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方药论著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药性辑要卷上

草部

人参[1]

味甘,微寒,入于脾、肺(寒:原本[2]作温[3],今从《神农本草》改正)

补气安神,除邪益智。疗心腹虚痛,除胸胁逆满。止消渴,破坚积。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

人参无毒,茯苓为使,恶卤碱,反藜芦,畏五灵脂。产辽东宁古塔,其色黄中带白、大而肥润者佳。

人参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气足则神安,正旺则邪去。益智者,心气强则善思而多智也。真气虚者,则中寒而痛,胸满而逆。阳春一至,寒转为温,否转为泰矣。气入金家,金为水母,渴藉以止矣。破积消食者,脾得乾建之运耳。

按:人参壮类入形,功魁群草,第宜有不宜用者。世之录其长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并弃其瑜。或当用而后时,或非宜而妄投,不蒙其利,只见其害,遂使良药见疑于世,粗工互腾其口,良可恨也。人参能理一切虚证,气虚者,固无论矣;血虚者,亦不可缺。无阳则阴无以生,血脱者补气,自古记之。所谓肺热还伤肺者,肺脉洪实,火气方逆,血逆妄行,气尚未虚,不可骤用。痧疹初发,身虽热而斑点未形,伤寒始作,症未定而邪热方炽,若误投之,鲜克免者。多用则宣通,少用反壅滞。

生地黄

甘寒之味,入心肝与脾肾。

凉血补阴,祛瘀生新,养筋骨,益气力,理胎产,主劳伤,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热痛,脾病而痿躄贪眠。(增补)骨髓能填,肌肉可长。

地黄无毒,恶贝母,忌铜、铁、葱、蒜、萝卜诸品。产怀庆,黑而肥实者佳。

生地黄性寒而润,胃虚食少,脾虚泻多,均在禁例。姜酒拌炒,则不妨胃。

按:生地黄即今之干地黄。

熟地黄

味、性、畏、忌与生地同。

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久病余胫股酸痛,新产后脐腹急疼。

熟地黄用砂锅柳甑,衬以荷叶,将黄酒润生地,用缩砂仁粗末拌蒸,盖覆极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晒极干,如是九次,令中心透熟,纯黑乃佳。姜酒拌炒,则不泥膈。

天门冬

味甘,寒,入肺与肾。

定喘定嗽,肺痿肺痈,是润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补阴之力欤。善杀三虫,能通二便。(增补)治伏尸以奏效,祛风湿而有功。

天门冬无毒,地黄、贝母为使,忌鲤鱼。去心用,取肥大明亮者酒蒸。

天门冬性寒而滑,若脾虚而泄泻恶食,大非所宜,即有其证,亦勿轻投。

甘寒养阴,肺肾虚热之要药也。热则生风,热清而风自去。湿乃热湿,热化而湿亦除。肾为作强之官而主骨,湿热下流使人痿,善祛湿热而骨强也。虚而内热,三虫生焉;补虚祛热,三虫杀矣。肺喜清肃,火不乘金,故曰保也。咳喘痈痿,血痰燥渴,保肺之后,莫不疗之。伏热在中,饮食不为肌肤,邪热清而肌肤得其养矣。肺金不燥,消渴自止。气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

麦门冬

味甘,微寒,入肺与心。

退肺中伏火,止渴益精;清心气惊烦,定血疗咳。(增补)心腹结气,伤中伤饥,是之取尔。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无不宜焉。

麦门冬无毒,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花,忌鲫鱼。肥白者佳,去心用。

麦门冬与天门冬功用相当,寒性稍减,虚寒泄泻之人似宜忌之。

麦门冬禀秋金之微寒,得西方之正色,故清肺多功。心火焦烦,正为盛暑,秋风一至,炎蒸若失。心主血,心即清宁,妄行者息。脾受湿热,则肌肉肿而肠胃满,热去即湿除,肿满者自愈。金不燥则不渴,金水生则益精。

白术

甘温而苦,入脾、胃经。

健脾进食,消谷补中。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祛周身湿痹。君枳实以消痞,佐黄芩以安胎。

白术无毒,防风为使,忌桃、李、青鱼。产於潜者佳。米泔水浸半日,土蒸,切片,蜜水拌匀,止宜炒黄,炒焦则气味全失。

白术甘温,得土中之冲气,补脾胃之神圣也。脾胃健于精输,新谷善进,宿谷善消;土旺自能胜湿,痰水易化,急满易解。腰脐间血,周身之痹,皆湿停为害,湿去则安矣。消痞者,强脾胃之力也;安胎者,化湿热之功耳。

按:白术,赞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百邪外御,六腑内充。察草木之胜速益于己者,并不及之术多功也。但阴虚燥渴、便闭滞下、肝肾筑筑有动气者勿服。

苍术

辛温而苦,入于脾经。

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沴恶疾。

苍术无毒,畏、恶同白术。产茅山者佳。泔浸蒸晒。

苍术为湿家要剂,痰与气俱化,辛温快气;汗与郁并解,芳气辟邪,得天地之正气者欤!

按:苍术与白术功用极似,补中逊之,燥性过之。无湿者便不敢用,况于燥证乎。

甘草

甘平之味,入于脾经。

补脾以和中,润肺而疗痿。止泻退热,坚筋长肌,解一切毒,和一切药。梢:止茎中作痛。节:医肿毒诸疮。

甘草无毒,白术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忌猪肉。令人阳痿。

外赤内黄,备坤离之色;味甘气平,资戊己之功;调和群品,有元老之称;普治百邪,得王道之用。益阴除热,有裨金宫,故咳嗽、咽痛、肺痿均治也;专滋脾土,故泻痢、虚热、肌肉均赖也。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百毒化。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理中汤用之恐其僭上,承气汤用之恐其速下。

按:甘草生用气平而泻火,炙用气温而补中。甘能作胀,中满者忌之,呕家酒家亦忌。大而结者良,出大同名粉草,细者名统草。

黄芪

味甘,微温,入于脾、肺。

补肺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解渴定喘;益胃气而祛肤热,止泻生肌,补虚治痨。(恶)(大)癞急需,痘(虚)(科)莫缺。(增补)疗五痔,散鼠瘘。小儿则百病咸宜,久败之疡疮尤要。

黄芪无毒,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蜜炙透,形如箭杆者佳。绵软而嫩无丫枝。

种种功勋,皆是补脾实肺之力。能理风癞者,经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充于外,邪无所容耳。

按:黄芪实表,有表邪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肝气不和亦禁用,阴虚者亦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耳。生用固表,炙用补中。

远志

味苦、辛,温,入于心、肾。

定心气,止惊益智;补肾气,强志益精。治皮肤中热,令耳目聪明。(增补)疗咳逆而愈伤中,补不足以除邪气。

远志无毒,畏珍珠、藜芦,杀附子毒。冷甘草汤浸透,去水焙干。山西白皮者良,山东黑皮者次之。

心君镇定,则震撼无忧;灵机善运,故止惊益智。水府充盈,则坚强称职;闭蛰封藏,故强志益精。水旺而皮热可除,心安而耳目自利。

按:远志,水火并补,殆交坎离而成既济者耶!本功外善疗痈毒,敷服皆奇。苦以泄之,辛以散之之力也。

菖蒲

味辛,温,入于心、脾。

宣五脏,耳聪目明;通九窍,心开智长。风寒湿痹宜求,咳逆上气莫缺。止小便利,理脓巢疮。(增补)能治疮痈,并温肠胃。

菖蒲无毒,秦艽为使,恶麻黄,忌饴糖、羊肉,勿犯铁器,令吐逆。石生、细而节密者佳。菖蒲禀孟夏之气,合茫草之辛,芳香利窍,辛温达气,心脾之良药也。故善宣通,能疗湿痹。

按:菖蒲香燥,阴血不足者禁之,精滑汗多者尤忌。惟佐地黄、门冬之属,资其宣导,臻于太和。雷公云:泥菖、夏菖,其二件相似,但气味腥秽,形为竹根。

葳蕤

味甘,平,入于脾、肺、肝、肾。

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祛湿热,养肝而理眦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增补)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疗结肉跌筋,臻于和润。

葳蕤无毒,亦名肥玉竹。畏卤碱,蜜水拌蒸,去毛,或酒浸蒸用。

葳蕤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诸盛德之人,无往不利。

薯蓣

味甘,平,入心、脾、肾。

益气长肌,安神退热。补脾除泻痢,补肾止遗精。

薯蓣无毒,一名山药。蒸透用。零余子:系山药藤上所结子,甘温,功用强于山药。

山药得土中冲气,禀春之和气,故主用如上。比之金玉君子,但性缓,多用方效。

按:山药与麦同食,不能益人。

薏苡仁

味甘,微寒,入于脾、肺。

祛风湿,理脚气拘挛;保燥金,治痿痈咳嗽。泻痢不能缺也,水胀其可废乎。

薏仁无毒,洗净晒炒。

薏仁得地之燥,禀秋之凉,能燥脾湿,善祛肺热。

按:大便燥结,因寒转筋及妊娠者并禁之。

木香

辛温之味,入肺、脾、肝。

平肝降气,郁可开而胎可安;健胃宽中,食可消而痢可止。何患乎鬼邪蛊毒,无忧于冷气心疼。(增补)地气腾则霖降,梦寤少而魇寐除。

木香无毒,生用理气,煨熟止泻。番舶上来,形如枯骨,味苦黏舌者良。

气味纯阳,故辟邪止痛。吐泻,脾疾也;停食,亦脾疾也。土喜温燥,得之即效。气郁气逆,肝疾也,木喜疏通,得之即平。胎前须顺气,故能安胎。

按:木香香燥而偏于阳,肺虚有热、血黏而燥者戒用。

石斛

味甘,平,入胃与肾。

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强肾益精,疗脚膝痹弱。厚肠止泻,安神定惊。(增补)益阴也而愈伤中,清肺也则能下气。

石斛无毒,恶巴豆,畏僵蚕。酒浸酥拌蒸,光泽如金钗,股短中实味甘者良。

入胃清湿热,故理痹证泄泻;入肾强阴,故理精衰骨痛。其安神定惊,兼入心也。

按:石斛宜于汤液,不宜入丸,形长而细且坚,味甘不苦为真。误用木斛,味大苦,饵之损人。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

牛膝

味苦、酸,平,入肝与肾。

壮筋骨,利腰膝,除寒湿,解拘挛。益精强阴,通经堕胎。理膀胱气化迟难,引诸药下行甚捷。(增补)热伤以愈,火烂能完。

牛膝无毒,恶鳖甲,忌牛肉,酒蒸。出怀庆府。长大肥润者佳。

肝为血海而主筋,血海得补,则经通而挛急者解矣。骨者,肾之司也;腰者,肾之府也;精者,肾之滋也;小便者,肾所主也。补肾则众疾咸安。堕胎者,以其破血下行也。

按:牛膝主用多在肝肾下部,上焦药中勿入。气虚下陷、血崩不止者戒用。

978751323084101010001-Part01-1.jpg

辛温之味,入于肝经。

主头痛面风,泪出多涕,寒痹筋挛,祛瘀生新,调经种子,长肉排脓。小者名抚芎,止痢且开郁。

芎无毒,白芷为使,畏黄连。蜀产为川芎,秦产为西芎,江南为抚芎,以川产大块、里白不油、辛甘者良。

辛甘发散为阳,故多功于头面,血和则去旧生新,经调而挛痹自解。长肉排脓者,以其为血中气药也。抚芎之止痢开郁,亦上升辛散之力。

按:芎性散味辛,凡虚火上炎、呕吐咳逆者忌之。《衍义》云:久服令人暴亡,为其辛喜归肺,肺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侮,久则偏绝耳。

当归

味甘、辛,温,入心、肝、脾。

祛瘀生新,舒筋润肠。温中止心腹之痛,养营疗肢节之疼。外科排脓止痛。女科沥血崩中。(增补)煮汁允良,种子宜用。

当归无毒,畏菖蒲、海藻、生姜,酒洗去芦。川产力刚善攻,秦产力柔善补。以秦产头圆、尾多、肥润,名马尾当归者良。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归为血药,故入三经,而主治如上。《本经》首言主咳逆上气,辛散之勋也。头止血,尾破血,身补血,全和血。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故名当归。气血昏乱,服之即定。

按:当归善滑肠,泄泻者禁用。入吐血剂中,须醋炒之。

白芍药

味苦、酸,微寒,入肝、脾、肺(“苦平”二字,从《神农本草》改正)

敛肺而主胀逆喘咳,腠理不固;安脾而主中满腹痛,泻痢不和;制肝而主血热目疾,胁下作痛。(增补)气本苦平,功昭泄降,能治血痹坚积,何虞寒热疝瘕。

白芍药无毒,恶石斛、芒硝,畏鳖甲、小苏及藜芦,煨熟酒焙。

酸敛下降,适合秋金,故气宁而汗止,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功能颇多。一言以蔽之,敛气凉血而已矣!

按:白芍药之寒性未若黄连之苦寒,而寇氏云:减芍药以避中寒。丹溪云:产后勿用芍药,恐致寒伐生生之气。嗟乎!药之寒者,行杀伐之气,达生长之机,虽微寒如芍药,古人仍谆谆告诫,况大苦大寒之药,其可肆用而莫之忌耶?!

赤芍药

酸寒之味与白芍同。

专行恶血,兼利小肠。(增补)泻肝火,治血痹。腹痛胁痛、疝瘕坚积服之瘥;经闭肠风、痈肿目赤服之愈。

赤芍药无毒,虚者忌用。酒炒制其寒,妇人血分醋炒,下痢不炒。

五味子

味甘而酸,入于肺、肾。其中有核,苦、咸、辛,温。

滋肾经不足之水,强阴涩精,除热解渴;收肺气耗散之金,疗咳定喘,敛汗固肠。

五味无毒,苁蓉为使,恶葳蕤。嗽药生用,补药微焙。北产紫黑者佳,南产色红而枯。若风寒在肺,宜南者。

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东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热必用之药。丹溪云:收肺保肾,乃火嗽必用之药。五味功用虽多,收肺保肾四字足以尽之。

按:五味乃要药,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虚热之说误之耳。惟风邪在表、痧疹初发、一切停饮、肺有实热,皆禁之。

丹参

味苦而寒,入于心经。

安神散结,益气养阴;祛瘀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胎前产后,带下崩中。(增补)固破癥而除瘕,亦止烦而愈满。

丹参无毒,畏咸水,反藜芦。

色合丙丁,独入心家,专主血证,古称丹参一味与四物同功,嘉其补阴之绩也。

按:丹参虽能补血,长于行血,妊娠无故勿服。《神农本草》谓其气平,而将信然。

沙参

味苦,微寒,入太阴肺。

主寒热咳嗽,胸痹头痛,定心内惊烦,退皮间邪热。(增补)治火亢血结之恙,擅补中益肺之功。

沙参无毒,恶防己,反藜芦。白色长大者良。南沙参功同沙参,而力稍逊,色稍黄,小而短。近有一种味带辣者,不可用。

气轻力薄,非肩宏任天之品也。人参甘温体重,专益肺气,补阳而生阴。沙参甘寒体轻,专清肺热,补阴而制阳。

按:沙参性寒,脏腑无实热及寒客肺经而咳嗽者勿服。

玄参

味苦、咸,微寒,入少阴肾经。

补肾益精,退热明目。伤寒斑毒,痨证骨蒸。解烦渴,利咽喉。外科瘰疬痈疽,女科产乳余疾。

玄参无毒,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忌铜器。取青白者蒸过晒干,黑润者佳。

色黑味咸,肾家要药。凡益精明目、退热阴蒸,皆壮水之效也。至为咽痛烦渴、斑毒瘰疬,皆肺病也。正为水虚火亢,金受贼邪,第与壮水,阳焰无光。已产乳余疾,亦属阴伤,数应并主。

按:玄参寒滑,脾虚泄泻者禁之。

苦参

味苦而寒,入少阴肾。苦参子,俗名雅弹子。

除热祛湿,利水固齿,痈肿疮疡,肠澼下血。(增补)主心腹结气,亦明目止泪。

苦参无毒,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泔浸一宿,蒸过曝干。

味苦性寒,纯阴之品,故理湿热有功。疮毒肠澼,皆湿蒸热郁之愆,宜其咸主。齿乃骨之余,清肾者自固耳。

按:苦参,大苦大寒,不惟损胃,兼且寒精,向非大热,恶敢轻投。

知母

味苦而寒,入肺与肾。

清肺热而消痰润咳,泻肾火而利水滑肠。肢体浮肿为上剂,伤寒烦热号神良。(增补)补寒水于不充,益五脏之阴气。

知母无毒,忌铁器。肥白者佳。去毛,盐酒炒透,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

泻肾家有余之火,是其本功。至夫清金治肿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当驯致也。

按:知母阴寒,不宜多服,近世理痨尊为上品,往往致泄泻而毙。故肾虚阳痿,脾虚溏泄不思食、不化食者,皆不可用。

贝母

味辛而苦,微寒,入于心、肺。

消痰润肺,涤热清心,喘咳红痰要矣,胸中郁结神哉!(增补)乳难与风痉咸宜,疝瘕共喉痹兼要。

贝母无毒,厚朴为使,畏秦艽,反乌头。去心,糯米炒拌,米熟为度。川产最佳。象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

贝母性滑,痰在脾经则禁用。故寒痰、风痰、湿痰、食积痰、肾虚水为痰,亦非贝母所司。辛宜归肺,苦宜归心,大抵心清气降,肺赖以宁,且润而化痰,故多功于西方也。

按:汪机曰:俗以半夏燥而有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治肺经燥痰,半夏治脾土湿痰,何可代耶?脾为湿土,故喜燥。肺为燥金,故喜润。若痰在脾经,误用贝母之润,投以所恶,可翘首待毙。

紫菀

味苦、辛,温,入太阴肺。

主痰喘上气,尸疰劳伤,咳吐脓血,通利小肠。(增补)治胸中寒热之结气,去蛊毒痿痹以安五脏。

紫菀无毒,款冬花为使,恶远志,畏茵陈。洗净,蜜水炒。白者为女菀。苦能下达,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品。虽入至高,善于下趋,使气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人所不知。

按:紫菀辛温,暂用之品。阴虚肺热者不宜专用,多用需地黄、门冬共之。

百合

味甘,微寒,入心与脾。

保肺止咳,祛邪定惊,止涕泪多,利大小便。(增补)腹胀心痛可治,补中益气允谐。

百合无毒,花白者入药。

君主镇定,邪不能侵;相傅清肃,咳嗽可疗。涕泪,肺肝热也;二便不通,肾经热也。清火之后,复何患乎?仲景云:行往坐卧不安,如有神灵,谓之百合病,以百合治之,是亦清心安神之效欤!

按:百合通二便,中寒下陷者忌。

天花粉

味苦,寒,入心、脾。

止渴退烦热,消痰通月经。排脓散肿,利膈清心。实名栝楼,主疗结胸;其子润肺,主化燥痰。

天花粉无毒,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消痰解热是其职,专通经者,非若桃仁、姜黄之直行血分,热清则血不瘀耳。旧称补虚,亦以退热为补,不可不察。

按:天花粉禀清寒之气,脾胃虚寒及泄泻者忌用。

续断

味苦、辛,微温,入于肝经。

补劳伤,续筋骨,破瘀结,利关节,缩小便,止遗泄。痈毒宜收,胎产莫缺。(增补)通妇人之乳滞,散经络之伤寒。

续断无毒,地黄为使,恶雷丸。酒浸焙。

补而不滞,行而不泄,故外科、妇科取用多宏也。川产者良,壮如鸡肚皮,黄皱节断者真。

按:雷公云:草茆根似续断,误用令人筋软。

秦艽

味苦、辛,平,入于肝、胃。

祛风活络,养血舒筋。骨蒸黄疸,利水通淋。

秦艽无毒,菖蒲为使,畏牛膝,左纹者良。

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久新;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按:下部虚寒及小便不禁、大便滑者忌用。

木通

味辛、甘、淡,平,入心与小肠。

治五淋,宣九窍,杀三虫,利关节,通血脉,开关格。行经下乳,催生堕胎。通草味淡,专利小便,下乳催生。(增补)治恶蛊之滋生,除脾胃之寒热。

木通无毒,色白而梗细者佳。

功用虽多,不出“宣通气血”四字。东垣云:甘淡能助西方秋气下降,专泄气滞。肺受邪热,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宜此治之。君火为邪,宜用木通;相火为邪,宜用泽泻。利水虽同,用各有别。

按:木通性通利,精滑气弱、内无湿热、妊娠者均忌。

泽泻

味甘、咸,微寒,入肾、膀胱。

主水道不通、淋涩肿胀,能止泄精,善去胞垢。(增补)风寒湿痹可愈,消渴泻痢亦良。

泽泻无毒,畏文蛤。去皮,酒润焙。

种种功能皆由利水,何以又止泄精乎?此指湿火为殃,不为虚滑者言也。李时珍曰:八味丸用泽泻者,古人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剂得力,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害也。

按:泽泻善泻,故称补虚者误矣。扁鹊谓其害眼者确也。病人无湿,肾虚精滑,目虚不明,切勿轻与。

车前子

气味甘,寒,入于肺、肝、小肠。

利水止泻,解热催生,益精明目,开窍通淋。用其根叶,行血多灵。

车前子无毒,酒拌蒸晒。

利水之品,乃云益精何也?男女阴中各有二窍,一窍通精,乃命门真阳之火;一窍通水,乃膀胱湿热之水。二窍不并开,水窍开,则湿热外泄,相火当宁。精窍当闭,久久精足,精足则自明。《明医杂著》[4]云:服固精药,久服此,行房即有子。

按:阳气下陷,肾气虚脱,勿入车前。车前子入滋补药酒蒸,入利水泄泻药炒研。车前草甘寒凉血,祛热通淋明目。

萹蓄

味甘,平,入膀胱。

利水治癃淋,杀虫止疮疾。(增补)蛔咬腹痛可用,妇人阴蚀尤良。

萹蓄无毒,治癃及疮,皆祛湿热也。

按:萹蓄直遂,不能益人,不宜恒用。

灯心

淡平之味,入心、小肠。

清心必用,利用偏宜。烧灰吹喉痹,涂乳治夜啼。

灯心无毒,粳粉浆之,晒干为末,入水淘之,浮者是灯心。

按:中寒、小便不禁者忌之。

萆薢

气味苦,平,入于胃、肝。

主风寒湿痹,腰膝作疼,即可去膀胱宿水,反能止失溺便频。(增补)疗热气与恶疮,治茎痛之遗浊。

萆薢无毒,薏苡为使,畏葵根、大黄、柴胡、前胡。有黄白二种,白者良。

主用皆祛风湿,补下元。杨子建曰:小便频,茎内痛,必火腑热闭,水液只就小肠,火腑愈加燥竭。因强忍房事,有瘀腐壅于小肠,故痛。此与淋证不同。宜萆薢(盐炒)一两煎服,以葱汤洗谷道即愈。肾受土邪则水衰,肝夹相火来复母仇,得萆薢渗湿,则土安其位,水不受伤矣。

按:萆薢本除风湿,为阴虚火炽、溺有余涩及无湿而肾虚腰痛皆禁。

菝葜、土茯苓,与萆薢形虽不同,主治相仿。总之除湿祛风,分清祛浊,恶疮化毒,又能补下焦。忌茗、醋。

白鲜

苦寒之味,入于脾经。

主筋挛死肌,化湿热毒疮。(增补)风痹要药,利窍称良。治黄疸咳逆淋涩,愈女子阴中肿痛。

白鲜无毒,恶桔梗、茯苓、萆薢。四川产者良。

地之湿气盛,则害人皮肉筋脉,白鲜皮善除湿热,故疗肌死、筋挛、毒疮。

按: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热之证,弗敢饵也。

金银花

味甘,平,入于脾。

解热消痈,止痢宽膨。(增补)养血治渴,补虚疗风。除热而肠澼血痢可瘳,解毒则杨梅恶疮尤要。

金银花无毒。

禀春气以生,性极中和,故无禁忌。今人但入疮科,志其治痢与胀,何金银花之蹇于遇乎?

按:其藤叶名忍冬,但气虚食少、脓清便泻者勿用。

甘菊花

味甘,微寒,入于肺、肾。

主胸中热,去头面风、死肌湿痹、目泪头疼。

甘菊花无毒,枸杞、桑白皮为使,去皮、蒂。杭产者良。

独禀金精,善制风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主用多在上部。目者,肝之窍也;泪者,肝之热也。宜其瘳也。

升麻

味甘、苦,平,入肺、胃、脾、大肠。

解百毒,杀精鬼,辟疫瘴,止喉疼、头痛、齿痛、口疮、斑疹。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增补)蛊毒能吐,腹痛亦除。

升麻无毒。青色者佳。忌火。

禀极清之气,升于九天,得阳气之全者也,故杀鬼辟邪。头喉口齿皆在高巅之上,风邪斑疹皆在清阳之分,总获其升清之益。凡气虚下陷,为泻痢、崩、淋、脱肛、遗浊,须其升提。虚人之气,升少降多。《内经》曰:阴精所升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东垣取入补中汤,独窥其微矣。

按:升麻属阳,性升。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气逆呕吐、怔忡、癫狂,切勿投也。

柴胡

味苦,微寒,入于肝、胆。

主伤寒疟疾,寒热往来,呕吐胁痛,口苦耳聋,痰实结胸,饮食积聚,心中烦热,热入血室,目赤头痛,湿痹水胀。银州产者治肝劳骨蒸、五疳羸热。

柴胡无毒,恶皂荚,畏藜芦,忌见火。产江南古城者佳。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用根,治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拌炒。

禀初春微寒之气,春气生而升,为少阳胆经表药。胆为清净之府,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法当和解,小柴胡汤是也。邪结则有烦热积聚等症,邪散则自解矣。肝为春令,至于升阳,故阳气下陷不可缺。主治多端,不越乎肝胆之咎。去水胀湿痹者,风能胜湿也。治劳与疳证乃银州柴胡,别有一种。

按:柴胡,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药。病在太阳者,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病在太阴经者,复用柴胡,则重伤其表。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伤寒,传经未明,以柴胡汤为不汗、不吐、不下,可以藏拙,辄混用之,杀命不可胜数矣!劳证惟在肝经者用之,若气虚者,不过些小助参芪,非用柴胡退热也。若遇痨证,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贻祸极多,表而出之。

前胡

味苦,微寒,入肺、脾、大肠。

散结而消痰定喘,下气以消食安胎。(增补)辛解风寒,甘理胸腹。苦泄厥阴之热,寒散太阳之邪。

前胡无毒,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冬月采者良。

时珍曰:前胡主降,与柴胡上升者不同,气降则痰亦降矣。安胎化食,无非下气之力也。前胡祛风痰,与半夏祛湿痰、贝母治燥痰者各别也。

按:前胡治气实风痰,凡阴虚火动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法当禁之。

独活

味苦、甘,平[5],入小肠、膀胱、肝、肾。

风寒湿痹,筋骨挛疼,头旋掉眩,颈项难伸。(增补)风热齿痛称良,奔豚疝瘕并治。

独活无毒。形虚大,有白如鬼眼、节疏色黄者,为独活;色紫节密,气猛烈者,为羌活。并出蜀汉。

本入手足太阳表里引经,又入足少阴厥阴,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故即散八风之邪,兼利百节之痛。时珍曰:独活、羌活乃一类两种,中国者为独活,色黄气细,可理伏风;西羌者为羌活,色紫气雄,可理游风。

按:独活、羌活皆主风疾,若血虚头痛[6]及遍身肢解痛误用风药,反致增剧。

细辛

辛温之味,入心、小肠。

风寒湿痹,头痛鼻塞,下气破痰,头面游风,百节拘挛,齿痛目泪。

细辛无毒,恶黄芪、山茱萸,畏滑石,反藜芦。北产者细而香,南产者大而不香。

味辛性温,禀升阳之气,而为风剂。辛者开窍,故主疗上,单服未至一钱,令人闷绝,辛药不可多用也。

按:细辛燥烈,凡血虚内热因成头痛咳嗽者,痛戒之。

茺蔚子

味辛,微寒,入厥阴肝。

明目益精,行血除水。叶名益母,功用相当。补而能行,辛而能润,为胎产要药。

茺蔚子无毒,忌铁。

按:子与叶皆善行走,凡崩漏及瞳神散大者禁用。

防风

味苦、辛,温,入肺、小肠、膀胱。

大风、恶风,风邪周痹,头面游风,眼赤多泪。(增补)经络留湿,脊痛项强。

防风无毒,畏萆薢,恶干姜、芫花,杀附子毒。色白而润者佳。

能防御外风,故名防风,乃风药中润剂也。卑贱之卒,随所引而至,疮科多用之,为其风湿交攻耳。

按:防风泻肺实,肺虚有汗者勿用。若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泄泻,不因寒湿火升作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禁用。

荆芥

辛温之味,入厥阴肝经。

主瘰疬结聚,瘀血湿温。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毒。(增补)能发汗而愈痉,祛寒热于少阳。

荆芥无毒,反驴肉,忌鳞鱼、河豚、蟹、黄鲿鱼。连穗用,穗在巅,故善升发,治炒黑用。

长于治风,又兼治血,何也?为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血海,故并主之。今人但遇风证,概用荆、防,此流气散之相沿耳。不知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非若防风入人骨髓也。

紫苏

辛温之味,入太阴肺。

温中达表,解散风寒。梗能下气安胎,子可消痰定喘。(增补)消饮食而辟口臭,去邪毒而解恶氛。

紫苏无毒,宜橘皮,忌鲤鱼。气香者良。俗喜其芳香,旦暮恣食,不知泄真元之气。古称芳草致豪贵之疾,紫苏有焉。

按:气虚、表虚者禁用叶,肠滑气虚者禁用子,慎之(苏子开郁降气,力倍苏叶。润心肺,止咳喘,肠滑气虚者禁之。炒,研。苏梗力功稍缓,挟虚者宜之)

薄荷

辛温之味,入太阴肺。

祛风热,通关节,清头目,定霍乱。消食下气,猫咬蛇伤。伤寒舌苔,和蜜擦之。

薄荷无毒,产苏州者良。

发汗解表,故祛风清热,利于头面,辛香开气,胀满霍乱食滞者并主之。

按:薄荷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

干葛

甘平之味,入于胃经。

主消渴大热,呕吐头痛。生用能堕胎,蒸熟化酒毒,止血痢,散郁火。(增补)起阴气,散诸痹,鼓胃气以上行,开腠理而发汗。

干葛无毒,生葛汁大寒,解温病大热、吐衄诸血。

迹其治验,皆在阳明一经。止痢者,升举之功;散郁者,火郁则发之义也。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用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头痛乃阳明中风,宜葛根葱白汤。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也,不可便服以发之,是引贼入家也。东垣曰:葛根鼓舞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风药多燥,葛根独止渴者,以其升胃家下陷、上输肺经生水耳。

按:上盛下虚之人,虽有脾胃病亦不宜服。

麻黄

苦温之味,入心、肺、膀胱、大肠。

专司冬令寒邪,头疼身热脊强,去营中寒气,泄卫中风热。(增补)太阳伤寒为要药,发表出汗有殊功。

麻黄无毒,厚朴为使。恶辛夷、石韦。去根节,水煮去沫。发汗用茎,止汗用根节。

轻可祛实,为发散第一药。惟在冬月在表,真有寒邪者宜之。或非冬月,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伤风等证,虽发热恶寒,不头疼身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之证,亦不宜多服。汗为心液,若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矣。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大患,可不慎哉!

按:麻黄乃太阳经药,并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并入脾经,脾主肌肉。发散虽同,所入迥异。

白芷

辛温之味,入于肺、胃、大肠。

头风目泪,齿痛眉疼,肌肤瘙痒,呕吐不宁。女人赤白带下,疮家止痛排脓。(增补)阴肿消,血闭愈。

白芷无毒,当归为使,恶旋覆花。微焙,色白气香者名官白芷,不香者名水白芷,不堪用。

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金;性温气厚,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辛金。肺者,庚之弟,戊之子也,故主治不离三经。

按:白芷燥能耗血,散能耗气,有虚火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藁本

味辛,温,入膀胱。

风家巅顶作痛,女人阴肿疝痛。(增补)脊强而厥可疗,胃风泄泻亦治。

藁本无毒,恶茹。

辛温纯阳,独入太阳,理风寒。疝瘕阴痛,皆太阳寒湿为邪。

按:头痛挟内热者及伤寒发于春夏,阳证头痛,不宜进也。

天麻

气味辛平,入厥阴肝。

风虚眩晕,麻痹不仁,语言謇涩,腰膝软疼。杀精魅蛊毒,理惊气风痫。

天麻无毒,酒浸煨熟焙干,明亮坚实者佳。

肝为风木之脏,藏血主筋,独入肝经,故主治如上。

按:天麻虽不甚燥,毕竟风剂助火,若血虚无风者,不可妄投。

香薷

气味辛温,入于肺、胃。

主霍乱水肿,理暑气腹疼。(增补)性宣通而利湿,散蒸热于皮肤。

香薷无毒,忌见火,陈者良,宜冷服。

治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疼烦热、烦躁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若劳役受热,反用香薷,是重虚表而又济之以温,则大误矣。

按:香薷及夏月解表之剂,无表邪者忌之,喘证并戒之。

黄连

气味苦寒,入少阴心。

泻心除痞满,明目理疮疡。痢疾腹痛,心痛惊烦,杀虫安蛔,利水厚肠。

黄连无毒,龙骨、连翘为使,恶菊花、玄参、芫花、白鲜皮、白僵蚕,畏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猪肉、姜汁。黄连种数甚多:雅州连,细长弯曲,微黄,无毒毛,有硬刺焉;湘连,色黑,细毛,绣花针头硬刺,形如鸡爪,此二种最佳。

禀天地清寒之气,直泻丙丁。痞满、目疾、疮疡、惊痫,南方亢上之象,泄痢蛔虫,湿热之衍。苦以燥之,寒以清之,固宜痊也。韩懋曰:黄连与官桂同行,能使心肾交于顷刻。时珍曰:香连丸用黄连、木香,水火散用黄连、干姜,左金丸用黄连、吴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口疮方用黄连、细辛。皆一冷一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阴阳既济,最得制方之妙。

按:《素问》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天之由也。王冰注云:增味益气,为久服黄连反热,从火化也。盖大苦大寒,行隆冬肃杀之冷,譬如皋陶,明刑热法,是其职也。稷契夔龙之事,非其任矣。故第可荡邪除热,焉能济弱扶虚,为脾虚血少,以致惊烦,痘疮,气虚作泻,行浆后泄泻,肾虚人五更泄泻,阴虚烦热,脾虚泄泻,法咸禁之。

胡黄连

气味苦寒,入于肝、胆。

主虚家骨蒸久痢,医小儿疳积惊痫。

胡黄连无毒,恶菊花、玄参,忌猪肉。折之,尘出如烟者真。出波斯国,入秦泷,南海亦之。

清肝胆之热,与黄连略似,但产于胡地者也。

按:胡黄连大苦大寒,脾虚血弱之人,虽见如上诸证,亦勿轻透,必不可得已,须与补剂同施。

黄芩

味苦,性寒,入肺、大肠。

中枯而大者,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疔痈。坚实而细者,泻大肠而除湿治痢,兼可安胎利水。(增补)黄疸与血痹均宜,疽蚀暨火疮莫缺。

黄芩无毒,山茱萸、龙骨为使,畏丹砂、牡丹、藜芦。酒浸蒸热曝之。中虚者名枯芩,即片芩;内实者名条芩,即子芩。

苦能燥湿,苦能泻热,苦能下气,故治疗如上。轻飘者上行,坚守者下降,不可不别也。杨仁斋谓:柴胡退热不及黄芩,不知柴胡苦以发之,散火之标;黄芩寒以胜热,折火之本。

按:苦寒伤胃,证挟虚寒者均宜戒之。女人虚胎亦不宜用。

龙胆草

味苦、涩,入肝、胆。

主肝胆热邪,清下焦湿火,肠中小虫痈肿,婴儿客忤惊疳。

龙胆草无毒,恶地黄,酒浸炒,甘草水浸一宿,曝。赤小豆、贯众为使。

禀纯阴之气,但以荡涤肝胆之热为职。

按:龙胆草大苦大寒,譬之严冬,黯淡惨肃,冰凌盈谷,万卉凋残,人身之中,讵可令此气常行乎?先哲谓苦寒伐标,宜暂不宜久,如圣世不废刑罚,所以佐德意之穷,非气壮实热之证,率而轻投,其败必矣。

何首乌

味苦、涩,入肾、肝。

补真阴而理虚痨,益精髓而能续嗣。强筋壮骨,黑发悦颜。消诸种痈疡,疗阴伤久疟,治崩中带下,调产后胎前。

何首乌无毒,茯苓为使,忌猪血、无鳞鱼、萝卜、葱蒜、铁器。选大者,赤白合用,泔浸黑豆拌,九蒸九晒。

昔有老叟何胜者,见有藤夜交,掘而服之,须发尽黑,故名何首乌。后因阳事大举,屡生男子,改名能嗣。由是则滋阴种嗣,信不误矣。补阴而不滞不寒,强阳而不燥不热,禀中和之性,而得天地之纯气者欤!

按:何首乌与白萝卜同食,能令须发早白。犯铁器损人,谨之。

桔梗

味苦、辛,平,入太阴肺。

清肺热以除痈痿,通鼻塞而理咽喉。排脓行血,下气消痰。定痢疾腹痛,止胸胁烦疼。

桔梗无毒,畏白及、龙胆草。泔浸去芦,微焙。

桔梗为舟楫之剂,引诸药上至高之分以成功,肺经要药也。风证、郁证、肺证皆不可缺。

按:桔梗功著于华盖之脏,攻补下焦药中不可用也。

藿香

味辛,微温,入于脾、肺。

温中开胃,行气止呕。(增补)霍乱吐泻必需,心腹绞痛宜用。

藿香无毒,出交广,方茎有节,古惟用叶,今枝、梗亦用,因叶多伪也。

禀清和芳烈之气,为脾肺达气要药。

按:《楞严经》谓之兜娄婆香,取其芳气。今市中售者,不甚芳香,或非其种。若阴虚火旺,胃热作呕,法当戒用。

香附

味苦,微温,入于肺、肝。

开郁化气,发表消痰,腹痛胸热,胎产神良。(增补)疗痈疽疮疡,除痞满腹胀。

香附无毒,童便浸,晒,焙。盐水浸炒则入血分;青盐炒则入肾;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且敛其散;蜜水炒制其燥性;姜汁炒则化痰饮;炒黑又能治血。忌铁。香附性燥而苦,独用、久用反能耗血。惧其燥,蜜水炒;惧其散,醋炒之。

禀天地温燥之气,入人身金木之官,血中之气药也。

按:韩飞霞称香附于气分为君药,统领诸药,随用得宜,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性燥而苦,独用久用,反能耗血。如上所述之功,皆取其治标,非治本也。惧燥,蜜水炒;惧散,醋炒之。

白豆蔻

气味辛温,入于肺、肾。

温中除吐逆,开胃消饮食。疟证宜投,目翳莫缺。

白豆蔻无毒,去衣微焙,研细。番舶者良。

感秋燥之令,得乎地之火金,味辛,气温,为宽中祛滞之需。翳膜遮睛,亦滞气也。

按:豆蔻辛温,火升作呕,因热腹痛者忌。

草豆蔻

气味辛温,入肺、脾、胃。

散寒止心腹之痛,下气驱逆满之疴。开胃而理霍乱吐泻,攻坚而破噎膈癥瘕。

草豆蔻无毒,去膜微炒。闽产者名草蔻,形如龙眼而微长。

辛能破滞,香能达脾,温能散寒。

按:草豆蔻辛燥,犯血,忌。阴不足者远之。

草果

气味辛温,入阳明胃。

破瘴疠之疟,消痰食之愆。

草果无毒,滇南所产,麦裹煨熟,取仁用。忌铁。

气猛而浊,如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象。

按: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

肉豆蔻

气味辛温,入胃、大肠。

温中消食,止泻止痢,心疼腹痛,辟鬼杀虫。(增补)能逐冷而祛痰,治小儿之吐逆。

肉豆蔻无毒,面裹煨透,去油。忌铁。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皱纹,内有斑纹。

丹溪云:属金与土,《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泄耳。

按:肉豆蔻性温,病有火者、泻痢初起,皆忌。

缩砂仁

味辛,性温,入脾、肺、胃、大肠、小肠、肾。

下气而止咳嗽奔豚,化食而理心疼呕吐,霍乱与泻痢均资,鬼疰与安胎并效。(增补)复调中而快气,尤和胃而醒脾。

缩砂仁无毒,出岭南,炒去衣。

芳香归脾,辛能润肾。开脾胃要药,和中气正品。若肾虚气不归元,非此向导不济。鬼畏芳香,胎喜疏利,故主之。

按:砂仁性燥,血虚火炎者不可过用。胎妇食之太多,耗气必致产难。

玄胡索

气味辛温,入于肺、肝。

破血下气,止腹痛心疼;调经利产,主血晕崩淋。(增补)除风痹,通小便。

玄胡索无毒,酒炒。生用破血,炒用调血。

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理通身诸痛,疗疝舒筋,乃活血化气之神药也。

按:玄胡索走而不守,惟有郁滞者宜之。若经事先期,虚而崩漏,产后血虚而晕,万不可服。

姜黄

味苦、辛,温,入于肝、脾。

破血下气,散肿消痈。(增补)除风可也,气胀宜之。

姜黄无毒,出川、广。

辛散苦泄,故专攻于破血。下气,其旁及者耳。别有一种片姜黄,止臂痛有效。

按:血虚者服之,病反增剧。

郁金

味辛、苦,寒,入肺、肝、胃。

血积气壅,真称仙剂;生肌定痛,的是神药。(增补)定癫狂,凉心热。疗男子血尿诸症,治妇人经脉逆行。

郁金无毒,出川、广。体锐圆如蝉肚,外黄内赤,微香,苦中带甘者真。

能开肺经之郁,故名郁金。物罕值高,肆中多伪。折之光明脆彻,必苦中带甘味者乃真。

按: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吐血者,为血之上行,皆属火炎,此能降气,气降则火降;而性又入血,故能导血归经。如真阴虚极,火亢吐血,不管肝肺气逆,不宜用也,用亦无功。

蓬莪术

味甘、辛,温,入厥阴肝。

积聚作痛,中恶鬼疰,妇人血分,丈夫奔豚。

蓬莪术无毒,酒炒。根如生姜,灰水煨透,乘热捣之,入气分;盛醋磨、酒磨或煮熟,入血分。

气不调和,脏腑壅滞,阴阳垂隔,鬼疠凭之。蓬术利气达窍,则邪无所容矣。

按:蓬术诚为磨积之药,但虚人得之,积不去而真已竭,重可虞也。或与健脾补元之药同用,乃无损耳。

京三棱

苦平之味,入厥阴肝。

下血积有神,化坚癖为水。(增补)消肿止痛,通乳堕胎。

京三棱无毒,醋炒。色黄体重,若鲫鱼而小者良,或面裹煨。

昔有患癖死者,遗言开腹取视,得病块坚如石,文理五色,人谓异物。窃作刀柄,后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故治癖多用焉。

按:洁古谓三棱泻真气,虚者勿用。东垣五积诸方,皆有人参赞助。如专用克削,脾胃急虚,不能运行,积安得去乎?

款冬花

味辛,性温,入厥阴肝。

化痰则喘嗽无忧,清肺则痈痿有赖。(增补)喉痹亦治,惊痫能除。

款冬花无毒,杏仁为使,恶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芪、连翘、甘草、黄芩。蜜水炒。微见花、未舒者良,生河北关中。世多以枇杷蕊伪之。

雪积水坚,款冬花偏艳,想见其纯阳之禀,故其主用皆辛温开豁也,却不助火,可以久任。

茅根

味甘,性寒,入太阴肺。

凉金定喘,治吐衄并血瘀;利水通淋,祛黄疸及痈肿。茅针溃痈,茅花止血。

茅根无毒。

甘寒可除内热,性又入血消瘀,且下达州都,引热下降,故吐血、衄血者急需之。针能溃痈,每食一针即有一孔,二针二孔,大奇。

按:吐血有因于寒,有因于虚者,非所宜也。

白前

味甘、辛,平,入太阴肺。

疗喉间喘呼欲绝,宽胸中气满难舒。(增补)能止嗽而化痰,亦泻肺而降气。

白前无毒,甘草汤泡,去须,焙。似牛膝,脆而易断者,白前也;能弯而不断者,白薇也。

感秋之气,得土之味,清肺有神。喉中作水鸡声者,服之立愈。

按:白前性无补益,肺实邪壅者宜之,否则忌也。

淡竹叶

味淡,性寒,入于小肠。

专通小便,兼解心烦。

淡竹叶无毒。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为竹,结小长穗。

淡味,五脏无归,但入太阳,利小便,小便利则心火因之而清也。

按:淡竹叶有走无守,不能益人,孕妇禁服。

冬葵子

味甘,微寒,入于膀胱。

能催生通乳,疏便闭诸淋。(增补)脏腑之寒热可解,营卫与关格胥通。

冬葵子无毒。蜀葵花赤者治赤带,白者治白带;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气燥。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

按:无故服冬葵子,必有损真之害。

萱花

味甘,性平,入于心经。

长于利水快膈,令人欢乐忘忧。(增补)清小便而赤涩无虞,利湿热而酒疸亦治。

萱花无毒。根治浊淋,下水气,治酒疸。

萱,古作“谖”。诗云“焉得谖草”,即此种也。谖,忘也,欲树之以忘忧色。娠妇佩之生男,又名宜男。

地榆

味苦,性寒,入厥阴肝。

止血痢肠风,除带下五漏。(增补)祛恶肉,疗金疮。止吐衄而愈崩中,入下焦而清血热。

地榆无毒,恶麦门冬,得发良。

味苦而厚,沉而降,善主下焦血证,兼祛湿热。

按:地榆寒而下行,凡虚寒作泻、气虚下陷而崩带者,法并禁之。

沙苑蒺藜

味苦、辛,温,入少阴肾。

补肾强阴,益精明目。泄精虚劳称要药,腰痛带下有奇功。

沙苑蒺藜无毒,《本草逢原》[7]:产沙苑者,色微黑而形似羊肾。虽产秦中,非沙苑也。酒蒸捣用。药肆中以一种野田开红花之土蒺藜伪充,咬之亦有生豆气,但缺处有尖钩,稍异耳。《发明》:沙苑蒺藜,产于潼关。《本草从新》云:出潼关,状如肾子,带绿色,炒用。武进邹氏《本经疏证》云:沙苑蒺藜之刺,在茎而不在实,实行正是肾者。其刺坚锐,谓非象金不可。而其味苦,其气温,又皆属乎火,是金火交镕向下,并在茎中而实髓大擅益下之功,于精溺二道更着良猷矣。

沙苑性能固精,若阳道数举、媾精难出者与[8]服。肾与膀胱偏热者亦禁用,以其性温助火也。

刺蒺藜

辛苦而温,入肝与肺。散肝风,泻肺气。胜湿破血,催生堕胎。能愈乳难喉痹,何虑癥瘕积聚。

刺蒺藜无毒,产同州府,去刺,酒蒸拌。

按:季氏原本蒺藜补肾止遗,消风胜湿。产沙苑者,强阴益精云云,参考之余,似未详补。今考据原书此种蒺藜之功用,分别补出焉。

半夏

辛温之味,入心、脾、胃。

消痰燥湿,开胃健脾,咳逆呕吐,头眩昏迷,痰厥头痛,心下满坚。消痈可也,堕胎有焉。(增补)伤寒伤热,痰疟不眠,下气称要,止汗宜先。

半夏有毒,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姜、鳖甲,反乌头,忌羊血、海藻、饴糖。水浸五日,每日换水,去涎,姜、矾同煮,汁干为度。圆白而大、陈者良。

汪机曰:脾胃湿热,涎化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伐之,翘首待毙。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治痰,为其体滑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温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也。丹溪谓半夏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成无己谓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俗以半夏为燥,不知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其性燥也。但恐非湿热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诚非所宜。

按:半夏主治最多,莫非脾湿之证,苟无湿者均在禁例。古人半夏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若无脾湿,且有肺燥,误服半夏,悔不可追,责在司命,谨诸戒诸。

南星

味苦、辛,温,入于肝、脾。

风痰麻痹堪医,破血行胎可虑。(增补)惊痫风眩,下气胜湿透之当;寒痰结气,伏梁积聚无不宜。

南星有毒,畏附子、干姜、生姜。冬月入牛胆中,悬风处,年久者弥佳。

南星入肝,去风痰。性热而燥,得牛胆则燥气减,得火炮则烈性缓。

按:南星治风痰,半夏治湿痰,功用虽类而实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风者,勿服。

附子

味辛、甘,热,入于脾、肾。

补元阳,益气力,堕胎孕,坚筋骨。心腹冷疼,寒湿痿躄,足膝瘫软,坚瘕癥癖。冬采为附子,主寒疾;春采为乌头,主风疾。(增补)伤寒戴阳,风寒咳逆,行十二经,痼冷尤益。

附子有毒,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童便、犀角。重一两以上,矮而孔节稀者佳。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及浓甘草汤同煮,汁尽为度,烘干。陕西出者名西附,四川出者名川附,川产为胜,以皮黑、体圆、底平、八角、顶大者佳。炒黄,晒干,放泥地上,出火毒。发散生用,峻补熟用。

主治繁众,皆由风、寒、湿三气所致,邪客上焦,咳逆心痛;邪客中焦,腹痛积聚;邪客下焦,腰膝脚痛。附子热而善走,诸症自瘥也。洁古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丹溪云:气虚热盛,稍加附子,以行参、芪之功。肥人多湿亦用之。虞抟曰: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引补气药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以驱在表风邪,引温暖药以除在里寒湿。吴绶曰: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挟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厥冷腹痛,脉沉而细,唇青囊缩者急用之。近世往往不敢用,直至阴极阳竭而后议用。晚矣!

按:附子退阴益阳,祛寒湿之要药也。若非阴寒、寒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于阴虚内热,祸不旋踵。乌头大燥,祛风,功同附子而稍缓。附子性重峻,回阳逐寒;马头性轻疏,温脾逐风。寒疾宜附子,风疾宜乌头,即附子之母。有谓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者,非也。乌附尖宣吐风痰,取其锐气直进病所。

天雄

气味辛热,入少阴肾。

除寒湿痿躄,强阴壮筋骨。(增补)破积除邪气,风家之主药。

天雄有毒,远志为使,恶干姜,制同附子。权曰:大热,宜干姜制之。乌、附、天雄皆补下焦阳虚,若是上焦阳虚,即属心、肺,当用参、芪,不当用天雄、乌、附。天雄之尖皆向下,其脐乃向上生苗之处。寇氏谓其不肯就下,洁古谓其上焦阳虚,俱误认尖为向上耳。丹溪以为下部之佐者,庶几得之。

按:阴虚者禁同附子。

白附子

辛温之味,入阳明胃。

中风失音,消痰祛湿。(增补)面上百病咸宜,冷气诸风尤急。

白附子有毒,根如草乌之小者,皱纹有节。泡去皮脐。

白附子引药上行,与黑附子非一类也。

按: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用。

蚤休

苦寒之味,入厥阴肺。

专理痈毒,兼疗惊痫。(增补)治弄舌与摇头,除虫蛇之毒螫。

蚤休有毒,一名重楼。

金线歌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过此,一似手拈拿。

按:蚤休中病即止,不宜多用。

大黄

气味苦寒,入于脾、胃、肝、大肠。

瘀血积聚,留饮宿食,痰实结热,水肿痢疾。(增补)荡肠涤胃,推陈致新,腹痛里疾,发热谵频。

大黄有毒,黄芩为使,无所畏。锦纹者佳。有酒浸、酒蒸之不同,生用更峻。川产者佳。

大黄乃血分之药也,若在气分,是谓诛伐无过矣。仲景泻心汤治心气不足而吐衄者,乃心气不足而包络、肝、脾与胃邪火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亦泻脾胃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下之,则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病发于阳而下之,则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也。若结胸在气分,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只用半夏泻心汤。成氏注释,未能分别此义。

按:大黄虽有拨乱反正之功,然峻利猛烈,长驱直捣,苟非血分热结、六脉沉实者,切勿轻与推荡。

商陆

味辛,性平,入太阴脾。

水满蛊胀,通利二便。(增补)敷恶疮亦堕胎孕,消痈肿而愈疝瘕。

商陆有大毒,铜刀刮去皮,水浸一宿,黑豆拌蒸。

按:商陆行水,有排山倒岳之势,胃弱者痛禁。赤者捣糊,入麝少许,贴脐即能利便消肿。肿因脾虚者多,若误用之,一时虽效,未几再作,决不可效。

芫花

味甘,性温,入肺、脾、肾。

主痰癥饮癖,行蛊毒水胀。(增补)咳逆上气宜用,疝瘕痈肿亦良。

芫花有毒,反甘草。陈久者良,如醋煮过、晒干则毒减。

仲景治太阳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水气干呕,喘咳或利者,用小青龙汤;表已解,头痛,出汗,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胁痛,或咳喘者,用十枣汤。盖小青龙治未解之表,使水气从毛窍出,开鬼门也;十枣汤攻里,使水气从二便出,洁净府也。夫饮有五,皆因内啜水浆,外受湿气,流于肺则为支饮,流于肝则为悬饮,流于心则为伏饮[9],流于肠胃则为痰饮,流于经络则为溢饮,或作肿胀。芫花、大戟、甘遂能直达水饮巢囊隐癖之处。

按:毒性至紧,取效极捷,稍涉虚者,多致夭折。

大戟

味苦、辛,温,入太阴脾。

驱逐水蛊,疏通血瘀,发汗消痈,除二便闭。

大戟有毒,赤小豆为使,恶山药,畏菖蒲,反甘草。水浸软,去骨用。

苦能直泄,故逐血行水。辛能横散,故发汗消痈。

按:大戟阴寒善走,大损真气。若非元气壮实,水湿留伏,乌敢浪施!

甘遂

味苦、甘,寒,入心与脾。

逐留饮水胀,攻痞热疝瘕。(增补)治癫痫之疴,利水谷之道。

甘遂有毒,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面裹煨熟。

水结胸非此不除,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凡水肿,以甘遂末涂腹绕脐,内服甘草汤,其肿便消。二物相反,而感应如神。

续随子

气味辛温,入少阴肾。

主血结月闭,疗血蛊癥瘕。(增补)利大小肠,下恶滞物;行水破血称要药,冷气胀满有殊能。

续随子有毒,去壳,研细,纸包,去油。一名千金子,辛温有毒之品,攻击猛势。月闭等症,各有成病之由,当求其本,不可慨施。

按:脾虚便滑之人,服之必死。

蓖麻子

味甘,性平,入肝与脾。

口眼不正,疮毒肿浮,头风脚气,瘰疬丹瘤,胞衣不下,子肠不收。

蓖麻子有毒,忌铁。泔浸煮之,去皮,研。一说或盐水煮。

如前诸症,皆从外治,不经内服,以其长于收吸,能拔病气出外。凡服蓖麻,一生不得食豆,犯之胀死。

射干

苦平之味,入太阴肺。

清咳逆热气,润喉痹咽疼。(增补)血散肿消,镇肝明目;祛积痰而散结气,通经闭而利大肠。

射干有毒,泔浸煮之。

泄热散结,攻于上焦。

按:射干虽能泄热,不能益阴,故《别录》云:久服令人虚,虚者大戒。

常山

味辛、苦,寒,入厥阴肝。

疗痰饮有灵,截疟疾必效。

常山有毒,瓜蒌为使,忌葱、茗。酒浸,炒透。

疟疾有黄涎聚于胸中,故曰无痰不成疟也。弦脉主痰饮,故曰疟脉自弦。常山祛老痰积饮,故为痰家要药,必须好酒久炒令透,不尔使人吐也。

按:常山猛烈,施之藿食者多效,若食肉之人,稍稍挟虚,不可轻授也。

马兜铃

苦寒之味,入太阴肺。

清金有平咳之能,涤痰有定喘之效。

马兜铃无毒,焙用。

脾胃虚之人须与补药同用,恐其伤胃气与滑肠也。体性轻扬有功于至高之脏。根名青木香,涂诸毒热肿。

按:肺虚挟寒者,畏之如螫。

巴戟天

甘温之味,入于肾经。

安五脏以益精,强筋骨而起阳。(增补)起五劳愈七伤,能补中而益气。

巴戟天无毒,覆盆子为使,畏丹参。酒浸,焙。产蜀者佳。

补助元阳则肾气滋长、诸虚自息。

按:阴虚、相火炽者禁用。

百部

味甘,微温,入太阴肺。

肺寒咳嗽,传尸骨蒸;杀蛔虫寸白,除蝇虱蛲虫(虱,啮人虫也。蛲,腹中短虫也)。

百部无毒,取肥实者,竹刀劈去心、皮,酒浸,焙用。

与天门冬形相类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门冬。但天门冬治肺热,此治肺寒,为别也。

按:脾胃虚人,须与补药同用,恐其伤胃气,又恐其滑肠也。

旋覆花

咸、甘,微温,入肺、大肠。

老痰坚硬,结气留饮,风气湿痹。利肠通脉。(增补)其甘也,能补中;其降也,除噫气。

旋覆花无毒,一名金沸草。

咸能软坚,故能祛老痰结积,风湿燥结之疗。温能解散,咸可润下也。按:丹溪云:走散之药,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虚寒人禁之。

红花

辛温之味,入于心、肝。

产后血晕急需,胎死腹中急用。(增补)可消肿而止痛,亦活血而破瘀。

红花无毒,产西藏者良。子功与花同。

时珍曰:活血润燥,行血之要药也。

按:红花过用,使人血行不止,人所不知。

大蓟、小蓟

甘温之味,入于心、脾。

崩中吐衄,瘀血停留。(增补)大蓟之长,兼消痈毒。

大蓟、小蓟无毒,皆用根。

按:二蓟破血之外,无他长,不能益人。

夏枯草

味苦、辛,寒,入厥阴肝。

瘰疬鼠瘘,目痛羞明。(增补)疗乳痈而消乳岩,清肝火而散结气。

夏枯草无毒,土瓜为使。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独走厥阴,明目治疬。

按:夏枯草久用亦伤胃气。

胡芦巴

苦热之味,入肾、膀胱。

元脏虚寒,膀胱疝气。(增补)丹田可暖,脚气亦祛。

胡芦巴无毒,或蒸或炒。出岭南,番舶者佳。

寒湿成疝,肝疾也。元脏暖,则筋自和而疝愈。此肝肾同治、乙癸同源之理也。

按:相火炽盛、阴血亏少者禁之。

牛蒡子

辛平之味,入太阴肺。

宣肺气,理痘疹,清咽喉,散痈肿。(增补)有泻热散结之能,疏腰膝凝滞之气。

牛蒡子无毒,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

开毛窍,除热毒,为痘疹之要药。

按:牛蒡子性冷而滑,惟血热便闭者宜之,否则禁用。痘疹虚寒泄泻者亦禁。

肉苁蓉

味甘,性温,入少阴肾。

益精壮阳事,补伤润大肠。男子血涩遗精,女人阴疼带下。(增补)益腰膝而愈冷痛,起劳伤而愈癥瘕。

肉苁蓉无毒,忌铁。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除内筋膜,酒蒸半日,又酥炙用。

滋补肾经之首药,但须大至斛许不腐者佳。温而不热,补而不骤,故有苁蓉之名。别名黑司令,亦多其功力之意也。骤用恐大便滑泄。

按:苁蓉性滑,泄泻及阳易举而精固者[10]忌之。

锁阳

味甘、咸,温,入少阴肾。

强阴补精,润肠壮骨。

锁阳无毒,鳞甲栉比,状类男阳。酥。

《辍耕录》云:蛟龙遗精入地,久之则发起如笋,上丰下俭,绝类男阳。

按:锁阳功用与苁蓉极仿,禁忌亦同。

淫羊藿

辛温之味,入少阴肾。

强筋骨,起阳事衰;利小便,除茎中痛。(增补)补命门之真火,愈四肢之不仁。

淫羊藿无毒,山药为使,得酒良,用羊油拌炒。

陶弘景云:服之好为阴阳。别名仙灵脾、千两金、弃枝草,皆矜其功力也。

按:淫羊藿补火,相火易动者远之。

仙茅

辛温之味,入少阴肾。

助阳填骨髓,心腹寒痛;开胃消宿食,强记通神。

仙茅有小毒,忌铁器,禁牛乳、糯米。泔浸一宿,去赤用则无毒。

补而能宣,西域僧献于唐玄宗,大有功力,遂名婆罗门参。广西英州多仙茅,羊食之遍体化为筋,人食之大补。其消食者,助少火以生土,土得乾健之运也。其强记者,肾气时上交于南离故也。

按:仙茅专于补火,惟精寒者宜之。火炽者,有暴绝之戒。

补骨脂

辛温之味,入少阴肾。

兴阳事,止肾泄;固精气,止腰疼。(增补)肺寒咳嗽无虞,肾虚气喘宜用。

补骨脂无毒,一名破故纸。忌羊肉、猪血。出南番者色赤,岭南者色绿。酒浸,蒸用。亦有童便、乳浸,盐水炒者。得胡桃、胡麻良。

暖则水藏,壮火益土之要药也。

按:补骨脂性燥,凡阴虚有热、大便闭结者戒之。

菟丝子

味辛、甘,平,入于肾经。

续绝伤,益气力,强阴茎,坚筋骨。溺有余涩,寒精自出,口苦燥渴,寒血为积。

菟丝子无毒,山药为使。酒浸一宿,煮令吐丝,打作饼,烘干再饼,即成细末。然酒浸稍久,亦失冲和馨香之气,每多无效。肾家多火、强阳不痿、大便燥结者忌之。雷公曰:禀中和之气,性凝正阳之气,肾脏得力,则绝伤诸症愈矣。主口苦燥渴者,水虚则内热津枯,辛以润之,二证俱安也。

按:菟丝子助火,强阳不痿者忌之。

覆盆子

甘平之味,入于肝、肾。

补虚续绝伤,强阴美颜色。(增补)男子有固精之妙,妇人著多孕之功。

覆盆子无毒,去蒂,酒蒸。

能益闭蛰封藏之本,以宿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故名。

按:覆盆子固涩,小便不利者禁之。

骨碎补

苦温之味,入于肾经。

主骨碎折伤,耳响牙疼,肾虚泄泻,祛瘀生新。

骨碎补无毒,去毛,蜜蒸。

迹其勋伐[11],皆是足少阴肾经,观其命名,想见功力。戴元礼用以治骨痿有效。

按:《经疏》云:勿与风燥药同用。

钩藤

味苦,微寒,入厥阴肝。

疏筋除眩,下气宽中,小儿惊痫,客忤胎风。(增补)祛肝风而不燥,清心热为最平。

钩藤无毒,藤细多钩者良,久煮则无力,宜后入。去梗纯用嫩钩,其功十倍。

祛肝风而不燥,庶几中和。钩藤性寒,故小儿科珍之。若大人有寒者,不宜多服。

蒲黄

甘平之味,入于肝经。

熟用止血,生用行血。(增补)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膀胱之热,疗仆伤疮疖之疴。

蒲黄无毒,即蒲厘花上黄粉。

入东方血海是本职,利小便者,兼入州都之地耳。

按:无瘀血者勿用。

海藻

味苦、咸,寒,入少阴肾。

消瘰疬瘿瘤,散癥瘕痈肿。

海藻无毒,反甘草。产胶州,有大叶、马尾二种。

苦能泄结,寒能涤热,咸能软坚,故主疗如上。

按:脾家有湿者勿服。

泽兰

苦、甘,微温,入于肝、脾。

和血有消瘀之能,利水有消蛊之效。(增补)产后血凝腰痛,妇女称良;金疮痈肿疮脓,外科奏效。

泽兰无毒。

甘能和血,独入血海,攻击稽留。其主水肿者,乃血化为水之水,非脾虚停湿之水也。

按:泽兰行而带补,气味和平,无偏胜之忧。性虽和缓,仍是破血之品,无瘀者勿轻用。

艾叶

味苦,微温,入于肺、脾、肝、肾四经。

安胎气,暖子宫,止血痢,理肠风。炙灸除百病,吐衄崩中。陈久者良。(增补)回元阳于垂绝,逐风湿而有功。

艾叶无毒,苦酒、香附为使。陈久者良,煎服宜鲜者。辛可利窍,苦可疏通,故气血交理,而妇科带下调经多需之。按:艾叶纯阳香燥,凡有血燥生热者禁与。

昆布

咸寒之味,入少阴肾。

顽痰结气,积聚瘿瘤。

昆布无毒,出登莱与闽越,洗净咸味。

咸能软坚,噎证恒用之,取其祛痰也。

按:昆布之性雄于海藻,不可多服,令人瘦削。

防己

味苦、辛,性寒,入于膀胱。

祛下焦之湿,泻血分之热。理水肿脚气,通二便闭结。(增补)风寒湿痹宜需,膀胱火邪可泄。

防己无毒,恶细辛,畏萆薢、女菀、卤咸。出汉中,根大而虚,色黄,名汉防己;黑点、黄腥、木强者,名木防己,不佳。

防己分木、汉二种,木者专风,汉者专水。

按:东垣云:防己大苦大寒,泻血中虚热,亦瞑眩之药也,服之使人身心烦乱、饮食减少。惟湿热壅遏及脚气病,非此不效。若虚人用防己,其害有三:谷食有亏,腹泻大便,重亡其血,一也;渴在上焦气分,而防己乃下焦血分,二也;伤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禁用血药,三也。

威灵仙

苦温之味,入于膀胱。

宣五脏而疗痛风,祛冷滞而行痰水。(增补)积聚癥瘕可治,黄疸浮肿何虞。

威灵仙无毒,忌茶茗、面。能去骨梗,同砂糖、陈酒煎服。

此风药之善走者也。威者言其猛烈,灵者言其效验。按:威灵仙大走真气,兼耗人血,不得已而后用之也可也。

水萍

辛寒之味,入于太阴肺。

发汗开鬼门,下水洁净府。(增补)治暴热身痒,宜止渴祛风。

水萍无毒。七月采紫背浮萍,拣净,以竹节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则易干。

水萍轻浮,入肺经发汗,气化及州都,因而利水。歌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紫背青皮漂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

按:水萍发汗力比麻黄,下水功同通草,苟非大实大热者,安敢轻试耶?

牵牛子

辛温之味,入肺、大小肠(原本苦寒,今据丹溪所考改为辛温)。

下气逐痰水,除风利小便。(增补)泻气分之湿热,通郁遏于下焦。

牵牛子有毒。有黑白二种。黑者力速,酒蒸,研细,得木香、干姜良。

辛温、有毒之药,性又迅急,主治多是肺脾之病,多因虚起,何赖泻药?况诸症应用药物神良者不少,何至舍其完全而就不可必之毒物哉?东垣谆复其词,以戒后人勿用,盖自击张子和旦暮用之,故辟之甚力。世俗不知,取快一时,后悔奚及。

紫葳花

酸寒气味,入心与肝。

三焦血瘀,二便干燥。(增补)治妇人产乳余疾,疗血分崩带癥瘕。

紫葳花无毒,畏卤碱,不可近鼻闻之,伤脑。

即凌霄花也。能去血中伏火及血热生风证。

按:紫葳花酸寒,不能益人,走而不守,虚人避之。

使君子

甘温之味,入于脾、胃。

杀诸虫,治疳积。(增补)为泻痢之要药,乃儿科之所需。

使君子无毒,出闽、蜀。忌饮热茶,犯之作泻。

杀虫药皆苦,使君子独甘,空腹食数枚,次日虫皆死而出矣。有言其不能食者,非也。夫树有蠹,屋有蚁,国有盗,祸耶?福耶?观养生者,先出三尸虫,可以类推矣。

按:使君子为杀虫而设,苟无虫积,服之必致损人。

木贼草

味甘、苦,平,入厥阴肝。

迎风流泪,翳膜遮睛。(增补)去节着发散之功,中空有升散之效。

木贼草无毒。

木贼为磋擦之需,故入肝而伐木。去节者善发汗,中空而轻,有升散之力也。

按:木贼损肝,不宜久用也。

豨莶

苦寒之味,入于肝、肾。

肢节不利,肌肤麻痹,脚膝软疼,缠绵风气。

豨莶有小毒,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采者尤佳。酒拌蒸,晒九次,蜜丸。

能宣能补,故风家珍之。本草相传,功用甚奇,然近地服之经年,罕见效意者,制法未尽善欤?风气有分别欤?药产非道地欤?亦以见执方者之失也。

按:豨莶长于理风湿,毕竟是祛邪之品,恃之为补,吾未敢信也。

青蒿

苦寒之味,入于肝、肾。

去骨间伏热,杀鬼疰传尸。(增补)虚烦盗汗,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疥瘙疮疡。明目称要,清暑尤良。

青蒿无毒,童便浸一宿。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苦寒之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益于血虚有热之人,取其不犯冲和之气耳。

按:寒而泄泻,仍当避之。

茵陈

苦寒之味,入于膀胱。

理黄疸而除湿热,佐五苓而利小肠。(增补)妇人疝瘕可愈,狂热瘴疟孔臧。

茵陈无毒。治黄疸须分阴黄、阳黄,有热宜茵陈,有寒宜温补。若用茵陈,多致不效。

茵陈祛湿热,独宜于五疸,然亦须五苓之类佐助。

按:茵陈者,中病即已,若过用之,元气受贼。

益智仁

辛温之味,入心、脾、肾。

温中进食,补肾扶脾。摄涎唾,缩小便,安心神,止遗浊。

益智仁无毒,出岭南,形如枣核,去壳取仁,盐水炒。

辛能开散,使郁结宣通,行阳退阴之药也。古人进食,必先益智,为其于土中益火耳。

按:益智功专补火,如血燥有热及因热遗浊者,不可误人也。

荜茇

味辛,气热,入肺与脾。

温脾除呕逆,定泻理心疼。(增补)祛痰消宿食,下气愈鼻渊。

荜茇无毒,出南番,去挺,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令净,免伤人肺。

古方用此百中之一,其以荜茇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损目耶!

高良姜

辛温之味,入脾、胃、肝。

温胃去噎,善医心腹之疼;下气除邪,能攻岚瘴之疟。

高良姜无毒,出岭南高州,东壁土炒。

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用之至二钱,热者亦用四五分于清火之剂,取其辛温下气、止痛有神耳。

按:虚人须与参、术用,若单用、多用,犯冲和之气。

海金沙

甘寒之味,入小肠与膀胱。

除湿热,消肿满,清血分,利水道。(增补)通五淋,疗茎痛。

海金沙无毒。

产于黔中及河南,收晒日中,小干,以纸衬之,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且晒且击,以尽为度。性不狼戾,惟热在太阳经血分者宜之。

谷精草

辛温之味,入于肝、胃。

头风翳膜遮睛,喉痹牙疼疥痒。

谷精草无毒。

田中收谷后多有之。田低而谷多为水腐,得谷之余气结成此草,其亦得天地之和气者欤!兔粪名望月砂,兔喜食此草,故目疾家收之。如未出草时,兔粪不可用也。

青黛

咸寒之味,入厥阴肝。

清肝火,解郁结。幼稚惊疳,大方吐血。(增补)伤寒发斑,下焦毒热。

青黛无毒。真者从波斯国来,不可得也。今用干靛每斤捣取一两亦佳。

按:青黛性凉,中寒者勿使。即阴虚而热者,亦不宜用。

连翘

苦寒之味,入心、胃、胆、肾、大肠。

除心经客热,散诸经血结。(增补)通经利水,固肌热之所需;消肿排脓,为疮家之要药。

连翘无毒。

手少阴主药也。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为疮家要药。

按:连翘苦寒,多饵即减食,谨之。痈疽溃后勿用。

马鞭草

苦寒之味,入于肝、肾。

理发背痈疽,治杨梅毒气。癥瘕须用,血闭宜求。

马鞭草无毒,一名龙牙草。

此草专以驱逐为长,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葶苈子

辛寒之味,入太阴肺。

疏肺下气,喘逆安平,消痰利水,理胀通经。

葶苈子无毒,榆皮为使。酒炒。

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但性峻,不可混服。

有甜、苦二种,甜者力稍缓也。

王不留行

苦平之味,入于大肠。

行血通乳,止衄消疔。(增补)祛风祛痹,定痛利便。

王不留行无毒。

喻其走而不守,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也。古云:穿山甲、王不留行,妇人服了乳长流。乃行血之力耳。

按:失血后、崩漏家、孕妇并忌之。

瞿麦

苦寒之味,入于膀胱。

利水破血,出刺堕胎。(增补)消肿决痈,明目去翳。降心火,利小肠。疏癃结而治淋,逐膀胱之邪热。

瞿麦无毒,俗呼洛阳花,用蕊、壳。丹皮为使,恶螵蛸。心虽热而小肠虚者忌服。去刺者,拔肉去刺也。

八正散用为利小便之主药。

地肤子

苦寒之味,入于脾经。

利膀胱,散恶疮,皮肤风热,可作浴汤。

地肤子无毒,恶螵蛸。

其主用多在皮肤,其入正在土脏,盖脾主肌肤也,即其利水兼能祛湿者欤!

决明子

咸平之味,入于厥阴肝。

青盲内障,翳膜遮睛,赤肿眶烂,泪出羞明。

决明子无毒。

此马蹄决明也。以决能明目,故得此名。另有草决明,与之同功而各为一种。石决明独与云母石极反。

紫草

苦寒之味,入心、肝、包络。

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增补)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久臧。

紫草无毒,去头须,酒洗。

按: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

山慈菇

味甘、辛,平,入于胃经。

痈疽疔毒酒煎服,瘰疬疮痍醋拌涂。治毒蛇狂犬之伤,傅粉滓癍点之面。

山慈菇有小毒,根类慈菇小蒜,去毛壳。

花状如灯笼而红,根状如慈菇而白。《酉阳杂俎》云:金灯之花与桑不相见,谓之无义草。

按:寒凉之品,不得过服。

贯众

气味苦寒,入厥阴肝。

杀虫解毒,化哽破癥。产后崩淋,金疮鼻血。

贯众有毒,去皮、毛,剉焙。有毒而能解毒,祛瘀而能生新。然古方中不恒用之,别名管仲,岂音乃类耶?抑为其有杂霸之气耶?

狗脊

苦平之味,入于肝、肾。

强筋最奇,壮骨独异。男子腰脚软疼,女子关节不利。

狗脊无毒,萆薢为使,剉炒。状如狗之脊,故名狗脊,以形得名也。别名扶筋,以功得名也。

天名精

味甘、辛,寒,入太阴肺。

下瘀血,除结热,定吐衄,逐痰涎,消痈毒,止咽疼,杀疥虫,揩肤痒。可吐痰治疟,涂虫蛰蛇伤。根名土牛膝,功用相同。子名鹤虱,专掌杀虫。

天名精无毒,地黄为使。

一名蛤蟆蓝,一名活鹿草。外科要药,生捣汁服令人大吐大下,亦能止牙疼。

按:脾胃寒薄不渴易泄者,勿用。

山豆根

苦寒之味,入于心、肺。

主咽痛蛊毒,消诸肿疮疡。(增补)泄心火以保肺金,平喘满而清热咳。喉痈喉风治之愈,腹痛下痢服之良。

山豆根无毒,苗蔓如豆,经冬不凋。

按:其性大苦大寒,脾胃所苦,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

白及

味苦,微寒,入于肺经。

肺伤吐血建奇功,痈肿排脓称要剂。

白及无毒,紫石英为使,恶杏仁,反乌头、乌喙。花名箬兰,贵重可喜,取根去头用。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诸参,恶大黄,畏葱白。

性收色白,合乎秋金,宜入相传之经,以疗诸热之症。收中有散,又能排脓。

按:痈疽溃后,不宜同苦寒药服。

藜芦

辛、苦,微寒,入于脾、胃。

司蛊毒与喉痹,能杀虫理疥痒。与酒相反,同用杀人。

藜芦有毒。

有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能使邪气热痰皆吐出也。苦能杀虫,并主疥癣。

按:藜芦有毒,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凡胸中有老痰或中蛊毒,止可借其宣吐,不然切勿沾唇,大损津液。

营实

酸、涩,微寒,入于胃经。

口疮骨鲠之用,睡中遗尿之方。(增补)利关节而跌筋结肉咸宜,疗阴蚀而痈疽恶疮可治。

营实无毒。

专达阳明解热,以其性涩,兼有遗尿之疗也。

蛇床子

味苦、辛,温,入于脾、肾。

男子强阳事,妇人暖子宫。除风湿痹痒,擦疮癣多功。

蛇床子无毒,得地黄汁拌蒸三遍,待色黑乃佳。

去足太阴之湿,补足少阴之虚,强阳颇著奇功。人多忽之,宁知至贱之中,乃伏殊常之品耶!

按:肾火易动者勿食。

景天

味苦、酸,寒,入少阴心。

诸种火丹能疗,一切游风可医。毒蛇咬伤,急用捣敷。

景天无毒,大寒纯阴之品,故独入离宫,专清热毒。

按:中寒之人服之大有害,惟外涂不防耳。一名慎火草,即火丹草,每栽盆采叶敷火。

兰叶

辛平之味,入太阴肺。

蛊毒不祥,胸中痰癖,止渴利水,开胃解郁。

兰叶无毒。

兰花禀天地清芬之气,入西方以清辛金,颇有殊功,今人不恒用之,亦缺与也。

丹溪云:建兰叶能散久积久陈郁之气,今时医用以通舒经络,宣风邪亦佳。产闽中者力胜,江浙诸种者力薄。

怀香

辛温之味,入于胃、肾。

主腹痛疝气,平霍乱吐逆。(增补)暖丹田,补命门。干湿脚气愈,小肠冷气瘥。

怀香无毒。辛香宜胃,温性宜肾,故其主治不越二经。

按:怀香辛温,若阳道数举,得热则吐者,均戒。八角者,名大茴香。小如粟米者,力薄。

黄精

甘平之味,入于脾经。

补中益气,祛湿杀虫。(增补)安五脏而润肺与心,填精髓而坚筋强骨。

黄精无毒,似玉竹而稍大,黄白多头须,去头须,九蒸九晒用。

禀季春之命,得土中之冲气,味甘气和,为益脾阴之剂。土旺则风湿自除,可久服而无偏胜之弊者也。

芦荟

苦寒之味,入心、肺、肾。

主祛热明目,理幼稚惊风。善疗五疳,能杀三虫。

芦荟无毒,出波斯国,木脂也。味苦、色绿者真。

禀阴寒之气,寒能除热,苦能泻热,故除热杀虫及明目也。疳以湿热为咎,湿热去则愈矣。

按:芦荟大苦大寒,凡脾虚不思食者禁用。

阿魏

辛温之味,入于脾、胃。

杀诸虫,破癥积,除邪气,化蛊毒。

阿魏无毒。

臭烈殊常,故杀虫辟恶。辛则能散,温则能行,故消积化蛊。

按:人之血气,闻香则顺,闻臭则逆,故凡虚人虽有痞积,亦不可轻用。当先养胃气,胃强则坚积渐磨而消矣。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止。盖兢兢于根本者乎?《纲目》云:黄芩无假,阿魏无真。

芦根

甘寒之味,入于胃经。

噎膈反胃之司,消渴呕逆之疗。可清烦热,能利小肠。

芦根无毒。逆水肥厚者,去须节。

独入阳明,清热下降,故主治如上。笋性更佳,解河豚毒。

按:霍乱呕吐因于寒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