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伤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腰背部的物理检查

一、问诊
1.患病时间
是指首次发病到现在就诊的时间段。
2.发病的原因
描述不清时,要提示患者当时在做何动作,肢体处在什么姿势或体位。
常见原因有:①搬重物;要询问约有多重,是否搬起,搬物姿势,腰部是否出现弹响,当时即痛,还是以后痛等;②久坐、久行、久站;③遇风、受寒或卧湿地;④体育运动;⑤弯腰劳作;⑥受外伤等。对有外伤史者应着重了解有关致伤的全过程。
3.疼痛部位
让患者用手指指出疼痛的部位,或划出疼痛范围,要求患者说清手法疼痛区域、曾经通过的部位及现在就诊时的痛区。如有放射痛,一定要指出放射部位。一般腰椎病向臀、大腿、小腿及足放射;胸椎病多沿肋间或背腹放射。放射部位与受累神经根密切相关,对定位诊断有意义,如L 3-4椎间盘突出主要影响股神经,疼痛向股前及小腿内侧放射;而L 4-5及L 5~S 1椎间盘突出多为典型根性坐骨神经痛,疼痛起于腰骶,沿大腿后外侧及小腿放射至足外侧,如果影响到脊髓圆锥和马尾,则向肛门会阴部放射。
对患者疼痛部位的描述尽可能准确定位。通常采用的定位方法是利用椎骨和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或自身的解剖特点,通过触诊来定位。
胸、腰椎表面解剖标志的定位法:
(1)纵线:
将棘突至竖脊肌外缘分为3条平行线。
正中线:
各棘突连线,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所在部位。
椎板间线:
距正中线1.5cm处的纵线,相当于椎板、关节突关节及椎弓根部位。
竖脊肌外缘线:
距正中线3~6cm,相当于竖脊肌外缘、横突尖部。
(2)水平线
T 2水平:
胸锁关节、两肩胛骨上角连线的中点
T 3水平:
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T 4水平:
胸骨角
T 7水平:
两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
T 9水平:
胸骨剑突关节
T 10-11水平:
胸骨剑突下缘
T 12水平:
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连线中点
L 1水平:
剑突与脐孔连线中点
L 3水平:
脐孔或下胸肋缘
L 4水平:
髂骨嵴
S 2水平:
髂前上棘
Co水平:
耻骨联合
4.疼痛性质和程度
疼痛的性质与疾病有关,疼痛的程度除与疾病相关外,还与个体耐受性、痛阈高低及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疼痛性质分为胀痛、酸痛、麻痛、刺痛、烧灼痛、牵拉痛、绞痛、刀割样痛、断裂样痛、电击样痛等。软组织慢性劳损及陈旧性损伤,患者描述为酸痛、胀痛、麻痛;急性韧带、关节囊、滑膜损伤,表现为刺痛、刀割样痛;神经根受挤压,表现为牵拉痛、放射痛、烧灼痛;绞痛多为内脏疾病如肾结石、胆结石和冠心病等;电击样痛多为椎管内病变的表现,称为脊髓型疼痛或脑干型疼痛。
5.疼痛的时间变化
夜间疼痛更剧,必须用镇痛类药物治疗,否则无法入眠者,多提示椎管内或脊柱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特点。强直性脊柱炎多表现夜间疼痛加重,除体位性压迫之外,还与激素的日夜分泌规律有关,激素在夜间分泌减少,晨起后增多。黎明前腰痛复现或加剧者,多系增生性脊柱炎。此外尚有上午痛重、下午痛重、特定日痛等。
6.职业性质与腰痛
在湿冷环境长期工作者,多由于通风不良及湿度过大而易出现风寒湿腰背痛;长期重体力劳动者,除易引起腰肌扭伤、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及特发性纤维织炎外,常易引起腰椎椎弓崩裂症。此外,芭蕾舞演员、举重运动员等多伴有腰椎椎弓崩裂症;长期坐位工作者,易出现腰肌劳损,尤其是频繁变动体位者或长期被迫体位者。
7.疼痛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风湿性腰痛,多在气温较低、湿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病;退行性脊柱病,与潮湿关系密切,因此易于在梅雨季节加剧。
8.全身发热情况与腰病的关系
高热后腰痛明显者,应考虑化脓性脊柱炎或腹膜后感染;咽喉部炎症后伴有腰痛者,可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之变态反应所致的风湿性疾患;长期低热伴腰痛及活动障碍者,应注意脊柱结核,尤以青少年为多见;某些转移性肿瘤亦可先以全身发热开始发病。
9.疼痛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难以步行者,多属病情较重之疾患;间歇性跛行,以腰椎管狭窄症多见,但应排除血栓性脉管炎;步态不稳及蹒跚者,应排除颅内及脊髓病变;坐位须用手撑躯干,以减轻对患椎的压迫,可见于脊柱结核;卧位时疼痛消失,站起后疼痛又发生,应排除肾下垂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肿瘤等,常在咳嗽、大便用力、打喷嚏等动作时加剧。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可因深呼吸运动、咳嗽等动作而致背痛加剧。
10.疼痛与活动的关系
多数脊柱病患者表现有某一体位时疼痛减轻,而另一体位时疼痛加重。活动时造成挤压的一侧,可引起骨与关节的疼痛;造成牵拉的一侧,可引起韧带和关节囊的疼痛。腰部前屈时,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若疼痛在浅层,见于病变在棘间韧带或棘上韧带;腰部后伸疼痛,可见于椎体小关节的负重压力加大,或棘突相撞引起。伴有向下肢放射痛,见于椎管内的黄韧带和小关节囊压迫神经根所致。压痛部位表浅在棘突之间,见于吻性棘突的接触痛;劳动开始腰痛,稍活动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见于脊柱退行性骨关节病;背痛早晨较重,轻度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但活动过多后又加剧见于强直性脊柱炎;腰部伸展运动引起的疼痛,重于屈曲运动,见于强直性脊柱炎等。
11.其他因素与腰痛之关系
因盆腔内疾患所致的腰部酸痛,多与月经周期有关;产后性腰背痛,以致密性骶髂关节炎为多见;更年期女性慢性腰背病,与全身骨质疏松性改变有密切关系;泌尿系炎症、结石也常引起腰痛。
二、步态
1.保护性跛行
走路时,患侧足着地则健侧足迅速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保护性跛行,多见下肢损伤患者。
2.拖腿性跛行
走路时,健腿在前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地跛行。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间歇性跛行
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步行一段距离后患者就因患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底胀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因此称为间歇性跛行。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摇摆步态
走路时患者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前行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又称“鸭行步”。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膝内翻畸形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跨阈步态
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称“跨阈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呈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足跟步态
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
此外,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酒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髓型颈椎病等患者;交叉步态:多见于脑瘫患者。
三、站位检查
(一)站立姿势
患者为缓解疼痛而采取的保护性体位。不能站立多因疼痛肢体不能负重;单足站立常因下肢诸关节和骶髂关节有疾病时,为了减轻患肢的负重以避免疼痛,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使患肢稍屈曲在休息姿势;需扶物站立,借助上肢的支撑力量以减轻腰及下肢负重,才能站立。
(二)畸形检查
1.腰背部各结构及骨性标志是否正常、对称
两肩是否等高,两肩胛骨是否对称,肩胛下角是否在同一水平,有无翼状肩胛;两侧髂嵴及大粗隆是否等高;腰骶菱形区(Michael菱形区)是否正常;两侧臀皱襞是否对称。
2.脊柱畸形
有无后凸、前凸及侧弯畸形。
(1)后凸畸形:
一个或多个椎体向后侧凸出,称为后凸畸形。
1)胸椎上段后凸:
使胸段生理后凸加大,胸椎变短,胸腔前后径增长,有以下两种类型:弧形后凸(亦称圆背畸形):见于先天性畸形、后天姿势不良、多发性楔形椎体、强直性脊柱炎、老年骨质疏松性后凸等;角状后凸(又称驼背畸形):见于脊椎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人可能为转移性肿瘤(图4-4-1)。
图4-4-1 脊椎侧面观察到的脊柱形态示意图
A.正常;B.驼背畸形;C.圆背畸形;D.挺腰畸形;E.平背畸形
2)胸椎下段后凸:
特别在13~16岁,多由于椎体骨骺炎影响发育所致,或青春期脊柱后凸畸形。
3)胸、腰段后凸:
主要见外伤性脊柱骨折、脱位所致的成角畸形。
(2)前凸畸形:
①腰段前凸增加(又称挺腰畸形):常伴有腰骶角增大,骨盆倾斜角增大,见于脊柱脱位,两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炎症所致的髋关节屈曲畸形、膝屈曲畸形,水平位骶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另外,驼背、肥胖症、妊娠晚期、佝偻病等亦可引起前凸增加;②腰段前凸减小:腰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常使腰椎的前凸减小、消失,甚至出现后凸。
(3)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还有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转倾斜畸形和椎旁的韧带和肌肉的异常,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脊柱侧凸通常发生于颈椎、胸椎或胸部与腰部之间的脊椎,也可以单独发生于腰背部。侧弯的出现在脊柱一侧,呈C形;或在双侧出现,呈S形。它会减小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容积量,还会降低身高。
测量方法:令被测者直立,测量者将重锤的端线置于被测者枕骨粗隆中心点,或置于第7颈椎棘突中心点上,待垂线稳定于两腿间夹缝时。测量脊柱每一侧凸区偏离垂线的最远点,到垂线的水平距离。
按弯曲方向分为:①侧凸:即部分脊柱棘突偏离身体中线称脊柱侧弯,有左侧凸、右侧凸及S形弯、C形弯;②后凸:指胸段脊柱后凸超过生理曲线范围者;③圆背:是指整个脊柱像弓一样向后凸起;④畸胸:分两种,一种是胸骨向外突起,另一种是胸骨向内凹陷。
按性质分为:①先天性的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结构发生异常,即出生后有三角形半椎体、蝶形椎、融合椎,还有肋骨发育的异常,导致脊柱发生倾斜,导致侧弯或后凸畸形。临床较少见,多需要手术矫正。②特发性的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结构基本没有异常,由于神经肌肉力量的失平衡,导致脊柱原来应有生理弯曲变成了病理弯曲,即原有的胸椎后凸变成了侧凸等。临床常见,多由于长期不良姿势、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多数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取得理想效果。
根据脊柱解剖结构是否发生改变,还可将脊柱侧弯分为功能性脊柱侧弯和结构性脊柱侧弯。
1)功能性脊柱侧弯:亦称为“非结构性”侧凸,这类侧弯可由姿态不良、神经根刺激、下肢不等长等因素所致。如能早期去除原发病因,侧弯能自行消除。但应注意的是少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在早期可能因为度数小而被误为“姿态不正”所致,所以对于青春发育前的所谓“功能性”侧凸应密切随访。
2)结构性侧弯则是先天脊椎结构不良或后天创伤所致。
(三)胸腰椎运动功能检查
胸腰椎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活动,其运动范围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是否正常锻炼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胸椎运动受胸廓影响,活动范围较小,而腰椎活动范围较大。
1.主动运动的检查
检查时患者站立位,双足稍分开,与肩同宽。检查者双手扶持患者的两侧髂嵴,在脊柱各项活动过程下,一旦骨盆参加运动,即表明该项运动的最大范围。
胸腰椎各方向运动功能检查时应注意观察、询问以下几点:①各方向活动所达到的最大度数。如患者活动受限,应询问是因疼痛引起的活动受限,还是非疼痛性限制;②各方向活动过程中,腰背及双下肢有无酸、困、沉、痛、麻等症状出现,若有须注明出现症状时所处的度数及出现症状的具体部位;③活动的姿势有无异常,避免颈椎和髋关节在活动中的代偿作用;④对比前屈与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相反方向的活动中,哪些方向的活动患者疼痛程度加重。
(1)前屈运动:
患者站立,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低头,腰部缓慢前屈,膝关节保持伸直位。正常时前屈达90°。
前屈过程阳性体征的发现对于腰骶部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例如,腰椎或腰骶关节有病变时,腰部平直、屈曲活动受限并有疼痛,活动中心由腰部转变为髋关节。腰椎椎间关节或骶髂关节病变,亦可使脊柱屈曲的活动受限,伴有疼痛。脊柱后侧韧带撕裂或劳损时,脊柱前屈运动使断端分离而加重疼痛。
(2)后伸:
直立位,让患者向后自然后仰,正常范围为30°。
若腰椎椎间关节或腰骶关节有病变时,伸展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活动范围减小。椎管狭窄症,后伸受限,局部疼痛及向患肢的放射痛明显加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不能作脊柱后伸运动。
(3)侧屈:
直立位,双手交叉抱于枕部,让患者自然弯向侧方,左右分别测量及记录。正常时左右各30°。腰椎椎间关节或腰骶关节病变时在侧屈运动过程中产生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出现下肢放射痛。
(4)旋转:
检查者固定其骨盆,以免下肢其他关节出现代偿动作造成假象。嘱患者分别向左、右旋转,固定骨盆后脊柱左右旋转的幅度,应依据旋转后两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所成角度计算。正常为30°。脊柱退定性骨关节病、腰部扭伤等旋转运动明显受限。
腰无活动障碍者大致可排除腰椎及其周围的器质性病变,除外尚有退行性病损及先天性畸形,多为症状性腰痛。腰背部活动受限时常靠髋关节屈曲运动代偿,拾物试验即是典型代表;相反,髋关节活动受限,又依赖腰椎补偿作前屈运动,故腰椎有第3髋关节之称。椎间盘、椎间关节、髋关节及骶髂关节病变都可影响腰背部运动。
2.胸腰椎活动度的记录
3.胸腰椎运动范围及相关肌肉
(1)前屈90°:
前屈肌为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髂腰肌。
(2)后伸30°:
后伸肌为骶棘肌、横棘肌。
(3)侧屈30°:
侧屈肌为腰方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旋转30°:
旋转肌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四)站立位特殊检查
1.骨盆倾斜试验
患者侧立,先在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之间画一直线,在此直线上粘贴一直尺并令患者弯腰,若直尺无倾斜或少许倾斜。说明患者利用腰椎的弯曲来减轻腰骶关节的移动;反之,若腰椎保持伸直而骨盆倾斜明显,说明弯曲中心在髋关节,为腰骶关节病变的表现。
2.直伸运动试验
是让患者站立位,嘱患者后伸运动,检查胸部有无强制性疼痛,在脊柱结核、脊柱强直症中常是早期体征。
3.足-嘴试验(Mcbride法)
患者站立,双手捧起一足并尽力向上举起,若出现腰骶部疼痛并稍偏向抬足侧,说明腰骶关节可能有疾患;若对侧骶髂关节后部疼痛,可能为对侧骶髂关节疾患。
4.拾物试验
将一物品放在地上,令患者拾起。脊椎正常者可两膝伸直,腰部自然弯曲,俯身将物品拾起;如患者先以一手扶膝、蹲下、腰部挺直地用手接近物品,屈膝屈髋而不弯腰地将物拾起,此即为拾物试验阳性。
5.压胸试验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检查者一手抵住其脊柱,另一手压迫胸骨,轻轻地相对挤压。若在胸壁上某处出现疼痛,提示该处有肋骨骨折或肋间肌损伤。
6.鞠躬试验
又称Nen试验。让患者站立做鞠躬动作,如患肢立刻有放射性疼痛并屈曲,此试验为阳性。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7.腰椎间盘突出症运动试验
本试验主要是判断突出的椎间盘与脊神经根的位置关系。
(1)突出物位于神经根之前:
站立位腰前屈幅度越大,腰痛越重;向健侧侧弯或侧前屈,疼痛剧烈;向患侧侧弯或侧前屈则疼痛减轻。
(2)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内侧:
站立位前屈并向健侧旋转时,疼痛加剧;反方向运动则疼痛减轻或消失。
(3)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外侧:
站立位前屈并向健侧旋转时,疼痛减轻或消失;反方向运动则疼痛加剧。
8.Schober试验
患者站立位,在背部正中线髂嵴水平做一标记为零,以此为起点,分别向下5cm、向上10cm处做标记(此时两点间的距离为15cm),然后让患者弯腰(注意保持双膝直立)至最大限度,此时测量两个标记点之间的距离。正常时两点间的距离一般可达20cm。若达不到20cm或增加的距离少于4cm,提示腰椎活动度减低(图4-4-2)。
图4-4-2 Schober试验
四、坐位检查
坐位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的姿势和运动与立位有何不同,因为坐位时是以坐骨结节持重为主,可避免下肢对脊柱的影响。例如患者下肢不等长,髋关节有屈曲、内收、外展等畸形,当做立位检查时,其骨盆必将发生侧倾、前倾、后倾等变化,而继发脊柱的侧弯、前凸等改变。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坐姿
坐的姿势是否端正,两侧坐骨结节能否均衡负重。一般腰腿痛及椎间盘突出患者,坐位时双侧坐骨结节能均衡负重,但有严重单侧腰、臀及下肢放射痛者,往往不愿用患侧臀部负重,这是因为患侧负重时可使同侧下腰椎间隙的压力增加,从而加重突出髓核及纤维环对相应神经根的压迫,导致原有的根性神经痛加重。
(二)原有站立位的脊柱畸形有无改变
下肢的畸形如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外展畸形,膝关节屈曲、内翻、外翻畸形以及足和踝的某些畸形,均可使患者的骨盆在站立位时发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倾斜,从而继发脊柱侧弯和前、后弧度的改变,这些畸形如果还没有形成器质性改变,当坐位双侧坐骨结节负重时,就能自动得到部分或完全矫正,这是因为坐位消除了下肢畸形对骨盆的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如站立位有脊柱侧倾,坐位时侧倾常依然存在,因为坐位不能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三)坐位脊柱的活动
依次做脊柱的伸、屈、侧弯、旋转等主动和被动活动检查和站立位活动作比较,如与站立位的活动度相同或基本相同,则说明病变在脊柱而与下肢无关。立位和坐位时腰部前屈运动可鉴别腰骶关节与骶髂关节的疼痛。患者先后进行立位与坐位腰部前屈,若立位、坐位均引起疼痛者,病变多在腰骶关节;若立位疼痛而坐位不痛或疼痛显著减轻者,病变多在骶髂关节。
(四)坐位特殊检查
1.坐位屈颈试验(Lindner征)
嘱患者端坐,检查者将手置于头顶并使其前屈,如患侧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其机制主要是由于屈颈的同时硬脊膜随之向上移位致使与突出物相接触的脊神经根受牵拉所致。
2.坐位伸膝试验(Gaensken试验)
又称弓弦试验,让患者坐于床缘或凳上,头及腰部保持平直,两小腿自然下垂,然后嘱患者将患肢膝关节逐渐伸直,或检查者用手按压患肢腘窝,再将膝关节逐渐伸直,如有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3.坐位旋转试验
患者端坐位,检查者站于其背后,两手分别固定患者两肩上,引导患者向左、向右旋转躯干,若引起骶髂关节疼痛,则为阳性。患者坐位,检查者站其面前,以两腿夹住患者两膝,以固定其骨盆;两手分别固定其两肩部,使其躯干向左、向右旋转,若其骶髂关节处出现疼痛,亦为阳性。本试验阳性可见于骶髂关节疾患。
4.卢尔斯(Larreys)征
患者坐于凳子上,坐下时小心翼翼,手先撑在凳子上,再以半个臀部坐下,且让患侧臀部悬空,上身向健侧倾斜,如先不用手支撑,突然坐下,患侧骶髂关节因受振动和压力而出现剧痛,即为卢尔斯征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疾病,或坐骨神经痛。
5.迈纳(Minor)征
由坐位站起时,需先用手支撑,下肢屈膝状态下支地负重,然后站起,此种立起姿势即为迈纳征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
五、仰卧位检查
(一)卧姿
能否自然平卧,平卧时膝关节及髋关节能否伸直,以手伸入腰部检查腰部能否完全贴着床面,如髋关节伸直时腰部不能贴床而髋关节屈曲时腰部能贴床,表明髋关节有屈曲畸形。髋关节屈曲畸形可能是髋关节本身的病变,也可能是髂窝脓肿或腰大肌脓肿所致。
(二)感觉检查
检查时注意双侧对比,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并仔细询问患者的两侧感觉有无异常,如是否发麻、发木、疼痛程度轻重有无变化,是痛敏还是迟钝。并划分出皮肤感觉异常区域,以便进行神经定位诊断。(具体方法详见第二节)
(三)肌力检查
1.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肌力测定
患者仰卧,先将双下肢伸直外展,然后做夹腿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股薄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股内收,膝关节屈曲,小腿内旋,医者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3.髂腰肌肌力测定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先屈曲膝关节,再做屈髋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4.缝匠肌肌力测定
患者坐位,膝关节半屈曲位,嘱其外旋大腿,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5.股四头肌肌力测定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嘱其伸直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
6.梨状肌、闭孔内肌、孖肌、股方肌肌力测定
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下肢外旋,医者给以阻力。
7.臀中肌肌力测定
患者侧卧位,下肢伸直内旋,大腿做外展动作,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收缩。
8.阔筋膜张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小腿向外移动,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9.臀大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小腿屈曲,大腿后伸,医者给以阻力。
10.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肌力测定
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至90°,在此位置上嘱患者屈曲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的收缩。
11.腓肠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嘱其踝关节跖屈,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2.比目鱼肌肌力测定
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至90°,使踝关节跖屈,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的收缩。
13.胫骨前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背伸、内翻,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4.胫骨后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部跖屈并同时做足的内收、内旋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在足舟状骨结节的后下方可触及该肌腱。
15.趾长屈肌肌力测定
患者近端趾节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之末节,医者在其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16. 长屈肌肌力测定
将患者 趾的跖趾关节固定在伸直位,嘱其屈曲 趾末节,医者在其 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17.趾短屈肌肌力测定
医者将患者的2~5趾跖趾关节固定于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近端趾间关节,并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8.短屈肌肌力测定
患者 趾趾间关节保持伸直位,嘱其屈曲 趾跖趾关节,并给以阻力。
19.展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用力将 趾与第2趾分开,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0.跖方肌、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外展小趾,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1.足蚓状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趾的跖趾关节屈曲,近端和远端趾间关节伸直,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2.足骨间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做足趾的分开与合拢的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3.腓骨长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尽量跖屈,并使足外翻,医者给以阻力。
24.腓骨短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足背伸并外展,医者给以阻力。
25.趾长伸肌肌力测定
嘱患者伸2~5趾末节,医者对趾端背侧给以阻力。
26. 长伸肌肌力测定
趾伸直位,嘱患者做 趾背伸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四)反射检查
1.生理反射检查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2.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征、髌阵挛、踝阵挛等。
(五)胸腰椎脊神经根定位诊断
1.胸椎脊神经根
除胸1脊神经外,其余诸胸椎脊神经根受累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大致相似,故自胸2以下的脊神经根统述之。
(1)胸1脊神经:
其受累椎节为胸1~2段。其感觉障碍为上臂内侧(臂内侧皮神经),运动失调表现为手的内在肌群,一般无反射障碍(图4-4-3)。
图4-4-3 胸 1脊神经根受累影响范围
(2)胸2至胸12脊神经:
视椎节受累部位及长度不同而症状轻重及范围各异。其感觉及运动障碍主要表现在胸腹部。上胸段主要支配肋间肌,腹直肌则由胸5以下脊神经支配。感觉支配区大致如下:胸2、3在上胸部,双乳头连线为胸4,胸7横贯剑突,胸10达脐部,胸12位于双侧腹股沟部。
2.腰段脊神经根的定位诊断
由于腰1至腰3段脊神经无各自特殊的体征,三者常与胸12共同支配骶腰肌,或与腰4脊神经共同支配股内收肌及股四头肌等,故将此三根脊神经合并在一起阐述。
(1)腰1至腰3脊神经
1)感觉障碍:
其感觉范围主要支配大腿部,腰1为腹股沟以下的上1/3斜形带,腰2为中部斜形带,腰3为膝关节以上的斜形带,此具有定位意义。
2)运动障碍: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组肌群。髂腰肌:由胸12至腰3四个节段的脊神经支支配,司髋关节前屈动作,如此种活动减弱或测试时无法对抗阻力,则表示病变波及此节段;股内收肌群:由腰2~4三个脊节支配,检查时将髋关节置于外展位,如内收动作无力或对抗测试无力,则表现此节段受累;股四头肌:由腰2~4三者构成的股神经支配,受累时表现为伸膝无力或完全障碍。
3)反射:
腰2、3参与膝反射,但主要支配神经来自腰4,因此具有参考意义。
(2)腰4脊神经:
此神经根受累主要见于该神经根处附近的肿瘤及腰3~4椎间盘病变所致(图4-4-4)。
图4-4-4 腰 4脊神经受累影响范围
1)运动障碍:
由于其所支配的胫前肌受累而引起足背伸、内翻等动作无力或完全丧失。但腓骨肌及伸趾肌并不受累,故仍保存伸趾及足外翻活动功能。同时由于股四头肌亦受累而影响伸膝肌力。
2)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小腿及足的内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神经根受压的范围愈广,其疼痛范围愈大。
3)反射改变:
主要由于股四头肌受累而引起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腰5脊神经:
主要由于腰4~5椎间盘突出症刺激或压迫该神经根(图4-4-5)。
图4-4-5 腰 5脊神经根受累影响范围
1)运动障碍:主要由于伸趾肌受累而使伸趾无力或完全障碍,以致足趾呈下垂状。若胫前肌同时受累,则出现足下垂。
2)感觉障碍:主要为大腿及小腿外侧至足背部的感觉障碍及自大腿后部向外下放射痛。
3)反射无明显改变。
(4)骶1脊神经:
临床上亦较常见,主要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及肿瘤等所致(图4-4-6)。
图4-4-6 骶 1脊神经根受累影响范围
1)运动障碍:
主要为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同时受累,因此足部外翻肌力减弱或完全丧失,同时小腿三头肌肌力减弱。由于足部小肌群受累而使足部外形似鸡爪状。
2)感觉障碍:
大腿后方、小腿后外方及足外侧放射性痛与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
因小腿三头肌受累而引起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六)仰卧位特殊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
患者双下肢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徐徐将之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记录下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即为直腿抬高角度(图4-4-7)。正常人一般可达80°左右,且无放射痛。
图4-4-7 直腿抬高试验
当下肢抬高时,坐骨神经受到牵拉,加重了突出的腰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刺激。在直腿抬高试验中,下肢抬高在0~20度时,并不引起神经根在椎管内的移动,因此在此范围内的受限,多为腘绳肌痉挛所致。在下肢抬高超过30度以后,即可引起神经根的牵拉或向下移动,其中受牵拉最大的是腰5神经根,其次是腰4神经根。当抬高角度超过60度时,腰5神经根所受拉力达到最大程度,并足以使之在椎管内向下移动。由于腰5、腰4神经根受到的牵拉力较大,故腰5~骶1、腰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在较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不仅患侧的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连健侧的直腿抬高试验也可以为阳性,这是由于健侧下肢抬高时可使神经根牵动硬膜囊,从而改变了对侧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而诱发了疼痛。
2.直腿抬高加强试验(Bragard征)
又称“跖屈加强试验”,在直腿抬高试验的基础上,为增加坐骨神经牵拉强度可被动使踝关节背屈,如有椎间盘突出症时,坐骨神经的放射痛将明显加剧(图4-4-8)。
图4-4-8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可以用来区别神经根性或是肌肉因素所引起的直腿抬高受限。一般由于髂胫束、腘绳肌或膝关节后侧关节囊紧张所造成的直腿抬高试验受限,在作加强试验时可呈阴性。
3.仰卧挺腹试验(test of supinating and throwing out one’s belly)
患者仰卧,两手置于腹部,以头的枕部及两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和骨盆向上用力挺起,若患者感到腰痛及患肢放射性疼痛,即为试验阳性。在前法的基础上,让患者仍保持挺腹姿势,深吸气后,再用力鼓气约30秒钟,若患肢发生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前项试验阴性时,再采用此试验检查。患者在挺腹姿势时,用力咳嗽,若出现患肢放射性疼痛,亦为阳性(图4-4-9)。本试验阳性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
图4-4-9 仰卧挺腹试验
此试验的原理是通过操作,使腹腔内压力不断增加,腔静脉回流受阻而返回至椎静脉系统,促成椎管内压力升高,最后加压颈静脉,使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而造成椎管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引起受压的神经根发生疼痛。同时,这种姿势也有可能使髓核进—步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疼痛。
4.髋膝屈曲试验
又称“骨盆摇摆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使其双膝双髋尽力屈曲,然后向头部方向推压双膝,若腰骶部产生疼痛,则为阳性(图4-4-10)。患者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屈髋屈膝,若腰骶部产生疼痛,亦为阳性。本试验阳性提示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病变。
图4-4-10 髋膝屈曲试验
5.Goldthwait征
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将其腿抬高,另一手置于其背下部,对其骨盆一侧施力,如患者在腰椎移动之前即感疼痛,则为骶髂关节扭伤,如腰椎移动后出现疼痛则损伤在骶髂或腰骶关节内。
6.抱膝试验
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两手抱住膝部用力屈曲,若腰骶部发生疼痛,则为试验阳性。本试验阳性说明腰骶关节病变。
7.骶髂关节定位试验
患者仰卧,屈髋屈膝。检查者将右前臂置于其双膝关节后侧,抬起小腿使髋关节屈曲至直角位,检查者左手压住患者髋部,使骨盆紧贴检查台,然后以其大腿为杠杆,分别使骨盆向左、向右挤压,若骶髂关节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本试验阳性可见于骶髂关节的炎症、结核及损伤等疾患。(图4-4-11)
图4-4-11 骶髂关节定位试验
8.比佛(Beevor)征
(1)检查一侧肢体不能活动的患者时,先让其平卧,然后检查者举起其不能活动侧上肢或下肢,突然放手,若见该侧肢体缓慢下落,而不是迅速坠落,即为比佛征阳性。
(2)患者仰卧,两臂置于躯干两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观测或用软尺测量患者的脐-剑突、脐-耻骨联合、两侧脐-髂前上棘的间距,以确定脐的位置。然后在不用手辅助下,嘱其做仰卧起坐动作,观察其腹部肌肉紧张度和脐的位置,或重复测量上述各间距。正常时,全腹部肌肉紧张度均衡而脐保持中心位置不动。若此时见上腹部肌肉紧张而脐向上方或向一侧偏移,为比佛征阳性。
比佛征主要是用来鉴别瘫痪的性质和测定腹部肌肉有无病变。比佛征阳性时,表示肢体瘫痪侧系功能性疾患,非器质性病变,据此可鉴别。此外,腹下部肌肉瘫痪、无力,该征也呈阳性,表示脊胸节段病变,见于脊髓损伤、肿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9.托马斯(Thomas)征
患者仰卧,大腿伸直,则腰部前凸;屈曲健侧髋关节,迫使脊柱代偿性前凸消失,则患侧大腿被迫抬起,不能接触床面(图4-4-12)。常见于结核、腰大肌脓肿等。
图4-4-12 托马斯征
10.屈颈试验(Linder征)
其检查方法为:患者仰卧,也可端坐或者直立位,检查者一手置于患者胸部前,另一手置于枕后,缓慢、用力地上抬其头部,使颈前屈,若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图4-4-13)。阳性者主要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主要机制是屈颈时硬脊膜上移,脊神经根被动牵扯,加重了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因而出现下肢的放射痛。
图4-4-13 屈颈试验
11.神经压迫试验
又被称为“卧位弓弦试验”。患者仰卧位,将其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均屈曲到90°,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直到出现坐骨神经痛为止。此时将膝关节稍屈曲,坐骨神经痛则明显减轻或是消失。检查者以手指压迫股二头肌腱内侧的腘神经,若可以诱发疼痛则为阳性,此试验可以用来鉴别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腰腿痛和因肌肉因素而引起的腰腿痛。
12.梨状肌紧张试验
患者仰卧位于检查床上,将患肢伸直,做内收内旋动作,如坐骨神经有放射性疼痛,再迅速将患肢外展外旋,疼痛随即缓解,即为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图4-4-14)。是梨状肌综合征的常用检查方法。
图4-4-14 梨状肌紧张试验
13.床边试验(bedside test)
又称“分腿试验”“根斯伦试验”“根斯伦征”。患者仰卧,患侧臀部靠床边,健侧髋膝关节用力屈曲,然后嘱患者双手抱住膝关节以固定脊柱,检查者用手将其患肢尽力后伸,若骶髂关节处疼痛,即为试验阳性。嘱患者向健侧卧位,双手抱住健侧膝关节尽力屈髋屈膝。检查者站在其背后,一手扶于患侧臀部,一手握住患侧踝部,使伸直的患侧下肢尽力后伸,若骶髂关节处出现疼痛,亦为阳性。本试验阳性可见于骶髂关节疾患。本试验对腰骶关节无影响而不出现症状,据此可与腰骶关节病变相鉴别。
六、俯卧位检查
检查体位:患者俯卧位于检查床上,脸向一侧偏转,以免口鼻受压。两上肢应自然地置于躯干两侧,切不可将两前臂支撑于胸的或头部,否则腰背部肌肉不易放松。俯卧位检查重点在于触诊检查。
(一)视诊
卧姿是否自然舒适,腰背部左右是否对称,脊柱有无侧弯、后凸。姿势性驼背、代偿性侧弯或前凸往往在俯卧时消失。
(二)触诊
1.肌肉触诊
肌肉是否放松,有无肌痉挛,两侧肌肉的紧张度是否相等。如果仰卧时肌肉仍不能放松,尤其是骶棘肌仍很紧张,则往往表示脊柱本身或其肌肉、韧带附着处有创伤或疼痛性疾病,临床较多见的有急性腰扭伤、关节囊损伤、急性或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脊柱结核或化脓性感染等,应进一步鉴别诊断。
2.棘突触诊
患者俯卧位,检查方法有三种。
(1)用拇指尖逐个按压,一高一低,顺序向下,高处为棘突,低凹处为棘间。
(2)用示、中两指夹住棘突,从上向下滑行触诊。
(3)用示、中、环三指,中指在棘突尖,示指与环指夹住棘突两侧,由上向下滑行触诊。
注意棘突有无异常隆起或凹陷,棘突间隙宽度有无改变,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无增厚肿胀及压痛。一般轻触即痛多由棘上韧带病变所致,较深的压痛可能来自棘间韧带。棘突的排列是否在—条直线上,有无侧弯或棘突偏歪。如局部棘突偏歪,说明该椎体旋转;腰骶部棘突凹陷或呈台阶状,要注意有无隐性脊柱裂或腰椎滑脱。
3.压痛点
压痛点对脊柱疾患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触诊寻找压痛点之前,嘱患者用—个手指准确地指出疼痛的部位,称之为“指点试验”,以便了解疼痛的准确部位以及痛点、痛区范围的大小。根据患者的主诉痛点,从外周向痛点中心用拇指触诊法检查压痛点位置。
寻找压痛点的方法是:自上而下依次按压棘突、棘间韧带、腰骶关节、关节突关节、横突、椎旁肌、肋脊角、骶髂关节等,并记录压痛点的部位和深浅。
压痛点多是病变或损伤组织的部位。表浅压痛说明病变或损伤浅在,多为棘上、棘间韧带,筋膜,肌肉的损伤;深在的压痛表明可能是椎体或附件有病变或损伤。临床体检中,肌肉处于松弛情况下可检查出深层的压痛点,肌肉处于紧张情况下只能检查浅层的压痛。
检查压痛点的关键在于正确地选择压痛点。对筋膜或肌肉来讲,拇指必须沿其走行方向牵拉,尽可能垂直地针对其病变的附着处骨面上滑动按压;对筋膜结合处拇指必须在压痛点上滑动按压:对神经所在部位拇指必须在其压痛点上横过神经支滑动按压;在肌挛缩的初期,应该同时进行肌腹的检查。拇指必须横过肌腹沿压痛部位进行按压。
腰背部常见压痛点如下:
(1)棘突间隙:
即在上下两个棘突之间凹陷处有压痛,主要见于椎间盘突出及棘间韧带损伤等病症。
(2)棘突:
即在棘突处压痛,主要用于检查椎体及椎弓的创伤或疾病,如脊柱结核、骨折、肿瘤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尤其是中央型突出也可以出现疼痛并向下肢放射痛。
(3)腰椎棘突与骶中嵴:
主要是腰背筋膜附着处,根据无菌性炎症病变所在位置,可引起腰痛、腰骶痛、骶尾痛。单独发病者少见,多与腰部深层肌劳损同时发生。
(4)棘旁:
是指上下棘突间两侧旁开2~3cm处的较深压痛,此处的深部组织为后小关节囊、黄韧带及椎间孔,这些部位的创伤或病变,均可发生压痛。腰椎间盘突出由于神经根常挤压于突出物与关节突及肥厚的黄韧带之间,亦可发生明显的疼痛及坐骨神经放射痛。如L 3-4椎间盘突出,则受累的是第4腰神经根,此神经根参与股神经及坐骨神经的构成,除坐骨神经痛外,还可引起大腿前及膝前内侧的放射痛。
(5)肩胛部:
附着于肩胛骨的肌肉较多,这些肌肉在肩胛骨的附着处均可因创伤或劳损形成压痛点。其中较多出现的有肩胛内上角压痛点(肩胛提肌止点)、冈上窝压痛点(冈上肌起点)、冈下窝压痛点(冈下肌起点)、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大、小菱形肌止点)、肩胛骨腋窝缘压痛点(大、小圆肌起点),肩胛冈上及下缘压痛点(斜方肌止点)。
(6)腰椎横突:
腰椎横突有诸多的肌肉、筋膜附着,在其前方有腰大肌、腰方肌,背侧有骶棘肌,在横突尖端有横架于横突和棘突之间的横突棘肌,上、下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此外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亦借助腰背筋膜起于横突。这些肌肉的协同作用,可协助维持人体重心及脊柱的稳定,但如较强的外力或躯体不稳而使这些肌肉在瞬间作猛烈收缩以试图恢复稳定时,则同侧肌肉和筋膜的拉力及对侧肌肉和筋膜收缩引起的被动牵拉力,均可引起横突肌肉附着处的损伤,一般说肌肉的主动收缩引起横突损伤的机会更多,最严重者可引起横突骨折、广泛的肌肉及筋膜撕裂伤。而引起横突尖部慢性疼痛者多半是较轻的撕伤和反复的累积性劳损。在各腰椎横突中,L 3横突较长,受力集中,易受到损伤及劳损,引起疼痛及不同程度的放射痛,多见L 3横突综合征。L 3横突尖部位置较浅,触诊时很易触及,正常在重压时亦有疼痛,故必须在中等压力下有明显疼痛时才有意义,单侧腰痛者可与对侧作比较。
(7)髂嵴部:
髂后上棘内侧压痛点,多为髂腰韧带附着处;髂后下棘压痛点,为骶髂韧带附着处。骶髂压痛点,在髂嵴最高处的稍后方至髂后下棘处,为背阔肌、臀大肌和臀中肌的附着处,稍下处为臀上皮神经。髂嵴外侧压痛点,位于髂前上棘稍偏后处,为阔筋膜张肌的起点处。
(8)肋间神经:
在肋间隙后端,近脊柱旁的肋间神经主干;腋中线处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发出点;胸骨外缘1cm处肋间神经前皮支部位。
(9)肋脊角:
在第12肋与骶棘肌外缘相交处。见于肾脏疾病、L 1横突骨折、腰方肌损伤。
(10)腰骶关节:
见于该关节或骶棘肌附着处劳损,椎间盘突出症。
(11)骶骨背面:
见于韧带损伤或劳损。
(12)髂腰角:
见于L 5横突、髂腰韧带损伤或劳损,单侧L 5横突骶化,假关节形成等。
(13)腰三角区:
即L 4-5旁开6~8cm处可触及点状压痛或皮肤过敏区,此压痛点(区)主要由于腰深筋膜纤维织炎或脂肪疝致使末梢神经受卡压所致。
(14)骶髂关节下缘:
此处深部有骶髂韧带,骶髂关节损伤时,此处特别敏感。
(15)骶尾交界处:
见于骶尾部挫伤、韧带损伤或骨折、脱位。
(16)坐骨切迹:
臀上神经由骶髂关节之前面经过,且由此出骨盆,任何能使骶髂关节前面组织肿胀的病变,均可影响臀上神经而出现疼痛。
(17)骶棘肌附着处:
骶棘肌下缘附着点,位于髂后上棘内缘,向下经骶髂关节内缘至骶骨背面;骶棘肌横突附着处,位于L 1~S 5紧靠棘突两旁;骶棘肌下部肌腹,位于L 1~S 1的两侧椎板。
(18)髂胫束:
位于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之间,为阔筋膜张肌、臀大肌与臀中肌联合部,髂胫束损伤,则有明显压痛,且可摸到条索状物。弹响髋即是由于髂胫束挛缩引起。
(19)臀上皮神经:
位于髂嵴中部下缘2~3横指宽处,臀大肌与臀中肌劳损时,有明显压痛,也可触摸到条索状物。
(20)臀下皮神经:
髂后上棘下缘2~3横指宽处,为臀下神经进入臀大肌处,此处有压痛,为臀大肌劳损。
(21)坐骨神经干:
位于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为坐骨神经所经过。
(22)坐骨神经的梨状肌出口:
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中点的上2cm、下1.5cm各做一点,以股骨大转子尖为一点,三点连线所成的三角形区域,即为梨状肌体表投影;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相当于梨状肌上缘,髂后上棘与尾骨连线的中点至大转子的连线相当于梨状肌下缘。梨状肌综合征时压痛明显。
(三)叩诊
患者俯卧位,检查者用叩诊锤或握拳,以适当力量,从C 1~S 5依次叩击各个棘突,注意有无深部叩击痛及其叩痛部位。叩诊对胸椎病变及深在组织的病变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深部椎体病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结核、椎间盘病变等,叩诊出现深部疼痛,而压痛不明显。
(四)俯卧位特殊检查
1.脊柱超伸试验(spine hyper extension test)
又称“孩童试验”。患者俯卧位,检查者两手握住其双侧小腿徐徐向上提起,若脊柱发生疼痛,并不能后弯而呈强直状态,则为阳性(图4-4-15)。本试验阳性是儿童脊柱结核的一个早期征象。
图4-4-15 脊柱超伸试验
(1)正常脊椎呈弧形弯曲;(2)病态脊椎呈强直状态
2.俯卧伸腰试验(pronation and straighten lumbus test)
又称“俯卧腰脊柱伸展加压试验”。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手固定其两小腿,再令患者两手交叉抱住头的枕部用力伸腰,若腰部发生疼痛,则为阳性(图4-4-16)。腰椎关节病变时本试验阳性,骶髂关节病变时本试验阴性。
图4-4-16 俯卧伸腰试验
3.股神经牵拉试验
又称“提腿试验”“伸髋试验”“约曼征”。患者俯卧,检查者一手按压其骶骨部位,另手把患侧大腿向上提起使髋关节后伸。
(1)如骶髂关节部位发生疼痛,即为试验阳性。本试验阳性提示骶髂关节的炎症、结核、损伤等病变。
(2)如出现大腿前侧放射样疼痛,即为阳性,表示可能有股神经(L 2-4)受压,多见于L 3-4椎间盘突出症(图4-4-17)。
图4-4-17 股神经牵拉试验
4.跟臀试验(Ely征)
也称“俯卧屈膝试验”。患者俯卧,检查者握住其踝部,屈曲其膝关节,使足跟紧贴臀部。然后使整个大腿过伸,若引起腰部疼痛,骨盆离开床面而上抬,则为阳性(图4-4-18)。本征阳性主要见于腰3、腰4神经根的病变,腰大肌受刺激,骶髂关节病变等。
图4-4-18 跟臀试验
5.普鲁卡因封闭试验
用0.5%~1.0%的普鲁卡因10~20ml作痛点封闭,有助于对病变部位进行粗略的定位诊断。如果注射于皮下疼痛即消失,则多为韧带、筋膜等疾患;如注射于椎板疼痛消失者多为肌肉疾患;如果经上述注射后疼痛不减者为椎管内疾患。
七、侧卧位检查
1.髂胫束紧张试验(Ober试验)
患者向健侧卧位,健肢髋膝屈曲直至使腰脊柱完全平直。检查者站于其背侧,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先使大腿屈曲继而外展,再使大腿伸直并任其逐渐自由下坠,若大腿不能坠到水平之下,则为阳性。本试验阳性说明腰骶部或骶髂部的疼痛是由髂胫束挛缩引起的。
2.腰部扭转试验
患者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检查者左手固定患者右肩部向后扳,右手固定右侧髂嵴部向前推,两手同时用力,方向相反。以同样方法再行右侧卧检查,使腰部扭转。若有疼痛即为阳性。见于腰部疾患。
3.屈髋试验
患者健侧卧位,两下肢伸直。将患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外展,如大腿前侧疼痛,即为阳性,提示股神经受损。
八、常见腰背部软组织检查
1.背阔肌
解剖:
起自6~12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止于肱骨结节间沟。
功能:
伸展、内收、内旋肱骨,攀爬时拉起肢体。
神经支配:
胸背神经(C 6-8)。
检查:
令患者外展上肢与肩平,然后抗阻力地内收,在腋窝后部可看见也可触到该肌收缩;患者咳嗽时,也可于肩胛骨下角触到该肌收缩。
2.上、下后锯肌
(1)上后锯肌
解剖:
位于菱形肌深面,起于项韧带下部、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下方,止于第2~5肋骨角的外侧面。
功能:
上提肋骨以助吸气。
神经支配:
肋间神经(T 1-4)。
(2)下后锯肌
解剖:
位于背阔肌中部的深面,借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棘突及上位两个腰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方,止于下4肋骨肋角外面。
功能:
下拉肋骨向后,并固定肋骨,协助膈的吸气运动。
神经支配:
肋间神经(T 9-12)。
上、下后锯肌检查:
令患者高举上臂,此时肩胛骨向外侧移开,检查者在肋角的内侧即可触摸到后锯肌,它在背阔肌的深面和斜方肌的下方。
3.肋间外肌
解剖:
后方始于肋间节,前方近肋软骨处延为腱性的膜,称肋间外膜直至胸骨侧缘,此肌起自上位肋的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位肋的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位肋的上缘。
功能:
收缩时可提起肋骨,使胸廓纵径和横径皆增加,以助呼吸。
神经支配:
肋间神经(T 1-11)。
检查:
肋间外肌占据肋间隙的后3/4,从肋横突关节到肋骨、肋软骨关节之间沿肋间隙触摸。
4.前锯肌
解剖:
起自身体侧边的前8~9根肋骨之间,附着于沿肋骨内侧边缘的肩胛骨。
功能:
近端固定时,可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
神经支配:
胸长神经(C 5-8)。
检查:
令患者用力推一固定物体。如斜方肌肌力正常,正常的前锯肌能拉肩胛骨内缘紧贴胸壁。该肌麻痹时,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壁,表现“翼状肩”畸形。上肢向前抬至水平位时,更为明显。
5.竖脊肌
解剖:
为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外侧为髂肋肌(iliocostalis),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longissimus),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spinalis),止于棘突。各肌还有一系列副起点发出的小肌束参与:髂肋肌的副加小肌束起于髂嵴、肋角和颈椎横突;最长肌的小肌束起于骶骨、肋角和全部横突;棘肌的小肌束起于胸椎和颈椎的棘突。
功能:
竖脊肌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结构,故又名竖躯干肌。一侧竖脊肌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
神经支配:
竖脊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检查:
俯卧位。可在腹下垫一软枕,检查者固定骨盆,患者双上肢从肩部离开检查床,令患者伸腰椎,直至患者胸廓下部离开床面。在腰部看见并可触及该部肌肉收缩。
6.横突棘肌(transversospinales)
解剖:
由多个斜肌束组成,排列于由骶骨至枕骨的整个脊柱的背面,为竖脊肌(骶棘肌)所掩盖。肌束起自下位椎骨的横突,斜向内上方,跨越1~6个椎骨不等,止于棘突。由浅而深可分为三层:浅层为半棘肌(semispinalis),肌纤维较长而直,斜跨4~6个椎骨,位于背部和项部,其中头半棘肌向上附着于枕骨上项线以下的骨面;中层为多裂肌(multifidi),肌纤维短而略斜,斜跨2~4个椎骨,深层为回旋肌(rotatores),肌纤维最短,只斜跨一个椎骨。
功能:
两侧横突棘肌收缩,可使躯干后伸,单侧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并转向对侧。
神经支配:
横突棘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
检查:
横突棘肌为躯干后伸及旋转运动的辅助肌群,检查法同竖脊肌。
7.腰方肌
解剖:
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内侧有腰大肌,其后方有竖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胸腰盘膜的中层,起自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
功能:
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神经支配:
腰神经前支支配。
检查:
患者取坐位,双手抱于枕部,令其做腰部侧屈动作,检查者对此动作给予阻力。另一种检查方法为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腰椎适当伸展,双手抓住检查床边缘以固定胸廓,令其向胸廓方向上提骨盆。
8.髂腰肌
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
(1)腰大肌
解剖:
起自T 12椎体、上4个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
该肌收缩时,可屈大腿并旋外,当大腿被固定时,则屈脊柱腰段而使躯干前屈。
神经支配:
腰丛神经(T 12、L 1-4)。
(2)髂肌
解剖:
大部分肌束起自髂窝,部分起自髂筋膜、髂前下棘和髂骨翼,部分肌纤维编入腰大肌,另一部分肌纤维止于股骨小转子及髋关节囊。
功能:
收缩时可屈大腿并外旋。
神经支配:
腰丛神经(L 1-4)。
检查:
患者取坐位,双侧小腿沿床缘下垂,双手抓住床沿以固定躯干,令其做最大限度的髋关节屈曲运动,检查者可在膝关节处给予阻力。
9.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解剖:
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起始部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
功能:
增加腹压、前屈、侧屈、旋转脊柱、提睾丸、封闭腹股沟管。
神经支配:
下6对胸神经的腹侧支。
10.腹内斜肌
解剖: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展开,上部止于下3对肋,中部斜向内上方,下部斜向内下方。后两部肌纤维至腹直肌的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分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最后止于白线。
功能:
增加腹压、前屈、侧屈、旋转脊柱、提睾丸、封闭腹股沟管。
神经支配:
下6对胸神经的腹侧支及第1腰神经腹侧支。
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置于枕后,检查者固定其下肢,令其屈曲躯干并向一侧旋转胸部,在此位置上做起坐动作,右旋时左侧腹外斜肌及右侧腹内斜肌收缩。左旋时则相反。
11.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解剖: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内,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纤维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
功能:
收缩时使脊柱前屈和紧张腹壁。
神经支配:
肋间神经(T 6-10)。
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置于枕后,检查者固定其下肢,令其屈曲躯干直至肩胛离开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