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懂得如何汇报,迅速抓住上司的心

精彩呈现:《隆中对》里呈现的思路

公元207年,湖北襄阳隆中山的茅屋里。

年轻的诸葛亮初入职场,要向刘备总裁做一场方案汇报,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表现。

刘备是全国的知名领袖,名声大,人气高,与他打交道的都是各界的巨头;而诸葛亮很年轻,并无工作经验,之前只是闲居在老家,写写文章。

27岁的诸葛亮能否让47岁的老江湖刘备眼前一亮呢?

这次汇报的主题叫《隆中对》,当时两人面谈的过程,被记录了下来。《三国演义》是这样记述的。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1]

通过这次汇报,诸葛亮展现了他精湛的推理能力,乃至第二天,刘备就对其予以重用,聘他做总裁副手,还发出一句流传千古的赞叹:“我得诸葛亮,如鱼得水也!”

诸葛亮,很好地抓住汇报的机会,让上司看到他的思考力,这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开端。

这个方案背后有何套路呢?我们来一观究竟。

明确定位:上司的目标是什么

《隆中对》的对话,是工作汇报的一个经典案例。

通观全文会发现,诸葛亮采用的是“why—what—how”的三步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第一步,诸葛亮要弄清楚“为什么”:上司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只有先搞清楚上司的出发点,才知道方案该怎么写。

刘备说出了原因:因为汉朝衰落了,天下大乱,旧有规则失效,原有格局被打破,我是皇室成员之一,要伸张大义,让天下恢复太平。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

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欲伸大义于天下。

刘备的目标是:为了恢复天下太平。

同样是在三国,有人搞清楚了目标,有人却搞不清楚,差别是巨大的:比如三国的第一猛将吕布,业务能力很强,但不知“为何而战”,谁给他的好处多,他就投靠谁,最终被曹操消灭了。而曹操知道“为何而战”,打仗只是手段,为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他步步为营,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原霸主袁绍。

诸葛亮通过询问,确定了刘备的目标是“恢复天下太平”,他注意到,“天下”这个词是目标的具体定位。

初入职场时,有的员工还没搞清领导意图,就急着做方案,结果到汇报时,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领导不满意,对你的印象也大打折扣。

来看看,如果上司的目标定位不同,诸葛亮做出的方案会一样吗?

A定位:守住目前拥有的荆州地区,不被曹操夺取。

B定位:控制整个长江以南,与北方曹操抗衡。

C定位:匡扶刘姓的江山,消灭曹操,一统天下。

如果是A定位,方案就该聚焦在本地小范围的资源。

如果是B定位,方案就要涵盖长江以南的所有资源。

而如果是C定位,那么就要从全国局势来通盘考虑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清楚定位后,才能围绕领导的核心诉求进行阐述。

刘备的定位,是C选项。诸葛亮就围绕着“天下”这个核心诉求,提供解决办法。

为什么这个目标可行呢?

事实上,刘备的事业处于低谷,在南方只有一小块市场,北方已经是曹操的天下了,根本没法抗衡。自己弱,敌人强,怎么办?

所以,诸葛亮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前提。

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意思是说:刘总您看,在如今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就有一个“以弱胜强”的成功案例啊——当初曹操弱小,实力不及袁绍,却打败了他,所以竞争并不一定看当前实力,而是靠战略谋划。

这个事实很有说服力:因为曹操有成功经验,所以咱们也可以效仿。

就像今天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多传统巨头貌似强大,其实已经落伍;而有的互联网公司,虽然起步时弱小,但开创新的模式,迅速崛起,打败了对手。

刘备团队也像是一家新兴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人才济济,凝聚力、战斗力很强。

捋清了“为什么要立此目标”“什么目标可行”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分析现实情况了。

分析现状:现实资源有什么

第二步,是what的问题。要向领导阐述:实现目标的资源有什么?

诸葛亮对what进行了具体阐述:刘总您看啊,现实情况是这样的,我把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对我们不利,第二类可以合作,第三类是能够拿下的。我们扬长避短,寻找优势,避开劣势,就能趁势而起。

诸葛亮将现实资源分为三类。

A. 要避开的对手:北方曹操(拥百万之众,不可与争锋)

B. 可合作的伙伴:东方孙权(已历三世,可用为援而不可图)

C. 要拿下的资源:南方荆州、西方益州(刘表不能守,刘璋暗弱)

A类、B类资源都不是我们的,只可加以利用,只有C类资源才是我们能拥有的。

并且,方案中还详细说明,C类资源的价值是什么。

A. 荆州:天下的枢纽,能控制各方的交通要道(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

B. 益州:资源很丰富,粮食基础扎实,且有成功的先例(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你看,这样分类阐述,让上司一目了然:哪些是要避开的,哪些是可以合作的,哪些是该争取的,争取的价值是什么,等等。

在职场中,不少人的表达就缺乏诸葛亮这样的清晰逻辑,东说一句,西说一句,每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混乱,虽言之凿凿,可上司昏昏然,听不到重点,效果大打折扣。

分步、分类呈现,诸葛亮这一点做得很好,能够让对方一目了然。

如果把上面那段论述画成思维导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思维导图

整个三国后来的局势,基本是按照这个分析发展的。刘备果然与孙权结盟,共同抗衡曹操,争夺荆州和益州。三国故事也都在这几方之间展开。

不得不说,诸葛亮初入职场,就已经看到了风口,摸准了痛点。

最重要的是他做了清晰分类,很好地呈现,让上司一目了然。

这样的下属,上司怎能不喜欢呢?

解决问题:具体步骤如何实施

确定了目标,分析了资源,最后要输出解决方案,也就是how的问题。

第三步,怎么做?这是最关键的。

在方案中,诸葛亮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获取有利资源(横跨荆、益)

(1)占领荆州,作为革命根据地(先取荆州为家)

(2)占领益州,获得丰富的资源(后取西川建基业)

第二阶段:形成稳定优势(以成鼎足之势)

(1)与周边邻居搞好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2)自己团队内部整合升级(内修政理)

第三阶段:占领全国市场(可图中原)

(1)等待全国的形势变化(天下有变)

(2)从两个关键痛点打击竞争对手(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

(3)崛起成为新巨头(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如果用流程图表示,步骤如图1-2所示。

每一步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切实可行。

“怎么做”的问题,在职场中最重要。如果前面你分析得头头是道,最后却拿不出措施,其实这个方案是无效的。

图1-2 具体步骤

诸葛亮采用的“why—what—how”三步法陈述可总结为:

第一步:why是目标定位,以“争夺天下”为方案核心诉求;

第二步,what是分析现状,分析“现实资源”能为我们所用;

第三步,how是执行方法,用“联合抗敌”的方式达到目的。

这三步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如果用图形的方式呈现,模型如图1-3所示。

图1-3 “why—what—how”三步法

书面呈现:可视化效果更显眼

三步法汇报完毕,刘备不由得频频点头。

一个47岁的职场老江湖,看中一个27岁的青年,是很不寻常的。

刘备总裁被诸葛亮打动了。

方案阐述完毕,但见诸葛亮挥一挥手,让书童拿出一份资料:“刘总,刚才我只是口头汇报,现在这是书面材料,请您过目。”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1]

诸葛亮指着地图说:“这是我们战略重点的西川地图,五十四州的位置、隘口、交通路线,我都做了详细考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诸葛亮真是做足了准备啊。

刘备更加赞赏:这小伙子很用心,不仅口头表述,还有书面呈现!

口头汇报是“听觉化信息”,书面材料是“视觉化信息”。

二者有何不同?

从人的感官心理来说,“声音”的传递是即时的,特点是效率高、遗忘快。当时听的感觉不错,但说完后,对方的记忆就开始退却。

想一想,我们平常听讲座时,是不是这种感觉?某个大师的精彩演讲、某个名人的激情分享,现场听得热血沸腾,但如果没有做笔记,回去之后两天就遗忘很多,具体的知识点已经想不起来。

所以,如果只单纯靠说,效果并不最好。好的演讲都需要“可视化”素材的配合,比如大屏幕上的PPT呈现,或者白板、黑板上的字句,这些都能让听众留下“视觉化记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信息传递的80%来自视觉,剩下20%的信息传递才来自听觉等其他感官。

不仅要让上司“听见”,更要让上司“看见”。

这个动作,我们在职场中要记得使用。

但凡稍微复杂一点的汇报,最好都要有书面材料,可以是文稿、表格、模型,哪怕简单的一个草图,总之,目的就是要呈现“视觉化”,让上司一目了然,你的沟通才更有成效。

诸葛亮的第一次汇报,取得了成功。

千年规律:历史名篇的表达逻辑

《隆中对》里的“why—what—how”三步法,在历史上其他的名篇里,同样是存在的。

比如,诸葛亮几十年后还有一篇名篇《出师表》,是他写给蜀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刘禅的工作规划。这篇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有,我们都学过,它也是用了三步法呈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2]

首先,是why,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我们要出师北伐”的原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因为先帝(刘备)创业刚有起色,建立了蜀国,大业未完成一半就去世了,如今三国鼎立,我们蜀国是最弱小的,这是危急存亡的时刻。所以我们要尽早出师北伐,趁现在还有实力,拿下中原,不能偏安一隅,否则时间拖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啊。

其次,是what,罗列了“我们现在有哪些优势/资源”。

(1)朝廷内部都勤恳不懈,外界边疆的将士们都奋不顾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2)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人,把朝廷内政打理得很好,都是忠良之臣(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3)将军向宠,性格好,情商高,军事武功又好,当年就被先帝称赞,现在让他当大将军,领兵北伐,是大家一致的决议(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4)之前我们已深入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后方很稳定了,现在人员武器都很完备,可以北伐(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最后,是how,陈述了“朝廷内外都该怎么做”。

(1)对外,我们要激励军队,北伐中原,消灭奸臣,恢复汉朝的权威,我们最终入主大汉的京城。这是我所负责的重大项目,如果没达到预期效果,我要接受惩罚(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2)对内,郭攸之、费祎、董允这几位忠臣尽心尽责,建言辅佐朝廷。如果他们没有做好劝谏,就是失职,也要受到惩罚(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3)请陛下(刘禅)您自己也做好表率,多听取臣下们的意见(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除《出师表》使用“why—what—how”三步法之外,另一本书里也大量使用了这个套路,那就是被世界各国尊奉为“百世谈兵之祖”的中国经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有13篇文章,是孙武为了求见吴王阖闾而提交的13篇报告。吴王看过这些文章后赞不绝口,立刻就聘他做大将军。

比如,开篇的《计篇》里,用的就是“why—what—how”三步法陈述。

首先,是why,孙武开门见山,告诉吴王“为什么我要写兵法给您”。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因为军事用兵,是国家最大的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大王您不能不认真考虑啊。

其次,是what,给吴王罗列“军事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哪些”。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意思是:大王,军事内容一共要考虑五个方面,我都给您罗列出来了,第一是道义信仰,第二是天时节气,第三是地形位置,第四是将领士兵,第五是军法规则,以及它们的具体内容。

最后,是how,告诉吴王“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兵法具体要这么做:你有能力时要装作没能力,有用时要装作没用,近距离时就骗对方很远,远距离时就骗对方很近,用好处去诱惑敌人,在混乱中捞取好处,如果对方强大就要避开,如果对方暴躁就去激怒他,如果对方怯弱就要去吓唬他,如果对方安逸就去折腾他。趁对方没防备时突然攻击,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所以你看,在这些历史名篇中,都采用“why—what—how”的三步法套路。那是因为它简单易学,适合呈现,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职场实践:做好汇报的套路

使用why—what—how的呈现方法,把杂乱的信息整理成这样三部分,呈现给领导,信息就显得很精准了。领导一目了然,会更加满意。

在具体的工作中,有如下模板,可以借鉴。

Why:明确定位

此次汇报的目的是________,要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之所以能实现的关键原因是________。

What:分析现状

目前现状有如下几点:(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我们的优势/能力在于________。

How:解决问题

具体步骤是这样做:第一步_______,第二步_______,第三步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