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医案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伤 寒

相国戴莲士(62),发热头痛,干呕烦躁。众皆以冬月伤寒,当用麻黄汤发汗。余曰:脉浮大而滑,此外感风邪,内停痰饮,且脉浮而不紧,邪尚轻浅,非伤寒邪甚而深也,宜进参苏饮,去枣,加杏仁、葱白,以解表和中,则邪散而痰消矣。次日,客邪悉退,脉静身凉,惟心部虚涩,乃思虑劳心,故虚烦不寐,易服归脾汤,数帖而愈。

大司寇金兰畦,冬月发热恶寒,头痛恶风,身痛腰疼,按脉浮紧数。乃阳衰气弱,感受风寒,邪在足太阳经,即服桂麻各半汤以解肌表,有门下士(63)知医者云:病者年逾六旬,岂可大剂发散?只用补中益气汤足矣。又有议用参苏饮者。余曰:此冬月伤寒如疟状,当及其在表而汗散之,使不至传经入里,则病易已,否则恐有传变深重之虞。伊家信以为然,违众服之,越日寒热俱退,惟呕逆痰多,以二陈汤加生姜二帖,乃愈。后庚午嘉平(64),晚餐罢忽头运神昏,恶心欲吐不出,夜半延治。诊其脉,甚和缓,惟右关滑大,予思脉中无疾,何形气困备若是?时房中列煤炉一,火盆二,薰(65)蒸之气满室,因悟必中煤炭毒无疑,即令扶病者坐于风凉处,用咸菜酸水灌之,以水萝卜使食之,少顷即得大吐,吐后熟睡,次早其病如失。

大银台(66)秦荻江,伤寒第二日,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而喘,诊脉浮紧。系风寒所伤,寒邪外束,正在太阳,宜用麻黄汤。伊戚云:年衰,恐麻黄猛烈,用荆、防、芎、苏何如?予曰:冬令严寒,必须麻、桂发汗。若服荆、防,不但不得汗,即使得汗,必致传经变证。遂以麻黄汤热饮之,更于室内多笼火盆熏之,密覆厚被,半日即得透汗,次晨邪退神清。

制府(67)倭泽圃,自塞外回旗,感冒风邪,寒热往来,胃脘胀痛,治已半月,无效。余视其舌苔黄厚,口干唇燥,肝脉弦数,脾部沉滑,由于真气衰弱,内停饮食,外感风寒,邪气客于少阳,宜用加味小柴胡汤和解之。服二剂,甚效。惟胸满积滞痰盛,以原方加厚朴、青皮、白芥子,服数帖,诸证悉退。独大便闭结不通,以济川煎下燥粪少许,又加大黄、元明粉,服后大便欲下不下,烦躁,腹疼甚急,以手按腹则呻吟叫痛,方悟积滞已入广肠,缘津少,难以传送,即用蜜煎导法,少顷下黑粪长尺许,神气昏乱,以独参汤灌之而苏,后以人参养荣汤、五福饮、六君子汤培补而安。

工部晁棨门,感冒寒邪,头痛腰疼,恶寒无汗。服参苏饮而鼻干目赤,发热烦躁反盛,按脉浮大而长。此太阳阳明二经同受寒邪,证名合病,故邪气甚也,急投葛根汤以发汗解肌。

王上舍(68),伤寒七日,四肢厥冷,恶寒昏乱。群医皆曰:伤寒传变阴证,即投回阳救急汤,方有生理。合家疑惧。余视其神迷不言,面赤唇裂,舌苔黑燥,大小便秘,脉皆沉伏,此伤寒失于汗解,以致上中二焦郁火蕴热亢极,阳证似阴也。若投桂、附,阳炽即毙。□□凉膈□,服后半日,果外寒除而内热始著,再剂而神气清,口能言。更以调胃承气汤,下燥屎甚多,乃愈。

李屏山观察,恶寒发热,头痛时作时止,腹疼粪溏,口渴而不喜冷饮。服解表之剂,无效。余曰:脉浮大无力,乃感受寒邪,元阳大虚,邪气不能外达,正不胜邪之故(69)。即用大温中饮,温中自可散寒。第三日,乃郎来说老人惧服温补,改延数医,不曰三黄、白虎,则曰凉膈、竹叶石膏,今病势日增,复乞决之。予云:脉虽如昨而面赤烦躁,已有传变阴阳之象,用温剂即愈,用凉剂必坏。适张臯闻太史至,卜之吉,遂服前方,盖以厚被,即得战汗而痊。夫病证百出之时,有是病即宜是药,切勿胶执,使随众投以苦寒攻下重剂,几速其危。

刺史师禹门,发热头疼,干呕咳逆,小便不利,少腹满,不能卧,按脉浮数大。此伤寒表邪不解,水停心下,则水寒相搏,水气内溃,所传不一而然,当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以外发汗、内行水,则表里之邪散矣。

柳,伤寒至六日,下利不止,烦躁懊img1,治无效。有虑其久泻滑脱,当用香连丸,以固涩之药煎汤送下。余视其舌苔黄燥,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协热自利,中有结粪也。即投小承气汤两剂,得燥粪数枚,诸证悉退。

孟用滋,患伤寒,发热头痛,口中不和,心烦躁乱,语言谵妄,腹满身重。有医云:表里俱有热邪,宜以大柴胡汤下之。予曰:脉浮洪滑,此三阳合病,不可汗下,急用白虎汤以清肺胃之热。主家信服,两剂诸证大减,更加花粉、麦冬、竹叶,三帖霍然矣。

安,伤寒,狂言欲走,面赤目胀,口渴唇裂,大热烦躁,诊脉洪数大。系阳邪传入胃府,热结不解,因而发狂,是为热邪已极。急投凉膈散以清膈上实热,使肠胃宣通,则阳狂诸病自已。

范,四肢发斑,细如蚊迹,舌燥(70)胎黄,口渴唇焦,鼻如烟煤,脉浮大弦数。此伤寒当汗失汗,表邪不解,热邪传里,里实表虚,以致阳毒发斑也。亟用消斑青黛饮去人参,以解诸经郁热之毒。幸色淡而隐,且胸腹无斑,尚易痊耳,遂连服两剂,甚效。更以犀角地黄汤加黄芩、栀子、柴胡,通身即得大汗,热邪顿解,调理乃安。

钱,身目俱黄,腹满口渴,二便不利,按脉沉实有力。系伤寒阳明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故瘀热在里,湿热相搏,郁而为黄也。当用茵陈蒿汤分泄前后,则腹得利而黄自退。茵陈蒿三钱,大黄五钱,栀子三枚,水二钟,煎一钟,服。

朱,伤寒下后,心下痞鞕,按之则痛,诊脉浮滑数。此痰热塞胸,膈上结热,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故致小结胸也。即投小陷胸汤,以除痰去热。黄连钱半,制半夏二钱,瓜蒌实三钱,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皖抚康兰臯(71)太夫人,八十有二,素禀强健,因感冒春寒,骤然形神昏乱,声唤不眠,手足厥冷,恶寒头疼。适余在省垣,诊脉沉迟细,独肺部无脉,以指□而探之,斜向左处一指许,按之似有若无。系高年气血衰颓,感伤阴寒,幸邪未深入,尚在肌表,急进理阴煎加人参、柴胡以温补阴分、托散寒邪,迟则恐有暴脱之虞。及服药后,忽烦躁大热,按肺脉已复,余脉变为浮数,中丞(72)甚忧。予曰:脉虽浮数而不洪,且两尺有根,舌润无胎,乃云腾致雨,阳回作汗之兆。但寒甚阳虚,以原方加熟附,温中自能散寒,毋过虑也。服之半日,即得津津微汗,安睡一夜,明日脉缓神爽,食粥如常。

祥太史(73)夫人,怀妊四月,月前感冒寒邪,曾经表散,尚觉往来寒热,心烦口苦,胸胁胀满,腹痛,胎气不安,诊脉数弦滑。此妊娠伤寒,汗后余热不解,邪气传入少阳,系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瓜蒌、青皮,和解之中兼养营血,使邪热退而胎自安。

保定宗明府述:小女年已十八,体素虚羸,前因食后烦热脱衣,即憎寒发热。诸医皆作伤寒,治之兼旬,无效,且病势日沉,似为所误,特此远迓(74),乞拯全之。予视其形瘦气怯,呼吸促急,懒言手冷,脉息微细,乃阴虚感冒,误用表散克伐,以致营卫亏损,真元耗散,子午不交,气脱证也。急投贞元饮加人参、肉桂,速济本元,尚可望痊。连进数服,甚效。惟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易以六味回阳饮,间用附子理中汤,病日减,饮食进,脉亦旺,后以峻补气血之剂收功。

马氏,怀孕五月,患头痛项强,身热恶寒。服解表之剂,反汗出无时,诊脉浮而弱。系感冒风寒,因发散太过,致伤营卫,故表虚自汗也。用四物汤加桂枝、地骨皮,以解肌实表,则退热止汗,而胎自安。

席存濂说:内人体素虚寒,前缘感冒,发热头痛,舌干烦躁,时索水饮而不纳,服发散及凉解药,均不应。余曰:神昏不语,额手俱冷,脉浮大无力,系经迟血滞,脾肾中虚,内阴寒而外假热,非伤寒热病也,速与附子理阴煎以温补阴分。伊骇曰:证见烦热,尚堪温补耶?予云:温可立生,寒凉攻下必毙。次日欢笑来云:昨惧温补,另延某诊,令服三黄石膏汤,与尊方大相霄壤,无所适从,遂将两方卜之,忽风起将凉方飘去,即以温方煎服,甫及半日,病减能言矣。余复视,其神苏病退,六脉变为细弱,乃气血虚寒,更以六味回阳饮,数帖而愈。

恩氏,患寒热往来,腹胁胀痛,心烦喜呕,脉弦滑数。此感伤风寒,失于解散,邪当传里,值经水适来,则邪不入腑,乘虚而热入血室,以致寒热如疟,发作无定时也。宜用小柴胡汤和其表里,则诸症自已。

永氏,头痛发热,七日后身见红点。众皆以伤寒发斑,即用升麻犀角等汤,无效。余询其头目昏痛,项背拘急,红点轻细而色淡,右寸浮数,此风热上攻,表邪未解,客于肺经,郁而成疹,非阳明火毒斑证也。宜用消风散去人参,每服三钱,清茶调下。遂服四帖而痊。

伤寒诸剂

参苏饮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茯苓 陈皮 甘草 枳壳 半夏 桔梗 木香

加姜枣煎。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苏饮。

归脾汤

人参 白术 茯神 枣仁 龙眼肉 黄芪 当归 远志 木香 甘草

加姜枣煎。

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先煎麻黄数沸,去沫,内诸药,煎热服。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本方合麻黄汤,名桂麻各半汤,治太阳症如疟状,热多寒少。

二陈汤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加姜煎。

小柴胡汤

柴胡 半夏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 大枣

加枳壳、牡蛎,名加味小柴胡汤。

济川煎 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最妙。

当归 牛膝肉 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水煎,食前服。

蜜煎导法

蜂蜜,用铜器微火熬,频搅勿令焦,候凝如饴,捺(75)作挺子,头锐如指,掺皂角末少许,乘热纳谷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时去之。加盐少许亦可,盐能润燥软坚。

五福饮 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 熟地 当归 白术 炙甘草

本方加枣仁、远志,名七福饮,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

葛根汤

葛根 麻黄 生姜 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凉膈散《局方》

连翘 大黄 芒硝 甘草 栀子 黄芩 薄荷

加竹叶、生蜜,煎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

少少温服。

大温中饮 凡患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时有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76)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背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证,此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候,若非峻补托散,则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觉有燥热,乃阳回作汗佳兆,不必疑畏。

熟地 冬白术 当归 人参 柴胡 炙甘草 麻黄 肉桂 干姜

水煎,去浮沫,温服。

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细辛 干姜 半夏 五味子

小承气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石膏味淡难出,先煎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消斑青黛饮

青黛 黄连 犀角 石膏 知母 元参 栀子 生地黄 柴胡 人参 甘草

加姜枣煎,入苦酒醋也一匙,和服。

犀角地黄汤

生地黄 白芍 丹皮 犀角

理阴煎 此方通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又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喜冷饮,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悉是假热之证,若用寒凉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汤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连进数服,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

熟地 当归 炙甘草 干姜

或加肉桂,水煎,热服。

四物汤

当归 生地黄 芍药 川芎

贞元饮

熟地黄 炙甘草 当归

水煎服。如兼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三五片。

消风散

荆芥 陈皮 厚朴 甘草 防风 羌活 藿香 僵蚕 蝉蜕 川芎 茯苓 人参

为末,茶汤调下。

人参养荣汤

六君子汤

六味回阳饮

理中汤俱见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