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腿痛
【医案1】
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急擦热乎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缪刺以温针,遂愈。
王执中自己有冬天一侧腿疼并且发凉的毛病。他仔细观察后发现,是在风市穴附近出现的症状。因为局部会发凉,于是常常不自觉地摩擦那个部位让它发热,这样疼痛也会随之有略微的缓解。后来这种症状有时一天会出现两三次,于是王执中就采用缪刺法,即针刺另一侧的风市穴,并施以温针治疗。经过几次的针灸,他的腿疼症状完全消失了。
启示:缪刺法
缪刺法是在最早的针灸专著《灵枢》中首次提出来的。其使用特点就是左边有病治右边,右边有病治左边。
如医案中,出现症状的是一侧的风市穴附近,进行针刺的却是对侧的风市穴。这样可以避免加重有症状的一侧,同时又达到了治疗效果。
【医案2】
庚辰夏,工部郎许鸿宇公,患两腿风,日夜痛不能止,卧床月余。宝源局王公,乃其属官,力荐予治之。时名医诸公,坚执不从。许公疑而言曰:两腿至足,无处不痛,岂一二针所能愈?予曰:治病必求其本,得其本穴会归之处,痛可立而止,痛止即步履,旬日之内,必能进部。此公明爽,独听予言。针环跳、绝骨,随针而愈。不过旬日,果进部,人皆骇异。假使当时不信王公之言,而听旁人之语,则药力岂能及哉?是惟在乎信之笃而已。信之笃,是以获其效也。
明万历年八月的夏天,工部许鸿宇大人因为两腿受风而患病,疼痛剧烈日夜无休止,为此卧床了一个多月。宝源局的王大人,是许大人的下属,强力推荐杨继洲去给他做治疗。当时有许多有名的大夫,都不认同让杨继洲去给许大人治病。许大人也疑惑地问:“我这两条腿从大腿根一直到脚,没有不痛的地方,这样的病靠你扎一两次针就能好吗?”杨继洲说:“治病要治它的根本,找到疾病根本所在并予以针刺,疼痛就能立即缓解,疼痛缓解就能恢复走路,让我给您治疗,不出十日您必定能自己走进工部的大堂。”许大人听后很高兴,便不管他人的说法,自己决定接受杨继洲的治疗。杨继洲选了环跳和绝骨两个穴给许大人做治疗。随着针灸针的刺入,许大人便能感觉到腿的疼痛在渐渐减轻。如此持续治疗了不到十天,许大人果然就能够自己走进工部大堂。周围人看到这个情况都很诧异。杨继洲自己便感叹起来:“如果当时许大人不信任王大人的推荐,而是听了旁边人的言论,那我这针刺的疗效能那么好吗?所以信任很重要啊。病人坚定地相信大夫,是能获得这么好疗效的重要原因。”
启示:下肢痹证
大多数肢体关节的疼痛类疾病都属于中医之痹证范畴。无论是什么部位的痹证,均可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因为针灸对疼痛类疾病有极好的效果。
下肢的痹证,其症状可以从大腿、小腿,一直延伸到足。尤其是我们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环跳是治疗下肢痹证的一个关键穴。环跳是足少阳胆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腧穴,但同时也是与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后侧)相交会的穴,这两条经络所走行的部位是下肢痹证容易出现的地方。此外,环跳穴有很强的的疏通下肢经脉的作用,针灸此穴可以刺激坐骨神经,对坐骨神经受压出现的下肢痹证有较好的疗效。
而绝骨穴,称为髓会,髓能养筋骨,故针刺绝骨对下肢疼痛症状的改善有很大帮助。
【医案3】
癸酉秋,大理李义河翁,患两腿痛十余载,诸药不能奏效。相公推予治之,诊其脉滑浮,风湿入于筋骨,岂药力能愈,须针可愈。即取风市、阴市等穴针之,官至工部尚书,病不再发。
明万历元年的秋天,大理寺的官员李义河先生,曾经患有两腿疼痛,当时他的那个病症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用过许多药但都没有效果。有人推荐杨继洲去给他治疗。于是杨继洲就去了,他摸完脉,发现李义河的脉象又滑又浮,心里想着:滑主水湿,浮主表,这是风湿邪气由外入里侵袭筋骨的表现。这哪里是光靠药物的力量能够治愈的病呢?必须得用针灸的方法。于是杨继洲当下给他取了风市、阴市等穴位针刺,针刺过后他的病症渐渐地都消除了。直到后来李义河先生官至工部尚书,他这个曾经持续了十几年的病也没有再复发。
【医案4】
罗谦甫治征南元帅忒木儿,年近七十。秋间征南,过扬州,时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胫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常烧石温之,亦不得暖。诊之脉沉细而微。盖高年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多饮奶酪,履卑湿,阳不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胻寒而逆。《内经》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泄、为痛。”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病不医。先以大艾壮于气海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各三七壮,治胫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又灸三阴交,散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盛,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燥脾湿,故以为臣。人参、草豆蔻、甘草大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能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故大剂服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胻渐温,调其饮食,十日平复。明年秋,过襄阳,值霖雨旬余,前证复作,再依前灸,添阳辅各灸三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愈。
征南元帅忒木儿,年近七十岁,依旧不改当年英姿,带领战士们驰骋沙场,取得光荣战绩。不幸的是,这年秋天开始征战南方,等到经过扬州时,恰好是仲冬(农历十一月),突然就生病了,腹泻很严重,便出来的都是不消化的食物渣滓,肚子又冷又痛,伴有双小腿前侧至足底冷痛,皮肤感觉减弱,表皮不知痛痒。常常用烧过的石头熨烫小腿,即使这样仍不能祛除冷痛,真是令人无奈啊。于是请来当时声名远扬的罗谦甫大夫,罗大夫仔细地把了把脉,脉象沉细而微,了解病情后,他分析道:元帅主要是现在年事已高,正气比较虚弱,可是,又要亲临战场,深入敌境,军事如此繁忙,早起晚睡,吃饭没有规律,又多食奶酪之品,这样下来,很容易就感受湿邪,阳气不能固护肌表。湿邪侵袭人体的下部,病会从下而发,所以感觉小腿寒冷疼痛。我们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曾经说道:“感受寒邪发病,轻者则出现咳嗽,重者则出现泄泻、疼痛。”元帅这个病是因为同时感受了寒邪和湿邪,治法当然是应该散寒祛湿,这就要大力地补阳气,要是不用灸法的话这个病就治不好了。于是,先用大的艾炷灸气海穴一百壮,这样可以温补下焦的阳气,再灸两侧足三里穴各二十一壮,这样可以解决小腿前侧寒冷疼痛的症状,同时可以引体内的阳气往下行,又灸双侧三阴交穴,可以散足部受到的寒湿之邪。接着又开了药方,因为是受了寒邪的侵袭,所以用辛热的药物,同时湿邪又侵袭了肌表,用苦热的药物发散湿邪,苦能燥湿。方中附子、干姜、肉桂均是大辛大热的,温阳祛湿;白术、半夏燥湿健脾,又加入了其他健脾益气,辛温发散的药,药的剂量也很大。
神奇的是,这样才服了几服,泻下就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更令元帅舒服的是,小腿和足部都渐渐的温暖了,罗大夫还给元帅调整了饮食,让他规律地进食,就这样,十天后,他的病就全好了。元帅相当感激罗大夫。这样一年都相安无事。等到第二年秋天,征战路过襄阳时,不巧遇上了半个月连绵不断的雨水,当初的病证又一次发作,再按照当年的治疗方法如法炮制,多灸了双侧阳辅穴各二十一壮,还是服一样的药,也是就服了几剂就痊愈了。
启示:痹证病因有别
痹证因为感受病邪的不同,导致症状特点亦有区别。临床上可以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和热痹。
行痹:感受风邪引起。症状特点:痛无定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恶风发热;
痛痹:感受寒邪引起。症状特点:疼痛剧烈、关节屈伸不利、肿胀变形等功能障碍,遇寒疼痛加重;
着痹:感受湿邪引起。症状特点:肢体沉重,酸痛或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皮肤麻木;
热痹:感受热邪引起,或其他邪气在体内转化为热邪。症状特点:关节红肿热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见于痹证的急性发作期。
有时可以两种病因共同致病,如本案的忒木儿元帅即是寒湿侵袭形成寒湿痹。临床治疗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选择治疗方案。
痹证涉及西医多种疾病,其中主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现代研究表明这些疾病的发病与先天因素、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等相关。
【医案5】
一人患脚转筋,时发不可忍。灸脚踝上一壮,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
一人时常腿肚子抽筋,发作时疼痛难以忍受。江瓘(guàn)治疗类似疾病采用灸脚踝上一壮的办法,具有很好的效果,腿肚子偏内侧抽筋灸内踝尖,偏外侧抽筋灸外踝尖。
启示:腿抽筋
抽筋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尤其是夜里腿肚子转筋(腓肠肌痉挛),可以用本案介绍的方法——艾灸内踝尖、外踝尖自我治疗。
内踝尖、外踝尖属经外奇穴,分别位于足内踝、外踝突起高点,善缓解腓肠肌痉挛。还可配合艾灸承山、阳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