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备战高考作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切题,成败的关键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题型多为话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题比较宽泛。给不少考生造成一种错觉,高考作文的主题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文章的谋篇布局、名言警句、感人素材上,而忽视了审题和切题问题。

这是大错特错的。

条条大道通罗马。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从自己的位置,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通罗马的道路,最佳的选择,最经济的选择,可能有几个,但很多时候却只有一个。

高考作文的主题,一样如此。

高考作文,第一要务,是要符合写作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高分,拿满分。

要拿高分,拿满分,就必须符合“评分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的第一条就是“扣题”。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一般将“扣题”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考生如果很好地把握了话题、材料的内容,写作的要求和限制,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属第一等,赋分为21~25分;题意把握得比较准确,所写内容基本在话题、材料的要求和限制之内,属符合题意,赋分为16~20分;如果立意不明或“打擦边球”,则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赋分在11~15分;如果完全与话题、材料不搭界,另起炉灶,则是偏离题意,评分只能在10分以内,并且语言、结构等其他项的评分等级基本与“扣题”的等级相当,适当上下浮动,不可越级。例如,某考生“扣题”评为“偏离题意”,即第四等,那么其“表达”分最好也只能评为第三等,就算“发展等级”分给10分,其最高分也不会超过35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切题呢?

要做到切题,我们必须理解话题、材料的深意,抓住话题、材料背后的本质,然后准确地确定我们作文的主题。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一共有18套,也就是说,有18个高考作文题目。

由于全国Ⅰ卷和四川卷都是关于汶川地震的内容,所以,在审题、切题上没有太大的困难。我们来看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自选角度。在这段文字里,有哪几个角度呢?

我们阅读、分析这段文字,无非有三个角度,好心游客的角度、海龟的角度和老鹰的角度。

好心的游客,帮助小海龟,护送它进入了大海。游客的好心帮了小海龟的忙,但是帮了海龟家族的忙了吗?由此,我们可以引发思考,平日的活动中,是不是我们所有的好心都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好心,我们针对这个事件可以思考些什么。

幼稚的小海龟,在好心游客的帮助下,安全地进入了大海。但是,自己安全了,自己的家族安全吗?当然,小海龟是无法拒绝好心游客的帮助的,但是海龟家族呢?小海龟没有回来,那个“侦察兵”没有回来,就说明一定安全、万事大吉了吗?是不是应该有更多、更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呢?

聪明的老鹰,在游客的阻止下,无法向海龟家族发起进攻。但是,好心的游客,终不会永远看护着海龟,好心的游客总有要离开的时候,一旦情况有变,时机成熟,老鹰便迅速地发起攻击,轻易地取得了胜利。

我们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去写作,还能不切合题意吗?

我们再来看2007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画图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场景:一个孩子,因为脚下的一块西瓜皮跌倒了。周围有三个成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

要求: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实际上,作文题目给出的漫画画面内容其实很简单,但是,就是这简单的画面,仍然包含几个重要的信息:

漫画的题目:《摔了一跤》;漫画的人物,一个孩子,三个成人;漫画的事件,孩子踩到地上的西瓜皮,摔了跤;成人在一旁的反应:出事了吧!典型人物的含义:孩子,代表学生;成人,代表家庭、学校、社会。

这样一幅漫画,如何解读漫画作者的意旨,体会作者的指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来文学的解读就是多向的,自由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汉语成语“郢书燕说”,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而高考作文题目给出的漫画,家庭、学校、社会的代表,围在摔了跤的孩子周围,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出事了吧!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解读?又能做出什么样的理解、解读呢?

三方代表围着孩子,围着学生,是过度关心?过度溺爱?还是其他?

要准确理解、解读漫画内容,体会作者的指向,我们必须进行分析、研究、归纳。

我们通过语言,通过语气,来分析、揣摩。

出事了吧!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呢?

这句话应该是在前期已经对孩子,对学生进行过提醒,教育,教导:要注意,要小心!谆谆教导,耳提面命。但是,孩子、学生没有注意,没有小心,仍然踩在西瓜皮上,摔跤了。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代表,他们的态度不是过分地关注,过分地溺爱,反倒是批评、责备。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今天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对学生的一种态度,一种反应。

孩子、学生出现了问题,遭受了挫折,不是给予理解,给予宽容,给予鼓励,而是给予批评和责备。这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是对孩子、学生的发展不利的,对孩子、学生的成长不利的。

6月7日高考,距刚刚过去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时间并不长。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前后,一个网友在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美国为什么没有儿童节?》,就因为在美国,每天都是儿童节,少年儿童在每一天里,都是轻松的、快乐的,美国没有必要再设一个儿童节。在美国,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学生是宽容的,理解的,鼓励的。美国的孩子在探索中学习,进步,成长。

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犯了错误,遭受了挫折,我们应该及时给他们鼓励、帮助。如果不这样,孩子在错误中、挫折中,就会受到精神的打击,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伤害,也许他就很难再从挫折中站起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所以,教育、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家长,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要宽容、要理解、要鼓励。所以,教育专家、心理专家说,面对孩子,竖起你的大拇指!

干什么?

欣赏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在欣赏中进步,在鼓励中成长。

如此分析、思考,确定主题,相信一定能够切题,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站在起点,向哪一个方向出发,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南辕北辙,只能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徒劳无益;只有选对方向,我们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