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综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内海洋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EB/OL].(2017-7-28)[2017-10-23].http://www.gov.con/guoqing/2017-07/28/content_5043915.htm.沿海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拥有“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五大旅游资源基本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渐趋深入,海洋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日益丰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海洋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吹响了我国海洋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号角。同年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经济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海洋旅游业增加值为10877.15亿元,达到历年最高,以40.6%的占比位居海洋产业之首,并已形成了“四带一区”的产业格局(渤海湾旅游带、长江三角洲旅游带、珠江三角洲旅游带、海峡西岸旅游带和海南旅游区)。

一、国内海洋旅游研究特征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输入关键词“海洋旅游”(含“滨海旅游”,下同。时间截至2016年6月),文献收录来源设置为SCI、CSSCI、CSCD、EI等核心期刊来源,共搜到相关文献1384篇,其中,期刊文章945篇,博士论文21篇,硕士论文284篇,重要会议论文134篇。检索发现,我国海洋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海洋旅游研究快速发展,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并出现一系列以海洋旅游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博士论文(见表1-2)。这不仅表明我国海洋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表明海洋旅游研究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

表 1-2 国内海洋旅游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单位:篇)

注:统计时间截至2014年6月。

根据文献数量统计,我国沿海的9个省份(台湾除外),作为海洋旅游研究对象均有涉及,但涉及的文献数量差距明显(见表1-3)。从城市空间尺度看,目前国内海洋旅游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较为知名的大中型城市,如大连、烟台、青岛、秦皇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三亚等(见表1-4)。同时,国内对岛屿的研究基本上都以舟山群岛和海南岛为主,研究的对象很少涉及其他岛屿。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海洋旅游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研究力度不均衡的问题。

表1-3 滨海旅游研究文献的省际分布

注:统计范围不包括台湾,时间截至2014年6月。

表1-4 海洋旅游研究文献的市际分布

注:计算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时间截至2014年6月。

二、国内海洋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概括而言,国内海洋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旅游资源、海洋旅游产业与产品、海洋旅游影响等领域。

(一)海洋旅游资源研究

1.海洋旅游资源调查与分类

早期海洋旅游的文章大多从区域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当地的海洋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仲桂清对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仲桂清.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2,9(2):24-27.、王诗成对山东滨海旅游资源的探讨王诗成.关于山东发展滨海旅游资源的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1995,10(7):1-5.、王晓青对山东沿海旅游资源及开发的思考王晓青.山东沿海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考[J].人文地理,1996,11:54-56.、周山对广西滨海旅游资源的初探周山,刘润东.广西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7,14(4):12-17.、杜丽娟对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的分析与开发杜丽娟,韩晓兵.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2):65-67.等。陈娟根据海洋旅游资源的属性,将海洋旅游资源分为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和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两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陈娟.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岸工程,2003,22(1):103-108.

2.海洋旅游资源评价

海洋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较多,以研究方法分类:一是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这在海洋旅游研究早期阶段最为突出。陈砚对厦门滨海旅游资源整体性的评价分析,认为海湾、海岛等滨海资源是厦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潜力资源。陈砚.厦门市滨海旅游资源优势与潜力[J].海岸工程,1999,18(2):94-103.保继刚将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概括为“3s”,即阳光(sun)、海水(sea)和沙滩(sand),指出滨海旅游资源是一种共性大、个性(独特性)小的旅游资源。二是以定量和定性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主,并且不断得以推广。保继刚,等.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以茂名市沙滩开发为例[J].经济地理,1991,(2):89-93.曲丽梅选取景观价值特征、环境氛围和开发条件作为评价因子,运用数学模型和综合评分的方法对辽宁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曲丽梅,仲桂清,李晶.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分区及评价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1,22 (1):53-57.舒惠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深圳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并借助GIS技术对深圳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舒惠芳,李萍,江玲.基于GIS的深圳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划[J].热带地理,2010,30(2):205-209.林燕以厦门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资源协调性、开发与保育及知名度五个方面构建了海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林燕,陈婧妍.滨海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厦门为例[J].海洋信息,2013 (1),43-48.

3.海洋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同样一直贯穿在海洋旅游研究之中。朱坚真通过分析北部湾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产业发展状况、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开发与保护环北部湾滨海旅游资源的对策。朱坚真,周映萍.环北部湾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39 (184):29-35.刘佳结合滨海旅游自身特点,构建由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物元评价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刘佳,于水仙,王佳.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量化测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63-170.齐丽云从环境生态的角度,将影响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总结为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监控四个方面,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旅游资源、民众环保意识、环保投入、环保宣传教育等因素对滨海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较大。齐丽云,贾颖超,汪克夷.滨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238-241.

4.海洋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掌握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合理布局区域旅游产业。目前,国内海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从整个东部沿海、滨海城市和海岛型旅游地三个层面进行。宁凌选取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五个方面对中国海洋资源的概况进行了描述,并将我国沿海各省市根据资源的丰度和开发程度划分为四个层次。宁凌,唐静,廖泽芳.中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比较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1):41-49.陈君从旅游资源的成因、空间组合及开发优势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格局大致呈“S”形态势,由北向南划分为四大旅游带十大旅游区。陈君.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3):41-47.张广海在总结海洋功能区划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青岛市海洋资源属性、开发利用条件及其现状特点,将青岛旅游划分为东部、南部、胶州湾、西海岸四大功能区。张广海,李雪.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5-6.陆林以舟山群岛为例,对海岛型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陆林.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机理: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J].经济地理,2006(6):1051-1053.

(二)海洋旅游产业与产品研究

1.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国内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开始时间较早,研究对象包括中国东部沿海的各地理区域,包括渤海湾、舟山群岛、大亚湾、北部湾等,以及沿海各行政区域,包括沿海九省区市,以及各级城市等。张耀光张耀光,李春平.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 (6):768-774.、王利王利,魏代娉.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25 (9):84-88.、夏雪夏雪,韩增林.环渤海滨海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7):60-66.等对渤海湾滨海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杨效忠杨效忠,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87-90.、王大悟王大悟.海洋旅游开发研究:兼论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和谐发展的策略[J].旅游科学,2005 (5):68-72.、黄蔚艳黄蔚艳.海洋旅游者危机认识实证研究:以舟山市旅游者为个案[J].经济地理,2010,30(5):865-870.等对舟山群岛旅游发展进行探讨;李燕宁李燕宁.广西环北部湾滨海旅游发展优势及策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11):90-93.、张瑞梅张瑞梅.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33 (4):114-118.等对北部湾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孙希华孙希华.山东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及其问题[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5):395-398.、刘佳等对山东滨海旅游的开发进行研究;林璇华林璇华.广东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4 (5):133-134.等对广东滨海旅游发展进行探讨;戈健梅戈健梅,龚文平.海南岛的滨海旅游[J].海岸工程,1999,18 (2):104-108.、王树欣王树欣,张耀光.海南省滨海旅游业发展优势与对策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 (9):91-94.、陈扬乐陈扬乐.海南省潜在滨海旅游区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等对海南岛滨海旅游开发进行研究。目前,国内海洋旅游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区域或者知名城市,对中小城市海洋旅游研究较少。

2.海洋旅游产品研究

近年来,沿海各地都把海洋旅游业作为经济先导产业来抓,除保留原有的“观海景、戏海水、尝海鲜、买海货”等传统旅游项目外,还着力推出冲浪、帆板、海钓、邮轮、沙滩球类等富有特色、参与性强的现代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基于此,学术界对海洋旅游产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滨海休闲度假区是一种复合型旅游产品,产品形式多样,娱乐性、参与性较强。魏敏分析了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科学论证、开发定位不明确、缺乏文化内涵、缺乏统一立法约束、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魏敏.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及保护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10,177 (3):78-83.刘杰武分析了深圳东部滨海度假区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创新滨海度假模式,树立顶级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形象。刘杰武.深圳东部滨海度假区发展特点及建议[J].特区经济,2013(2):91-92.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研究明显滞后,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开发过热、低效重复建设、低劣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开发城市化或房地产化模式等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理论研究滞后有关。

滨海休闲渔业的研究大多以具体区域为对象,研究其优劣势与发展策略。王茂军对大连休闲渔业进行了资源分析,认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定位于“海”,要加强渔业与旅游业的联系。王茂军,栾维新.大连市发展滨海休闲渔业的资源分析和对策[J].人文地理,2002,17 (6):46-50.张广海对青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张广海,董志文.青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 (3):347-350.这种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区域的休闲渔业开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同时,也造成了缺少普适性的缺点。

邮轮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对其研究较少。余科辉系统介绍了世界邮轮经济、邮轮目的地和邮轮母港的概况,分析了邮轮旅游目的地要素,指出我国港口发展邮轮经济应重点关注港口自身条件、潜在客源市场、地区吸引力等几个方面。余科辉.世界邮轮旅游目的地与邮轮母港研究[J].商业经济,2007(7):94-95.慎丽华分析了青岛发展邮轮经济的潜力,认为青岛邮轮旅游经济在旅游资源、帆船品牌、通关经验等方面具有特色优势。慎丽华,杨晓飞,董江春.青岛发展邮轮旅游经济潜力分析[J].消费经济,2012,28 (1):65-68.张言庆探讨了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张言庆.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7):26-33.由于邮轮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加上邮轮消费的高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对于邮轮旅游的研究。

3.海洋旅游产品品牌研究

国内海洋旅游产品的品牌研究近几年刚刚起步,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的对象往往局限在特定的区域。陈剑宇对福建省休闲渔业“水乡渔村”的品牌建设进行了分析。陈剑宇,郑耀星.福建省休闲渔业暨“水乡渔村”品牌建设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8):42-43.宁霁对日照海洋旅游品牌的打造进行了研究。宁霁,林德山.打造海洋旅游品牌塑造滨海文化名城[J].科技创业家,2012(9):237.方雅贤以大连滨海旅游品牌为例,基于文化视角对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进行了研究。方雅贤.基于文化视角的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以大连滨海旅游品牌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4,37 (3):355-360.

(三)海洋旅游影响研究

1.海洋旅游的经济影响

我国海洋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展潜力巨大。而目前,国内对于海洋旅游的经济影响的研究大多只是强调海洋旅游发展本身的经济意义。王海壮分析了大连市滨海旅游的经济影响,并针对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王海壮,吴卓华.大连市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363-365.张耀光对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滨海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张耀光,韩增林.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31(12):2192-2200.李作志、王尔大以大连市为例,对滨海旅游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为实现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及景区定价机制的改进提供借鉴。李作志,王尔大.滨海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评价:以大连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58-163.周武生对广西滨海旅游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广西滨海旅游对经济贡献比较大,经济效益较好。周武生.广西滨海旅游经济效益分析[J].人民论坛,2010(7):162-163.张广海等通过分析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贡献度和国际客源市场等地域差异,揭示了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提出了构建山东省三级海洋旅游圈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张广海,陈婷婷.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地域结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103-108.

2.海洋旅游的环境影响

目前,海洋旅游环境影响领域的研究方法不断体现出科学性,但研究的领域还不广泛,有待进一步展开。郑伟民以福建省泉州湾北岸为例,分析了滨海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并针对案例地开发的环境效应问题,提出滨海旅游开发的保护对策。郑伟民,杨秋梅.滨海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分析与对策:以福建省泉州湾北岸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3):67-68.刘世栋、高峻以上海滨海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与标准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从属种和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不同旅游开发方式对滨海湿地植被的影响;刘世栋,高峻.旅游开发对上海滨海湿地植被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 (10):2992-3000.同时,二人还基于灰色关联识别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旅游活动对杭州湾北岸滨海人工浴场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了滨海活动与海水质量的关系。刘世栋,高峻.旅游活动对滨海浴场水环境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3(2):1-4.

3.海洋旅游的社会影响

相对于海洋旅游的经济、环境影响,国内对于海洋旅游的社会影响的研究更少。王春蕊在沿海开发进程中渔民转产转业的路径探讨中,认为滨海旅游是渔民转业转产的重要方向。王春蕊.“三联动”:沿海开发进程中渔民转产转业的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3(7):57-60.李蕾蕾在比较自然科学(特别是旅游地理学)和文化研究两个不同视角所建构的两种不同的海滨旅游空间模式之后,指出从文化研究角度探讨海滨旅游空间是传统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接着在社会建构理论与符号学的分析框架下,讨论了海滨从“自然空间”转化为“旅游空间”的历史过程;并以深圳海滨为例,分析指出海滨旅游空间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建构。李蕾蕾.海滨旅游空间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2):58-61.滨海旅游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促进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对外交流、促进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复兴,以及提升旅游者的素质、调剂旅游者的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促进学者的广泛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