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证备要十六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生 姜

生姜味辛,性微温,功能发散风寒,温肺化饮,温中止呕,解毒,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寒饮咳嗽、胃寒呕吐等。

《本草备要·卷之四》记载,生姜可以“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概括是比较恰当的。生姜临床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发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生姜发散力弱,对于体虚伤寒或风寒轻证患者,宜用其治疗。当遇到风寒感冒,寒邪束表而无汗的情况,治疗需发汗以散风寒,汗出则邪气随之而去。因此我常嘱患者用生姜配葱白、食醋,制作酸辣汤食之,多数可迅速获愈。具体的方法是:首先制作面汤或挂面汤(面或挂面要尽量少放)600mL左右(约两碗),待汤将成时,加入生姜约50g(切成姜末),葱白两茎(切成葱花),食醋一两以上,芫荽、食盐各适量,再稍煮片刻即成。趁热一次食下,食后务使全身微微出汗,注意汗后应避风。本法适宜于感冒风寒,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口淡不渴、脉浮紧的患者。我认为,冬季感冒用此法尤其适合,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除了药物本身的作用外,酸辣汤用醋,醋有抗病毒作用,配合辛辣之姜葱,达到一宣散一酸收,散不伤正,收不敛邪的效果。可供临床参考。

清代医家陈士铎说:“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陈氏将药物用滚水冲服,这样做挥发性成分散失会较少,发表力较强,其法可资借鉴。

第二,散寒止咳,治疗寒饮咳嗽。生姜主入肺经,具有宣肺散寒,化饮止咳的作用,治疗风寒感冒后遗咳嗽,见咳嗽吐痰清稀色白、咽痒、遇寒则剧、入夜则甚,舌苔白滑或白润者适宜。具体的用法是:生姜30~50g,捣烂取汁为1份,蜂蜜4倍,即为成人一日剂量(儿童酌减),混匀,置碗内,再置锅内隔水蒸热约10分钟,早晚两次分服,连用两天。我也用生姜30g左右,切成姜末,置勺内,加入3~5倍量的红糖,拌匀,微火炒3~5分钟,一次食下,一日1~2次,连用三天。这两种方法治疗咳嗽,对于被诊断为支气管炎而使用抗生素作用不明显的患者,有较好疗效。但需要把握一点,患者的证候一定偏寒,舌苔白滑使之才当。

如治疗一学生,男,16岁,咳嗽半月余,用抗生素及化痰止咳中成药未效,咽中痒,痒则咳,痰少色白而稀,畏寒,舌苔白滑,经用生姜与蜂蜜蒸食,两日而愈。若咳嗽偏热,舌苔黄而少津或舌红无苔者,不可应用。

第三,温中止呕,可治多种呕吐及胃寒疼痛。生姜为“呕家圣药”,治疗胃寒呕吐,常配伍半夏,且能解半夏毒。有人闻药味则欲吐,服药前可先嚼食适量生姜,再服中药,能够减轻呕恶反应。具体的做法是:将生姜切片,乘车前外敷于神阙穴(肚脐),胶布固定,可以减轻晕车症状。感寒胃痛,喜温喜按,可用生姜30g,水煎,加入红糖适量,趁热服下,能温胃散寒止痛。

此外,在临床上生姜与大枣常作为药引子同用。二者配伍,一能调和营卫,二能调和营卫之源脾胃,所以感受外邪或脾胃不和,服用中药汤剂治疗时,每每用姜枣为药引,可加强全方疗效。

除了以上的治疗作用,生姜外擦,还对治疗斑秃及白癜风有一定作用。

生姜皮味辛,性凉,有和中、利水、消肿之功。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陈皮同用。

生姜汁味辛,性微温,辛散之力较强,有开痰、止呕之功。可用治恶心呕吐不止及痰迷昏厥。外用可治疗轻度水火烫伤。

煨姜味辛,性温,辛散之力不及生姜,但温中止泻之效较生姜为胜。适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泄泻等症。

生姜走而不守,主发散风寒;炮姜守而不走,主温中止血,涩肠止泻;干姜能走能守,既温中散寒,又温中止泻。

生姜常用量为1~5片或3~15g。

最后还应注意:生姜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热证患者尤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二十六卷》中就曾记载:“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