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黄病
寒温病发黄一证,分为阴阳两种。湿从阳化,湿热郁蒸,为阳黄,其色鲜明,脉缓大有力;湿从阴化,属于寒湿,为阴黄,其色晦暗,脉迟细无力。二者皆以内停水湿为主因。由于致病诱因不同,在《金匮要略》又有酒疸、谷疸、女劳疸及虚黄、急黄等之分。在治法上不外乎阳黄里实便燥者,宜茵陈蒿汤下之;无表里证,但热盛者,宜栀子柏皮汤清之。阴黄较重者,宜茵陈四逆汤温之;若寒邪较轻而水湿内盛,大便溏、小便秘者,宜茵陈五苓散利之。至于阴黄转为环口黧黑而出冷汗、阳黄呈现身体枯燥色如烟熏,其治效甚缓。
阳黄
郑×忠,男,30岁,炊事员。
仲秋患黄疸证,周身面目皆黄,其色鲜明。尿赤,便燥,口干而渴,脉象弦数有力。断为热多湿少之阳黄,兼里实证。治以清热利湿之法,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栀子三钱,茵陈四钱,白芍三钱,滑石二钱,甘草二钱。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另方:每午用大枣煮汁,服硝石矾石散九分。
复诊:连服三剂,面目及周身黄退已半。按前方减滑石,又连服三剂,硝石矾石散共服六付,黄疸全退,其病遂愈。
按语:本证系属阳黄,用清热除湿之法,辅以硝石矾石散治之,更能提高疗效。硝石矾石散方载《金匮要略》,为治女劳疸之方。用硝石矾石散治疗各种黄疸病,系业师张寿甫先生所主张。皂矾能控制水湿,火硝能消炎肿。若能随证辅以汤剂,其药效更加显著。
湿郁气滞发黄
郭×氏,女,41岁,农妇。
初冬与夫口角,怒后食凉,旋即入睡。翌晨觉胃脘部胀闷,不思饮食。经医治未愈,延为诊视。周身及目皆黄,已二日未食,胸脘胀满,烦闷,有时作呕,腹胀微痛,小便赤,大便日一行,舌润白腻苔,口中和,不渴,六脉沉细,一息不足四至,兼有涩象。
诊断:小便赤,似有湿热之象。从其脉沉细、舌润白腻苔、口中和、不渴、大便不燥来看,显系非湿郁化热而来,乃湿郁气滞,不能运行水分所致。浊阴聚胃,而发烦闷作呕。治以疏肝理气、利湿之法。
处方:茯苓六钱,炒於术三钱,泽泻三钱,茵陈三钱,藿香三钱,半夏三钱,陈皮三钱,猪苓三钱,川朴二钱,生姜二钱,竹茹二钱,甘草一钱,紫苏叶二钱。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第一次送服卫生丹一钱二分,第二次服汤剂时,送服藿香正气散二钱。
复诊:呕止,心不烦闷,仍觉胸脘胀满,不思食,脉稍有力。按前方服之,减竹茹,加莱菔子三钱。煎服如前,每次送服藿香正气散二钱。
三诊:脉仍沉细,但较前有力。胀闷已减,饮食少进,目及身黄已退。按前方加减。
处方:茯苓六钱,薏苡仁四钱,莱菔子四钱,炒於术三钱,茵陈三钱,泽泻三钱,陈皮三钱,半夏三钱,生麦芽二钱,厚朴二钱,藿香三钱,甘草一钱。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每次送服舒肝散一钱半。
连服二剂,诸证悉平,饮食大增,调理数日而愈。
按语:本证系因肝气不舒,饮食失节,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湿郁气滞蕴结而发黄。木来乘土,每见胸脘胀满、食少等症。仅以小便赤白来辨寒热,未足置信。湿郁则小便少,蓄久则色变深,而现赤色。心烦闷,有时作呕,系兼有寒疫之气,故用卫生丹止呕,送服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浊,倍增药效。因其素日肝气不舒,服舒肝散以疏肝理气。用汤剂辅以三种散剂,收效较速。
肝胆郁热兼脾胃虚寒
徐×来,男,49岁,工人。
夏末,嗜食瓜果,觉身体沉重,酸软无力,饮食渐减,食少胀闷。十数日后,目黄,继则颜面周身皆黄。胃脘部觉有堵塞感,小便短赤,大便色微白,日一行。心热,口干微渴,但不多饮,常觉满闷。脉象右部沉弱,左部沉弦,一息近五至。
诊断:脾胃伤于寒湿,故右脉沉弱;肝胆伏有郁热,则左脉沉弦;脾虚寒湿内蕴,则症现食少胀闷等;胆为少阳,中藏相火,复蕴有郁热,致使胆汁不按常规流行,则大便色白,溢于肌肤则周身发黄。治宜温中健脾、利湿清热之法。
处方:炒於术四钱,茵陈四钱,茯苓六钱,川朴三钱,生姜三钱,栀子三钱,陈皮三钱,泽泻三钱,半夏三钱,猪苓三钱,竹茹三钱,赤小豆五钱。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日三次。
复诊:连服二剂,胃脘胀闷堵塞感渐轻,小便赤,饮食渐增,脉亦稍起,惟黄未退。本证湿热内蕴,胆汁妄行,非一日酿成,黄疸亦难一日消退。正如《金匮要略》云:“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按前方加减。
处方:炒於术四钱,茯苓四钱,茵陈四钱,陈皮三钱,泽泻三钱,猪苓三钱,清半夏三钱,生麦芽三钱,川朴二钱,栀子二钱,生姜二钱,赤小豆五钱。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另方:每午服硝石矾石散一付,每付八分,用大麦煮汁送服。
三诊:连服三剂,大便色已微黄,小便稍黄,量多。周身之黄已退,惟面目黄尚未消退。饮食大增,不觉胀闷,脉亦见起。按前方服之,去生姜、栀子。煎服如前。
四诊:连服三剂,诸证悉平。惟目尚有微黄,小便量多,嘱其停药调理。一周后复访,饮食正常,目黄已退,病遂痊愈。
按语:发黄皆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系由脾失健运,湿遏于中,胆汁为湿所阻,不能按常规流行,溢于肌肤所致。但亦常随人体阴阳之盛衰,而有湿热(阳黄)、寒湿(阴黄)之分。在治法上宜清热利湿,或温阳化湿。本例系肝胆郁热兼脾胃寒湿所致,属于阳黄范畴。方用术、苓、猪、泽、赤小豆健胃利湿,姜、朴温中通阳,茵、栀、竹茹清肝胆之热,夏、陈理气降逆兼化湿郁。温中利湿兼清肝胆之热,辅以硝石矾石散,能使肝脾双理,湿热兼治,故收效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