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说研究百家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淫”探析本文发表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此处稍作整理。

刘俊

草园学记:“六淫”理论是中医病因学说之一,文章作者将散载于中医文献中有关六淫研究的资料加以搜集整理,分六淫之源由、六淫致病候、体盛抗六淫、讨论与体会四个方面加以探析。文章对病因学说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介绍以资交流。

“六淫”是三因之一,指风、寒、暑、湿、燥、火六字而言。我们从六淫之源由、六淫致病候、体盛抗六淫、讨论与结语四个方面予以初步探讨,试为抛砖引玉之举。

一、六淫之源由

夫风寒暑湿,四时各主一气,即春风、夏暑、秋湿、冬寒;火燥二气,界于夏末秋初之间。不致病者谓之“六气”,致病者谓之“六淫”。然其源由,今观皆为大自然空气之变化而生。考空气变化之因,皆以“热”为“动”之本,“动”为“生”之源。而“热”和“动”,又以天空“太阳”之热及地球旋转为基本条件。是故《易》曰,“万物皆出于火,皆入于火,火化为天地之秘机,以乾坤行健为化原”;张仲景《伤寒论》六经首列太阳,亦意味着太阳为天无所不冒,即以天空太阳之热取义也。此说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为太阳气温之升降变化而然。

古医家言,风为阳邪,寒为阴邪,暑为阳邪,湿为阴邪,此以“阴阳”二字相对而言,四时气候,阴中必有阳,阳中亦必有阴,任其如何冷时,亦必有“热”佐以其间,此“热”虽微,但不可谓无,故言“热”为四时气候之“动”力,即此义也。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谓“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此学说大抵亦按上述理论推而求之。火燥二气,亦属气温升降程度之异而别,即火重燥轻之义,但无不以热为主,故言热为动之本,以“动为生之源,此可不辨自明”。

二、六淫致病候

《伤寒论》载之“六淫”致病,又则以“风”为先。凡风为病,又无不发热。如桂枝汤之中风证有“发热”候,大青龙汤之中风证亦有烦热而兼燥之候;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此与太阳病见证相同,名虽曰风温,实乃为中风重证之一种。故后世注家说:“中风实乃风温之萌芽,温热病之雏象。”若以季节而言,秋冬皆有中风证,亦可与春中风相看,其治法亦同属一理。冬伤寒者,举广义言之,无不有“风”邪而挟持其间,故祛风散寒,解表发汗,仲景谓麻黄桂枝首当其选。在脉象上,《伤寒论》大青龙汤证二条言,太阳中风有脉浮紧,伤寒病有脉浮缓,此证与脉恰相其反。究其所因,是以春、冬时令为主气而定其治。若时当春令,则名中风,但因春行冬令,故脉浮紧;换言之,若时当冬令,则名为伤寒,但因冬行春令,应寒反温,故脉浮缓。正因如此,后世注家据大青龙汤证二条之用石膏大寒之品,将“脉浮紧”一条释为“冬温”病,将“脉浮缓”一条释为“春温”病,其病因皆为“风”邪所致。从温病角度看,此似有合拍之处。

但要知张仲景《伤寒论》学说系沿于《内》《难》二经,故“六淫”致病之病名与《难经》言“伤寒有五”相合。此五者,即春伤于风为太阳中风,夏伤于暍(暑)为太阳中暍,秋伤于湿为太阳中湿,冬伤于寒为太阳伤寒,此乃季节性单一之“淫”邪致病。若风寒暑湿侵袭人体之化热者,其证变有汗为风温,无汗为温病,此亦包括在“伤寒有五”范畴。若分而言之,后世温病学家言:春为风令曰风温,夏为暑令曰暑温,秋为湿令曰湿温,冬为寒令曰冬温,此更易于理解。至于“热病”一名,古人认为“先夏至发而为暑,后夏至发而为热”,以此观之,暑与热二病,只争时间之先后发病,实则属一,按常理言之,必无素丹之有。故后世有人认为,“热病”一名可以不立,此有待再讨论。

三、体盛抗六淫

从“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天之气有风寒暑湿燥,地之域有东南西北中,人之脏有心肝脾肺肾,五行相属有金木水火土。此“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古人与之相配,用以解释人与大自然环境相应与否的关系,今以“六淫”为病与人居地势区域证而观之,似有一定哲理蕴藏其间。如久居南方热带的人,终年被“热”灼蒸,因体练质盛,而不易于感热病;久居北方寒带的人,毕岁凛冽“寒风”外露,亦因体练质盛而不易感风、凉之病者,亦因体练质盛之素力关系,则可以抵抗淫邪。故各地久居之人,因于环境条件久经锻炼,体表与外界寒热温凉相适应,体内产生蕴藏有各自抗六淫之素力,故遇后多不发病也。若以藏象配五行学说推之,其抗淫素力当有所归之处。如能抗风者,当归于肝脏之木气旺盛;能抗燥者,当归于肺之金气旺盛;能抗寒者,当归于肾之水气旺盛;能抗热者,当归于心之火气旺盛。此五盛者,古人谓之正气盛也,与今谓抗病能力强相似。反之,感“淫邪”而即病者,则谓之“正气衰”,抗病能力弱;以前说推之,感何“淫”而衰何脏。我们在门诊观伤暑之病,多有心脏衰弱之人易得,正如清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脉虚”两字,正指心脏衰弱而言。故“体盛抗六淫”一事,古人之说无不含有实际意义。

四、讨论与体会

综上所述,“六淫”为病,虽有季节气候寒温之别,然就狭义之“伤寒”,亦未必无“热”佐以其间。诸如寒邪郁久,则必化热;湿邪郁久,亦必化热。由此可见,“六淫”为病,热多寒少可知,故《难经》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张仲景《伤寒论》则与《内》《难》相反,此知仲景论伤寒亦非绝对为伤寒病而设,从广义角度看,系多指热病而言。至于病理变化,辨证有真寒真热、假寒假热者,此则更深一层,当分别而论,不在此“六淫”内讨论,应见其他专书专章论述。

《难经》谓“伤寒有五”,则指伤寒、中风、温病、热病、湿病此五者而言。至于温与热之别,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谓“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盛”,此仅病情之轻重而异,并非温病外别有热病,故后将两者统称为温热病;若要区分,只能在季节上别之,夏至前发为温病,夏至后发为热病。若温中挟湿,则谓之湿温;湿中挟热,则谓之湿热。但温、热、湿三病,初起皆有“恶寒头痛”见症,按仲景《伤寒论》辨证,均在“太阳经”阶段,故从广义言亦可谓之伤寒病(见余根初《通俗伤寒论》)。此可知“六淫”所致之一切外感病,病兆第一步必先涉及“太阳”,故仲景《伤寒论》有太阳中风、太阳中暍、太阳中湿、太阳伤寒之说。清代叶天士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理论,后吴鞠通《温病条辨》继宗其说,言温病初起“始手太阴”,此在理论上独创一格。太阴与太阳大相径庭,吴鞠通所言与仲景之说出入较大,后有人讥论“不合经旨”,此类学说上的争鸣问题我们暂不究诘,留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