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禽出血性败血病
禽出血性败血症(禽巴氏杆菌病或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等家禽发生的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理特征为全身浆膜和黏膜有广泛的出血斑点,肝脏有大量坏死病灶。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炎。
【病原】本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本菌分为A、B、D和E四种荚膜血清型,对家禽致病的主要是A型(禽型),D型少见。菌体呈卵圆形或短杆状,单个、成对排列,偶尔也排列成链状。本菌长0.6~2.5微米,宽0.25~0.4微米。革兰染色为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用美兰、瑞氏或姬姆萨氏染色菌体两端着色深,呈明显的两极染色,在显微镜下比较容易识别。在急性病例,很容易从病禽的血液、肝、脾等器官中分离到病原菌。新分离的菌株具有荚膜,但经过人工培养基继代后很快消失。
本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氟哌酸、氯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都具有敏感性;本菌对一般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如5%石灰乳、1%~2%漂白粉水溶液或3%~5%煤酚皂溶液在数分钟内很快杀灭。病菌在干燥空气中2~3天死亡,在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能生存6~10天;在死鹅体内,可生存1~3月之久;高温下立即死亡。
【流行病学】鹅、鸭、鸡最为易感,而且多呈急性经过,鹅群发病多呈流行性,病鹅和带菌鹅以及其他病禽是本病的传染源。病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带有大量病菌,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等会导致健康鹅染病。饲养管理不良、长途运输、天气突变和阴雨潮湿等因素都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临床症状】潜伏期2小时至5天。按病程长短一般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型。最急性型常见于本病爆发的最初阶段,无明显症状,常在吃食时或吃食后突然倒地,迅速死亡;有时见母鹅死在产蛋窝内;有的晚间一切正常,吃得很饱,次日口鼻中流出白色黏液,并常有下痢,排出黄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稀粪,有时混有血丝或血块,味恶臭,发病1~3天死亡。喙和蹼发紫,翻开眼结膜有出血斑点。慢性型多发生在本病的流行后期,病鹅日趋消瘦、贫血,腿关节肿胀和化脓、跛行,最后消瘦衰竭而死。少数病鹅即使康复,也生长迟缓。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病变不明显。急性型,皮肤(尤其是腹部)出现紫绀;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质脆,表面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等特征性病变;胆囊多数肿大;十二指肠和大肠黏膜充血和出血最严重,并有卡他性炎症;肺充血和出血。慢性型常见鼻腔和鼻窦内有多量黏性分泌物,关节肿大变形,个别可见卵巢充血。
【实验室检查】涂片染色镜检和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鉴别诊断】
1.禽出血性败血病与小鹅瘟的鉴别
[相似点]禽出血性败血病与小鹅瘟均有传染,嗜睡,少食或废食,饮水多,鼻流黏液,拉稀,喙蹼发紫,腿无力,不愿走动。剖检可见肠有出血。
[不同点]小鹅瘟的病原为小鹅瘟病毒,急性常发生于1~2周龄,亚急性发生于2月龄以上,粪稀黄白或黄绿,内含气泡、纤维素和未消化食物,张口呼吸,口鼻有褐绿或棕绿色液体流出;剖检可见食道有污绿液,肌胃角质膜黏腻易剥,小肠中下段有一膨大部、触之坚实、切开为灰白栓子,外层为纤维素物质、中心呈深褐色且干燥,无栓子肠段有棕黄或棕褐色黏稠液,结肠黏膜红肿、有棕黄或棕褐黏液黏附。肝、脾、肾紫红或暗红质脆。用已知抗小鹅瘟血清注射易感雏鹅,然后注射待检病毒有保护作用。
2.禽出血性败血病与鹅鸭瘟病毒病的鉴别
[相似点]禽出血性败血病与鹅鸭瘟病毒病均有传染,精神萎靡,食欲废绝,饮水多,鼻流黏液,拉稀,呼吸困难,喙蹼发紫,腿无力,不愿走动,腹泻等临床表现和肠道出血等病理变化。
[不同点]鹅的鸭瘟病毒病(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雏鹅;特征性症状是眼睑水肿、流泪,眼周围羽毛湿润;结膜充血、出血,头颈肿大,呼吸困难,常仰头、咳嗽,排黄绿、灰绿或黄白色稀便,粪中带血;肛门水肿,泄殖腔黏膜充血、肿胀,严重者泄殖腔外翻。禽出血性败血病严重下痢,粪便呈灰黄色或污绿色。严重时呼吸困难,张嘴伸脖,最后因麻痹虚脱而死亡。鹅鸭瘟病毒病除有一般的出血性素质外,特征性病变是肝脏的坏死灶大小不一、边缘不整齐、中间有红色出血点或周围有出血环,食管和泄殖腔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而禽出血性败血病典型病变在肝脏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大的坏死点,心冠状脂肪有出血点。
3.禽出血性败血病与禽副伤寒的鉴别
[相似点]禽出血性败血病与禽副伤寒均有传染,呈急性败血性,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下痢、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和肝脾肿大的病理变化。
[不同点]鹅副伤寒(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属的细菌引起鹅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它可引起小鹅大批死亡,成年鹅成为带菌者;患鹅初粪便呈稀粥样,后变为水样,肛门周围有粪便污染,干涸后常阻塞肛门,导致排粪困难;最后病雏鹅出现神经症状,步态不稳,痉挛抽搐,突然倒地,头向后仰,或间歇性痉挛,持续数分钟后死亡,故也称“猝倒病”。而禽出血性败血病严重下痢,粪便呈灰黄色或污绿色。患禽副伤寒病死亡的小鹅肝脏也常有边缘不整齐的坏死灶,呈灰黄白色,多见于肝被膜下,肝脏稍肿,肝表面色泽不匀,呈红色或古铜色,脾脏也有明显肿大,有针头大坏死点,呈斑驳花纹状;最特征性的病变是盲肠肿大1~2倍,呈斑驳状,肠内有干酪样团块物质。而禽出血性败血病典型病变在肝脏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大的坏死点,心冠状脂肪有出血点。
4.禽出血性败血病与大肠杆菌病(急性败血型)的鉴别
[相似点]禽出血性败血病与大肠杆菌病均有传染,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水增加、腹泻和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和肝脏坏死灶等病变。
[不同点]鹅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但以7~45日龄的鹅较易感;病鹅怕冷,常挤成一堆,不断尖叫;粪便稀薄而恶臭,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肛周沾满粪便,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禽出血性败血病严重下痢,粪便呈灰黄色或污绿色,严重时呼吸困难,张嘴伸脖,最后因麻痹虚脱而死亡。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鹅主要病变在心包膜、心外膜、肝和气囊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呈淡黄绿色,凝乳样或网状,厚度不等,肝肿大,质脆,表面有针头大小、边缘不整齐的灰白色坏死灶。而巴氏杆菌病的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质脆,表面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等。
5.禽出血性败血病与鹅球虫病的鉴别
[相似点]禽出血性败血病与鹅球虫病均有传染性,委顿,闭目打盹,减食或废食,拉白稀粪,离群以及肠道出血等病理变化。
[不同点]鹅球虫病的病原为鹅球虫,有时嗉囊充满液体,稀粪先糊状后水样,严重时呈鲜红血粪,后期排腊肠样粪,表面呈灰、灰白或灰黄色;剖检可见球虫寄生部位黏膜脱落,形成坚硬白色肠芯;肠道组织或回肠切片验查,可见大量球虫裂殖体和卵囊。禽出血性败血病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质脆,表面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等特征性病变。
【防制】
1.预防措施
(1)加强禽群饲养管理 平时严格执行禽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因为本病的发生经常是由于一些不良的外界因素刺激降低禽体的抵抗力而引起的,如禽群拥挤、圈舍潮湿、营养缺乏、寄生虫感染或其他应激因素都是本病的诱因。所以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以栋舍为单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并注意严格执行隔离卫生和消毒制度,从无病禽场引种,预防本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2)药物预防 定期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在饲料中添加0.004%的喹乙醇或杆菌肽锌,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免疫接种 一般从未发生本病的鹅场不进行疫苗接种。对常发地区或鹅场,药物治疗效果日渐降低,本病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考虑应用疫苗进行预防,但疫苗免疫期短,防治效果不十分理想。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本场分离细菌,经鉴定合格后,制作自家灭活苗,定期对鸡群进行注射,经实践证明通过1~2年的免疫,本病可得到有效控制。现国内有较好的霍乱蜂胶灭活疫苗,安全可靠,可在0℃下保存2年,易于注射,不影响产蛋,无副作用,可有效防制该病。
2.发病后措施
一旦发病,应及早隔离治疗,加强环境卫生,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周边环境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被污染的器具也必须按照要求严格消毒,并进行药物治疗。病死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深埋。
处方1:
磺胺二甲基嘧啶+20%钠盐注射液肌注,0.5毫克/千克,2次/天,连用5天;喹乙醇粉剂以0.0035%的用量拌料,3次/天,连用3天。
处方2:
皮下注射抗禽霍乱高免血清,每只2~10毫升,连用2天,早期见效快。
处方3:
盐酸土霉素,50~10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每日2次,连用1周。大群治疗时可按0.05%~0.1%的比例拌入饲料中喂禽,连用1周。或喹乙醇,20~3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每日1次,连用3~4天(或按30克/吨饲料的比例喂给)。
处方4:
硫酸链霉素,5万~10万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3次,连用3~4天。
处方5:
复方新诺明10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每日2次。或按0.4%的比例拌入饲料中喂给,连用3~5天。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5%~1%的比例配入饲料中,连用3~4天。或增效磺胺嘧啶,每只0.5克,内服,每日1次。
处方6:
0.5%痢菌净1毫升,肌内注射,每日1~2次,连用1~2天。
处方7:
特效霍乱灵散,每100千克饲料1千克,连续给药3~5天。预防量减半。
处方8:
穿心莲(干品)90%、鸡内金(干品)8%、甘草(干品)2%,共烤干,粉碎成末,装瓶备用。小鹅每只每次1~2克,成鹅每只每次2~3克,直接灌服或拌入饲料中喂食,每日2次,连用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