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六经呕吐病治验举隅
一、太阳阳明合病呕吐案
王某,女,53岁,农民。
初诊(2012年7月21日):昨日下午汗出受凉,今晨进食后约一时许,呕吐胃内容物3次,且见胃脘稍痛,大便略溏,恶寒,不热,身痛,无汗,口干,喜热饮,尿淡黄,舌淡红,苔腻微白,脉浮紧。是证寒邪袭表,内犯阳明,胃气上逆而见呕,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重心在表,宜发汗解表,寒解阳明之气则和,而呕可止。拟用葛根加半夏汤加减治之。
处方:葛根20g,麻黄15g,生姜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白芍10g,红枣10g,半夏20g。日进2剂,每剂以水600mL煎至300mL,每3小时温服一次。并配合针刺少商、厉兑等穴位,采用泻法,每日一次。
二诊(2012年7月22日):患者药后,身遍微汗出,呕吐止,今晨身痛亦除,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药已中病,方以桂枝人参汤加减,善其后。
处方:桂枝10g,党参15g, 白术10g,炙甘草10g,干姜10g,茯苓15g,再进3剂。
按:本案患者病发于汗出受凉,系风寒之邪犯太阳肌表,卫阳被遏,则恶寒、身痛、无汗;表寒不解内干于胃,则胃气上逆而见呕,是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之呕吐。正如《伤寒论》第33条:“太阳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选葛根加半夏汤加减,以葛根汤解表散寒,而加半夏降逆止呕,故药后微汗遍及全身,并配合针刺少商、厉兑等穴位,采用泻法,使太阳卫表之邪得解,在里之胃气因和,不专治呕,而呕自止。再以桂枝人参汤益气健脾,固其本。
二、阳明厥阴虚寒呕吐案
詹某,男,82岁,农民。
初诊(2015年4月27日):患者呕吐已半月余,无发热、畏冷,无进行性吞咽困难,无黑便,无胸闷、胸痛、心悸,多次就诊于外院,予相关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现症见:呕吐胃内容物,甚则食入即呕,伴胃脘部疼痛不适,喜温喜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而迟。证属阳明厥阴虚寒呕吐,故予吴茱萸汤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处方:吴茱萸10g,党参10g,生姜10g,大枣10g,3剂,代煎,日1剂,分早晚温水冲服。配合隔姜灸胃俞、脾俞等穴。
二诊(2015年4月30日):患者药后,呕吐减轻,胃脘部疼痛以缓解,得知疗效确切,故守上方再进5剂,以图长效。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中焦阳气已虚,脾胃运化失常,浊阴上逆,故发为呕吐,甚则食入即吐;脾胃虚弱,中焦失于温养,不荣则痛,故胃脘部疼痛不适,喜温喜按。是证当属阳明厥阴虚寒之呕吐。正如《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方中吴茱萸温胃暖肝,降逆止呕,生姜散寒止呕,配予党参、大枣补虚和中,全方共奏温中补虚,散寒降逆之效。而加隔姜灸胃俞、脾俞等穴,可增强其温胃散寒之功。
三、少阳阳郁呕吐案
刘某,男,38岁,个体。
初诊(2012年8月25日):患者近1周来因家庭琐事不顺,常感胸闷不适,昨日又外出淋雨,今晨起发热,恶寒,呕吐次数频多,半日许,已吐十余次,脘腹连及胸胁闷痛,二便尚调,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当属少阳之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30g,黄芩10g,半夏20g,桂枝10g,生姜50g,炙甘草6g,红枣10g。每剂水煎去滓后,将二道汁合再煎10分钟,药汁约500mL为2次剂量,每3小时服1次,昼夜连进2剂。并配合膀胱经拔罐疗法。
二诊(2012年8月26日):服药后,身微汗出,热退,寒除,呕吐得止,守上方,再进3剂。
按:是案患者情志不畅为内因,加之雨淋为外感,外邪直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而胸胁心下正为少阳之所,邪结于此,不仅可见寒热往来,脘腹痛连胸胁,而且呕吐频繁。呕与发热同见,正与《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相符,故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清利少阳、和畅气机。药后,能寒热外解,并配合膀胱经拔罐疗法,气机得顺,里气因和而呕吐得止。
四、太阴少阴脏寒呕吐案
陈某,女,79岁,农民。
初诊(2014年5月20日):2天前患者出现呕吐胃内容物,日约3次,量少,伴中上腹闷痛不适,喜温喜按,无发热、恶寒,无黑便,无明显消瘦。患者自服药物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就诊我院。辰下症:恶心欲呕,伴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精神疲乏,面色稍苍白,困倦欲寐,四肢逆冷,小便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太阴少阴脏寒呕吐,故予四逆汤温补中焦、健胃止呕。
处方:黑附片20g,干姜10g,炙甘草10g。4剂,代煎,日1剂,分早晚温水冲服;并配合艾灸中脘、神阙穴。
二诊(2014年5月24日):患者诉药后诸症皆减,嘱其守前方再进5剂,以图长效,并嘱其避免寒凉之品。
按:患者老年女性,先天之本已虚,少阴肾阳虚衰,太阴脾阳渐虚,脾肾温煦功能减弱,虚寒内生,升降失司,发为呕吐;脾肾阳虚,虚寒内生,寒凝胃脘,发为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脾肾阳虚,不能温煦四肢百骸,则见四肢逆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太阴少阴脏寒呕吐,故予四逆汤温补中焦、健胃止呕,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两药合用,增强回阳之力;炙甘草温补调中,并配合艾灸中脘、神阙穴,以增强回阳之效。患者阳气来复,脾胃通和,故呕吐自除。
五、少阴阴虚内热呕吐案
张某,女,48岁,职工。
初诊(2013年6月24日):患者呕吐1年余,无呕血、黑便,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恶寒,无胸闷、胸痛,曾就诊于龙岩市第一医院,予静滴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求诊于我院。现症见:泛吐清水,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舌红少津,脉弦细。证属少阴阴虚内热呕吐,故予猪苓汤清热滋阴利水。
处方:猪苓10g,茯苓15g,泽泻10g,滑石20g,阿胶(烊化)10g,3剂,代煎,日1剂,分早晚温水冲服;并配合普通针刺(足三里、中脘、三阴交等穴)。
二诊(2013年6月27日):患者呕吐明显减轻,仍有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故上方加车前子,再进3剂。
三诊(2013年6月30日):患者呕吐已除,临床告愈。
按:患者为年近七七之年女性,肝肾逐渐阴亏,加之平素工作烦劳之事过多,思虑过度,脾胃运化失常,水液代谢失司,水气上逆,胃气不降,故见呕吐清水;水气留走肠间,故见大便稀溏;水湿停滞于里,久之郁而化热,故阴虚水热互结并见,证属少阴阴虚内热呕吐。正与《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相符,方中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滑石甘寒,既能清热、又能利水;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育阴清热,全方共奏清热滋阴利水之功。加之配合普通针刺足三里、中脘、三阴交等穴,以增强其补肝肾、健脾胃之功。二诊患者仍有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故加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
六、厥阴寒热错杂呕吐案
黄某,女性,43岁,农民。
初诊(2016年1月25日):患者反复呕吐已经半年余,进食后明显,腹痛,伴乏力,心烦,无呕血、黑便,无腹痛、腹泻,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恶寒,无胸闷、胸痛等不适,多次就诊于外院,查电子胃镜提示“胃窦隆起性病变,慢性胃炎”,予药物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症状稍好转,但易反复发作,遂就诊我院。辰下症:呕吐,进食后更甚,伴腹部疼痛拒按,口渴,心中烦热,四肢厥冷,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证属厥阴呕吐,予乌梅汤清上暖下、攻补兼施。
处方:乌梅15g,细辛6g,干姜10g,黄连6g,制附子6g,当归10g,党参10g,黄柏10g,蜀椒10g,桂枝10g。3剂,代煎,日1剂,分早晚温水冲服;配合烫熨疗法涌泉、百会穴。
二诊(2016年1月28日):患者诉药后腹痛明显减轻,未再呕吐,嘱其守上方,再进3剂。
按:患者为中年女性,平素饮食不节,脾气受损,纳运无力,脾失运化,虚寒内生,壅塞中焦,胃气上逆,故发为恶心欲呕,进食后加重;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血瘀滞于里,久之郁而化热,热灼津液,热扰心神,故见口渴,心中烦热;脾胃虚寒,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头窍四肢,故见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弦细。证属厥阴呕吐,予乌梅汤清上暖下、攻补兼施。方中乌梅酸收止痛;黄连、黄柏苦寒清上热;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辛温祛下寒;党参、当归益气养血,全方酸苦辛甘并投,温寒攻补兼用,配合烫熨疗法涌泉、百会穴,共奏清上暖下、攻补兼施之功;气机调畅,则呕吐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