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肾脏的磁共振检查
(一)肾脏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或称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其他影像学相比,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多平面成像,新序列多,能在分子代谢水平揭示病变的一些特性。
(二)正常肾脏的MRI表现
正常肾脏的肾周筋膜在MR图像上表现为一层菲薄的低信号阴影。正常的肾包膜不能显示。肾周围、肾旁及肾窦内的脂肪产生强MR信号,呈白色。穿过肾门的肾血管在SE序列上因流空现象可清楚显示。正常肾脏髓质的T1弛豫时间和T2弛豫时间均高于肾皮质,其数值随各组织的含水量而改变,如肾皮质血浆容量增加可使皮质的T2延长,髓质内集合管的尿量增加可使T1时间不延长。正常人肾脏的皮质与髓质分界清楚。肾脏发生弥漫性病变时,此皮质-髓质分界现象可消失,钙化组织氢质子密度很低,信号微弱,故肾结石、肾内钙化和肾肿瘤内的钙化均不能显示。肾周间隙和肾门在MR图像上很易显示,如肾周积液,可区分血液和尿液。
(三)肾脏病变的MRI表现
1.肾实质病变
(1)良性肿块
1)囊性肿块:常见的是单纯性肾囊肿(simple renal cyst),位于皮质,边缘光滑锐利,常向皮质外隆起。囊液的信号与水接近,因而T1加权上呈低信号,T2加权上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时囊壁不强化。当其合并出血、感染则称复杂囊肿。感染时,囊壁不规则增厚,增强后强化,不易与肿瘤鉴别;出血则依据血的代谢产物成分不一,信号表现不同。其他囊性病变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先天发育异常的多囊性发育不良(multicystic dysplastic kidney)、髓质海绵肾、肾盂旁囊肿、分隔性囊肿以及肾获得性囊肿如并发于透析、结节性硬化和Von Hippel-Lindau病的囊肿等,信号特征与单纯性肾囊肿类似,但其数目、位置及临床病史不同,诊断时必须认真分析。
2)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组成。三者比例不同,则MRI表现不一。一种成分中,脂肪组织的识别往往是最重要的。脂肪组织在T1、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压脂T1加权上表现为低信号。反相位成像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3)腺瘤:良性肿瘤影像学上不易与肾细胞癌鉴别,MRI上表现为<4cm的圆形肿块,T1加权信号稍低,T2加权信号稍高。随访其是否生长有助于诊断。一般原则:发现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影像检查,之后每年1次,密切观察其生长。
(2)恶性肿块
1)肾细胞癌:发病高峰年龄50~60岁,男性好发,常单发,5%多发。MRI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不规则形肿块,可有出血、钙化。T1加权上信号稍低,T2加权上信号稍高,增强扫描,大多数在皮质期明显不均质强化(富血管),20%为乏血管,皮质期强化不明显,实质期则呈低信号。还应注意肾静脉内是否有瘤栓以及周围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帮助临床分期。
2)Wilm瘤:75%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肿块巨大,常越过腹部中线,生长较快。MRI信号无明显特异性,表现为T1信号稍低、T2信号稍高。
3)淋巴瘤:非霍奇金病较霍奇金病常见,尤其是B细胞型。肾脏表现有3型,即腹膜后巨大肿块直接侵犯肾脏、肾脏局部肿块、肾脏弥漫性浸润。坏死少见,即使肿块很大也不易出现瘤栓,但极易侵犯腰大肌。MRI表现为T1信号稍低,T2信号稍低或等信号,增强扫描无论早期或延迟期强化都很轻微。
4)转移瘤:肾脏转移瘤是癌肿的晚期表现,常表现为双侧多发,也可独立发生。其原发灶多见于乳腺癌和肺癌。
(3)肾实质弥漫性病变:
常见双侧肾脏体积正常或稍小,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质-髓质界限消失。
(4)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常由革兰阴性杆菌上行感染引起,受累肾脏肿大,肾周出现积液,当肾小管内出现蛋白样物质时,T1加权压脂表现为高信号。脓肿在MRI上表现为中心无信号的不规则肿块,肾周围可见炎症索条状影,借此可与肿瘤坏死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见于尿路慢性梗阻,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感染。MRI上肾脏增大,Gd-DTPA增强后,皮质期轻微强化,实质期信号逐渐增强,肾周炎性改变显著,集合系统扩张,无造影剂排泄,有时可见钙化。
(5)出血:
肾/肾周出血见于出血性疾病、创伤和肿瘤。T1、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或混合高信号,肾周出血有时可见分层现象。
2.肾脏集合系统病变
(1)移行细胞癌:
占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90%,见于膀胱、输尿管和肾盂,磁共振泌尿系成像(MRU)常呈偏心性充盈缺损,表浅蔓延,具有侵及肾实质倾向,多为乏血管肿瘤。30%~50%呈多灶性,15%~25%双侧发生。可累及肾静脉等。仔细观察有助于进行MRI分期。
(2)鳞状细胞癌:
50%~60%患者合并结石,另外,慢性感染、白斑以及长期药物应用也与此病有关。影像学上不能与移行细胞癌鉴别,早期表浅播散,随着肿块增大,边缘不规则。
(3)转移瘤:
输尿管转移瘤罕见,常见原发肿瘤是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前列腺癌、宫颈癌和肾癌。压脂增强T1加权表现为小结节强化。
(4)结石:
在MRI所有序列上都无信号,最好在尿液呈高信号的序列上加MRU观察。
(5)集合系统扩张:
常见原因是梗阻,MRU对尿路梗阻的诊断有很重要的帮助。静脉内注入Gd-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可揭示梗阻引起的肾功能状态。肾小盏憩室,延迟增强扫描可见与集合系统相通。
3.MRI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1)移植肾功能正常:
T1加权上皮质-髓质界限清晰,注射Gd-DTPA后立即强化。
(2)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时,肾脏增大、增厚。T1W压脂成像显示皮质-髓质界限消失,动态增强程度与排斥反应严重度有关,长期严重排斥反应可引起肾脏形态缩小等改变。MRI动态增强扫描时,肾脏皮髓质灌注量明显减低。
(3)环孢素中毒性肾损害:
T1W压脂成像显示皮质-髓质界限消失。必须指出的是,肾移植的排异反应在MRI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MRI表现,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并不能鉴别急性排斥反应与其他内科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管坏死、环孢素引起的肾毒性反应等。因此,当形态学特征不足以作出诊断时,依靠活检来诊断。
(4)评价术后并发症:
①尿外渗;②增强3DMRA可准确评价肾血管通畅性以及术后狭窄;③肾代谢功能丧失: 31 P波谱图像(MR spectroscopy,MRS)可能对移植肾无功能时的肾代谢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4.应用MRI进行肾功能测定
(1)肾小球滤过率:
磁共振造影剂Gd-DTPA的排泄方式与菊粉类似,也可作为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标志物。同时MR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可观察到造影剂在肾皮质,髓质和集合系统内的聚集过程,这就是所谓的 “MR肾图”。利用时间-密度曲线反映出Gd-DTPA的浓度变化,可反映出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
(2)MR肾灌注的评价:
MR对肾灌注的研究方法较多,有Gd-DTPA的首次通过法,血管内造影剂法,血氧水平依赖法等。它们可以无创地测量出肾组织的血流量和氧合水平。在肾血管狭窄、肾移植术后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