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治脾胃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太阴之脾胃

太阴属脾,二者关系,主要表现在太阴与脾阴土在生理上、病理上之间的联系以及太阴病与脾胃病治法方药的相互关联中。

一、太阴与脾胃之生理相联

生理上,太阴属脾,为阴土,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以升为健,与阳明胃相表里,为三阴之表,所以邪犯三阴,必首先侵犯太阴。故而太阴脾气之强弱对邪是否内传少阴、厥阴至关重要。

二、太阴与脾胃之病理相因

太阴脾气素虚之人,邪气易直中太阴,易从寒化、湿化,脾阳虚弱,寒湿内盛,升运失职,升降失常,多属里虚寒证,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故在其病理特点上有“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太阴病其可常见脾胃病证如下:

1.呕吐

呕吐于太阴病属常见之症,故仲景在太阴病提纲即提及如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之病脾虚湿盛之证,寒犯中焦,胃气上逆则呕吐。

2.哕

呃声低弱而不接续,面白肢冷,精神衰疲,不欲饮食,舌淡嫩苔白,脉沉细无力者,则为太阴胃气虚败之哕。

3.胃脘痛

胃脘痛属太阴虚证者,为太阴脾虚脏寒、胃络失其荣养而致胃脘痛。

4.痞满

太阴属脾而主大腹,太阴之病腹满证为多见,故其提纲证第一症即是腹满,如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此为太阴脏寒腹满证,因太阴“脏寒”,脾阳不运,寒湿内阻,而见腹胀满。而太阳误下转属太阴时亦可见腹满时痛,如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5.腹痛

大腹属于太阴,故腹痛为太阴病常见之症,太阴脏寒气机不通之腹痛证,正如其提纲证《伤寒论》第273条“时腹自痛”,太阴病为其脏寒即脾虚阳盛,脾之运化功能失司,寒湿下注气机不畅,则可见时腹自痛;太阳误下后转属太阴者,为邪陷于里,病属太阴,邪陷脾络不和而见腹满痛,如《伤寒论》第279条:“因尔腹满痛者。”

6.下利

六经中所有提纲,仅太阴病提纲可见“下利”,即273条“自利益甚”。多因太阴脾胃虚寒,寒湿阻滞困脾,脾胃受纳运化失司,故寒湿下注而利。

7.便秘

“阴结”便秘,系病在太阴,为寒证、虚证,为太阴脏寒、阴寒凝结传导失常而致大便反硬。

三、脾胃病从太阴辨证之治法方药

太阴病之脾胃病证,按六经辨证理论辨治,具体治法方药如下:

1.呕吐

太阴之呕因脾虚寒湿中阻而胃气上逆而致,治用理中、四逆汤之类温补脾胃而呕止,如第277条:“……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故太阴之呕治重在温补中焦脾胃之气,脾健则运化如常,而胃气自顺,呕吐自愈。

2.哕

太阴胃气虚败之哕,治以理中汤合四逆汤,温阳益胃,降逆止呃。

3.胃脘痛

太阴脾虚脏寒之证,治以小建中汤,温中健脾,调和气血。若兼寒者,可加用理中汤,尤其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

4.痞满

太阴病腹满者,治宜选“四逆辈”温中散寒,中补寒散则气机得通而腹满消除。而太阳病误下,邪陷于里,脾气不和之腹满时痛者,治选桂枝加芍药汤调表里、和脾气,则腹满时痛可除;若下后大实痛,为肠胃腐秽积滞而致,则需桂枝加大黄汤除邪以止痛。

5.腹痛

太阴脏寒气机不通之腹痛证,治如第277条:“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阳病误下后可见腹满痛证,治以桂枝加芍药汤调和阴阳、和解气机则腹痛得除;若腐秽积滞于肠胃不去者,其痛则属实,故以桂枝加大黄汤除邪实而止腹痛。

6.下利

太阴脾胃虚寒,脾胃受纳运化失司,故寒湿下注而利,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甚则温阳祛寒,方用四逆汤。

7.便秘

太阴阴结,治以理中丸合枳术丸温补脾胃、行气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