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治脾胃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厥阴之脾胃

厥阴属肝与心包,厥阴与脾胃关系,主要表现在厥阴肝木与脾胃在生理上、病理上之间的联系以及厥阴病与脾胃病治法方药的相互关联中。

一、厥阴与脾胃之生理相联

生理上,厥阴内属肝与心包,以肝为主。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肝所藏之血,赖于脾胃资生,脾胃健旺,水谷精微不断化生,营血充足,肝藏血才能盈满。

而脾胃之升降纳运,又须肝气之疏泄,才能使脾胃升降适度,纳运健旺,脾与胃、肝与胆均为表里关系,肝气主升,能助脾气升清,胆气主降,亦能助胃气下行。因而,厥阴与脾胃生理上关系密切。

二、厥阴与脾胃之病理相因

厥阴病为邪犯厥阴肝经所致,但其病理变化多涉及脾胃。邪入厥阴,肝火内盛,乘脾犯胃,疏泄失职,更会影响脾胃纳运,而脾胃主运纳,为人体气机枢纽,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全靠脾胃之升降;中气转运,脾升胃降了,则阴阳顺接,若中气不运,胃逆脾陷,则阴阳不相顺接,而致厥阴病。

从上,脾胃虚弱则易招致三阴受邪,故三阴受邪亦可由脾胃亏虚而始、而发展。因而,邪入深浅与脾胃虚弱程度关系密切。

厥阴病其可常见脾胃之病证如下:

1.呕吐

厥阴病呕吐,一见厥阴病属寒热错杂之吐蛔证,如提纲第326条“食则吐蛔”,其食则吐蛔,因于下寒,胃肠虚寒,得食则蛔闻食臭而上出。二为阴寒格阳拒食不纳而吐,如第359条“若食入口即吐”。三见厥阴病浊阴上逆作呕,如第378条“干呕”。四见厥阴转少阳之呕,为脏邪还腑,自阴出阳,如第379条“呕而发热者”。

2.痞满

厥阴腹满者多因邪实内结气机不畅而致,如第381条“伤寒哕而腹满”,是证以呃逆为标,而腹满为本,呃逆系因腹满之下焦不通利而作,或因水湿阻滞膀胱气化不利,气逆上冲于胃;或为实热内结肠道,腑气不通,胃气上逆而致。

3.腹痛

厥阴冷结下焦腹满证,如《伤寒论》第340条“小腹满”,此为厥阴阳虚,寒邪聚结在膀胱关元,阻碍下焦气化,见有小腹满。

4.便血

厥阴阳复太过便脓血,以厥阴内寄相火,阳气来复,阴邪消退,则发热,若发热持续不已,则为阳复太过,病情向热证转化,而致便脓血;厥阴热盛阴虚之便脓血者,阳热盛而阴血虚,势必热灼营血,血络灼伤,化腐成脓,故见“必圊脓血”。

5.下利

厥阴下利有寒热之分,寒厥下利者,如370条“下利清谷”;热厥下利者,如371条“热利下重者”;寒热错杂下利,其病机属上热下寒,如338条“……又主久利”及357条“泄利不止”。

三、脾胃病从厥阴辨证之治法方药

厥阴病之脾胃病证,按六经辨证理论辨治,具体治法方药如下:

1.呕吐

属寒热格拒而致之厥阴呕吐,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之而阴阳升降之机复常,寒热格拒自愈、呕自止;属上热下寒之吐蛔证治以温下清上、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乌梅丸;为肝胃寒邪夹浊阴之气上逆而呕方选吴茱萸汤温中降逆止呕;厥阴转少阳而呕者从少阳论治,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止呕。

2.痞满

厥阴腹满者多为邪实内结,下焦气机不畅而致,若属膀胱气化不利而见前阴不利,可按太阳膀胱蓄水证治疗,治以攻利,当利其小便、逐水邪;若为肠道热结,腑气不通,则后阴不通,可循阳明热结证治之,则宜通大便,泻实热。水去、便通,则气机通利而腹满自愈。

3.腹痛

厥阴冷结下焦腹满证,治当如尤在泾所言:“必以辛甘温药,如四逆、白通之属,以救阳气而驱阴邪也。”

4.便血

厥阴阳热盛而阴血虚而见便血者,治当用清营凉血和络之柏叶阿胶汤。

5.下利

厥阴寒利者,治以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厥阴热利下重,治以白头翁汤清热止利;厥阴寒热利,属上热下寒之证,或治以乌梅丸清上温下,或治以麻黄升麻汤。

综上,六经与脾胃二者紧密相联,在生理上相互依存,而六经病与脾胃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脾胃病应用六经辨证,在理论上可行,在临证实践中可以执简驭繁,提高疗效,便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