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适用于秋冬季节或初春乍暖还寒之际,外感风寒,病在肺卫的表证。发热骤起,恶寒无汗,鼻阻清涕,咳嗽咽痒,痰多清稀,头疼体痛,呕吐纳呆,腹胀腹泻,苔薄白或腻,脉浮弦或滑。治疗常以辛温疏解类药物,疏风散寒,解表退热。可依葱豉桔梗汤、杏苏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加减化裁。
葱豉桔梗汤为辛平微温的轻剂,可用于冬春季节普通感冒发热,病情轻微且无里证者;杏苏散为辛温平剂,兼有宣肺理脾、化痰止嗽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外感伴有肺失宣肃、脾胃不和者,较为适宜;荆防败毒散为辛温重剂,可用于较大儿童秋冬季节身热无汗,恶寒体痛的外感风寒重证。小儿风寒在表极易内传化热,或因素有内热复感风寒,从而形成“外寒内热”之证,此时可在相应方剂中适量加入连翘、黄芩、栀子或生石膏,可收表里双解之效。
适用于四季外感风热的肺卫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汗出不畅,鼻阻流涕,咽红疼痛,咳嗽有痰,口渴烦躁,便秘,面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举凡上呼吸道感染,多种传染病的初期和发疹性传染病需要清解透发者均可治从此法。治疗常以辛凉疏解类药物,疏风清热,解表利咽,宣肺化痰。通常以银翘散、桑菊饮为基本方加减化裁。
鉴于辛凉解表法的适用范围广泛,临床之际不能刻舟求剑,必须依据不同疾病和病情需要灵活选方化裁。例如以扁桃体炎、咽炎、喉炎为主时,可以银翘散为主方加生地、元参、射干、果榄、蝉衣清热利咽;烂喉丹痧加大青叶、生石膏、知母、丹皮清热透疹,凉血化斑;腮腺炎或淋巴结炎加柴胡、僵蚕、生石膏、蒲公英、蚤休、山慈菇、浙贝母,或宗李东垣之“普济消毒饮”化裁,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肺热痰盛、咳嗽喘促,可宗桑菊饮或银翘散加黛蛤散、前胡、瓜蒌、浙贝母、枳壳、炙麻黄、生石膏,宣肃肺热、化痰止咳;小婴儿烦躁惊悸或高热痉厥,可加钩藤、僵蚕、羚羊角,或另服紫雪散、泻青丸,清热镇痉息风,或加三棱针点刺十井、十宣以宣泄身热。
适用于外感表证失于疏解,内传少阳的半表半里证,湿蕴热郁邪伏膜原证,或表邪未解里证已成的表里合病。迁延数日高热不退,汗出身热不解或寒热往来,烦躁口苦,呕吐纳呆,胁痛腹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治疗常以和解清透为主,可依病情选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达原饮、蒿芩清胆汤、柴葛解肌汤、秦艽鳖甲汤、清骨散等方加减化裁。
大柴胡汤具有和解清热、表里双解的功效,临床时用于发热迁延时日,表邪未解里实已成,多有退热的卓效;清骨散具有和解清热、凉血化瘀的功效,用于表邪已解,营热血瘀,发热缠绵不退者。
适用于外感表证内兼食滞,胃肠型感冒及肠道感染初期。可有发热、手足心热、呕吐、口臭、纳呆、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清热为主,可依病情选用藿连汤、保和汤、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凉膈散、大承气汤加减化裁。
藿连保和汤可用于外感夹食或宿食中阻的发热呕吐;藿香正气散适用于夏秋季节外感风寒,湿郁中阻,胃肠不和而证见发热恶寒、呕吐腹泻、腹胀腹痛者;葛根芩连汤则适用于夏秋季节湿热蕴郁,表里俱病的肠道感染初期;凉膈散重在清热泻实,适用于表邪内传化热,里实已成而表邪未净的表里合病。
适用于濡暑盛夏之季暑热夹湿,蕴结气分的暑证或湿温证。可见高热稽留或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解,神倦困乏,呕吐纳呆,胸满腹胀,面垢,舌红苔白腻厚浊,脉濡数或弦缓。治疗以芳香宣化、淡渗通阳、清热化湿为主,可依病情选用新加香薷饮、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加减化裁。
新加香薷饮用于夏季暑热伤表,身热无汗,湿重者加藿香、佩兰,热重者加黄连、石膏或选用暑热宁(院内制剂)每次20~30ml,每日3次;三仁汤适用于湿阻三焦,氤氲气分的湿温证,治疗重在宣达气机、淡渗通阳;甘露消毒丹则适用于湿邪弥漫三焦,湿热并重的湿温证。
适用于表邪已解,邪热壅郁肺胃的气分热证。可见高热不退,烦躁,口渴欲饮,汗出身热不减,面赤舌红,苔白或黄厚,脉滑数。治疗以辛凉重剂清气泄热为主,可依病情选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玉女煎、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化裁。
银翘白虎汤用于邪在肺胃的气分实热证,表邪已解或表邪未净均可使用;竹叶石膏汤多用于热邪稽留日久或疾病的恢复期,气阴已伤,余邪留恋而低热缠绵不退者;加味玉女煎是与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合方,用以滋阴清热、宣痹通络,临床治疗湿热稽留关节,热痹而身热持续不退。加味黄连解毒汤用以清热凉血解毒,可治疗疮疡痈肿或皮肤烫伤,毒热内壅引起的发热。
适用于表邪内传,涉及心、肝二经或表证未解内兼肝胃实热等证。可见发热日久不退,或以夜热为主,夜卧不宁,烦躁惊惕,痉厥抽搐,二便赤涩,面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以清热凉肝、息风镇痉为主,可依病情选用泻青丸、加味犀角地黄汤加减。
加味泻青汤具有解表清热、凉肝镇惊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兼里热,或肝经实热所致的发热惊风;加味犀角地黄汤兼具清营凉血、和解退热的功效,用于温热重证热入营血,发热持续不退或夜热为甚者。
适用于温毒内传,气营两燔或热入营血证。可见高热日久不退,或入夜热甚,烦躁嗜睡,斑疹红赤,痉厥抽搐,舌绛红苔少,脉弦细数。治疗以清气凉营,或清营凉血为主。临床多以清瘟败毒饮、清营汤加减。
清瘟败毒饮用于气营两燔证,治疗重在清气凉营;清营汤用于热入营血证,治疗重在清营凉血;临床治疗时,若高热不退、痉厥抽搐,可加紫雪散、安宫牛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