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咳 嗽
咳嗽案一
方某,女,55岁。2014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痰黄稠1周。
现病史:反复咳嗽,夜间尤甚,伴有咳痰,色黄质稠,夜间口干,口臭口苦,偶有头晕,纳寐尚可,二便尚调,舌色淡红,苔薄微黄,脉象细弦,右关稍滑。
处方: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 白豆蔻6g 薏苡仁30g 厚朴6g
姜半夏10g 淡竹叶10g 通草6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五味子6g 浙贝母6g 桑叶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体会:此病案属咳嗽,病名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这里指出咳嗽的形成除肺之外,又与其他脏腑相关,尤以胃最为密切。而“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水湿内聚,三焦水道滞塞,积多成痰饮而聚于胃,上逆犯肺,引发咳嗽,“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该病属湿温咳嗽,为湿重于热之证。反复咳嗽,咳痰质稠,《温病条辨》:“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是以,湿阻影响肺之气化,肺之宣降失常,则咳嗽由生。又闻其夜咳尤甚,此可为阴虚、湿热,因阴虚、湿热皆有内热,夜间卫入阳分,加重其热也。又可虑其为寒证,因其无恶寒、畏寒之寒象,故可排除。邪湿遇阳盛之体则易化热,湿阻亦易化热,故见痰黄、口干、口臭、口苦、苔黄诸症。头晕则为湿阻中焦,浊阴不降,上扰清空。抑又望其舌色淡红、苔薄微黄,切之脉象细弦、右关稍滑,可见其为湿重热轻之证无疑也。
证候既明,故施以三仁汤加减治之,方中主以“三仁”(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并行,使三焦湿热上下分消,气行湿化,水道通调,热自潜降,气不上逆,而咳可愈。正如吴瑭《温病条辨》卷一所言:“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因此,湿化气畅,肺主治节之能得常,宣降自如,肺气自不上逆而生咳哉。而方用三仁,尚不完美,故方中又佐以半夏、厚朴以行气除湿,半夏功兼化痰止咳,厚朴又可降逆气、平喘咳;通草、竹叶以淡渗利湿,又可导心经火热从小溲而出,使湿所化之热气不上炎,肺气亦不上逆而生咳也。方去滑石粉,虑其久病多虚,胃气不支,抗邪无力,而滑石粉性寒质重,恐其败胃、碍胃也。又加五味子,则为收敛正气,防其耗散。且增桑叶、浙贝母,因其合三仁汤中之杏仁,为桑杏汤之君臣药也。“三因制宜”,又因虑其发病时为立冬,阳明燥金主气,客气少阳相火,天地之交,燥热充斥,且又恐三仁汤祛湿太过而伤阴,是以方中增此二药,为万全之策。
三仁汤为李师平素外感咳嗽喜用之方。因福州地区地处东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三面环海,湿气较盛,地底温泉甚多,故体质上多以湿热常见,素体湿热兼外邪引动,故湿热蕴蒸,弥漫三焦。“肺为水之上源”,湿热内蕴于肺,肺失宣肃而咳嗽、痰黄;中焦受热而口干口苦。然湿热之邪交结,“如油入面”,独以苦寒清湿热无益,徒伤气阴,遵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因势利导,且“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因此选用具有“宣上、畅中、渗下”的三仁汤为主方加减。虽三仁汤为湿温感冒而立,但是与本案病机相合,故能中的。
启发:
1.“五辨”的核心在于辨证,故李师于临证中十分重视辨证论治,本案用治湿温感冒主方来治咳嗽便是明证。
2.于辨证论治者,即有是证就用是方,因此就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病证结合,不可拘泥。
(詹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