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来源较为多元,学业基础和个人能力、素质等相对参差不齐,读研的目的也呈多样化的趋势。研究生由于年龄相对较长,心智、思想和为人处事方式更为成熟,具有更强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年龄和学习阶段的特点也决定了研究生的心理具有其独特之处,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学业、家庭、人格特征、人际关系等多种问题的交织,比本科生更具复杂性和隐蔽性。
一方面,研究生作为成年人群体,他们面临的毕业、就业、经济及情感等实际问题的情况更复杂、需求更急迫,这些直接性的压力源往往容易导致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问题)的产生,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疾病,甚至导致暴力犯罪、自杀等极端事件。
另一方面,研究生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与导师的关系十分紧密,导学关系也日益成为影响研究生学业状况和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朱美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20所研究生培养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证调查,结果发现,科研压力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关键因素[8]。以浙江大学为例,该校近年来在校研究生规模总体稳定,但心理中心接待的研究生来访者人次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研究生来访人次几乎达到了2012年的1.5倍;2016年共接待研究生来访者1093人次,其中一般心理问题(通常包括适应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职业规划问题、个性与自我成长等问题)占65%,疑似心境障碍占15%,疑似焦虑障碍占7%,疑似人格障碍2%,其他问题占11%(见图1-2)。在一般心理问题中,因学业问题或导学关系问题而寻求咨询的达到11%;疑似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中,因学业问题而导致此类症状频发的占到大多数。
图1-2 浙江大学心理中心2016年研究生来访问题类型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管理要求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研究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没有受到相应的足够的重视。以“心理健康”为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论文75,432篇,其中涉及大学生的有10,538篇,占14%,涉及研究生的有453篇,仅占0.6%,研究成果显然和我国研究生规模不相称。所幸,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关注。
目前,我国在研究主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两大方面:一是对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建议;二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总结与思考探索。我们在一项针对北京部分大学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近10年来,北京部分大学研究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人数的30%左右[9];2010年一项针对北航研究生的调查显示,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4.16%,其中,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占总人数的11.99%[10]。近年来的一些极端事件,比如2015年中南大学研究生因不能顺利毕业在图书馆跳楼自杀,2014年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因毕业延期、找工作受挫而选择自杀,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等,都是研究生为主体的极端事件,警示我们要更加关心和重视研究生的心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