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入全球价值链是一个“陷阱”吗?
早在19世纪李斯特就提出生产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中生产价值链的中端确实可以获得财富,但是这种模式是否会使得中国失去生产财富的能力呢?也就是说中国会不会陷于只能生产价值链的中端而不能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的“陷阱”中呢?中国企业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时面临哪些困难呢?本节首先构建了一个斯坦尔伯格框架下的基本博弈模型,作为潜在进入者的中国企业会面临作为在位企业的北方国家企业的进入封锁、进入遏制和进入容纳三种情况,此时作为在位企业的北方国家企业只能通过扩大产量的方式进行进入遏制。然后构建了一个扩展博弈模型,此时作为潜在进入者的中国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中端,而作为在位企业的北方国家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上下端,在位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封锁、对中国企业进行威胁以及保持价值链中端合理利润等更多策略性行为阻止中国企业向价值链两端进行攀升。由于价值链上下端巨额固定投资、中国相对高价的高级生产要素价格以及在位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很多行业的中国企业只能停留在价值链的中端。最后分析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以及国内的过度竞争很容易让中国企业陷入“贫困增长”。
(一)基本博弈模型
我们考虑中国企业是否要向价值链的上端进行攀升的问题。刚开始发达国家的企业N作为在位企业占据某一价值链的上端,处于垄断地位;中国企业C作为潜在进入者试图进入价值链的上端。我们在斯坦尔伯格框架下分析在位企业N和潜在进入者C的行为。第一阶段,在位企业N选择产量,第二阶段,潜在进入者C决定进入还是不进入,如果进入需要每期投入固定投资FU。此时我们不考虑潜在进入者进入对价值链中端的利润的影响。
我们先分析第二阶段。如果潜在进入者C决定进入,其成本函数为-,在位企业N的成本函数为-。由于发达国家的高级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所以潜在进入者C即使进入价值链的上端,研发成本或者设计成本(相同品质下)高于发达国家,即。面临的市场需求函数为,其中DUije为参数。此时潜在进入者为了利润最大化会选择产量,潜在进入者C边际成本越高,其占有的市场份额越低。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利润为· 。注1中国和发达国家高级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差越大,中国企业的边际成本越高,从而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小,利润率也越低,从而利润会大幅度下降。该产业每期投入的固定投资FU越高,潜在进入者越不愿进入。
注1:假设为刚好使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利润为0时的产量。
考虑第一阶段在位企业的行为。如果潜在进入者进入,并且生产的产量为 ,并且只有时,潜在进入者才会进入。可以很容易验证,在位企业选择的产量越大,潜在进入者的利润越低。在位企业选择生产的产量时需要比较潜在进入者不进入时获得的垄断利润和潜在进入者进入获得的利润。前者为,后者为。此时会出现三种情况。当该产业需要巨额的固定投资,即FU时,出现进入封锁,此时在位企业选择垄断产量,潜在进入者即使进入所获得的利润也不足以弥补巨额的固定投资,即QUije-FU<0,其中,亦即时,潜在进入者选择不进入价值链的上端。当该产业所需要的固定投资FU较高时,出现进入威慑。此时在位企业会选择更高的产量使得潜在进入者进入时的利润刚好为0, · ,其中,而在位企业选择更高产量的垄断利润高于进入容纳时的利润。在位企业通过扩大产量威慑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获得垄断地位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当该产业所需要的固定投资FU较低时,出现进入容纳。此时在位企业会容纳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因为如果要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在位企业需要把产量提高得非常多,而此时价格会压得很低,所以即使获得垄断地位利润也会很低;在位企业宁愿选择容纳潜在进入者进入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该基本博弈模型中,我们看到,无论对于生产者驱动型的价值链还是对于购买者驱动型的价值链,进入价值链的上端或下端都需要巨额的固定投资。一些行业会处于进入封锁情形,即使在位企业不采取任何行为,中国企业的高级生产要素的价格较高,价值链上端或下端的成本较高,即使进入价值链的上端或下端,占有的市场份额很低,利润率很低,中国企业利润不足以弥补其高额固定投资。很多行业会处于进入遏制情形,如果在位企业不采取行动,中国企业进入价值链上端或下端会盈利;但是在位企业会选择扩大产量进而压低价格,中国企业本身生产价值链的上端或下端的成本较高,利润率下降,利润将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固定投资。所以我们看到向价值链两端攀升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巨额的固定投资以及价值链两端所需的高级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较高。
(二)扩展博弈模型
基本博弈模型中我们只考虑在位企业通过扩大产量的方式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现实中中国很多行业的企业都是试图从价值链的中端向价值链的上下端进行延伸。此时在位企业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威慑中国企业的进入,比如说对中国企业进行“如果你进入价值链的上端,我就不让你生产价值链中端的产品”的威胁,保持价值链中端合理利润以及技术封锁,在在位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下进行价值链的攀升更是举步维艰。
考虑发达国家的企业N作为价值链上端的在位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中国企业C一方面作为价值链中端的在位企业,另一方面作为潜在进入者试图进入价值链的上端。我们仍然在斯坦尔伯格的框架下分析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的行为。与基本博弈模型不同的是,作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的在位企业可以选择技术封锁,可以选择哪家企业进入价值链的中端生产其产品,也可以选择多少家企业进入价值链的中端,还可以选择给价值链的中端企业多少利润。
我们先来看第二阶段。潜在进入者C如果选择进入产业链的上端,其会选择产量,利润为。如果在位企业威胁一旦潜在进入者进入价值链的上端就不能继续生产价值链的中端的话,那么潜在进入者如果要进入价值链的上端,其价值链上端产生的利润需超过价值链中端产生的利润,即·QUij e-FU>πMij, πMij为潜在进入者在价值链中端所获得的利润。假设价值链的中端有N家相同企业来生产,价值链中端的市场需求函数为,成本函数为,则价值链中端的利润函数为。很容易验证,生产的企业数量N越多利润越低。
考虑第一阶段在位企业的行为。对于第一种情况进入封锁,此时进入价值链的上端需要巨额的固定资产。如果在位企业可以威胁潜在进入者能否继续留在价值链中端的话,此时,在位企业生产垄断产量获得垄断利润,潜在进入者在价值链上端所获得的利润不仅要弥补巨额的固定资产,而且还要弥补由于进入价值链的上端从而失去的留在价值链中端的利润。所以,相对于基础博弈模型会有更多的行业(固定投资FU略低一点的行业)可以进行进入封锁状态,因为更多的行业满足,其中 , ,即。所以在位企业通过“如果你进入价值链的上端,我就不让你生产价值链中端”的威胁,会让更多行业的企业停留在价值链的中端。
发达国家还可以通过保持价值链中端的合理利润的方式让更多的行业的企业停留在价值链的中端。在位企业选择价值链中端的企业数目N越少,给价值链中端的企业零部件的价格pUije越低,价值链的中端企业的利润越高,其中。价值链中端的利润越高,会有越多的行业满足,那么处于价值链中端的企业在此威胁下更没有动力进入价值链的上端。此时,如果中国对这些行业采取出口退税等政策的话,反而会让这些产业的企业更加没有动力向价值链的上端进行攀升。
特别是对于价值链的上端,发达国家的在位企业还可以采用技术封锁的方式。如果发达国家的在位企业可以出售零部件以及核心技术,那么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价格购买零部件和获得核心技术,攀升价值链的上端存在可能性。但是如果发达国家的在位企业采用技术封锁的方式,那么中国企业将不能通过购买获得,只能自己研发。一方面,在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由于不能生产零部件和获得核心技术不可能向价值链的上端进行攀升;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企业自己研发,那么生产零部件或者获得核心技术的成本会大大增加。一旦进入价值链的上端,由于成本很高,占有的市场份额很低,利润也会比较低,进而会有更多的产业处于进入封锁状态。
与基本博弈模型比较,我们看到除了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价值链两端所需要的高级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较高以外,由于中国企业是处于价值链中端的位置向价值链的上下端进行攀升,此时在位企业会通过更多的策略性行为阻止中国企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攀升。比如说进行“如果你进入价值链的上下端我就不让你继续进行贴牌生产”的威胁,保持价值链中端的合理利润,进行技术封锁。此时中国企业不仅要考虑进入价值链上下端是否可以盈利,而且还要考虑由于进入价值链上下端可能会丧失留在价值链中端的利润,中国企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攀升会更加困难。而传统的出口退税政策由于让部分产业更久地停留在价值链的中端,这些产业的升级会更加困难。
(三)贫困增长
从基本博弈模型和扩展博弈模型的分析来看,由于向价值链两端的攀升需要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高级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较高以及发达国家在位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中国企业很难向价值链的两端进行攀升。而一旦中国只能停留在价值链的中端,那么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加入竞争以及国内行业竞争过度,中国企业贴牌生产的利润率会越来越低,中国越来越有可能陷入“贫困增长”。
在基础模型中我们只考虑了两个国家,现在我们加入第三世界国家T。类似地,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高级生产要素成本更高,所以第三世界国家只能生产价值链的中端。假设第三世界国家一般性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我们在古诺博弈的框架下讨论第三世界国家加入竞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企业生产价值链中端的成本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成本为。价值链中端的市场需求曲线为QMij=。假设, λ越大,表示第三世界国家的成本相对于中国的成本越低,λ<1表示第三世界国家的成本高于中国的成本,λ>1表示第三世界国家的成本低于中国的成本。
图2—1 第三世界国家加入竞争后对中国的产量、附加值率和利润的影响
图2—1横坐标表示第三世界国家的成本相对于中国的成本,图中假设γ=1.5。实线代表有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中国处于价值链中端的企业的产量相对于没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的比值,其中, 。我们看到刚开始第三世界国家成本高于中国的成本,由于有了竞争,价格在下降,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和中国生产的总产量在增加。由于此时第三世界国家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小,所以刚开始有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反而使得中国在价值链中端的产量在增加。随着经验的积累,干中学等因素导致成本不断下降,第三世界国家的成本下降到只有中国成本的60%左右(λ=1.65)以后,由于其占市场份额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价格不断降低,中国在价值链中端的产量会下降。如果该价值链中端越是劳动密集型(γ越小)的产品,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中国占价值链中端的份额会越低,中国在价值链中端的产量会下降得越多。点线代表有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中国处于价值链中端的企业的附加值率相对于没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的比值。我们看到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附加值率一直在下降。虚线代表有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中国处于价值链中端的企业的利润相对于没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的比值,其中。有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价格在下降,附加值在下降,即使初期产量有所上升,但是由于附加值率的下降,导致利润的下降。从图2—1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前述理由中国的企业很难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而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我们很有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贫困增长”,产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利润在不断下降,并且随着“贫困增长”的结束,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会导致产量绝对值下降。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国内行业竞争过度会不会使得“贫困增长”问题更加严重。价值链中端一方面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同一条价值链中端存在N个企业进行生产。我们仍在“古诺博弈”框架下进行分析。
图2—2 附加值率
从图2—2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行业竞争过度,厂商会压低价格,附加值率下降得非常快。国内厂商数量越多,附加值率越低。即使国内厂商仅在10家左右,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成本的降低,国内厂商的附加值率也会急剧下降。当第三世界国家成本高出中国国内厂商48%左右时(λ=0.675),国内厂商的附加值率就已经降到10%左右。而如果国内厂商只有一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成本要降到国内厂商成本的一半左右(λ=2.076),国内厂商的附加值率才会下降到10%。从图2—3中我们看到产量增加得非常快,国内厂商越多,产量增加得越快。但是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国内厂商利润的增加(见图2—4),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以及国内行业竞争过度,国内厂商利润迅速下降,并且国内厂商数目越多,国内厂商利润下降越多。
图2—3 产量
图2—4 利润
所以,国内行业竞争过度一方面会带来短期内国内产量更加膨胀,但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厂商压低价格附加值率大大下降,国内厂商的利润也会大大下降,“贫困增长”问题会更加严重。
由于价值链的上下端进入壁垒较高,需要巨额的固定投资,并且中国的高级生产要素成本高于发达国家的成本,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上下端的在位企业会通过扩大产量、技术封锁、进行“如果你进入价值链的上下端我就不让你继续进行贴牌生产”的威胁、保持价值链中端的合理利润等策略性行为遏制中国企业进入价值链的上下端。而一旦中国企业陷于只能生产价值链的中端的陷阱中,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以及国内行业竞争过度,中国很容易陷入产量迅速增加但利润在下降的“贫困增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