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治脾胃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六经呕吐证治应用

呕吐者,无论其病性如何寒热错杂、正气虚实兼杂,皆可从六经辨证入手,余将其分为太阳阳明合病证、少阳郁热证、阳明厥阴虚寒证、太阴少阴寒证、少阴阴虚内热证、厥阴寒热错杂证六大证型,并以相应经方治之,可谓能执简驭繁。

一、太阳阳明合病呕吐

症状:呕吐,伴恶寒,不热,身痛,无汗,口干,喜热饮,胃脘痛,大便溏,尿淡黄,舌淡红,苔腻微白,脉浮紧。

治法:解表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

组成:葛根20g,麻黄15g,生姜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白芍10g,红枣10g,半夏20g。

方中葛根升津液,舒筋脉。桂枝解肌发表,散风寒,加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芍药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最后加之半夏,以降逆止呕,全方共奏解表和胃,降逆止呕之效。

加减:口干、口苦,入阳明甚者,加之栀子、淡豆豉。

外治:针刺法(少商、厉兑等穴)。

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之井穴,善除太阳之外热;厉兑为足阳明胃经之井穴,常除阳明之里热,针刺两穴采用泻法,可除太阳、阳明之郁热,故呕吐自除。

二、阳明厥阴虚寒呕吐

症状:不能食,食入即呕,或呕吐痰涎,伴胃脘部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者手足厥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而迟。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10g,党参10g,生姜10g,大枣10g。

方中吴茱萸温胃暖肝,降逆止呕,生姜散寒止呕,配予党参、大枣补虚和中,全方共奏温中补虚、散寒降逆之效。

加减:呕吐甚者,生姜加倍;呕吐痰涎甚者,加木瓜、木香。

外治:隔姜灸法(胃俞、脾俞等穴)。

隔姜灸法,是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再放艾炷灸之,因生姜辛温,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本病病位在胃,故选用胃俞、脾俞两穴,应用隔姜灸可增强温中散寒止呕的作用。

三、少阳病阳郁呕吐

症状:呕吐,次数频多,伴发热,恶寒,脘腹或胸胁闷痛,二便尚调,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

治法:清利少阳,调气和胃。

方药: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0g,黄芩10g,半夏20g,党参10g,生姜50g,炙甘草6g,大枣10g。

方中柴胡疏少阳之郁,黄芩清少阳胆热,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党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其为使也。

加减:脘腹闷痛甚者,加白芍。

外治:拔罐法(膀胱经背俞穴:肝俞、肺俞等穴)。

拔罐疗法,是指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的一种疗法,具有温经通络,调畅气机,散寒除湿之功效。应用此法作用于膀胱经背俞穴,可疏理气机,使得少阳阳郁宣发,则呕吐自除。

四、太阴少阴阳虚呕吐

症状:呕吐,欲吐不吐,伴胃脘喜温喜按,疲乏少气,困倦欲寐,四肢逆冷,小便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

治法:温补中焦,健胃止呕。

方药:附子理中汤。

组成:黑附片20g,党参10g,白术10g,干姜10g,炙甘草6g。

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两药合用,增强回阳之力;白术健脾燥湿;党参健脾益气;炙甘草温补调中。全方共奏温运中阳,和胃止呕之效。

加减:寒甚者,干姜加倍。

外治:艾灸法(中脘、神阙等穴)。

艾灸疗法,是运用艾绒点燃后对准相应穴位,借助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选用的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俞为胃之背俞穴,二穴俞募相配,具有理气温胃、降逆止呕之功效。

五、少阴阴虚内热呕吐

症状:泛吐清水,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或见口渴,咳嗽、大便稀溏等症,舌红少津,脉弦细。

治法:清热滋阴利水。

方药:猪苓汤。

组成:猪苓10g,茯苓15g,泽泻10g,滑石20g,阿胶(烊化)10g。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滑石甘寒,既能清热、又能利水;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育阴清热,全方共奏清热滋阴利水之功。

加减:小便不利甚者,加车前子;口渴甚者,加黄连。

外治:针刺法(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本病病位在胃,针刺所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故针刺补法可健运中州,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针刺补法可通调胃气,两穴远近相配,可通调腑气,和胃止呕,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再配三阴交针刺补法以加强益阴和胃之功。

六、厥阴寒热错杂呕吐

症状:呕吐,进食后更甚,伴腹部疼痛,口渴,心中烦热,四肢厥冷,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清上暖下,平调寒热。

方药:乌梅丸。

组成:乌梅15g,细辛6g,干姜10g,黄连6g,制附子6g,当归10g,党参10g,黄柏10g,蜀椒10g,桂枝10g。

方中乌梅酸收止痛;黄连、黄柏苦寒清上热;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辛温祛下寒;党参、当归益气养血。全方酸苦辛甘并投,温寒攻补兼用,共奏清上暖下、攻补兼施之功,气机调畅,则呕吐自除。

加减:呕吐甚者,加吴茱萸。

外治:烫熨疗法(涌泉、百会等穴)。

烫熨疗法,是指将加热过的烫熨药包置于患处,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功效。因此,选用涌泉、百会穴,可增强其温胃散寒,和胃止呕之效。

呕吐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等。其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应用本法辨证施治。

万凤芝在探析《伤寒论》对呕吐的辨证中,从六经角度对呕吐的病机要点及辨证特点进行归类总结。指出,除太阳呕吐外,三阳呕吐多属阳属热,其特点是:呕吐物热而酸腐,呕势急迫有力,多兼发热、口渴或口苦、小便黄,胸腹满或痛,舌苔黄,脉数或滑等。三阴呕吐多属阴属寒(少阴热化证、厥阴热证除外),特点是:呕吐清冷无臭,或仅为清澈涎沫,吐势缓和无力,多兼恶寒、口不渴、小便清长、下利、肢厥或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迟等。三阳呕吐多系邪实正不衰,一般病势轻浅,病程较短,故预后较好;三阴呕吐多为正衰邪尚存,一般病势深重,病程较久,尤以少阴、厥阴为最,故条文中多云“死”“难治”(原文第296、300、315、377条),预示其为危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