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的方药运用及主要用法
第一节 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的药物
一、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的选药方法——类比选药法
类比选药法是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一方面与内治之药类比,以充分将内治之药用于外治;另一方面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以充分将中药的各种性能用于外治。实际上,在中药治疗方面广为流传的“以色治色”“以形治形”“以毒攻毒”等,均是类比选药法在某一方面的应用。
1.与内治之药类比
即当外治辨证的结果与内治之药所针对的“证”类似时,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外治之药可以类比选用内治之药。例如当外治辨证有风邪时,即可将内治之散风药试用于外治;当外治辨证有血瘀时,即可将内治之活血药试用于外治等。
2.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
当外治辨证的结果反映皮损的颜色、形态、软硬、干湿及染毒等情况时,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可与中药的各种性能(如药物的颜色、形态、比重、硬度、酸碱度、滑涩、毒性、腐蚀性、刺激性以及入药部位等)类比试用于外治。例如:
(1)白色可以中和黑色,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黑色的皮损可以外用白色的药物治疗。例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外用众多白色的药物组成的“玉容散”(包括白蔹、白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白附子、白扁豆、白丁香等)治疗黧黑斑等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2)“重物”可以压实“水肿”,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水肿的皮损可以外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压之。例如外用银粉散治疗肉芽水肿的主要机理之一正是利用其中所含黑锡(铅)的重压作用。
(3)“摩擦”可以使“硬物”变薄,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坚硬的皮损可以外用某些药物摩擦之。例如赵炳南先生正是利用海螵蛸“有密布的小疙瘩状隆起”的坚硬的骨质背部摩擦治疗角化性皮肤病。
(4)酸性或碱性的物质有软化或腐蚀作用,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肥厚或增殖性皮损可以用酸性或碱性的药物软化或腐蚀之。例如外用食醋熬制的黑布药膏可以软化瘢痕疙瘩,外用生石灰制成的水晶膏可以腐蚀鸡眼等。
(5)油脂有滋润作用,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干燥的皮损可以外用油脂类药物滋润之。例如外用甘草油可以治疗皮肤皲裂等。
(6)收涩性的物质有拔干作用,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湿润的皮损可以外用收涩性的药物治疗。例如外用炉甘石和明矾等可以治疗多汗症等。
(7)某些有毒性的物质有“以毒攻毒”的作用,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一些辨证有毒邪的皮肤病可以外用某些有毒性的药物治疗。例如外用有毒性的斑蝥可以蚀除有毒的恶肉等。
(8)高温有使皮肤血液运行加速甚至烧焦皮肤组织的作用,根据类比选药的方法,将某些药物加热后外敷可以治疗皮肤有瘀血的病证,或点燃药物可烧灼疣赘等。
二、皮肤病中医外治药物的分类及举例
皮肤病中医外治药物的分类与皮肤病中医外治的辨病和辨证特点(主要是皮损辨证、六淫辨证和自觉症状辨证等)相对应,采用有皮肤病中医外治特色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针对六淫辨证的驱除六淫药和与之相关的解毒杀虫药、除垢去臭药等;针对皮损辨证的消肿退斑药、去坚散结药、蚀肉提脓平胬药、生肌固皮药、引赤发疱药、生发护发药、止汗药等;针对自觉症状辨证的止痒药和缓痛药等;此外,还有安抚保护药、开窍透肉药等。当然,皮肤病中医外治必须重视整体辨证,故在皮肤病中医外治药物的分类中设有补虚药、理血药等。
(一)外治药物分类
1.驱除六淫药
(1)治风药:治风药是一组能够祛除风邪的外用药。外用治风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一般可分为清热疏风药、燥湿散风药、疏散风寒药、祛风杀虫药、活血散风药及搜风熄风药等。
(2)清热药:清热药是一组能够清解热邪的外用药。外用清热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这些药多性味寒凉,根据热邪的程度、部位及兼证之不同,又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等。
(3)祛湿药:祛湿药是一组能够祛除湿邪或有收涩作用,可使患处水疱干涸、渗出减少、糜烂面干燥的外用药。外用祛湿药的选药方法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即选用内治具有燥湿、化湿或利湿功效的药物;其二是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选择具有收涩拔干性能的药物外用,以奏除湿之功。
(4)逐寒药:逐寒药是一组能够驱除寒邪、温经通络的外用药。外用逐寒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这些药物性均温热,根据兼证又可分为散风逐寒药、除湿驱寒药、温经通络药、回阳逐寒药等。
(5)润肤药:润肤药是一组能够润泽皮肤,增加皮肤弹性,防止皮肤干燥粗糙及皲裂的外用药。外用润肤药的选药方法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即选用内治具有养阴、补血等功效的药物;其二是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选用油脂类药物(例如植物种仁及植物油、动物脂肪及动物油等)、矿物类润肤药(例如凡士林等)、胶、蜡类润肤药(例如虫白蜡等),以及其他可能有润肤作用的中药。因为这些药物涂在皮肤上能防止水分过度蒸发,而皮肤特别是角质层的水分含量降低是引起皮肤干燥变脆易裂的重要原因。
2.解毒杀虫药
解毒杀虫药是一组能够祛除毒邪和(或)杀灭毒虫的外用药。外用解毒杀虫药的选药方法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即选用内治具有清热解毒、除湿解毒、杀虫解毒及以毒攻毒等功效的药物;其二是选用某些只能外用的有毒性的物质,以达“以毒攻毒”的功效。
3.除垢去臭药
除垢药是一组能够清除皮损上的污垢的外用药,这些污垢主要包括鳞屑、结痂、浆液、脓液及陈旧药物或其他污物;去臭药是一组能够消除或减轻皮肤局部臭味的外用药。由于皮肤局部臭味的产生常与多汗症有关,故某些具有燥敛之性的止汗药多有去臭之功;另一类去臭药则具有芳香辛散之性。除垢去臭药主要是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
4.补虚药
补虚药是一组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的外用药。外用补虚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一般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
5.理血药
理血药主要包括活血药与止血药。活血药是一组能够行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外用药。由于导致血瘀的原因不同,本组药物可分为治疗热毒郁结的凉血活血药,治疗寒邪外侵的温通活血药,治疗外伤或瘀血的逐瘀活血药,还有治疗风寒湿邪阻滞血脉筋络的舒筋活血药等。止血药是一种能够制止皮肤及黏膜局部出血的外用药,此类药物多具有收敛、凝固或吸附作用。活血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止血药主要是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
6.消肿退斑药
消肿药是一组能使肿胀性皮损消退的外用药。根据引起肿胀的原因不同,此类药物可分为清热消肿药、温通消肿药、除湿消肿药、化痰消肿药和散瘀消肿药。退斑药是一组能够消退皮肤上异常色素斑的外用药,主要可分为消白斑药、退黑斑药、退杂色斑药等。消肿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退斑药主要是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
7.去坚散结药
去坚药是一组能够除去角化坚皮的外用药,此类药物具有剥离作用或腐蚀作用者,称为剥脱去坚皮药;具有发疱作用者称为发疱去坚皮药;另外还有的药物可用其摩擦患处而达去坚皮之目的。散结药是一组能够消散皮下结节或肿物的外用药。结节可由毒邪结聚引起,亦可由湿痰凝结所致,前者需用解毒散结药,后者则用化痰散结药或祛湿散结药。去坚药主要是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其中有一些药是只能外用不能内服的;散结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
8.蚀肉提脓平胬药
蚀肉药是一组能够破坏皮肤组织,蚀除腐肉疣赘,并有一定刺激性的外用药。此类药物可分为峻蚀药及缓蚀药,前者腐蚀作用强烈,不但能较快蚀除腐肉疣赘,而且也容易损伤健康组织,常引起剧烈疼痛;后者腐蚀作用缓和,较高浓度或较长时间可以蚀除腐肉疣赘,部分药物可能损伤健康组织,并有某种刺激性。
提脓药是一组能使皮损内蓄之脓液早日排出的外用药。凡已溃脓之皮损,若脓水不能及时排出,则可能向内攻蚀而加重病情。排脓不畅可因脓栓或腐肉难脱所致,应用追蚀提脓药;或因皮损根脚散漫不能聚脓排脓所致,应用围箍提脓药;亦可因疮面阴寒所致,应用温阳提脓药;毒邪日久、排脓不畅可用攻毒排脓药;肿胀明显、排脓不畅可用消肿排脓药。
平胬药是一组能够平复疮口增生胬肉的外用药。胬肉突出,肉芽水肿,则妨碍疮面的正常生长,所以消除胬肉对疮面的恢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类药物主要利用腐蚀、收敛或重压作用达到平胬之效。
蚀肉提脓平胬药主要是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其中有较多的药物是只能外用不能内服的;少数情况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
9.生肌固皮药
生肌药是能够促进新肉生长,使皮损加速愈合的外用药。当疮面脓水将尽或腐脱新生时,若仅仅依靠机体自身的再生能力来长肉收口,则较缓慢;若久病体虚,机体再生能力低下,则疮口更难愈合,此时均常用生肌药。新肉生长需得到充分营养,而这主要依赖于血液的运行不息,来源旺盛,因此生肌药多具有活血理血作用。同时,在生肌过程中,外用药可使疮面保留有一层无菌的稀薄黏液,这层黏液有类似培养液的作用(煨脓长肉),既可保护疮面,又可促进肉芽生长。另外,适当的刺激也对生肌有促进作用。
固皮药是一组能够使皮肤加固的外用药。其中一些药物可在局部轻度收敛或成膜而起到养护作用,称为养护固皮药;还有一些药物对患处有轻度兴奋或刺激作用,但不产生迅速破坏或迅速脱皮,在反复继续应用之后可使角质层正常化,称为刺激固皮药。
生肌固皮药部分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部分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
10.引赤发疱药
引赤发疱药是一组能够刺激皮肤充血、发生水疱的外用药。这些药物大多具有一定刺激性或毒性,其药理作用较强,主要用于发疱疗法、药物灸法及经皮给药制剂,也可利用局部皮肤用药治疗局限性肥厚、角化性皮肤病,或利用经络作用、穴位用药以治疗泛发性或全身性皮肤病。引赤发疱药主要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
11.生发护发药
生发护发药是一组能够治疗脱发或养护毛发的外用药。辛热之品可刺激毛发生长,补益之品可促进毛发生长,涩敛之品可抑制脂溢而有益于毛发生长,故生发药主要有刺激生发、补益生发和涩敛生发三种。护发药以补益为主,亦包括部分涩敛之品。生发护发药部分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部分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
12.止汗药
止汗药是一组能够制止或减轻局部出汗异常的外用药。此类药物多具有吸附、收敛之性,因而可有止汗作用。止汗药部分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部分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
13.止痒药
止痒药是一组能够消除或减轻皮肤瘙痒的外用药。依据中医对痒的辨证,本组药物可分为祛风止痒药、清热止痒药、除湿止痒药、杀虫止痒药、润肤止痒药和逐瘀止痒药等。另外,还有一类药物主要作用于末梢血管,使血管扩张而发挥散热清凉止痒作用,称为刺激止痒药及清凉止痒药。止痒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也有的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
14.缓痛药
缓痛药是一组能够缓解皮损局部疼痛的外用药。疼痛是气血凝滞引起的,所谓“不通则痛”,故多种活血理气药具有一定的外用止痛效果,此即化瘀缓痛药;寒邪及热邪均可导致气血不通畅而发生疼痛,故又有清热缓痛药和驱寒缓痛药;另外,甘味可缓和拘急疼痛,称为甘味缓痛药;部分药物有局部麻醉作用,称为局麻缓痛药。缓痛药主要是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也有的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
15.安抚保护药
安抚保护药是一组能够保护皮肤及皮损面,减缓外来不良刺激的外用药。这些药物本身性质缓和,无刺激性,并有一定干燥、收敛、润滑或隔离作用。安抚保护药部分与中药的各种性能类比选药,部分与内治之药类比选药。
16.开窍透肉药
开窍透肉药是一组辛香走窜,可以开窍通经透肉,引佐药气入内的外用药。
(二)外治药物举例
据笔者初步统计,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有300余种。现将本书所收录的103首外治方剂中被应用至少2次的外治药物选择有代表性的36味药介绍如下。
1.菊花
性味苦而甘、寒,《汤液本草》记载:“治身上诸风……治四肢游风,利血脉。”是治风剂的经典方“海艾汤”的主药之一。此外,本药还被用于退斑剂的备用方“玉容丸”,散结剂的备用方“丹参膏”等。(注:菊花外用主要属清热疏风药,也可用作清热缓痛药)
2.薄荷
性味辛凉,《本草纲目》认为其“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是治风剂的经典方“海艾汤”的佐药之一。其还被用在清热剂的应用方“清凉汁”中,以加强清凉止痒之效。(注:薄荷外用主要属清热疏风药,也可用作清热缓痛药及清凉止痒药)
3.威灵仙
味苦,气温。《本草蒙筌》记载:“散爪甲皮肤风中痒痛,利腰膝踝湿渗冷疼。盖性好走,能通行十二经,为诸风湿冷痛要药也。”故为止痒剂的经典方“溻痒汤”之佐药,并且是治风剂的备用方“大风疮洗方”中的散风药之一。(注:威灵仙外用主要属除湿驱寒药及燥湿散风药,也可用作除湿止痒药、祛湿缓痛药)
4.独活
味苦、辛,性微温,可除湿祛风、通痹止痛。《本草纲目》记载:“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散痈疽败血。”故为消肿剂的经典方“葱归溻肿汤”之君药。独活作为“土之精”,可以“动荡凝滞血脉,散骨中冷痛,去麻痹湿”,故又为调和剂的经典方“冲和膏”的主药之一。此外,本药有祛风温散作用,还被用于退斑剂的备用方“玉容丸”,回阳逐寒剂的备用方“抑阴散”,散结剂的备用方“丹参膏”等。(注:独活外用主要属燥湿散风药及除湿驱寒药,也可用作除湿止痒药)
5.荆芥
味辛、苦,性温。《本草蒙筌》云:“发表汗解利诸邪,通血脉传送五脏。下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捣和醋,敷风肿疔疮。”故(荆芥穗)用于治风剂的经典方“海艾汤”之臣药。本药有疏散风寒作用,还被用于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以及治风剂的备用方“大风疮洗方”,退斑剂的备用方“玉容丸”,调和剂的备用方“阴阳至圣膏”,散结剂的备用方“化核膏”等。(注:荆芥外用主要属疏散风寒药)
6.防风
味辛、甘,性温。《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防风治周身之风,乃风药之统领也”,故其在治风剂的经典方“海艾汤”与应用方“三圣地肤汤”中均被用作主药之一(臣药)。在治风剂的备用方“熨风散”“大风疮洗方”中也都用到了防风。因其疏散风寒的作用,被用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之中,还在具有祛风消肿功效的消肿剂的应用方“升麻溻肿汤”中作为臣药。此外,在调和剂的备用方“阴阳至圣膏”,散结剂的备用方“化核膏”“琥珀膏”“丹参膏”,退斑剂的经典方“玉容散”以及备用方“摩风膏””玉容丸”中,都用到了防风。(注:防风外用主要属疏散风寒药,也可用作祛风止痒药)
7.天花粉
性味甘、微苦、寒,《本草纲目》记载:“治热狂时疾,通小肠,消肿毒,乳痈发背,痔疹疮疖,排脓生肌长肉,消仆损瘀血。”故在清热剂的经典方“如意金黄散”中为君药,在清热剂的应用方“洪宝丹”中亦为君药,在解毒剂的备用方“清凉消毒散”“箍毒神丹”中也是作为主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药除了与其作为内治之药的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类比之外,还与其另外的性能即药物的颜色进行类比。天花粉色白,《本草纲目》记载:“用根作粉,洁白美好。”根据以色治色的类比选药法,黑色的皮损可以外用白色的药物治疗,所以在退斑剂的经典方“玉容散”中选用了天花粉作为臣药。(注:天花粉外用主要属清热泻火药、围箍提脓药及退斑药)
8.寒水石
味辛而咸,气寒。《本草纲目》记载:“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寒水石可以清热泻火,故在具有清热消肿、理血止痛作用的缓痛剂经典方“乳香定痛散”中用为臣药,还被用在解毒剂的经典方“雄黄解毒散”中,清热剂的应用方“二黄散”也使用了本药。(注:寒水石外用主要属清热泻火药)
9.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生石膏清热泻火,煅石膏收涩拔干。《本经逢原》云:“治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故生石膏被用于具有清热祛风、除湿杀虫功效的祛湿剂的应用方“蛇床子散”,及具有清热化腐、生肌定痛功效的生肌剂的备用方“生肌定痛散”中;煅石膏则被用于祛湿剂的备用方“石珍散”“四黄散”“青蛤散”中。(注:生石膏外用主要属清热泻火药,煅石膏外用主要属收涩拔干药)
10.生地黄
性味甘、苦、大寒。《本草求真》指出:“力专清热泻火,凉血消瘀。”故清热剂的备用方“治热疮生地黄膏方”“清凉膏”“药油方”“黄连膏”中均用此药。因为具有凉血消瘀的功能,生地黄也被用于消肿剂的应用方“升麻溻肿汤”和备用方“溻肿汤”中。此外,调和剂的备用方“阴阳至圣膏”中也使用生地黄。(注:生地黄外用主要属清热凉血药)
11.赤芍
性味酸、苦、寒,可凉血活血、消肿止痛。《本经逢原》记载:“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善行血中之滞也。”故本药在清热剂的应用方“洪宝丹”中是臣药。赤芍作为“火之精,能生血活血,散瘀除痛”,所以也是调和剂的经典方“冲和膏”的主药之一。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中,赤芍则用为佐药,即利用本药的凉血活血功效,既佐助该方剂主药(草乌、肉桂等)的活血破瘀作用,又用其寒性,反佐这些温热之品可能引起的燥邪伤阴。(注:赤芍外用主要属清热凉血药及凉血活血药)
12.漏芦
味苦、咸,气寒。《本草蒙筌》记载:“治身体风热恶疮,去皮肤瘙痒瘾疹。”《本经逢原》记载:“治热毒恶疮……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故本药在治风剂的应用方“漏芦汤”中为君药,在清热剂的应用方“二黄散”中为臣药。此外,漏芦还用于消肿剂的备用方“溻肿升麻汤”中。(注:漏芦外用主要属清热解毒药)
13.马齿苋
性味酸、寒。《本草纲目》认为:“治痈疮,杀诸虫。”用于清热剂的备用方“青苋膏”与解毒剂的备用方“龙马丹”中。(注:马齿苋外用主要属清热解毒药及清热消肿药,也可用作清热止痒药)
14.黄柏
味苦性寒,可清热燥湿、解毒疗疮。《汤液本草》云:“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故本药在祛湿剂的经典方“三妙散”与应用方“碧玉散”中均为君药,在祛湿剂的应用方“蛇床子散”中为臣药,在清热剂的应用方“二黄散”中为君药,在清热剂的经典方“如意金黄散”及应用方“清凉汁”中均为臣药。在祛湿剂的备用方“石珍散”“四黄散”“青蛤散”“粉黄膏”及清热剂的备用方“药油方”中也都使用了黄柏。此外,在解毒剂的备用方“龙马丹”“清凉消毒散”中也使用了黄柏。(注:黄柏外用主要属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及除湿消肿药)
15.黄连
性味苦寒,可清热除湿、解毒消肿。《本草蒙筌》记载:“消恶疮恶痈,却湿热郁热。”故本药在清热剂的应用方“清凉汁”与“二黄散”中都是君药,而且在清热剂的备用方“治热疮生地黄膏方”“清凉膏”“药油方”“黄连膏”中也均使用了黄连。(注:黄连外用主要属清热燥湿药、除湿消肿药及清热解毒药)
16.枙子
气味苦、寒。《本草崇原》认为:“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渣鼻,白癞,赤癞,疮疡。”故在清热剂的应用方“清凉汁”中为臣药,在清热剂的备用方“清凉膏”中为君药。本药还被用于消肿剂的备用方“溻肿升麻汤”中。(注:桅子外用主要属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及清热消肿药)
17.大黄
性味苦寒,可清热解毒、破瘀消肿。《本草蒙筌》言其“破癓坚积聚止疼,败痈疽热毒消肿”,故在解毒剂的应用方“捣毒散”中用为君药,在调和剂的应用方“颠倒散”中亦用为君药,在清热剂的经典方“如意金黄散”中用为臣药。本药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中用为佐药,既可佐助该方剂的温热主药的活血破瘀作用,又可用其寒性反佐这些温热药可能引起的燥邪伤阴。本药还被用于祛湿剂的备用方“四黄散”和治风剂的“追风逐湿膏”等中。(注:大黄外用主要属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及散瘀消肿药)
18.苍术
性味苦、辛、温,可收敛燥湿。《本草备要》认为:“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故在祛湿剂的经典方“三妙散”中为臣药。而在清热剂的经典方“如意金黄散”中,苍术作为温性佐药,一方面可以佐制苦寒的君药与臣药可能引发的“冰凝肌肉”,又可以祛除皮损处久蕴的湿浊。(注:苍术外用主要属祛除湿邪药及除湿止痒药)
19.木通
性味苦、寒,可除湿利水、活血通经,用于祛湿剂的备用方“七宝散”,散结剂的备用方“琥珀膏”与散结剂的“十香膏”等。(注:木通外用主要属祛除湿邪药及祛湿散结药)
20.枯矾
性味酸、涩、寒。《本草纲目》记载:“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食恶肉,生好肉,治痈疽疔肿恶疮。”故在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功效的止痒剂的备用方“枯矾散”中为主药,在生肌剂的“祛湿生肌散”中亦为主药。本药还被用于止痒剂应用方“藜芦膏”、散结剂备用方“阿魏化坚膏”及退斑剂备用方“玉容丸”中。(注:枯矾外用主要属收涩拔干药及收涩止汗药,也可用作除垢药及燥敛除臭药)
21.草乌
味辛、苦,性大热,有大毒。《本草分经》曰:“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颇胜川乌。”故本药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和“回阳玉龙膏”中为君药,在回阳逐寒剂的备用方“抑阴散”中亦为君药,在回阳逐寒剂的应用方“阳铁箍散”中为臣药。此外,草乌还被用于治风剂的“追风逐湿膏”,祛腐化坚剂的备用方“元珠膏”及缓痛剂的备用方“止痛麻药”等。(注:草乌外用主要属散风逐寒药及逐寒缓痛药)
22.桂枝
味辛、甘,性温。《本经逢原》记载:“开腠理,解肌发汗,去皮肤风湿,此皆桂枝所治。”故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中为君药,在治风剂的“追风逐湿膏”中亦为主药。(注:桂枝外用主要属温经通络药及逐寒缓痛药)
23.艾叶
味苦,性温。《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故在治风剂的经典方“海艾汤”中为君药,在回阳逐寒剂的备用方“艾溻法”中为主药。(注:艾叶外用主要属温通消肿药、散风逐寒药,也可用作逐寒缓痛药及杀虫止痒药)
24.白芥子
性味辛温。《本经逢原》曰:“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故在回阳逐寒剂的应用方“阳铁箍散”中为臣药,在散结剂的备用方“化核膏”中为主药。(注:白芥子外用主要属温经通络药、化痰散结药,也可用作引赤发疱药)
25.雄黄
性味辛、温,有毒。《本草蒙筌》认为:“杀蛇虺虫毒……除鼠疹痔疽,积聚痃癖。”故在解毒剂的经典方“雄黄解毒散”中为君药,在退斑剂的应用方“雄蛇散”中为君药,在解毒剂的备用方“雄硫散”中亦为君药,在解毒剂的备用方“清凉消毒散”中为主药。本药还被用于止痒剂的应用方“藜芦膏”,散结剂的备用方“阿魏化坚膏”,散结剂的“结毒灵药方”“十香膏”,退斑剂的备用方“硫黄膏”“大黑神膏”,退斑剂的“雌雄四黄散”等。(注:雄黄外用主要属以毒攻毒药、杀虫止痒药,也可用作退斑药及缓蚀药)
26.硫黄
性味酸、温,有毒。《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指出:“阴湿所生之疾,惟阳燥之物能已之。”故在调和剂的应用方“颠倒散”中外敷本药以治疗“阴湿所生”的面鼻“起碎疙瘩,破出白粉汁,久成白粒如黍米状”等症。本药还被用于回阳逐寒剂的备用方“艾溻法”,解毒剂的备用方“雄硫散”,退斑剂的备用方“硫黄膏”,退斑剂的“雌雄四黄散”及散结剂的“结毒灵药方”。(注:硫黄外用主要属解毒杀虫药、回阳逐寒药、退斑药,也可用作刺激固皮药)
27.狼毒
性味辛平,有大毒,可以毒攻毒。《本草蒙筌》指出:“破积聚痰癖瘕症,去恶疮鼠疹疽蚀。”故在止痒剂的备用方“狼毒膏”中为君药,在止痒剂的经典方“溻痒汤”中为臣药。本药还被用于回阳逐寒剂的备用方“抑阴散”中。(注:狼毒外用主要属以毒攻毒药及杀虫止痒药,也可用作引赤发疱药)
28.蜈蚣
性味辛、温,有毒,能除风攻毒、散结软坚。《本草分经》记载:“善走能散,去风杀虫”,故在散结剂的应用方“金倍散”中作为君药,在祛腐化坚剂的应用方“神功紫霞丹”中亦作为君药。本药还被用于散结剂的备用方“阿魏化坚膏”中。(注:蜈蚣外用主要属以毒攻毒药、解毒散结药、攻毒提脓药及祛风止痒药)
29.天南星
性味苦、辛、温,有毒,功能除痰破坚消肿。《本草纲目》曰:“天南星,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利胸膈,攻坚积,消痈肿,散血堕胎。”故在散结剂的经典方“二白散”中作为君药,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回阳玉龙膏”中作为主药,在清热剂的经典方“如意金黄散”中用为佐药。天南星还被用于回阳逐寒剂的应用方“阳铁箍散”以及备用方“抑阴散”与“白敷药”中。缓痛剂的备用方“止痛麻药”和治风剂的“追风逐湿膏”中也使用了本药。(注:天南星外用主要属化痰消肿药、化痰散结药,也可用作逐寒缓痛药)
30.当归
性味甘温,《本草纲目》记载:“破恶血,养新血……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故在生肌剂的经典方“生肌玉红膏”中作为君药,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中为臣药,在消肿剂的经典方“葱归溻肿汤”中亦为臣药。此外,本药还被用于清热剂的备用方“药油方”,调和剂的备用方“阴阳至圣膏”,治风剂的备用方“熨风散”“地骨皮汤”,祛湿剂的备用方“七宝散”,散结剂的备用方“琥珀膏”等。(注:当归外用主要属养血药、生肌药、补益生发药、化瘀缓痛药)
31.乳香
性味辛、苦、温。《本草蒙筌》记载:“疗诸般恶疮及风水肿毒,定诸经卒痛并心腹急疼。亦入敷膏,止痛长肉。”故在缓痛剂的经典方“乳香定痛散”中作为君药,在生肌剂的应用方“腐尽生肌散”中作为君药,在缓痛剂的备用方“华佗累效散”中亦作为君药;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中用为臣药,在回阳逐寒剂的应用方“火龙膏”中亦用为臣药。本药还被用于调和剂的备用方“阴阳至圣丹”“阴阳至圣膏”,解毒剂的备用方“清凉消毒散”,祛腐化坚剂的备用方“提毒丹”与“止痛拔毒膏”。(注:乳香外用主要属生肌药、化瘀缓痛药、散瘀消肿药及养护固皮药)
32.白附子
色白,性味辛、甘、大温。《本草纲目》记载:“疥癣风疮,阴下湿痒,头面痕,入面脂用。”故在退斑剂的经典方“玉容散”、应用方“玉肌散”中均作为主药,在退斑剂的“玉容肥皂”中亦用为主药。此外,本药还被用于退斑剂的备用方“硫黄膏”,退斑剂的“雌雄四黄散”及治风剂的备用方“磨风膏”。(注:白附子外用主要属退斑药、化痰散结药)
33.白芷
性味辛温,色白。《本草崇原》认为:“土主肌肉,金主皮肤,白芷得阳明金土之气,故长肌肤。面乃阳明之分部,阳气长则其颜光,其色鲜,故润泽颜色。白芷色白,作粉如脂,故可作面脂。”因此在退斑剂的经典方“玉容散”及应用方“玉肌散”中均作为君药;在退斑剂的备用方“玉容丸”及退斑剂的“玉容肥皂”中也均为主药。白芷作为“金之精,能去风生肌定痛”,故在调和剂的经典方“冲和膏”中为主药,在生肌剂的经典方“生肌玉红膏”中亦为主药,并且被用于治风剂的备用方“熨风散”“磨风膏”“大风疮洗方”“决效散”及治风剂的“追风逐湿膏”中。白芷辛温,《汤液本草》认为其治“乳痈发背,一切疮疥,排脓止痛生肌”,故在回阳逐寒剂的经典方“阳和解凝膏”与“回阳玉龙膏”中均为主药,还被用于回阳逐寒剂的备用方“抑阴散”与“白敷药”中。白芷在清热剂的经典方“如意金黄散”中则被用作温性佐药之一。(注:白芷外用主要属退斑药、消肿排脓药、化瘀缓痛药)
34.滑石
味甘,性寒,可清热利水、祛湿敛疮。《汤液本草》记载:“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故在治疗“疮疡溃烂,疼痛不可忍”的缓痛剂经典方“乳香定痛散”中为佐药。本药还被用于缓痛剂的应用方“止痛生肌散”,退斑剂的应用方“玉肌散”,解毒剂的备用方“雄硫散”,生肌剂的备用方“生肌散”。(注:滑石外用主要属清热缓痛药、清热止痒药、吸附止汗药及安抚保护药)
35.蛇床子
性味苦平,可祛风除湿、解毒杀虫。《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认为:“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痍、湿痒,皆下体湿毒之病。”故在祛湿剂的应用方“蛇床子散”中为君药,在止痒剂的备用方“蛇床子汤”中亦为君药,而在止痒剂的经典方“溻痒汤”中为佐药。本药还被用于散结剂的备用方“蜂房膏”。(注:蛇床子外用主要属杀虫止痒药、祛除湿邪药,也可用作局麻缓痛药)
36.川椒
性味辛温。《汤液本草》云:“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故在回阳逐寒剂的应用方“阳铁箍散”中作为臣药。本药还被用于止痒剂的备用方“狼毒膏”,退斑剂的备用方“玉容丸”,散结剂的“十香膏”。(注:川椒外用主要属除湿驱寒药、杀虫止痒药,也可用作刺激生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