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序
本书是《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录》的姊妹篇。
《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录》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令我们编者感到惊讶的是,不仅仅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医院校师生,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医药爱好者,甚至是经方爱好者们主动与我们取得联系,通过信件、电子邮件、QQ和微信往来,畅谈读后感,共同感叹经方之神奇。
很多读者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验案或服用经方的亲身经历,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用好经方可以如古人所说“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己”“覆杯而卧”“一服愈,不必尽剂”。
经方法度之严谨,药味之精简,层次之分明,疗效之卓著,难怪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在惊叹之余,我们又开始思考,经方仅仅是经典名方的一部分,能否把古今医家公认的除经方以外的经典名方(通常称作“时方”)一剂治愈或一剂显效的医案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呢?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竟然惊奇地发现,就连最普通的“二陈汤”,只要合理使用,仍然可以“一剂起疴”。比如在《名医类案》卷三中记载医家倪维德的一则医案:一妇病气厥,笑哭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倪诊,脉俱沉。胃脘必有积,有所积必作疼。遂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此盖积痰类祟也。
记得初学中医的时候,有位老师曾开玩笑地说:“方不够,二陈凑。”初上临床的医生开方子开不出来,或者写了几味药后感觉不成样子,就可以把二陈汤放进去凑凑数。这虽然是个玩笑话,但足见二陈汤的用途之广。一般认为二陈汤主要是燥湿化痰的处方,或者是化痰的基本方,再或者是和胃的处方,开膏方前的开路方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临床上只要能对证,这样一个看似极其普通的方子,竟然也可以一剂愈病!
俗话说:“药对证,一口汤;不对证,用船装。”方不在大小,在乎精准!对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名方,如何才能使用好,我们应该好好总结。本书广泛收集古今中外历代中医著作中所载的名医时方医案,并严格筛选出“一剂治愈”或“一剂显效”的经典验案,查阅医籍包括医案专著、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医案合刊以及附有医案的其他论著(如本草、方书、医论医话类著作、临床各科医著、综合性医著、期刊杂志等)。
选案标准:
(1)医家姓名在医案中能够确认;
(2)明确提出时方方名者;
(3)虽未明确方名,但视其药物组成,确为时方者;
(4)非时方原方,已经加减变化,但组成仍以时方为主者;
(5)已经化裁,加减药物虽多,仍能体现该时方法度且作用卓著者;
(6)与他方合用,取其功效相加或取长避短者;
(7)剂量不作为重点参考依据;
(8)仅选择“一剂治愈”或“一剂显效”的医案。
(9)如果在24小时之内治愈或显效,虽超过一剂,也按照一剂算。
除上述情况外,虽有时方之名,但已失其制方之义,如加减过多、过杂者,或缺少其方主药者,或两剂、多剂以上有效者,一概不选。
历代医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经典名方进行阐释和发挥,并在临床应用中留下了大量的诊疗记录,以医案的形式保存至今。与经方医案一样,时方医案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真实写照,极具研究价值。本书收集的医案文献数量众多,且涉及临床各科,内容丰富,这也是对经方的延续、继承和发展。
本书在汗牛充栋的古今中外历代经方医案文献中披沙拣金,严格筛选出“一剂治愈”或“一剂显效”的时方验案,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写照,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因其中又包括了对经典理论的阐发、具体疾病的辨证分析、时方的加减应用、药物性味功效的探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浓缩、涵盖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知识,这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中医医案的研究,古今中外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学习以及临床各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可读性强,一个个鲜活的病例如在眼前,读者可身临其境,随历代名医跟诊抄方,耳提面命,醍醐灌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不可能涵盖历代名医时方一剂愈病的全部医案,主要因为原书作者记录医案的方法不同,很多医案不记录服药后的效果,或者记录不完整,故无法收录。另外,还有一些两剂起效的医案,本书依照上述原则也未能收录,实为可惜。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每七百年会大兴盛一次:
第一次兴盛是周公时的繁荣盛世;
第二次兴盛是汉武帝时的声威远播;
第三次兴盛是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第四次兴盛是明太祖时的大明王朝;
第五次兴盛应该是在2044年以后的中国……
仿照中华民族大兴盛的周期规律,中医史也应有五次大兴盛:
第一次兴盛是《黄帝内经》时代;
第二次兴盛是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汉代;
第三次兴盛是以药王孙思邈为代表的唐代;
第四次兴盛是以李时珍为代表的明代;
第五次兴盛应该是在2044年以后……
能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身为中医人,我们非常自豪!
如何挖掘与传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库——经典名方,这是每一位中医人应有的使命!
南京明基医院国医堂 尤 虎
2017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