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医源 广采新知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禤国维
【医家简介】 禤国维(1937— ),广东佛山三水人,中共党员,六年制本科学历,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顾问,广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第二、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200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07年荣获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授予的“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称号,是中医界惟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2013年被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社推选为当代大医精诚代表,2014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还荣获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广东省高等学校师德标兵、新南方教学奖优秀教师等称号,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先进个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科技突出贡献奖,广东省中医院建院八十周年杰出贡献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编《皮肤性病中医治疗全书》《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性病》《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中医皮肤病临证精粹》《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Acne&Alopecia》《Urticaria》《Eczema&AtopicDermatitis》《Eczema &AtopicDermatitis》《Scleroderma&Dermatomyositis》等专著20余部,撰有《补肾法治疗疑难皮肤病》《平调阴阳,治病之宗》《皮肤病临证见解》等140多篇论文。主持“中药疣毒净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肝肾不足型重型斑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药‘消痤灵’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等科研课题13项,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及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多项。
幼受熏陶,少立宏愿
我出生于1937年,从小生活在广州龙津东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里是广州中医聚居的地方。楼上楼下、街坊邻里中有很多中医,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浓郁的中医药氛围。小时候我亲见不少身患疾苦的病人在中医的调治下恢复健康,更见到不少重症如高热、昏厥、鼓胀等疾病,经名医妙手回春、力挽狂澜而挽救了生命。这些在我的心灵里烙上很深的印记,使我对中医非常向往。我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中医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1951~1957年,我一直在广州有名的广雅中学学习,毕业时就立下宏愿要到大学学习中医专业。1957年,怀着振兴中医的梦想,我毅然报考了广州中医学院,那时候的大学录取比例比现在低多了,而我喜欢的广州中医学院在那一年更是破纪录地只招60人。复习备考时,我不断地鞭策自己,中医是古老学科,倘若顺利考入大学,就能用现代知识去解读中医、认识中医,这样的话一定会学有所用、有所作为。同时,我也觉得自己的性格相对内向一点,做医生应该比较适合。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成为广州中医学院1957级学生。“仗起死回生之能,有拯人膏肓之力”成为我心中的宏愿,我在中医药学习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那是个名医辈出的年代,作为国家首批院校教育培育的第一批中医学子,黄耀燊、邓铁涛、罗元恺、梁乃津这些著名临床大家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年轻的我在这片中医药海洋中如饥似渴地学习,晨起诵读中医经典、背方歌,晚上挑灯夜读、写读书笔记。那时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我们经常到老师家里串串门,老师也把临床中遇到的病例和我们一一分享,6年的学习与实践、大师的言传身教为我的中医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博而后专,夯实基础
我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76年调回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要从事中医外科、皮肤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其实,刚毕业时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内科工作,但是组织上既已安排,应该服从大局。在工作期间,我一方面一丝不苟地干好临床工作,一方面抓紧时间进行自学,精读中医四大经典以及《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大家著作、明清各期著作等,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同时,因为从事中医外科,我从《刘涓子鬼遗方》到《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理例》《疡科心得集》等诸多中医外科著作都精读泛览,同时参阅西医教材。因为有了夯实的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的比较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用中医诊疗皮肤病有很大优势,于是就投入了相当一部分精力在这一方面进行更深发掘,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虽然从事中医外科,后来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但一直坚持先博后专,由博返专,先广泛博览中医经典,该精读的一定精读,该背诵的一定背诵。直到现在,四大经典的很多句子我仍然能够成诵,记忆深刻,完全得益于年轻时打下的坚实底子,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为我日后的专科临床工作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
继承创新,卓尔不群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根据周易的阴阳理论,结合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提出“阴阳之要、古今脉承,平调阴阳、治病之宗”的皮肤科疑难疾病治疗思想。我认为中医不是用“阴阳”来兜圈子的,而是根据阴阳的理论来解决某些临床上的问题。治疗疾病,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就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种调节原理可以看作是控制论的负反馈调节。阴阳学说正是控制调节人体黑箱平衡的方法,可运用在诊断、辨证及治疗用药上,平调阴阳,是治病之宗。阴阳平衡中我十分重视肾的阴阳,我认为补肾法是治疗疑难皮肤病的重要方法,许多皮肤病,尤其是一些难治性、顽固性皮肤病与肾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多为肾阴虚或肾阳虚,如能恰当运用补肾法,往往可使沉疴得愈。我以名方六味地黄汤为底组成的系列验方,是临床应用最多、疗效最好的治法之一。我认为中医优势在于调整阴阳的中药不破坏人体正常平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只要辨证用药得当,就不会出现温阳而害阴、补阴则损阳之现象。对于一些结缔组织疾病、免疫性疾病,由于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许多接受过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和紊乱,从中医辨证分析来看,多属阴阳失调,采用补益脾、肺、肾,调和阴阳的治疗方法可奏效。我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过程中,认为阴虚火旺是贯穿发病全过程的主要病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研制了滋阴清热狼疮胶囊(狼疮2号)、清热解毒狼疮胶囊(狼疮1号)、健脾益肾狼疮胶囊(狼疮3号)系列制剂,临床上配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SLE,疗效确切,总有效率达91.6%。近年来,围绕狼疮2号治疗SLE的系列研究科室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3项省级课题基金的支持。应用此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常见皮科疑难疾病,疗效比较明显。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病变,属中医的“肺风”“粉刺”范畴,纵观历代文献对粉刺病因病机的认识,均认为是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如《外科正宗》说:“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199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协编教材《中医外科学》认为:肺热血热、肠胃湿热、脾虚痰湿为粉刺(痤疮)的病因,辨证分为血热证,治以凉血清热为主;湿热证,治以清热化湿通腑;痰湿证,治以健脾化痰利湿清热。然而多年来,我通过大量临床治疗观察发现,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血热有关外,其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天癸相火过旺。由于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导致肺胃血热,上熏面部而发痤疮。今之痤疮患者,除了青少年外,30岁以上患者亦不少见,尤其妇女患者,更有明显增加之象。由于学习紧张、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而病情加重。青少年生机勃勃,阳气旺盛,若素体肾阴不足,则易致肾之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女子二七、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发育过早,而生粉刺。况且青少年者,多喜食煎炸香口之品,又常勤读废寝,更易耗伤肾阴,致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而今之妇女痤疮者,多为职业女性,常伴月经不调,病情轻重亦与月经来潮有关,且往往有神倦、夜寐差、焦虑、经量少等肾阴不足之象,这与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故我认为痤疮(粉刺)主要致病机理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治疗采取滋肾泻火,凉血解毒之法。现代研究已知,长期紧张、压力大可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来应付压力所需,而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同时亦可制造雄激素,而雄激素会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而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发病主要与内分泌功能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和全血黏度增多等因素有关。皮脂当属中医“精”的范畴,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皮毛,则皮脂增多,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而从有关实验研究分析,滋阴育肾的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减少皮脂腺分泌;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中药有抑菌消炎和改善血液黏度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我提出的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过旺的痤疮发病机理,阐发了当今社会环境对人内分泌的改变作用,以及内分泌与中医肾气的关系,从而解释了肾阴与痤疮的关系,在临床运用中确有指导意义。
善于学习,与时俱进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的中医名家和学术流派。皮肤病虽是临床常见病,但以往历代均无专著,亦无专门的皮肤科,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从外科中分出。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的研究才渐渐深入。我在学习中吸取各家之长,不排斥现代医学,提倡中西医结合,学习和吸取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路,逐步形成了岭南特色的皮肤病学新流派。如在SLE证的临床研究中,我认为证的产生归根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基因组认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DNA序列,这种DNA序列的多态性决定了个体的差异,这与中医的证不谋而合,所以研究SLE证可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基因测序,来找出基因的定位,研究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完善证的研究。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环保设施未能及时跟上,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素的大量运用,出现了空气、水源环境等的污染;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新的致病微生物的出现等,都使传统的病因病机更加复杂或发生新的变化,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走现代化之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在我国死灰复燃,广东地区性病的发病率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在临床工作中,我通过不断总结,逐步摸索出补肾为主,小量解毒法来治疗难治性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先后承担了广东省和卫生部用中医药治疗性病的研究课题。依据岭南的地域、气候特点,时代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我带领科室同事建立了特点鲜明的脱发、痤疮、性病、SLE专科,深受患者的欢迎。在长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我十分重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的病理、药理相结合论治,先用现代医学手段和方法明确是什么疾病,然后按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如此,既能掌握疾病的内在规律、严重程度和预后,又能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和方法,两者结合,更为完善。以慢性荨麻疹为例,西医认为过敏是本病的主要问题,但过敏原往往难以找到,抗过敏,加强免疫抑制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而中医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我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对现代药理的研究,总结归纳出某些中药在辨证精当,大法既明之前提下适当配伍运用,组成药对,有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又有相互作用而产生特殊的疗效,如麻黄与牡蛎治风寒型慢性荨麻疹,麻黄辛温,具有疏散风寒、宣肺之效,又可疏风止痒,散邪透疹。牡蛎咸寒,质地重坠,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制酸止痛之功用。二药伍用共奏散风解表、敛阴止痒之效,牡蛎之敛又可防麻黄宣透太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牡蛎为高钙物质,其水煎剂中含Ca2+,而Ca2+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二药同用具有协同效应。我一直积极研究和探索传统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致力于在皮肤病的整体或某个环节、某个侧面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使中医与现代医学交相辉映,不断探索着中医现代化之路。
重视外治,提高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应十分重视中医外治法的应用,也强调内外合治,许多疑难皮肤病经过综合治疗都取得满意疗效。我们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立的“截根疗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的肛门、外阴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就有很好的疗效。我认为,应用体针、耳针、头针、梅花针、电针、激光针、割治、挑治、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药物吹烘、中药熏蒸法等都可以极大提高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疗效,也丰富了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它和内治法一样,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中医皮肤病的外治法根据其治疗操作的方式及配合药物的情况可概括为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药物外治法大致可归纳为薄贴法、围敷法、敷贴法、熏洗法、掺药法、吹烘法、热烫法、烟熏法、湿敷法、摩擦法、擦洗法、浸渍法、涂擦法、蒸汽法、点涂法、移毒法等十八法;针灸疗法大致可归纳为体针疗法、割治疗法、梅花针疗法、三棱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放血疗法、艾灸疗法等十五法;其他疗法大致可归纳为波刺疗法、划痕疗法、开刀法等3种。从治疗效果来看,互有短长,应互相补充。皮肤病总的来说是以皮肤病变为主,所以皮肤局部的处理占有重要地位。许多皮肤病,单用外治法就可取效;对一些难治性皮肤病,如果在内治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则疗效更加满意。外治法是提高中医皮肤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外用药物对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我们研制的“神功沐浴酒”已通过广东省科委主持的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投放市场。
苦思中医皮肤科的发展之路
我主张将皮肤病学科从中医外科学科中独立出来,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体系,创新发展了岭南皮肤病学流派,“岭南皮肤病流派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通过我们科全体成员的努力,科室逐步发展壮大,科室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学科,年门诊量近40万人次,是全国中医皮肤科门诊量最大的单位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学科分化,中医皮肤科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临床二级学科。但皮肤病章节至今仍然被编排在中医外科学里面,知识体系和内容过于简单。中医皮肤病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素质、知识构成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建设中医皮肤病学课程新体系。皮肤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亚学科,如皮肤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以及交叉学科,本学科到了硕士、博士培养阶段,需要在学科背景、专业面、生源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以促进学科交叉和专业建设创新。中医皮肤病学迫切需要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并进行下一层次的学科分化,如中医性病学、中医美容学等。如果继续把皮肤科学科及其专业附属于中医外科之下,将非常不利于学科发展。使中医皮肤科学持续发展,列为二级学科是我的夙愿,皮肤科逐渐从中医外科领域中分化出来,对其学科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这需要各位同道一起努力。
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也是最容易受到刺激和破坏的防线,因此皮肤疾病临床极为常见,病种内容丰富,研究领域宽广。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皮肤病、性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这些都是中医皮肤科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21世纪的今天,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已经焕然一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传统经典皮肤科学目前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型时期,即从传统的以皮肤病诊断治疗为主的临床学科,逐渐演变发展成为功能性皮肤科学,从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方面满足患者对健康皮肤的维护和修复等多方面要求。我认为,中医皮肤科学要像临床学科一样,既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又要开展临床实用研究。我们应当向中医肿瘤科同行学习,中医肿瘤学术体系分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他们提出了带瘤生存、重视生活质量的相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中医皮肤病学重点研究领域的选择,应该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即以病人为中心,结合自身特色,选择主攻方向。除了上述对临床常见皮肤类疾病的重视,我们在皮肤难治病及疑难杂证的研究方面更不能缺席。全国大型医疗机构应该选择临床医师困惑最大、治疗困难、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作为研究方向,要勇挑重担,收治复杂、疑难、危重患者,主动适应医疗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中医皮肤科逐渐建设成既有鲜明学科特色,又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学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皮肤保健、皮肤美容、解决皮肤科疑难病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应当抓住时机,努力创新,紧紧跟上其他学科发展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导致人们有病首先要求明确诊断,并以最短和最有效的方法治好自己的病,中医中药的独特性,抓药煎药等一系列的不方便,导致中医医院门前冷落,因此宣传中医的治疗理念和开发研制新的药物剂型已经刻不容缓。必须重视自身基本理论和诊疗思想的启迪,中医应该在继承先辈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的所有科学技术为我所用,推陈出新,继承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突破。中医强调和谐统一、阴阳平衡的思想理念,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将是大有可为的。
中医中药是一体不分家的,辨证论治最终还是要靠药物来达到疗效。目前中药饮片研究、饮片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炮制工艺的规范和科学化研究,促进了中药饮片的工业化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系统研究,推动了中药饮片改革。但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现在很多老百姓反映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中药煎煮太麻烦,泥沙俱下,口感较差。更重要的是药效不灵了,价格还涨得厉害,假冒伪劣严重。长期以来,岭南地区平素习用中药较普遍,许多群众反映,过去三五剂中药服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没见效,还担心损害健康。我感到问题很严重。现在所提倡的中药材市场化,客观上放任了以利益和金钱至上的资本进入中医药行业逐利,中药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没多少人指导农民种药。现在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中药材“野生变家种”的太随意。很多项目不考虑道地药材和自然环境,想在哪儿种就在哪儿种。为了尽早上市,药农大量使用农药,违背采集规律比比皆是。中药造假,以前还只是在等级上以次充好,如今则是花样百出。一些人根本不懂中医、中药的行业基本要求,更无从说行业道德规范。从业者在乎的是赚钱。以次充好、以假逐真的逆向淘汰,导致中药材市场遭遇各种乱象,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临床疗效。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炮制技术是中药的核心技术,但是后继无人,很多厂家雇佣对中药炮制一知半解的员工来作业。在科研方面,“赶时髦”现象突出。例如,目前一些中药转基因相关研究正热门,中药作为一个复杂的化合物集合体,转基因之后是不是会影响它的性味归经,没人认真探讨,科研经费才是大家更重视的。有报道说:“现在该研究的不研究。比如传统硫黄熏蒸加工方式有不足的一面,但农民收的鲜药不处理无法卖出,怎么解决?没有人研究。”中药材用途已从过去单纯防病治病,扩大到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用量逐年增加,导致资源过度采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我认为,中药的标准、规范研究要强化,较之于其他问题这个相对容易做到。政府、企业、研究单位应该高度重视。中药标准对于保证中药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控制、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规范化、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传统中成药品种质量标准的提升、中药生产共性技术(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的研究等工作应该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首先对中药材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中药材资源监测,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重视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厂家应重视大孔树脂吸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技术等制药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中药工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本人认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前途光明,应该在科研经费上大力扶持发展。
为中医而生,献计献策助推中医药事业
作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在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会议上,广东省省长、省政府和名老中医代表座谈会上、广东省人大代表会上,我提出有关提案:
1.希望政府加强对中医药的投入,重视对中医人才的培养 1997年2月在广东省政府与名老中医代表座谈会上,我与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副省长李兰芳商讨如何发展全省中医药事业,我以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量在最高峰时每日达8000人次,仅医院所耗饮片每天达两吨的例子希望政府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中西医并重,成立中医成人教育学院,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省长表示,省政府会大幅度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将增拨一亿元用于预防保健。
2.希望政府对中医药民间特色疗法、适宜技术加大挖掘力度,减少公费医疗的负担 1996年广州市政府在调研医疗改革状况时,我在《经济快报》提出政府对中医药民间特色疗法、适宜技术加大挖掘力度,减少公费医疗的负担的建议。
3.抓好中药制剂改革中心、中医急症中心及急症实验室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后期临床教学,提高办学水平 1996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会议上,我提议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完善已建立的运行机制,加强内涵建设,认真实施示范中医院的二期建设方案,抓好中药制剂改革中心、中医急症中心及急症实验室建设,抓好继续教育工程,引进选拔培养拔尖人才。提高科技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后期临床教学,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职工福利,增强医院凝聚力,力争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4.希望政府重视对精神病人的医治与管理,使社会安定 针对近期社会上出现多起精神病人伤人事件,扰乱社会安定,我在人大会上提议政府要重视精神病人的医治与管理,保证社会的安定。
5.提出鼓励中医药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近几年高等学校本科、研究生教育扩招幅度增大,卫生部强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从严控制公立大型医院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医院发展重点将从扩大规模转变为内涵建设的前提下,避免出现毕业生分配就业困难的局面。我在2006年提出鼓励中医药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建议,建议设置“助学班”全额或部分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并承诺到基层服务5年以上方可流动,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本科以上医学毕业生给予公务员待遇以留住人才,另外采取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医药专业优秀毕业生下基层定期“挂职锻炼”或进行“志愿者服务”,来充实社区和乡镇的卫生人才队伍。在2007年再次呼吁完善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制度和办法,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落实有关政策,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即政府的积极性、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毕业生的积极性,实现“三赢”,认为如能在中医药毕业生下基层就业问题上有所作为,中医药毕业生在基层就能大有作为,基层卫生事业才能得以改变和发展,这对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早日实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我在人大代表会上以及各级报刊上提出的计策对广东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桃李满天下,弟子成绩辉煌
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从医50多年,培养的弟子如今都成为中医学界的骨干力量,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乃至东南亚和北美各地。如弟子陈达灿成为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目前担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主攻病种特应性皮炎系列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支持;范瑞强成为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成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刘巧成为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院长;谢文平成为越南河内医科大学传统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吴晓霞成为陕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席建元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刘爱民成为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等。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心里放的永远是病人。如果病人治疗效果不好,我会彻夜难眠,查找专业书籍,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我经常告诫弟子,“医者必具仁道、仁义、仁人之心”,这其实也是我在自勉。医生是高尚的职业,要做好一个医生,首先就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其后才是你的医术如何。做医生,心中装着的永远是病人。
下面我就从肾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浅析。
1.察病机,肾虚为本 在中医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名记载,其内涵分属于“红蝴蝶”“湿热发斑”“日晒疮”“虚劳”等范畴,由于本病损害涉及多个器官、组织,临床表现复杂多端,病势缠绵,反复难愈。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认识及辨证分型均不尽相同,有血瘀论,有热毒论,有阴虚论等,治法颇多,观点不一。我认为本病发病或外感,或内伤,或饮食劳欲所诱,然诸多因素必本于机体正气亏虚,肾元不足。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亦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虚不足,百病由是而生。《景岳全书·虚损》曾云:“肾水亏,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肾水亏,则水不归源而脾痰起;肾水亏,则心肾不交而神色败;肾水亏,则盗伤肺气而喘嗽频;……故曰:虚邪之至,害必归肾;五脏之伤,穷必归肾。”肾虚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尤以阴虚常见,肾虚时五脏六腑皆不足,邪毒易侵犯各脏。血属阴,气属阳,阴阳不调,则血流不畅,故易造成气血失运而致经络阻滞,形成经脉滞涩,如复遇日光照射,邪毒化火,迫血妄行,则发生红斑。或因久病失养,耗伤气阴,致使虚火内生、内燥出现。先天禀赋不足,肾阴虚损,热毒内炽,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认识也是一致的。因水亏火旺,津液不足,肤失濡养,腠理不密,再加上日光暴晒,外邪侵袭,内外之邪相互搏结,或情志不舒,或过度疲劳,继而诱发本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SLE起病后5年内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小球异常,导致狼疮性肾炎者高达40%~75%。亦常见心、肺、胸膜、皮肤、肌肉、血管、关节受损的病理表现。从中医角度来看,大多与损正伤肾有关。诚可见,肾之阴虚为其病本,元阴衰惫,五脏失和,五脏之伤,又穷必归肾,如此反复之恶性循环,使病情复杂,病入至深。
2.辨虚实,病证结合 观之临床,本病虽以肾虚为本,但常见诸多毒瘀标实之象。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气血经络循行畅达,则脏腑、皮毛、筋骨、肌肉得以濡养,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本病多因禀赋不足,或七情内伤,或劳累过度,以致阴阳失衡,气血失和,经络受阻。风火寒湿之邪易乘虚入侵,兼因腠理不密,日光暴晒,外受热毒,热毒入里,瘀阻脉络,可内伤脏腑,外阻肌肤。热毒炽盛,燔灼营血,可引起急性发作,疾病后期多阴损及阳,累及心、肝、脾、肾等脏,表现为上实下虚,上热下寒,水火不济,阴阳失调的复杂证候。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毒瘀痹阻的标实之象,或多或少,或隐或现,或以为主,或以兼夹,本虚标实,变化多端,局部致皮肤、肌肉、关节受累,甚则心肝脾肺肾五脏俱损,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反复迁延,故临床辨证须明辨虚实、主次,抓主要矛盾,并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运用现代医学检验手段,对本病进行确诊,然后再运用中医四诊八纲进行辨证分型施治。针对病程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投方用药,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3.补肾阴,标本兼治 本病虽病情多变、病机复杂,但虚虚实实之中,肾阴亏虚而瘀毒内蕴是贯穿病程之主线,补肾滋阴为其冶疗前提。补虚泻实为其治疗大法,从本病最常见的临床征象——颜面红斑,身热起伏,脱发,面赤潮红,腰膝酸痛,劳则加重,头目眩晕,女子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或经来腹痛,甚则闭经,反复口舌生疮,肌肤瘀点、瘀斑,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黄,脉细数等症状来看,补肾阴,解瘀毒,标本兼治乃切合病机之良策。我以六味地黄丸加青蒿、生地黄、益母草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SLE,在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方中生地黄味甘、苦,微寒,气薄味厚,沉而降,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之功。熟地黄味甘,性温,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四物、六味以之为君,其性沉降静守,能平其躁动上升之虚火。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利水,传统常用于妇科经、产诸疾,近来亦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对于利尿消肿、改善肾功能有效。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以阴配阳,诸药配伍,补虚泻实,标本兼顾,补而不滞,泻而不虚。正所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现代研究六味地黄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使机体自我修复能力得以调动,从而逐步调整阴阳的失衡。当然SLE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除肾虚瘀毒外,尚有毒热炽盛、脾肾阳虚、风湿热痹等其他证型,应辨证施以祛风散寒、温补脾肾、化饮利水、凉血解毒等法,依具体病情而定。
4.重疗效,中西并举 SLE常易累及多个脏器系统,临床症状复杂缠绵。病情重、发展快、预后差,有时会出现危急证候,临床应用西医的抢救措施还是必要的,目前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SLE有效的方法,但需长期大剂量服用,中药雷公藤、火把花根片治疗SLE亦有确切疗效,以上药物长期服用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有时甚至大于其治疗作用。而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的一大特点,是中医药治疗的精华,可明显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提高SLE患者的生存质量。根据病变脏腑、病程分期之不同,辨证施治亦有所变化。如狼疮性肾炎,多以解毒、活血、通络立法,在辨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加强的松、雷公藤片、潘生丁口服;心脏损害者,我认为以养阴清热、蠲饮利水、养心安神为主,以生地黄、玄参、生薏苡仁、虎杖等为主药的基本方随证加减。我认为在疾病初期、病情活动期,有高热、关节痛、斑疹等症状,应以激素治疗为主,迅速给药,保护重要脏器,同时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护阴的中药;病情控制后,由于炎症病变的破坏与消耗,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大剂量应用激素,引起机体的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中医理论认为是毒热耗伤阴血,体内气血两伤。产生如神倦乏力,心烦不眠,五心烦热,低热缠绵,自汗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中医辨证为肾阴血阴双阴亏耗,气阴两伤,阴阳失调,治宜扶正驱邪,养阴益气,调和阴阳。应以中药为主,调节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机能,增强免疫力。急性期和活动期以中药与激素联合应用能发挥协同作用,病情稳定期或未服用激素的早期患者可单用中药或结合少量激素治疗。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既减少激素的毒副作用,又稳定病情,恢复体质,是治疗SLE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