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新识与临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节 荆芥

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功效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常用于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等病证。此外,荆芥还具有通阳化浊、祛风散结等作用,用于口眼歪斜、瘾疹、口疮、臁疮等。目前临床应用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外科病等方面也有独特疗效。历代名方如荆防败毒散、银翘散、透疹汤、消风散等皆有荆芥入药。
一、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治疗偏头痛
鸡蛋1枚,将较大端打一直径约2cm的小孔,把荆芥研成末,加入鸡蛋中,用筷子将鸡蛋与药调匀,直至荆芥末加满为止。用湿纸糊住鸡蛋小孔,放入火中烧熟,将鸡蛋同药服食,每日1枚,连服3枚。治疗21例,9例服食荆芥鸡蛋3枚后头痛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9例症状明显缓解,偶有轻微发作;3例症状无改善[中国民间疗法,2001,9(6):38]。
2.治疗癫痫
荆芥、防风、黄连、胆南星各6g,薄荷4g,羚羊角1g,鹰爪1对,法半夏6g,金银花10g,巴豆3粒(去壳油),共研极细末,合面粉1200g、芝麻400g,煎成焦饼。鹰爪、羚羊角冲末水吞服。于发病前每日分3次服完。服后如病不愈,病人仍爱吃,可以续服。泻出痰样黏液表示药已对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53(2):36]。
3.治疗慢性结肠炎
荆芥、黄连、黄柏、栀子各10g,黄芩12g,连翘、柴胡、生地、白芍各15g,枳壳、当归、川芎、防风、薄荷、桔梗、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水煎灌肠,将药液浓缩至100ml纱布滤过,并使水温控制在35~40℃。每日1次,保留灌肠。口服与灌肠治疗并用,效佳[江苏中医药,2006,27(12):42]。
4.治疗消化道黏膜疾病
荆芥、当归、连翘、防风各10g,白芍20g,川芎12g,柴胡、枳壳、黄芩、山栀、白芷、桔梗、甘草、黄连、黄柏、地黄各10g,薄荷3g。治疗168例,除慢性结肠炎患者为中药1日1剂灌肠治疗外,其余病例均予中药日1剂水煎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个别病例用药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8.1%[中医杂志,1989(1):33]。
5.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炒荆芥、山药、莲子、车前子、黄芪各20g,藿香15g,炒白术、炒白芍各12g,炙升麻10g,党参25g,炒柴胡、干姜、黄连、陈皮、大枣各6g,吴茱萸、炙甘草各3g。每天1剂,3剂后,腹痛缓解,大便每天1次,质略稀。继服3剂,大便正常[新中医,2005,37(2):82]。
6.治疗不明原因水肿
荆芥9g,大黄4.5g。日1剂,2剂后水肿即消。凡不明原因水肿者以此方多能取效[吉林中医药,2002,22(2):55]。
7.治疗尿潴留
荆芥、大黄等分治疗多种疾病(如病毒性脑炎、脊髓炎、前列腺炎等)所致的尿潴留,均获效较佳。特别是用于产后尿潴留以荆芥、大黄各10g,1~2剂即能治愈[江苏中医,1994(15)12:37]。
8.治疗右肾多发囊肿
荆芥、防风、白芷、独活各6g,生黄芪30g,生杜仲30g,续断10g,桑寄生、补骨脂各30g,藿香、佩兰、赤芍、丹参、茜草各10g,冬瓜皮、茯苓皮、葫芦各30g。14剂,水煎,每天1剂,分3次口服,取效[辽宁中医杂志,2013,40(5):1010]。
9.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荆芥15g,川牛膝、女贞子、丹参、红花、旱莲草、生黄芪各30g。煎汤浴足,每次40分钟,轻者每日泡1次,重者每日泡2次。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两药联合应用,连用2个疗程,能改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和下肢动脉超声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山东中医杂志2007,26(6):382]。
10.治疗白塞病
荆芥、黄连各10g,连翘、柴胡、生地、白芍各15g,黄芩12g,黄柏、栀子、枳壳、当归、川芎、防风、薄荷、桔梗各10g,薏苡仁3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15天可取效[江苏中医药,2006,27(12):42]。
11.治疗面瘫
荆芥穗、川芎各6g,杭菊花、天麻、香白芷各5g,霜桑叶12g与鸡蛋同煮。以热鸡蛋熨患处,每天3次,每次20~30分钟,熨后药汁与鸡蛋同服[乡村医生,2011(10):52]。
(二)妇科疾病
1.治疗闭经并带下
黑荆芥10g,炒山药、党参各25g,车前子(包)25g,陈皮12g,柴胡10g,甘草6g,乌贼骨25g,炒白术、茜草各15g,川续断20g,茯苓30g,苏子、泽兰各15g,鸡血藤25g,红花15g,加减服用20剂后,月经来潮,带下量及全身症状也明显好转。此后间断服用1个月,随访半年月经正常[河南中医,2009,29(2):196]。
2.治疗产后暴崩血晕
荆芥穗30g,炒至焦黑,研细过筛。每次用6g加童子便1两,调匀乘热频服。口噤者,撬开牙齿灌入。口闭难启齿者,采用鼻饲法。治疗25例,痊愈18例,好转5例,无效2例。一般服药后20分钟暴崩止,30分钟后点滴即尽。短者2天即愈,长者10天明显好转,显效者多在3天左右[四川中医,1987(6):35]。
3.治疗产后血虚发痉
荆芥穗9g,红糖30g。以荆芥穗煎汤冲化红糖,趁热顿服。1小时后,汗出热退,身凉神安[黄河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1]。
4.治疗会阴侧切口愈合不良
荆芥、防风各30g,甘草15g,水煎1000ml,坐浴,20分钟/次。对照组予以伤口清洁换药3~5日后,在局麻下将伤口清创并行2次缝合,同时静脉滴注抗生素3日。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西部中医药,2012,25(7):13]。
5.治疗阴痒
荆芥10g,苦参80g,白鲜皮50g,蝉衣20g,金银花、蛇床子、生大黄、生黄柏各30g。水煎,熏洗坐浴。每天1剂(可用3次),3天为1个疗程。治疗39例,总有效率92%[云南中医杂志,1995,16(1):27]。
6.治疗外阴白斑
荆芥、防风、苏木、艾叶、川椒、黄柏、川乌、草乌各10g。随证加减,熏洗坐浴。每次约20分钟,每日1~2次,局部用肤轻松软膏外涂。药液每天1剂1煎,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0例,显效率100%,治愈率80%[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404]。
(三)儿科疾病
1.治疗小儿哮喘
大白萝卜切开取半个,在中央处用小匙挖一凹窝,将荆芥穗10g、蜂蜜15ml及香油15ml放入凹窝内,再将萝卜置于火上,等萝卜底快要烧透时即成。去荆芥穗后服用药液和周围萝卜,睡前服,重者早晚各1次。此量为3岁小儿1次服用量,其他按年龄大小酌情增减。治疗13例效果良好[中原医刊,1982(6):280]。
2.治疗小儿发热
荆芥水剂1袋(荆芥1000g煎水,灌装到专用中药袋10袋,每袋含荆芥100g,置冰箱中待用)加入热水1500ml稀释,水温40~46℃,以患儿能耐受为准。患儿泡足的同时按摩患儿足部及足底涌泉穴,30分钟至患儿背部出汗。对照组予温水擦浴(部位:上下肢、背部、颈部、腋窝、腘窝、腹股沟)30分钟左右。均每天治疗2~3次,每次治疗前后30分钟各测体温1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治疗停止后30分钟测量腋下体温,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研究,2010,24(2):412]。
3.治疗小儿水痘
荆芥、防风各10g,板蓝根20g,芦根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94例,全部痊愈。退热时间平均6小时至1.5天,水痘结痂平均3天[江苏中医,1990,11(10):37]。
4.治疗新生儿脐风
荆芥穗15g,蝉蜕30g,煎水频服,症消获生[黄河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2]。
5.治疗小儿厌食
荆芥、防风各6g,苏叶、藿香、青皮、陈皮各10g,枳壳30g,焦山楂、焦神曲、焦大麦芽、生谷芽、生稻芽各10g。日1剂,分3次口服,7剂后症消[辽宁中医杂志,2013,40(5):1010]。
(四)五官科疾病
1.治疗眼底病
荆芥、连翘、防风、白芷、桔梗、柴胡、枳壳、栀子、黄芩、薄荷、甘草、生地、川芎、白芍、当归、黄连为基本方,结合全身症状、眼底变化,辨证配伍。日1剂,水煎分2次服,13~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1~3天,观察2个疗程。治疗50例,结果治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5(4):30]。
2.治疗青光眼
荆芥穗、木瓜、蝉蜕、甘草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青光眼,眼痛连脑,痛甚则呕,其效若神[南方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91]。
3.治疗鼻炎
荆芥9g,辛夷花(包)10~15g,苍术、白芷各10g,胆星5~10g,法夏曲、神曲、黄芩各10g。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35例,疗程短者1剂,长者7剂,平均服药4剂,总有效率94.2%[中国社区医师,2003(19):36]。
4.治疗牙痛
荆芥、牡丹皮、防风各3g,生地黄6g,生石膏40g,青皮2g。水煎服,1日1剂,疗效满意[新中医,2001,33(10):36]。
5.治疗糜烂性口腔溃疡
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芍、柴胡、枳壳、黄芩、栀子、白芷、桔梗各3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随证加减运用,效果良好[成都医药,1994,20(1):13]。
(五)外科疾病
1.治疗皮炎
荆芥、黄柏、苍术各6g,蛇床子20g,防风10g,明矾3g。共研粗末,用水煎煮或开水冲泡去渣,放入盆中,趁温热熏洗患处[家庭医药,2011(11):48]。
2.治疗手掌角化症
荆芥、地骨皮配伍逍遥散内服,紫云膏外用涂抹,内外兼治,即症状好转[医学文选,1987(1):151]。
3.治疗带状疱疹
焦荆芥穗、薄荷、天花粉、牡丹皮各10g,连翘、地肤子、蒲公英、板蓝根各15g,金银花、土茯苓、鱼腥草各12g,黄连、甘草各6g,龙胆草5g。每天1剂,水煎服。外用雄黄粉1g、冰硼散2支,用适量奶液调匀外涂,每天1次,随用随调,破溃处忌涂。内服外敷并用,疗效满意[新中医,2000,32(3):35]。
4.治疗手足癣
荆芥、防风、白芷、苦参各15g,黄柏、黄连各20g,白鲜皮12g,白矾10g,食醋1000ml。将诸药加入食醋浸泡,密闭浸泡7~13天后,过滤分装。用棉棒蘸取药液涂抹患处,每日3次,7日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治愈[世界中医药,2011,6(1):25]。
5.治疗面部扁平疣
(1)单味用法:
新鲜荆芥叶捣烂成糊状备用,先用温水清洁面部后,再用备好的药敷于面部皮损处,10分钟后再用温水清洁面部即可,1天1次,连用3天后再隔日1次。治疗64例,治愈62例[中国临床医生,2002,30(8):24]。
(2)复方配伍:
荆芥、蝉衣、苍耳子、白鲜皮、浮萍、板蓝根、丹皮、甘草。随证加减。治疗68例,经用药6~45日,其中54例痊愈(疣疹消退),12例好转(疣疹减少),2例无效[浙江中医杂志,2003(1):198]。
6.治疗痤疮
荆芥、连翘各12g,黄芩9g,栀子10g,黄连、薄荷各6g,防风、白芷、枳壳、白芍各12g,柴胡、当归、川芎各10g,生地15g,桔梗10g,皂刺10g,桃仁、红花各12g。每天1剂,水煎2次混匀分2次服,连续治疗1个月,效好[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289]。
7.治疗痔疮等肛门疾病
荆芥、防风各20g,透骨草30g,生川乌、生草乌各9g,蛤蟆草30g,苦参、金银花、黄柏各12g;或荆芥、蛤蟆草、马齿苋、透骨草、苏木各15g,防风、金银花、连翘、苦参、槐角各12g,生川乌、生草乌各10g。熏蒸坐浴治疗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窦炎、肛周围脓肿、各种肛门病术后等肛门疾病。对照组采用1∶5000高锰酸钾熏洗、坐浴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1):36]。
8.治疗硬结肿块
临床发现荆芥具有良好的软坚散结作用,特别是治疗皮肤表层的硬结肿块时,配入活血化瘀药中,可引药力走表以奏软坚散结之功,可取佳效。此外,荆芥配夏枯草对头部肿瘤效好[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
9.治疗术后肠粘连
荆芥、大黄、枳壳、枳实、蝉蜕等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本病,可使二便通畅、气血调和,解除其肠粘连的症状及体征[浙江中医杂志,2011,46(8):568]。
10.治疗皮肤燥涩
荆芥穗、防风、细辛、生地黄、熟地黄、石膏、黄柏、黄连、知母、柴胡、当归身、桃仁泥、升麻、杏仁、红花、川椒、生甘草,治热极生风的皮肤燥涩及肌燥诸渴等证,可取佳效[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0):28]。
11.治疗冻疮
荆芥30g,水煮约1000ml,温洗局部,每早晚1次,每次15~20分钟。用药2天后红肿痛痒明显减轻,再洗2天,则诸症解除[吉林中医,2002,22(2):55]。
二、各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 斜,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
《滇南本草》:“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本草蒙筌》“发表能解利诸邪,通血脉传送五脏。下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捣和醋,敷风肿疔疮;研调酒,理中风强直。仍治产后血晕,杵末搀入童便。”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薛立斋医学全书》:“发玄府,疗邪风之首痛;通血脉,治血风之眩晕。”
《陈士铎医学全书》:“能引血归经,清头目之火,通血脉,逐邪气。”
《本草征要》:“散风邪,清巅顶。利咽喉,透麻疹。化瘀血,消瘰疬。理疮疡,破聚结。”
《本草正》:“用此者用其辛散调血。能解肌发表,退寒热,清头目,利咽喉,破结气,消饮食,通血脉,行瘀滞,助脾胃,辟诸邪毒气,醒酒,逐湿,”
《本草汇言》:“荆芥轻扬,得春气而善走散,春气升,风性亦升,故能上行头目,风木通肝,故能达肝气,行血分而去血分之风……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本草从新》:“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散风湿。利咽喉。清头目。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口面 斜。目中黑花。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荆芥最能散血中之风……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
《本草求真》:“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故能入肝经气分,驱散风邪。凡风在于皮里膜外,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者,用此治无不效……且既入于肝经风木之脏,则肝即属藏血之地,故又能以通利血脉,俾吐衄、肠风、崩痢、产后、血晕、疮毒、痈肿、血热等症,靡不藉其轻扬,以为宣泄之具。”
《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气分,兼入血分。散瘀破结,通利血脉。”
路志正:“荆芥辛温发散,具有风药发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外感六淫之邪从表而解,而其透泄之性,又可祛除里邪,如内湿、内热,郁火。荆芥辛散、走窜,善宣通,又入肝经血分,故可开发郁结闭塞,流畅气血运行。荆芥作为风药中的温润君子,既可增强方中主药的作用,又可制约药物的烈性。它与理气药相配,可助气机疏达;与理血药相配,可使气血流动;与清解药相配,可促宣发清散;与祛湿药相配,可协芳化疏通;与补益药相配,则可升运清气。”[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3870]
三、化学成分
荆芥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其含量约1.8%。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除此之外,尚含有α-蒎烯、莰烯、β-蒎烯、3-辛酮等。另外,荆芥花穗还含有荆芥苷A、荆芥苷B、荆芥苷C、荆芥苷D、荆芥苷E、香叶木素、橙皮苷、木犀草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咖啡酸、迷迭香酸等。
四、药理作用
荆芥具有解热、降温、镇痛、镇静、祛痰、平喘、止血、抗炎、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此外,还具有抑制平滑肌、解痉,兴奋子宫,免疫调节等作用。
【按语】荆芥体轻升浮,轻扬发散,辛而不烈,微温而不燥,性较和平,以辛散疏风为擅长。既能发散祛风而解表邪,风寒风热皆可配伍而用,为通治风邪入侵之感冒良药;又能疏风利窍,上行于头面空窍而有清头目、利咽喉之功,凡风邪上犯头目诸窍,而致头目眩晕、诸窍闭塞、耳目不清等症,无问其有无寒热等全身症状,皆可用此以除风邪,风邪去则头目清,诸窍清利。本品还能入于血分搜血络中风邪,祛皮里膜外及血中之风,为产后血虚发痉、肠风便血、瘾疹、风疹常用之品。因此,荆芥善除表里内外、在气在血诸风邪,为血中之风药,疏风之圣品。
荆芥味辛走气、行气而能和血、通血、理血,气芳香升散,而能解郁散结、疏调营卫、升清和胃、醒脾畅中,既入气分宣郁,又入血分通络。对疮疡初起可宣散热毒,无论热郁轻重,均可疏调开郁、破结解毒,故亦为疮家圣药。借助于良好的开郁散结作用,在大剂活血化瘀药中配用,可引药力走表以奏软坚散结之功,治疗皮肤表层的硬结肿块;还可以其畅达肝气、通经络、透肌肤、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而用治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