有疏风通络,息风开窍等功效。风府既可以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项强,也可以治疗内风上扰导致的眩晕、癫狂、中风等,广泛用于脑源性疾病的治疗。

风府属督脉腧穴,定位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此穴深部有生命中枢延髓,针刺时一定不可深刺,非专业人士不建议针刺此穴;针灸古籍记载此穴禁灸;如果有人患有眩晕,轻症不妨按揉此处,重症则需就医。

风府穴按摩法:可以低下头(女性用左手将头发向前揽起),用右手拇指按摩,其余四指在头上部固定住。这样大拇指可以得力,稍微用点劲,每次按摩30~50次,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眩晕症状。

【医案4】

东垣治参政年近七十,春间,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黏,时眩晕,如在风云中,又加目视不明。李诊两寸洪大,尺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寒凉,为高年气弱不任。记先师所论,凡治上焦,譬犹鸟集高巅,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巅前眉际,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约二合。许时,觉头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不复作。

(江瓘《名医类案》)
故事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治疗一名年近七十的参政官,有一年春天他患病了,时常感到头晕,人好像飘在风云中的感觉,而且眼睛视物不清,颜面红赤,像喝了酒一样,咳吐的痰液黏稠。李东垣摸他的脉,发现两寸口脉洪大而尺脉弦细无力,这是明显的上热下寒的脉象。若用寒凉的药物治疗,恐怕因为年龄太大身体气血虚弱不能承受。他想起了他的老师张元素所说的话,凡是治疗上焦的病变,就像鸟儿栖息在高处的树枝上,需用箭射之才得到鸟儿。随即李东垣便用三棱针在两眉间的印堂穴快速针刺二十多次,放出了许多紫黑色的瘀血。过了一会儿,他就自觉头很轻松,眼睛看东西也清楚了,所有的病痛都消除了,从那以后就没再发作过。

启示:印堂穴

印堂穴属于经外奇穴,在督脉通路上。定位:在额部,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按揉印堂穴能达到清醒头脑、明目、通鼻开窍的作用。按揉这个穴位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找到印堂穴,以手指按揉的手法为主,用拇指或中指以较强的力点按10次,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圈左右,逆时针揉动20圈左右即可。按揉时间两到三分钟,进行到有酸胀感为宜,每天1~2次。常配合神庭穴一起按摩。

【医案5】

有人久患头风,吾令灸囟会即愈。(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宋朝有一个人患眩晕病很多年了,王执中教他艾灸囟会穴,治疗一段时间症状便痊愈了。

启示:囟会穴

囟,指婴儿出生时头顶有两块没有骨质的“天窗”,又称为“囟门”。后囟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闭合,前囟要到1岁半才闭合。人们常说的“天窗”或“囟门”主要是指前囟。囟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前囟处)。

囟会穴具有安神醒脑、清热消肿的功效,可以治疗头痛眩晕、头皮肿痛、惊悸、嗜睡、记忆力减退、鼻炎、额窦炎等。成年人此穴可针可灸,小儿囟门未闭者禁针慎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