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躽啼
新生儿躽啼与夜啼相似,但治法有别,夜啼多热,而躽啼多寒。本证为新生儿,尤其素有胎寒,或形体不足者常可发生。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最早描述,其谓:“躽啼候,小儿在胎时,母将养,伤于风冷,邪气入胞,伤儿脏腑,故儿生之后,邪犹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腹痛故儿躽张蹙气而啼。”
病案:中寒气滞。
孙某,女,30天。1989年4月8日诊。
病史:患儿足月顺产,第一胎。母乳喂养。生后常有不安。诊前10天突然哭喊,日夜皆作,尤其乳后为多,每次发作大约数分钟。发作时双腿紧蜷,面色青白,双手抖动。病后乳少,未吐、不热、大便不消化,1日1~2次,色淡,小便清。未经治疗而医。
查体:神乏、面、唇淡。舌苔薄白、舌质淡。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喜按,叩之鼓音。脉缓、纹色淡紫。
检验:X线腹部片见有积气。
诊治:新生儿腹痛。辨证:躽啼,属虚寒型。治用温中理气法。处方:乌药3g,木香1g,白芍3g,延胡索1g,白术3g,茯苓3g,佛手3g,山柰1g。水煎服。合用温中膏(吴茱萸、小茴香等)3g,温水调糊,晚敷脐中,次晨取下,每日1次,7日为度。经治8天不哭,大便调。更方:黄芪3g,太子参1g,白术3g,茯苓3g,桂枝1g,乌药3g,炙甘草1g。水煎,又服8天,患儿吸乳正常,睡眠安稳,10天不啼而愈。
讨论:本病虽为小恙,但躽啼发作令家人不安。有关治疗,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有牡蛎散、牛黄圆等治疗经验。《幼幼集成·胎病论》于述胎寒之治时谓:“寒慄口冷,手足蜷曲不伸,腹痛啼叫不止,此生后受寒得之,治宜温散。”当代治新生儿躽啼用桂枝、白芍、小茴香、木香、当归、生姜等亦有良效;外用公丁香、肉桂、白胡椒、白豆蔻共为细粉,水调糊状,敷于脐中与内服药合用疗效颇佳。临证对躽啼证常与盘肠气痛相混。《幼幼集成》谓:“盘肠气者……皆因胎气郁积、壅结营卫、五脏六腑,无一舒畅,其气不能升降,筑隘肠胃之间,抵心而痛……干啼口开、手足皆冷,宜疏散通气,调中散及木香丸。”临证慎而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