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统计与实证
(一)统计分析
首先来分析新材料产业。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所重点强调的七大新兴产业中,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这些产业不仅整体的规模比例较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以新材料产业为例,世界新材料产业规模已由2002年的220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8000亿美元,在6年时间内上升幅度高达264%,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4%(参见表4—1和图4—1)。
表4—1 2002年以来世界新材料产业产出规模(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网站及各年份《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测算。
图4—1 2002年以来世界新材料产业产出规模及年均复合增长率趋势线
由于新材料是产品创新的基础,因而全球新材料产业呈快速增长态势。表4—1和图4—1中的数据和趋势线非常直观。根据世界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目前我国虽然该行业产出比例较低,但可以预计,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产出规模也将会有较大的增长。比如,2008年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产出规模为560.9亿元,计划2012年将达到1300亿元,预测“十二五”末期可望超过2400亿元(见表4—2)。
表4—2 2008—2015年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出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及《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估算。
新材料的持续供给,保障了创造新产品的物质基础。同时,在GVC分工模式下,人力资本的快速流动,使得“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完全有可能以指数形式爆发增长。如果以表4—2中2008年到2012年的“计划值”数据按照指数形式拟合,则可以得到表4—2中的“拟合值”结果。参见图4—2。
图4—2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出规模趋势线
在拟合过程中,如果以Y表示产出规模,t为时间(以2008年为基期),则可以得到如下拟合方程:
产出规模:Y= 446.88e0.2134t
在该拟合方程中,拟合优度为R2=0.9968,拟合效果比较显著。
再看生物医药行业。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生物医药行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该行业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高收益、高风险、高成本、低效率。由于一种创新药品的问世需要医药研发人员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因此生物医药行业的研究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实行高度的差别化定位,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医药生产的国际分工。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医药行业是所有战略性新兴行业中人力资源流动频次最高的行业,伴随着人们对健康医疗的日益重视,生物医药行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增长率较快的行业(参见表4—3)。
表4—3 2001—2008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产品销售额及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及《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估算。
从地区分布结构来看,北美和欧洲企业在全球生物医药产品销售的区域结构中占据了绝对的比例。比如,以表4—3中2008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产品销售额7732亿美元的区域分布结构为例,这些药品的主要销售区域是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这与当地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相关联的,而像拉美及亚非澳等地区,药品销售的份额则相对较低(参见表4—4)。
表4—4 2008年全球生物医药制品销售额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及《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估算。
(二)理论模型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统计描述中不难看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GVC分工模式驱动人力资本跨区域的高频次流动和空间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通过高级人力资源要素在核心区的高度集聚而获得发展的。其对应的市场结构是产品无限细分的差别化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在该种市场结构下,寡头垄断企业通过对市场份额的高占有率获得对市场的绝对控制权,而高级人才在核心区集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和必要支撑。上述这些观点,在郑江淮、高彦彦和胡小文(2008)的研究论文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例证。因此,可以构建以下基本模型来揭示GVC模式下人力资源集中度与企业创新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简化分析,假设企业进行的是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工艺创新,使得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由C1下降到C2(C1>C2)。用L表示厂商利润,J表示厂商进行工艺创新的激励水平,P和D分别为价格水平和产品需求,利率水平r用于对激励的贴现,符号中的上标A、D分别对应创新要素集聚(agglomeration)和分散(disperse)两种状态下的函数值。
在创新要素集聚的市场结构中,企业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通过对产品价格的控制,拥有人才优势的垄断企业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创新要素集聚的垄断市场,支配厂商具有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根据包络定理可知:
因此,人才集聚状态下创新者创新激励的贴现值为:
同样,在创新要素分散的市场结构中,所有企业都采用边际成本为C1的技术生产产品,市场价格也为C1,所有企业都获得零利润。此时,如果某企业能获得一项专利,使得产品的边际成本下降到C2,这个企业将定价至PA(C2)≤C1,成为产品市场价格的垄断者。因此,分散状态下企业创新激励的期望值为:
根据假设,C2≤PA(C2)≤C1,因此D(PA(C))>D(C1),比较(2)式、(3)式发现:
(4)式表明,在初始状态为创新要素分散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进行工艺创新激励的期望值低于创新要素集聚状态下垄断市场结构的创新激励。因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人力资源流动导致创新要素在核心区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实证检验
下面进行实证检验。在检验之前,首先选择合适的指标来度量人力资源的集中度。众所周知,集中度是刻画市场结构性状的一个标志性概念,同时也是区分市场结构是趋于垄断还是偏向竞争的重要依据。通常,用某一产业中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某项指标的加总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来反映绝对集中度。具体指标的选择,既可以是投入方面的,如总资产、资金、劳动力等;也可以是产出方面的,如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本章选用主要产业前4家企业的产值加总占整个产业总产值的比重(CR4)来揭示和反映绝对产业集中度。
然而,绝对产业集中度主要刻画市场中最大几家企业的集中程度,并没有考虑到该行业市场中企业的规模差异程度。因此,必须引入衡量行业内企业规模差异程度的指标。只有将相对集中度和绝对集中度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确定创新要素集聚与分散的创新绩效。为此,这里引入“规模差异系数”的概念来刻画相对集中度。所谓规模差异系数,就是产业集中度与行业平均份额的比值,即
其中,。规模差异系数GCn的经济含义是:某一行业排名前四位企业的集中度为平均集中度的倍数。它反映了行业中企业规模的差异程度和相对集中程度。系数的数值越大,行业中前四位企业的相对规模越大,行业内的企业规模差异越大,相对集中程度就越高。
在度量企业创新强度的指标方面,这里选择了以下三个变量,分别是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L)、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P)、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值的变化值(C)。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指标,主要是因为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中包含了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企业技术创新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且技术创新的强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的资源越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越迅速。
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本期全员劳动生产率-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100;产品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比值变化值=(本期产品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比值-上期产品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比值)×100。另外,为了从不同角度更加准确地刻画企业的创新强度,这里区分了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两种技术创新的不同形式。对应的指标分别是: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和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值的变化值。从理论上讲,工艺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形式,但产品创新则是企业创新最主要的结果,因此必须兼顾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方面。表4—5是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要素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相关性的结果。
表4—5 工业企业创新要素集中度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
资料来源:集中度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最新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各行业按产值的排名整理得出,全员劳动生产率、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和产品销售成本以及收入等数据由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所有结果均为2006年至2008年三年结果的均值。
为了进一步分析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与吴福象和周绍东(2006)方法相似,这里也利用绝对和相对集中度指标将上述15个工业行业分为四类:(1)绝对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差异大的行业(Ⅰ型);(2)绝对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差异小的行业(Ⅱ型);(3)绝对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差异大的行业(Ⅲ型);(4)绝对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差异小的行业(Ⅳ型)(参见表4—6)。
表4—6 15个大类制造业行业按两类集中度标准进行的分类
资料来源:根据表4—5进行整理和归类而得。
为了进一步分析GVC模式下创新要素空间集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定量影响,下面再分别计算这四种类型行业的L、P和C。结果参见表4—7。
表4—7 四种类型行业的企业集中度与创新绩效
资料来源:根据表4—5和表4—6进行整理和计算而得。
通过表4—6和表4—7可以发现一些重要而有趣的规律。第一,绝对集中度高的行业(Ⅰ、Ⅱ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快;企业规模差异较大、相对集中度较高的行业(Ⅰ、Ⅲ型),新产品比重也比较高。第二,四类行业中,只有绝对集中度低且企业规模差异度小的Ⅳ型行业,产品销售成本与收入的比值较大;其他类型行业的成本与收入的比值都呈下降趋势,表明Ⅳ型行业的工艺创新强度最低。第三,从生产率提高、新产品比重和成本收入比例三个指标来综合考察四种产业类型可以发现,绝对和相对集中度均较高的“创新要素集聚型”行业(Ⅰ型)的表现最好,而绝对集中度低且企业规模差异小的“创新要素分散型”行业(Ⅳ型)的表现最差。
(四)结果分析
在表4—6和表4—7所列的15个行业中,处于(Ⅰ)型的行业有四类,序号分别是(2)、(7)、(12)和(13);处于(Ⅱ)型的行业有三类,序号分别是(4)、(5)和(15);处于(Ⅲ)型的行业也有三类,序号分别是(6)、(10)和(14);处于(Ⅳ)型的行业有五类,序号分别是(1)、(3)、(8)、(9)和(11)。结果参见图4—3。
图4—3 15个制造业行业绝对集中度与规模差异度分布图
(Ⅰ)型一共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四大行业,绝对集中度高并且规模差异度大。该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L)较高,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P)较大,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值的变化值(C)呈快速下降态势。
(Ⅱ)型有化学纤维制造业(4),橡胶制造业(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三大行业,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度小。该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L)最高,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P)一般,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值的变化值(C)呈下降态势。
(Ⅲ)型有非金属矿物制造业(6),通用设备制造业(1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三大行业,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度大。该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L)最低,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P)较高,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值的变化值(C)呈上升态势。
(Ⅳ)型有医药制造业(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8),金属制品业(9),专用设备制造业(11)五大行业,不仅绝对集中度低,而且规模差异度小。该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L)较低,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P)较小,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值的变化值(C)平衡。
上述结果表明,在GVC模式下,(Ⅰ)型所有类型的企业,(Ⅱ)型和(Ⅲ)型部分企业创新要素在空间上集聚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Ⅳ)型所有类型的企业,(Ⅱ)型和(Ⅲ)型部分企业创新要素在空间上集聚优势不明显,不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面对跨国公司主导的GVC竞争,这些行业往往处于劣势。尤其是处于(Ⅳ)型的(1)和(11)门类的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充分发挥企业集聚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要走产品细分和差别化道路,也是政府要重点扶持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