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肺结核
【医案1】
绍兴己未岁,余守武昌时,总领邵户部玉云:少时病瘵,得泉州僧为灸膏肓,令伏栲栳上,僧以指节极力按寻其穴,若指不麻或虽麻而非中指者,皆非也。已而求得之,遂一灸而愈。
宋绍兴九年时,庄绰在武昌驻守,当时统管户部的邵玉说:他小的时候得了肺痨,得到泉州的一位高僧给他艾灸膏肓穴位治疗,僧人让他趴在竹床上,在其后背上用手指末节用力地查按寻找膏肓穴,当病人觉得中指有麻感时才是膏肓穴,如果中指不麻或者手指虽然有麻感但并非中指,这些都不是膏肓穴。如果已经找到膏肓穴,那么灸膏肓穴肺痨就好了。
启示:痨瘵
痨瘵或称“肺痨”,相当于肺结核病。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某种因素使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从呼吸道感染痨虫(结核杆菌)所致,故又称“传尸痨”,以形容它是一种互相传染的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以阴虚为多见。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近年在我国结核病发病有所抬头。肺结核的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其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一种无毒牛型结核菌的活菌疫苗,接种后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对结核病有一定的特异性抵抗力。BCG在预防儿童结核病,特别是那些可能危及儿童生命的严重类型,如结核性脑膜炎、血行播散型结核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效果,但对成人的保护有限,不足以预防感染和发病。如有肺结核病疑似症状请及时入院就诊。
【医案2】
叶余庆,字符善,平江人。自云:尝病瘵疾,其居对桥,而行不能度。有僧为之灸膏肓穴,得百壮。后二日,即能行数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强。其取穴法,但并足垂手,正身直立,勿令俯仰,取第四椎下两旁同身寸各三寸。灸时以软物枕头覆面卧,垂手附身,或临时置身,取安便而已。
叶余庆,字符善,是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人氏。他自己讲述说,他曾经得过痨病,身体极度虚弱。当时他的住处对着桥,但若想走过桥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僧人为他治病,用艾灸膏肓穴百壮。艾灸以后两天,他就可以走几里的路,登高爬坡都不觉得累,自己感觉身体健康有力。僧人取膏肓穴的方法是让他两脚对齐站立,身体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不要俯身或是仰身,然后取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各三寸的位置,此即为膏肓穴。艾灸的时候用软的东西垫着,面朝下趴着,两手自然放在身侧即可。如果要临时操作,让患者方便舒服的体位艾灸就可以了。
启示:膏肓穴
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通常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情深重。古人认为病在此处,针药不能及,因而多用灸法。其主治病症有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等,并且膏育俞是治疗诸虚百损的要穴,善于补益虚损。
医案1独特之处在于首先强调:操作取膏肓穴的体位姿势,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其次必须重灸,壮数宜多。结合现代临床的具体情况,每次诊疗以20壮以上为宜。灸完膏肓穴后可以灸气海、足三里两穴,“以引火下行,防火气壅盛于上”。
【医案3】
女童庄妙真顷缘二姐,坐瘵疾不起,余孽亦骎骎见及,偶一赵道人过门,见而言曰:汝有瘵疾,不治何耶?答曰:吃了多少药,弗效。赵笑曰:吾得一法,治此甚易,当以癸亥夜二更,六神皆聚之时,解去下体衣服,于腰上两傍微陷处,针灸家谓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笔点定,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炷七壮,劳蛊或吐出,或泻下,即时平安断根不发,更不传染。敬如其教,因此获余生。
在宋朝有一个女孩子,名叫庄妙真,因为与二姐非常要好,整日厮守玩耍在一起,染上了痨病而卧床不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痨病的诸多症状陆续显现出来。有一天偶然有一位姓赵的道士路过家门,见到庄妙真的情况后对她说:“你患了痨病,为什么不去医治呢?”庄妙真回答说:“我已经吃了很多的药,可是没有效果。”赵道士听了后笑着说:“我有一个办法,治疗这个病非常有效。就是在癸亥日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的时候,把腰部暴露出来,在腰部两旁找到微微凹陷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针灸医生所说的腰眼。站着直立的时候用笔把腰眼的位置画出来,然后面朝下趴在床上,点燃小艾炷灸腰眼穴每次用七壮。这样就可以治愈痨病,恢复健康,痨病不会再复发,更不会传染给别人。”庄妙真依照赵道士所教授的方法治疗,病愈后过上了平安健康的生活。
启示:腰眼穴
腰眼穴是经外奇穴。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俯卧位时微微可见两个凹陷。取穴时,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在与腰阳关穴相平左右各旁开3.5寸处取穴。
肺结核的主要病机为阴精耗伤,阴虚内热。腰眼穴位于肾区附近,具有益肾固精,滋阴通阳的作用。通过温灸此穴使虚损得以纠正,身体强壮而病愈。
腰眼穴还可以用于治疗腰腿痛,尿频,尿失禁,遗尿等,除艾灸外,还可以按摩。方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骨处。每次做5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或两手握拳,轻叩腰眼处,每次做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