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C课程“江南古镇与水乡文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索
陈国灿 陈彩云 郑微微 王涛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
一、课程基本情况
在“十三五”规划中,浙江师范大学确立“人文特色、师范品牌”的发展定位,以江南文化传播、浙学研究作为人文社科研究的优势品牌领域,服务中华文化复兴的国家战略需求,以陈国灿为代表的本校学者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及时把丰富成熟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实践活动中,使之成为优质的教学课程资源。
而MOOC这一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席卷我国高等教育,为上述思考实现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好的机遇。MOOC这一教学模式依托于互联网为知识和信息传播提供的强有力的工具,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知识内容的分享,为不同学科的教和学创造了大量的机会。MOOC的革命性在于打破原有的教育体系和组织结构,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平台。
基于深入的专业思考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创新应用的背景,“江南古镇与水乡文化”这门课程经过周密计划筹建完成。课程系统化重构模块化“江南文化”课程体系,以MOOC“互联网”思维连通历史、地理、学术、文学、文献、艺术等诸领域,有效建构多种学术资源互动、互补,积极适应当代大学生对江南文化通识课程的精神需求。
二、教学改革背景与思路
(一)教学改革背景
“江南古镇与水乡文化”为面向所有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公选课,每个学期开设4个班级,班级规模40人左右。目前课程已经运行到第三个周期。课程每三周发布一讲,共5讲,45小节,课程共持续15周。
这门课程从古镇的视角出发,以古今结合的方式解读江南地区丰富多彩而又别具特色的水乡文化。课程对古镇的水乡文化既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勾画,又突出古镇水乡的特色内容和特点;既有重点名镇的细致梳理,也有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阐述;既有优美简练的文字,也有精选的高清、唯美插图。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上说,该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线学习主要是依托于MOOC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学生在线观看对应的教学视频后,根据教材内容和视频在线完成作业。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网上作业在线批改,建立起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在线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学生可在讨论区发帖咨询教师和同学,教师可以在线反馈答疑,也可以在互动专区发起讨论。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将讨论区发帖和精品笔记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翻转课堂”则在线上学习完相关章节后进行,共两次,一次90分钟。
(二)教学改革思路
“江南古镇与水乡文化”这门课程,线上教学内容丰富,易于引起学生探究兴趣,而教师团队又有强大的专业指导能力,把线上MOOC资源的优势与线下“翻转课堂”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外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回到课堂提炼升华。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为“学—教”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MOOC“翻转课堂”与普通视频“翻转课堂”有所区别,普通视频“翻转课堂”不具备MOOC平台提供的拓展资料、交互平台等功能,因此线下成为主要的师生交流平台。MOOC本身已经提供了较丰富的师生交流机会,因此线下“翻转课堂”应更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解决线上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线上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目前线上无法完成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包括:学生合作学习、普遍难点问题解析、对话型探究讨论。因此在“翻转课堂”设计中,主要将重点放在这些内容的设计上。
(二)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首先,在学生线上充分学习、教师线上管理和线上过程性评价、师生线上充分讨论都已实现的情况下,任课教师依据线上学习情况,在“翻转课堂”中简明扼要地对重难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其次,结合课程目标与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设计一些富有研究意义的议题。再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探究问题。最后,学生根据议题或情境组建学习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期间,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采用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方式解决,也可以与教师进行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交流,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示范,集体解决。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并适当点拨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归纳、评价、总结,反馈问题至下一次教学设计中。
(三)实施过程
课程“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包含三个环节,一是课前任务的布置,利用MOOC平台推送课堂任务,督促学生完成相关视频观看与测验。发布“翻转课堂”涉及的议题,督促学生完成指定拓展资料的阅读;二是课中“翻转课堂”内容的具体展开,包括知识讲授、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和主题辩论等;三是对学生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并课后进行知识补救,如作业练习、拓展课堂资源等。
四、“翻转课堂”具体实施
下面以第一讲“江南水乡环境与古镇形态”、第二讲“江南古镇的水乡商贸文化”线上学习后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这两章内容一方面对江南古镇所依托的水环境、古镇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概述,又介绍了江南古镇的商贸文化,重点对江南古镇最具特色的商贸街市、商贸路线进行了讲述。从讨论区学生询问的问题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两章内容做到了基本的理解,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于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活背景,对水乡商业活动没有直观感受,因此很多同学不能理解商贸活动与水环境的关系,比如有同学就问道“对一河两岸商业分布不同的困惑,为什么有的市镇只在河流一边有市场,而另外一边没有市场”,这其实反映了同学们限于认知、知识学习表面化、无法将知识进行有效串联的困境。
(二)探究专题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设计一堂探究课程。设置的教学场景和问题是,“假如我是一位清代商人,要去古镇购货……”让学生从茶商、棉商、丝商、米商、布商等中选择角色,完成目标市镇选择、采购路线设计、路上景观、目标市镇环境与商贸特征等的探究。
(三)实施过程
课前任务:
(1)采用课堂移动教学助手督促学生观看MOOC视频和完成课中测验。
(2)推送课程任务,让学生对“翻转课堂”探究主题有清楚认识。
(3)利用MOOC平台已上传的拓展文献资源,让学生完成相关文献的阅读。本课中重点推荐学生阅读《浙江城镇发展史》(陈国灿)、《江南古镇》(阮仪三)中相关章节内容。
(4)发布“翻转课堂”涉及的环节,提醒同学选择好角色,为课堂分组做准备,并鼓励同学通过教学平台或QQ群提前进行讨论。
课中实施阶段:
(1)导入阶段——知识重难点解决过程同时完成角色分配(10分钟)。
以学生反映知识重难点中部分问题作为引子,一边解答问题一边引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做角色选择,一个角色为一个团队,团队内部进行任务细化分配,可以按照同一采购路线中的不同路段进行分配,也可以按照市场初高级分销结构进行分配。
(2)展开阶段——角色扮演汇报(50分钟)。
学生讨论和准备后,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汇报展示。分成5~6个小组,每组5~6分钟时间。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如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询问教师,但只有两次机会。学生准备时间短,可能会发生一些错误,每组表演完时,其他组同学有1分钟时间来进行评价,提出不合理之处。
(3)评价——教师评价(10分钟)。
全部小组汇报表演完,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汇报进行评价,对其中暴露出来的知识盲点或错误进行修正和补充,并对其他小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4)进一步探究阶段——对话教学(15分钟)。
这一阶段学生可以针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反馈,同时之前的过程可能已经促发他们对于另外一些问题的思考,在这里,学生可以直接询问教师,教师可以直接进行作答,学生也可以代替教师回答。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作基础引导,以便学生课下进行相关课题论证和探索。
(5)课后作业布置与后续课程导入(5分钟)。
教师在对翻转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后,需要对学生知识薄弱点进行巩固。这时需要告知学生相关巩固作业的发布时间和截止时间,并对将学知识内容与已完成课程之间关系进行知识链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部分内容学习。
课后评价与反馈:
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教学评价和知识补救。主要是完成“翻转课堂”学生过程性评价,并发布相关测验的发布、批改,在此基础上,全面把握“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五、取得成效分析与体会
基于MOOC线上学习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弥补线上课程对话互动不足、教学反馈不及时、学生探究不足、无法进行因材施教等缺陷,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效果。通过“翻转课堂”,学生不仅对视频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而且通过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场景中,对于知识的整体性的认识也得到了大大加强,学生开始将自己视为“局中人”,就会对一些新的更深入的问题进行思考,而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历史的开始,也可能帮助他们开启历史研究之路。
在进行现有“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课题组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计划进一步完善课程,进行更多历史场景模拟、历史论题辩论等的设计开发,而且依托于“翻转课堂”的经验总结,对线上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另外,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讨,与高等教育界同仁一起学习和分享混合式教学经验。
总结“翻转课堂”教学,可以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第一是强大的专业知识储备。任何“翻转课堂”的设计、实施过程中,都涉及对于知识的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否良好地把握好课堂、能否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能否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进行研究式探究,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第二是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时代需求,创建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第三是充分认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真正意义。以论题为导向,在一个论题的讨论过程中,不断引发新的问题,碰撞出思维火花,引发师生共同思考,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
陈国灿,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优秀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与城市化、江南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提出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历史道路和乡村城镇化模式理论,引起学界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近二十部。
“翻转课堂”示范性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