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AB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留学梦碎

第一个选择是出国。

改革开放之前,出国留学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简直是一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到了1981年,一项新的留学政策正式出台—国家允许个人自费出国留学。顿时,想要出国留学的普通学生也有了梦想成真的可能,特别是像我这样有着“海外关系”的家庭,只要海外的亲戚担保,出国读书的手续很容易就能办成。

备注:

新中国的留学制度,从1964年至1981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64年,当时的新中国曾经公派过一批学生前往欧洲各国留学,计划培养一批精通外国语言的专门人才,为国家外交工作提供帮助。这批学生的选拔标准非常简单—家庭出身要“根正苗红”。至于语言天赋和外语基础,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即便如此,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这批学生多数被急召回国“参加革命”,原本的学习任务全部终止。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样是为了外交需要,国家再度零星选派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女儿丛军,就是在“文革”时期送出去的第一批留学生。当时,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要求,在他们身上还背负着比出国学习更为重大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维系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纽带。

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出国留学的大门才被重新打开。1978年6月,邓小平同志对留学生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随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和学者公派出国留学。

1981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指出:自费出国留学是我国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自费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自此,自费留学成为中国留学生赴海外学习的另一条重要通道。

解放前,我的祖父曾有意将他的儿子们陆续送到国外念书。作为长子的父亲本应是第一个出去的,却因为身体抱恙最终未能成行。这件彻底改变了父亲命运的旧事,可以说是父亲终生的遗憾。现在国家终于对外开放了,出国的机会再次摆在了眼前。

在这种情况下,把儿子送出国,获取国外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父亲当初未能实现的愿望,显然是父亲最大的念想。因此,对于我出国留学的打算,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于我而言,能够出国读书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首先,出国留学不仅意味着我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与生活环境,更能帮助我摆脱痛苦不堪的数学、物理;其次,英文是我高中时仅有的“拿得出手”的科目之一,以我当时的英语水平,只要稍微冲刺一下,达到出国所需要的标准并非难事—起码比学好数学、物理考高考简单得多。因此,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简直是发了疯般地想要出国,去美国读书。

在家庭成员统一意见之后,父亲立刻开始为我奔波联系。当时对我家而言,最大的优势便是我的叔叔在美国定居。于是父亲立刻与叔叔联络,希望叔叔能够做我出国留学的担保人。

和二叔合影(左三)

对于这样的请求,叔叔欣然接受。他深知兄长在国内遭受的苦难,任何能改善亲人生活的事情,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忙,尽自己的一份心意。再说,我是曹家的长子嫡孙,担保我出国既是父亲的请求,也是祖上的心愿,叔叔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然而,就在我满心欢喜地以为各项准备一帆风顺,出国留学指日可待的时候,事情的进展却出现了180度的转变—其他亲戚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获得出国的机会,纷纷提出同样的要求,这着实给我叔叔出了一个大难题。

最终,为了平衡整个家族的关系,出国的事儿还是“黄”了。出国梦的破碎令我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低落的心情、沮丧的情绪持续了好久才逐渐平复。

当然,现在看来,命运的这番戏弄反倒是将我带上了另一条更加光明的大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十多年前,我去美国的时候,还特地和叔叔说:幸好那时没去成美国,要不然现在过得肯定还不如在国内呢。叔叔也觉得非常欣慰。他说,每次在中文报纸上看到我的消息时,都觉得特别高兴。在他那里,还保存着一张刊有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期与我合影的英文版报纸。他常常会想,当初没担保我出来还真是“错进错出”,为曹家做了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