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 疫
阿少寇,头疼身痛,憎寒发热,诊脉紧洪数。此感春瘟,时气疫邪客于伏脊之前,肠胃之后,盘踞膜原而然,当进达原饮,以除伏邪而清燥热,所喜舌上白苔甚薄,热亦不重,可以不致传里,服两剂自解。
那宫詹(77),面赤唇裂,壮热烦躁,舌燥苔黄,二便不通,谵语欲狂,诊脉长洪实。系感受疫气,既失疏利清解,应下又迟,以致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使然。当用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外也。
中丞恒体斋,任江西盐道时,头疼发热,肩背恶寒。视其神倦气怯,面赤舌焦,烦热作渴,脉虚数无力,乃感时疫,脾肾中虚,正不胜邪,疫气乘虚深入阴中,阳气不足,邪不能解所致。即用理阴煎加柴胡,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邪不攻而自散矣。
吉京卿述:前病瘟疫,即服凉解攻下之剂,今热邪已退,惟胃脘饱胀吞酸,不思饮食。余诊脉弱迟细,乃禀赋素怯,因下益虚,脾寒失其健运,疫气留于心胸,故令痞满。宜服参附养荣汤,加茯苓、陈皮。如再投消导行气之品,未能许其痊期也。
松农部,患时疫七日,壮热大渴,治不得汗,反加烦躁发斑,诊脉洪紧数。此温热毒盛,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急投三黄石膏汤,以发表清里,使内外一通,则营卫疏畅,而斑毒邪热亦从而外解矣。
洪比部云:小子年已十六,质体素弱,前感冒时气,医以表散及凉解药,反发热烦躁,面赤口渴,病势日沉。余按脉,浮大无力,此肾水不足,阴虚发热。虽染时气尚浅,无须再表,宜用六味地黄汤滋阴壮水,其烦渴自止。
承仪部(78)述:内子(79)素患肝气痰饮,前感时气,治未全愈,又增胸膈烦满,气逆,食不纳,不得卧,有时呓语喃喃,忽哭忽笑,恐成癫疾。余曰:脉弦数滑,疫邪已解,惟余热未尽,脾胃不和耳。至语言错乱,乃肝郁痰迷,旧恙复发,非癫疾也。即投服蛮煎,加羚羊角、胆星、郁金以清热化痰,兼解心肝郁结,则诸疾自可渐退。
□长周静溪,瘟疫愈后偶伤饮食,即胸满腹胀,吞酸多痰,发热不眠。视其舌燥胎厚,右关滑大,此新愈之后胃气初醒,饮食不节,脾虚不能胜谷,所谓纵食则食复(80)也。宜用温胆汤加神曲、山楂、瓜蒌,以温胆和胃、消导豁痰。
池州何太守,发热困倦,肩背畏寒,躁扰不安,面赤烦渴,而不喜冷饮,六脉浮数无力。系年衰体弱,元阳大虚,感受阴邪时疫,邪气不能外达,正不胜邪之候。即服大温中饮峻补托散,则假热诸证自已。
寺丞(81)桑丽臯云:赴通仓(82)盘粮,觉受暑热,归时发热头疼、烦躁作渴,余诊脉浮洪数。此感暑月时行瘟热,故表里俱热,而实非伤暑也,宜用羌活升麻汤以清热解毒,兼治内外。遂服两剂而痊。
荣给谏,患头面俱肿,目不能开。询其初则恶寒壮热,继而头面肿浮,兼之咽(83)喉紧涩,舌燥口渴,诊脉浮大洪数。此染天行时疫,热毒积于上焦,以致头面俱肿,即大头瘟也。亟用普济消毒饮加大黄、石膏,以散肿消毒,兼泻诸经之火。
玉内翰(84)述:因饱食贪凉,得时疫热病。服解散药,不效。又以大黄丸下之,反觉精神散失,时有脱象,且胸中嘈杂,腹泻盗汗。余视其形气恍惚,手足逆冷,脉沉细无力,此心肾亏损,阴虚发热,错服解散攻剂,以致五脏气血皆伤。亟投人参三钱,附子二钱,五味子五分,以固阳气而免暴脱,服二帖,神清病减。更用五福饮加附子、干姜,数剂而瘥。
武明府,患憎寒壮热,舌燥口渴,咽喉不利,脉洪数滑。此感受时行瘟疫,热毒上浮,客于三阳之经,故头目颈项咽喉俱肿,腮面红赤,俗云大头瘟病是也。急服普济消毒饮,并取侧柏叶自然汁,调蚯蚓泥,敷肿痛处,自消。
艾佩兰,感受瘟疫,身目发黄,烦热作渴,按脉洪数。系疫邪传里,遗热下焦,故小便不利,邪无疏泄,经气郁滞,传而为疸。即服茵陈三物汤,使疫热除,则湿热黄病自退。
张庭栋述:前患时疫,始而发汗,继服凉解及攻下之剂,反为目涩,舌燥唇焦,昼夜烦躁不安。诊脉虚细数,缘数下亡阴,重伤津液,以致阴亏血燥,正气虚弱。虽脉证俱虚,而忌参、术骤补,反助其壅郁,宜服清燥养荣汤。大抵时疫愈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第一。
徐□,头痛壮热,脉浮洪数,此染天行瘟疫,郁热自内达外。即用肘后水解散,表里两解。虽一二日之浅可以汗下兼行,不必同于伤寒之治法也。
王,初病恶寒(85)发热,烦躁吐蛔,诊脉洪数大。系疫邪传里,郁热如沸(86),故蛔动不安,下既不通,必反于上,因呕出蛔,成蛔厥也。急投白虎汤加苦楝根、雷丸、贯众、黄芩,以治(87)胃热,则伏邪除而蛔自安。
比部方茶山云:日前壮热烦躁,口舌干渴,今忽头面俱肿,项强睛暗,咽喉肿涩,医以荆防败毒散及白虎汤,俱莫能愈。余曰:脉洪紧数,此染时疫疠气,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盛,乃大头天行之疾。亟用普济消毒饮加大黄,以泻诸经之热,则肿毒自然消散矣。
侍御(88)宋小坡云:日前感冒风邪,发热身痛,即服表散之剂,无效,已六日不解,转增头眩火盛,烦躁口渴,胸中胀闷,大小便秘。余曰:脉洪数大,此感春瘟时疫,邪毒陷于膈间,以上诸症皆上中二焦之火为患也。亟投凉膈散推荡其中,以去胸膈实热。
同里薛藜樵大尹,乾隆癸丑初夏奉差抵京,患烦躁壮热,鼻血面赤,舌燥唇裂,大小便秘。余视其神迷言涩,脉浮洪数,系染瘟疫,热积三焦,闭塞经络,津液耗烁,营卫不通而然,即用三黄石膏汤以发表清里,次日病势稍缓。原方减豆豉、麻黄,加犀角,第三日病如故,乃心火上盛,中焦燥实,更用凉膈散加石膏,第四日病略减。原方以芦根煎汤代水,第五日神苏能言,鼻衄止,舌刺退。惟脉弦,口苦而渴,以柴胡清燥汤,第六日烦躁更甚,舌复生刺,脉数而实,用承气养荣汤,第七日病少退。第八日,原方倍加大黄,下燥屎甚多,第九日下后热病始除。惟胸膈不清,咳嗽有痰,以蒌贝养荣汤数剂。计用大黄七两,石膏十三两,静养一月,乃痊。伊祖茂园先生,医名最重,尤长于伤寒时疫,迎养在直(89)。嗣乃翁吟轩太守来都,述其老人言此孙之病,如在署必误药(90),得失心重,不敢放手用药。且到七八日间复用峻下重剂,若非京居多年,常临瘟疫,确有把握者,断难捷如桴鼓也。
□□□小山如君,夏患热病,始以羌、防解表,继以三黄□□(91)攻里,均无效。余诊六脉浮洪滑大,此水亏火盛,少阴(92)不足,阳明有余也,固不宜发表,亦不必凉攻,只用玉女煎加栀子、地骨皮、茯苓、竹叶、灯心,以清热壮水。午前服之,至夜半烦渴顿止,再剂而瘳。
□工部,发热头眩,因素怕服药,只吃神曲葱姜茶,淹缠旬日,方来延治。余视其神迷困惫,肢体振战,筋惕肉,循衣撮空,脉见细微,由于瘟疫初染,不即清解,火邪壅闭,气血虚耗,精神迨(93)尽,邪火独存,故邪热一毫未除,而元气时有脱象。补之则邪毒愈甚,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其攻,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补泻兼施,或可回生于万一。
农部柳宜斋如君,感冒风寒,昼夜神魂不安,按脉浮弦数。询知时疫所干,经水适来,疫邪不入于胃,乘势入于血室,热与血搏,结而不行,故夜则发热,心烦谵语,胸胁痞满也。即投小柴胡,去人参、姜、枣,加川芎、当归、石膏、竹叶,以和解之。
张西崖刺史夫人,年已六旬,感冒发热。医以时疫治之,令服败毒散,讵(94)病势反沉。余视其神昏气促,烦热多汗,两手揉胸,脉浮虚数,乃禀赋素弱,感受暑热,误作风邪表散,致肺金津液耗涸而伤元气。亟先服生脉散保肺生脉,再论调摄之方。
驾部吴黼亭夫人,头痛壮热,心烦躁乱,舌燥口渴,时欲饮水,按脉洪大而长。此感春瘟时疫,失于凉解,误服香燥之剂,致热伤肺胃,邪毒炽盛,津液内烁。亟用白虎汤加花粉、淡竹叶,以清肺胃实热,服之稍效。以原方重用石膏,加麦冬、山栀、黄芩,越日烦渴减而目赤唇裂,胸膈不利,易用凉膈散,服二剂,诸症渐退。惟大便闭结,更以承气养荣汤,下胶滞甚多,旋用清燥养营汤,数帖而瘥。
张氏,发热神昏,声哑喉痛,口干舌赤,脉虚浮数。此缘禀赋素弱,传染疫疠,不正之气从口鼻吸入,由肺而流□□□□□(95)。即宜清解上焦,兼以芳香宣窍逐秽,使邪去而正复(96)也。生地、元参、桔梗、连翘、犀角、山栀、牛蒡子、郁金、石菖蒲,加淡竹叶、灯心,水煎,温服。
忆乾隆癸丑春夏间,京都疫气流行,沿门阖境,传染相似,亲戚不相访问,染者难救。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瘟病本即伤寒,无非外邪之病,但染时气而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谓。然而伤寒瘟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气乘虚而入,而饥饿劳倦之流,受伤尤甚,故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也。是年延视者接踵,余初宗吴又可《瘟疫论》,未尽得手,仿用东垣普济消毒饮及白虎汤、凉膈散、三黄石膏汤等方,均重加石膏,无不应手奏效。考元朝泰和二年(97),东垣制普济消毒饮以济人,全活甚众,时人皆曰天方,足征古人制方之妙,迄今犹灵效如神。
解瘟疫热毒法
瘟疫八九日后,已经汗下不退,口渴咽干,欲饮水者,以蚯蚓粪名曰六一泥不拘多少,擂新汲水,饮之。及内饮雪梨浆,或用井花水调玉泉散,俱妙。其热甚者,用新青布以冷水浸过,略挤干,置患人胸上,以手按之良久,布热即易之,须臾当汗出如水,或作战汗而解。夏月极热用此法,他时不可用。
避疫法
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故避之之法惟在节欲节劳,而于房室劳倦之后尤不可近,仍勿忍饥以受其气,皆要法也。至于却邪之法,则如《刺法论》所云: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盖天牝者,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气自空虚而来,亦欲其自空虚而去,即天牝从来,复得其往也,正以气通于鼻,鼻通于脑,毒入脑中而流布诸经,令人相染矣。气出于脑谓嚏之,或张鼻以(98)泄之,或受气于室,则泄气于外,而大吸清气以易之,则邪从鼻出而毒气自散,此却邪于外之法也。又如想心如日等法,盖胆属少阳,为中正之官,少阳气壮,则脏气赖以俱壮而邪不能入,此强中御邪之法也。凡探亲诊疾,事有不容己者,但知此诸法,则虽入最秽之地,自可保其无虑。
一方,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用降真香烧焚,大解邪秽,小儿带之,能解诸邪,最验。
一法,以福建香茶饼,不时噙口中,大辟伤寒瘴气秽恶。
《医统》曰:男子病,邪气出于口;女人病,邪气出于前阴。其相对坐立之间,必须识其向背,或以雄黄末涂鼻孔中,行动从容,察位而入。凡入病家,此亦医人之不可不知也。
瘟疫诸剂
达原饮
槟榔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芍药 黄芩 甘草
水煎,温服。
□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99),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100)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三消饮
槟榔 草果 厚朴 白芍 甘草 知母 黄芩 大黄 葛根 羌活 柴胡
加姜枣煎。
清燥养荣汤
知母 天花粉 当归身 地黄汁 白芍 陈皮 甘草
加灯心煎服。
承气养荣汤
知母 当归 芍药 生地 大黄 枳实 厚朴
加姜煎服。
蒌贝养荣汤
知母 花粉 贝母 瓜蒌实 橘红 白芍 当归 紫苏子
加姜煎服。
柴胡清燥汤
柴胡 黄芩 陈皮 甘草 花粉 知母
加姜枣煎服。
参附养荣汤
当归 白芍 生地 人参 附子 干姜
黄龙汤陶氏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人参 地黄 当归
活人败毒散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 甘草
加姜二片,薄荷少许,煎。如口干舌燥,加黄芩。本方加人参,名人参败毒散。
三黄石膏汤 治疫疠,大热而躁。
石膏 黄芩 黄柏 黄连 栀子 麻黄 豆豉
水二盏煎一盏,连进三四盏则愈。
水解散《肘后》 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
麻黄 桂心 甘草 白芍 大黄 黄芩
羌活升麻汤 治暑月时行瘟热,病宜清热解毒,兼治内外者。
羌活 升麻 葛根 人参 白芍 黄芩 黄连 石膏 甘草 生地 知母
水二钟,加姜枣煎。
玉女煎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其效如神。
生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水煎,温服。
温胆汤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
加姜枣煎。
普济消毒饮东垣 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101),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黄芩 黄连 陈皮 甘草 元参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鼠黏子 薄荷 僵蚕 升麻 柴胡 桔梗
为末,汤调,时时服之。
福建香茶饼 能辟一切瘴气时疫,伤寒秽气,不时含口中,邪气不入。
上为极细末,糯米调饮汤,为丸黍米大,噙化。
生脉散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茵陈三物汤
茵陈 黄连 栀子
雪梨浆 解烦热,退阴火,此生津止渴之妙剂也。用清香甘美大梨,削去皮,别用大碗盛清冷甘泉,梨薄切,浸于水中,少顷水必甘美,但频饮其水,勿食其柤(102),退阴火极速。
玉泉散 亦名六一甘露饮,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瘟疫斑黄,及热痰喘嗽等证此益元散之变方也,其功倍之。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二三钱,新汲井水或煎汤调下。此方加朱砂三钱,亦妙。
理阴煎
大温中饮(103)
五福饮
白虎汤
小柴胡汤
凉膈散俱见伤寒
六味地黄汤见中风
服蛮煎见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