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胡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本品芳香疏泄,可升可散,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能升举清阳之气,疏泄肝气而解郁结。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少阳病、阳气下陷证、肝气郁结证、热入血室证等。
我个人体会,临床应用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柴胡的品种。柴胡有南柴胡(狭叶柴胡)与北柴胡(柴胡)之分,《本草备要·卷之一》载:“北产者,如前胡而软,并良;南产者,强硬不堪用。”现今的主流商品是北柴胡,但也有少部分南柴胡,临床用药时,需要注意。
第二,柴胡的入药部位。清朝后期南方医师用柴胡,多用柴胡苗。苗之性主升,其升发之力强,故彼时彼地的经验是柴胡用量偏小。北方使用柴胡,古今皆用根。根的升发力弱,故用量相对较大。现版《中国药典》规定,柴胡以根入药,故其用量可适当偏大。但尚需注意的是,同样以柴胡根入药,若欲升发治疗上焦病证、肌肤病证,用柴胡之主根;欲下降治疗中、下焦病证,宜用柴胡稍(须根)。正如《本草备要·卷之一》所云:“内伤升气,酒炒用根;中及下降用稍”。
第三,使用柴胡,适应的脉象。柴胡功擅调和气机,其适应脉象是气机失于柔和的弦脉。如《本草从新·卷一》所概括:“脉纵屡迁,而弦之一字,实贯彻之也。”陈士铎认为,柴胡的适宜脉象还有涩脉,他在《本草新编·卷之二》中说:“妇女思男子而不可得之脉,肝脉必涩而有力,一服柴胡,而涩脉必变为大而且弦矣。郁开而火炽,非柴胡之过,正柴胡之功,仍用柴胡,而多加白芍、山栀,则火且随之而即散矣。”我临床诊及弦脉,每注意用柴胡以理气解郁,有较好疗效。
第四,善治少阳病。柴胡乃少阳经药,少阳病表现为寒热往来(热一阵、冷一阵,交替出现)、胸胁苦满、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等,尤其同时见到寒热往来时,即用柴胡配黄芩、法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小柴胡汤治疗。其中柴胡用量一般为10~24g,人参通常用生晒参,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可改用党参。如有口渴症状,应去半夏加天花粉,口舌干燥加石膏、茯苓,咳嗽去人参加干姜、五味子,胁下痛去大枣加生牡蛎,大便不畅加大黄,小便不利加茯苓。
《药征》中还特别强调柴胡具有治疗胸胁苦满的功用,其谓:“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只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该书将“胸胁苦满”视作应用柴胡的指征之一,其经验有参考价值。
第五,治疗肝气郁结证。柴胡气味芳香,性善疏散,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可治疗肝气郁结之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闷闷不乐,月经不调等。气滞重者,用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陈皮、香附、川芎、白芍、甘草);兼脾虚者,用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生姜、大枣)。柴胡治疗肝气郁结证,一般用量为6~12g,醋制为宜。
肝、胆经的走形路线在人身之一侧,故病变部位在躯干部两侧者,也可用柴胡,以和利肝胆气机,有较好疗效。
第六,治疗阳气下陷证。阳气下陷,表现为久泻久痢、会阴坠胀、脱肛、脏器下垂、头晕目眩、气短难续、小便频数等。柴胡性轻扬,能升举阳气,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故为升阳举陷之要药。但柴胡升举之功,需与补气药黄芪等配伍始收显效。《本草新编·卷之二》:“柴胡提气,必须于补气之药提之,始易见功,舍补气之药,实难奏效。盖升提之力,得补更大,非柴胡之不提气也。”柴胡升举阳气,常用于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当归、陈皮)或升陷汤中(黄芪、柴胡、升麻、桔梗、知母)。我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之会阴坠胀,常佐少量柴胡升举下陷之气,有一定疗效。柴胡用于升举阳气,用量宜小,一般为3g左右。
第七,治疗发热。柴胡疏散退热,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三卷》谓:“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盖热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可见,柴胡是治疗内伤发热及半表半里证发热的要药。
此外,我曾用小柴胡汤在临床上治疗主症为“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的热入血室证,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曾治一例10岁男儿,每至夜间,入睡后呼叫不安,伴有呕吐,次日神疲乏力,询之前夜情况,全无记忆,患者形体消瘦。我诊其为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原方,五剂而安。
柴胡临床多用生品,古谓“见火则立便无效”。若用于疏肝解郁宜用醋柴胡,醋制者长于入肝经。
现代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镇咳,抑制胃酸分泌,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免疫功能,抗癌等作用。
柴胡常用量为3~9g。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柴胡升阳,阳亢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