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寄生虫囊肿
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猪等组织内,引起猪囊尾蚴病或猪囊虫病。猪囊虫多发于脑、肌肉及皮下组织,偶发于眼眶,约占人体全身猪囊虫病的1%以下,侵犯眼部时多见眼内,眶内者少见。
【病例摘要1】
患者女性,34岁,云南人,因视物复视半年,左眼眼红10天,以“左侧眶内肿物”收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3。眼压右13mmHg,左12mmHg。眶压双眼Tn。右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眼前节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球呈下转位,眼球各方向运动均受限,结膜充血明显,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玻璃体透明,眼底:视盘界清,网膜色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B超显示左眼下直肌内有高回声占位,彩超显示左眼下直肌偏内侧可见一圆形透声区,内部可见一强回声光斑,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眼球壁受累;眼眶CT显示下直肌内有一高密度占位性病变,内有低密度区;眼眶MRI显示下直肌囊性占位病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壁为低信号环。临床诊断:左侧眼眶寄生虫病。入院后拟行手术治疗,术日早晨该寄生虫突破结膜,自行脱落,患者左侧眼球运动受限有所改善,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猪囊尾蚴。随访6个月,患者左侧眼球运动无明显受限(图2-4-1)。
图2-4-1 眼眶囊尾蚴病
A~C.眼眶CT显示病变位于左眼下直肌内,其内有低密度区;D~E.MRI显示病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壁为低信号环;F. 病理:囊虫病HE×40
【病例摘要2】
患者男性,26岁,因右眼间断性疼痛3年,视物重影20天入院。6年前曾于云南当兵,目前全身状况良好,曾就诊于神经外科,未发现明显异常,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20天前出现复视症状。眼科检查:视力双眼1.0。双眼眼压12mmHg,双侧眶压Tn。右眼球上转轻度受限,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前节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B超显示右眼下直肌内可见一圆形透声区,之后伴有声影,内部可见一强回声光斑;眼眶CT显示下直肌内有一占位性病变,其内为低密度区;眼眶MRI显示下直肌囊性占位病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壁为低信号环,肿物囊壁轻度强化。临床诊断:右眼下直肌寄生虫。入院后于全麻下右眼下直肌肿物摘除术,术中可见下直肌中后段明显增粗、变硬,沿下直肌走行方向切开肿大肌肉,可见完整乳白色囊性肿物溢出,大小约11mm×9mm,其内可见活动头节。标本组织病理诊断:猪囊尾蚴。随访6个月,患者右侧眼球运动无明显受限(图2-4-2)。
图2-4-2 眼眶囊尾蚴病
A.患者右眼上转受限;B.超声显示病变呈囊性,其内有点状高回声;C.眼眶CT显示病变位于下直肌内;D~G.眼眶MRI显示病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壁为低信号环,肿物囊壁轻度强化;H.术中取出标本
【图片点评】
两例病例能够充分展现眼眶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点,眼眶CT与MRI表现有特异性,两例囊肿均位于下直肌,CT显示下直肌内有一软组织密度占位病变,中央为低密度区,边界清楚,MRI 显示囊泡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第2例患者于术中取出囊肿后可见肿物呈卵圆形、白色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囊液,头节凹入囊内,呈白色点状,仔细观察可见头节活动。
【临床诊断提要】
1.年龄与性别
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时期,男性多于女性。
2.流行病学特点
多可发现患者有不良的卫生与饮食习惯,或有寄生虫流行区域生活史。
3.发病部位
眼眶内发生该病较为少见,但多发生于血液供应较为丰富的眼外肌。
4.影像检查
表现为特征性囊性病变。
5.其他
诊断时应注意寄生虫的流行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临床与治疗分析】
猪囊尾蚴为猪带绦虫的幼虫,俗称“猪囊虫”。猪囊虫可寄生于人、猪及其他动物的肠道,在生长过程中,体节末端妊娠节片不断脱落,内有虫卵随粪便排出。人误食虫卵或因患者呕吐、肠道逆行蠕动使绦虫妊娠节片回流至胃内,虫卵表面层硬壳被胃液消化变为尾蚴,尾蚴至十二指肠进入血液循环,沉淀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发展成囊尾蚴,引起症状。尾蚴经血运至眶内,约3~6个月后出现症状。
眼眶囊虫病又名眼眶囊尾蚴病,较为少见,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时期,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来自绦虫病流行地区,在病程中偶见症状突然加重和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眶突出明显增加,多因囊内毒性液体向外渗漏引起的过敏反应。
两例患者均有在云南地区居住病史,可能和当地气候及生活环境有关。两例囊虫均位于下直肌内,首诊原因为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病例1下直肌内囊尾蚴逐渐向前移动达结膜下,最终突破结膜排出体外,症状随即明显好转。例2因右眼间断性疼痛3年,复视20天入院,两例患者发生复视和疼痛的原因可能和长期的囊虫内毒素刺激,产生肌肉的慢性炎性反应有关,从而引起眼眶疼痛、眼球运动受限和复视,如不认真检查易误诊为眼眶炎性病变。晚期囊肿可压迫视神经造成视力下降。根据多家病例报道,眼眶寄生虫病,特别是猪囊尾蚴病,较常见于眼外肌内,可能与眼外肌血液供应较为丰富有关。
B超显示病变为单个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囊性病变,期内有一钙点状回声;眼眶内猪囊虫病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生长型)表现为眼眶或肌束内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壁光滑,囊液清,直径约8~13mm,囊内可清晰辨认虫体的头部、体尾部的伸缩活动。Ⅱ型(钙化型)表现为眼眶或肌束内类圆形无回声暗区,直径约10~15mm,囊壁厚,伴有钙化强回声光带,内膜毛糙,外层与肌肉组织分界不清,囊内可见密集光点或钙化的光团,仔细观察虫体不活动。Ⅲ型(枯萎型)表现为眼眶或肌束内有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物,直径约7~9mm,包膜回声模糊,张力低,无回声暗区内有细小光点回声,未见虫体光团。
眼眶CT表现为边界清楚软组织块状病变,期内有圆形低密度区,为囊液区,有高密度边界且可伴有钙化。MRI表现为囊性病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壁为低信号环。本两例患者均很好地显示了影像学表现特征,因此便于诊断。
眼眶囊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接触史、眼部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应与引起眼外肌肥厚等病变相鉴别,当囊壁破裂引起眶内弥漫性病变时,应与眶内蜂窝织炎或眶内肿瘤相鉴别。
囊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多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是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之一。眶囊虫病的流行因素主要与养猪方式不当、人粪便管理不善,以及居民食用猪肉的方法不当等因素有关,此外,生猪屠宰市场管理不善、肉类检疫不严、人口流动频繁和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因此,眼眶囊虫病仍以预防为主,采取“驱、管、检”综合防治措施,及早治疗猪带绦虫患者,加强厕所与猪圈管理,加强肉类检疫,并宣传良好卫生习惯,根除不良的饮食与卫生习惯。两例患者均有疫区生活史与不洁饮食习惯,因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吡喹酮、阿苯达唑可导致囊虫变性和死亡,是目前治疗囊虫病的首选药物,但眼眶囊虫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效果好,应尽早完全切除含有寄生虫的囊肿。该病如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倘若病变严重,可造成视力丧失,甚至继发脑囊尾蚴病。
猪囊虫自行排出者少见,大多需要术前定位手术取出。
【作者思考】
眼眶囊尾蚴病为常见的眼眶寄生虫疾病,在眼眶囊肿较为常见,其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眼部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可因囊虫自行排出体外而囊肿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