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始自2008年
“深化”阶段已走过八年的时间,以“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期间举行的“七·二五昆明商讨会”(图29)、当年12月在福州召开的“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研讨会”(八月研讨会)为标志,可能要再延续八九年的时间。
图29 2008年“七·二五昆明商讨会”会场
总体来说,第二时期(新时期)之“发展”阶段的标志一是研究进入社会,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二是组织加强,研究领域扩展;第二时期(新时期)之“深化”阶段似应体现出如下特征:一是考察研究向理论层面提升,凸显学术性,二是组织健全完善,加强引导性。
·2010年:学术年会规范化
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在北京起步于清华大学;在其后的24年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继北京第一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之后,坚持两年一次大会,跨越十一地,陆续在武汉、大连、重庆、庐山、太原、广州—澳门、宁波、开平、北海、昆明召开了十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2010年7月,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又在北京召开,这是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深化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图30、图31)。
图30 2010年7月第12次研讨会会场(北京)
图31 东京大学藤森照信教授致辞
为推动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深化”,“201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采取了如下举措:
(1)此次研讨会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保护”为主题,接收论文122篇,选取88篇(占接收论文的72%)作为会议论文。88篇论文出自126名研究者之手,涉及9个有关专题的研究。
会议将“近代建筑史学研究”列为第一项专题,为历次之首举,旨在凸显学术性。这一专题与列于第二项的“近代建筑样式及其演变研究”专题,含论文22篇,为所收论文的四分之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深化”阶段注重学术性,引导考察研究向理论层面提升,逐步深入、提高的趋向。
新增的“近代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专题,虽然相关论文还较少(6篇,占所收论文的6.8%),但反映了近代建筑史研究者在注意“研究面向现实、研究与保护并重”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考察研究向理论层面提升”。
(2)1986年10月—2010年7月,历经24年,两年一次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已经成为众所公认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的年会。因此,从2010年7月“201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开始,正式命名为“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依序前推至1986年10月的“第1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3)在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筹备期间,“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The Academic Bienni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会标方案设计工作积极进行。最后确定的会标,以英文“The Academic Bienni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缩写“ABCCMAH”为构图元素,以绿、紫、灰三色色块作底色背景(图32)。
图32 “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标
“ABC”有“初步、入门”之意,我们的学术年会虽已召开了12次,但总体上说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仍处于初始期(ABC);用绿色色块作“ABC”底色背景,以祝福“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生机无限,祝福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欣欣向荣。
相应地,“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徽标,以英文“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缩写“ACCMAH”为构图元素,以红、紫、灰三色色块作底色背景(图33)。
图33 “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徽标
(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于1998年创办的学术丛书《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自2010年开始,作为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的年会会刊出版。在《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七)》的扉页上,已标识“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2010)”(The Journal of the 12th Academic Bienni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2010)字样。
(5)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下属的三级组织,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在适当的时机聘请学术委员,增选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以进一步加强引导性,推动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不断“深化”。
2012年7月,第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The 13th Academic Bienni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2012)在厦门和金门两地举行(图34)。此次年会设厦门华侨大学校区和金门大学校区两个会场,跨海举行,是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深化阶段的一次别具特色的年会。
会议在金门大学校区会场举行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水头村、陈清吉洋楼、陈景兰洋楼、睿友学校等金门近代建筑,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金门传统建筑,观摩了金门对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当地居民和学者展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图35~图37)。
图34 第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厦门会场
图35 金门考察——水头村
图36 金门考察——陈清吉洋楼
图37 第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金门会场部分代表合影
(前排右三为金门大学校长李金振博士,右一为金门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江柏炜教授)
继2010年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之后,此次年会将“近代建筑史学研究”列为第一项专题,与列于第二项的“近代建筑演进及变迁”专题,含论文16篇,近所收论文的五分之一,反映了近年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注重学术性,逐步深入、提高的新趋向仍在继续。
第二时期(新时期)之“深化”阶段,在研究方面体现出学术性的凸显和引导性的加强的同时,清华大学在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结合实际建设项目也作了进一步的尝试,主要有:
三亚市崖城镇骑楼街沿街建筑立面实测及复原改造方案设计(2009年3—6月)、自贡贡井张伯卿公馆实测考察及复原研究(2010年4月—6月)、北海市珠海路—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及建筑修缮研究(2011年10月—2013年3月)、长春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实测考察及复原改造方案设计(2012年6月—2013年9月)等(图38~图41)。
图38 三亚市崖城镇骑楼街沿街建筑立面实测及复原改造方案设计
图39 自贡张伯卿公馆实测考察及复原
图40 北海市珠海路—中山路街区环境整治及建筑修缮研究
图41 长春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实测考察及复原改造方案设计
·2013年:研究向技术层面深化
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向以近代建筑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体系的演变;这种演变在全国各地极不平衡且各有特色。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却对建筑技术的层面关注不够。自1986年10月第一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以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虽然在通史、样式、技术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是最薄弱的。
不了解外来的近代建筑技术如何传入中国,不了解引进外来近代建筑技术的人物和方式,不了解外来的近代建筑材料、结构、构造以及施工工艺,不研究外来技术与本土技术的结合与转化,不研究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发展,要想真正搞清楚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过程是不可能的。同时,当前广泛开展的近代建筑保护工作也迫切需要对近代建筑从技术的层面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以有坚实的基础。
2013年8月24—25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出席代表25人,其中来自日本的代表3人。
此次会议的举办地点和时间,与二十八年前的那个八月遥相呼应:1985年8月27—2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八月座谈会)向全国呼吁立即开展对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工作,为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起步的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第一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进行了准备,拉开了序幕。时隔28年的这个八月,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八月研讨会)的召开,将拉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的序幕(图42)。
图42 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场
在大会报告研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与会代表对《开展中国近代技术史研究倡议书》(草稿)展开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一致同意以此次会议名义发出,“倡议开展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推进学科发展,深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为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会议期间,代表们考察了近代大型商业建筑北京劝业场的修缮现场。在考察现场,与会代表就北京劝业场当年建造时所采用的技术、现今修缮过程中采用的技术相关问题,与修缮工程设计主持人和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互动(图43、图44)。
图43 会议代表考察北京劝业场修缮现场
图44 与会代表在北京劝业场修缮现场
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八月研讨会)是国内首次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已经正式将近代建筑技术史作为此后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点。
·2014年:组织健全完善
2014年7月,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The 14th Academic Bienni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2014)在贵阳举行(图45)。
图45 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与会代表合影
(前排右起:张松、张复合、吕舟、韩东洙、西泽泰彦、庄惟敏、张安琪、陈伯超、刘松茯、刘伯英、陈顺祥)
此次年会是1998年10月在太原召开第六次学术年会以来,第二次在内陆地区召开。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的贵州,其近代建筑历程与沿海城市有较大差异,有自己显著的地域特色。因此,此次年会以“中国内陆地区近代建筑状况及其保护技术”为主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专程与会。这是自2000年第7次学术年会以来,十四年间三任院长连续8次与会。
庄惟敏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贵州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省份,具有独特的区位、资源和多民族文化优势;近代贵州在中国的战略地位突出,对外交流深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留下众多的历史建筑遗产,是今天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去年5月,清华大学与贵州省政府在贵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7月,建筑学院同贵州省文物局合作共同主办此次年会,一定会对贵阳的近代历史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产生积极影响,起到推动作用(图46)!
图46 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场
(前排右起:刘伯英、刘松茯、吕舟、韩东洙、张安琪、庄惟敏、西泽泰彦、陈伯超、张松、张复合、陈顺祥)
继第12、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之后,此次年会第三次将“近代建筑史学研究”列为第一项专题;同时,《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继续开辟“近代建筑技术研究”专题,进一步展开对建筑技术的考察和探讨。
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期间,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正式聘任学术委员七人(其中一人兼任秘书长),使组织健全完善。
学术委员的主要职责是:对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主任委员、秘书长征集年会论文、组织年会召开;在主任委员、秘书长指导下,以“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的名义开展相关学术活动,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
在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初具规模、基本健全的基础上,增强凝聚力、提升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对学术发展的引导,成为摆在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面前的重要任务(图47)。
图47 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聘任学术委员
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第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论文征集、年会会刊《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编辑工作中,学术委员会的核心作用已初步体现。
今年“第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召开,迎来了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起步的三十年、进入“深化”阶段的第八年。
三十年,我们召开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接收论文1189篇;出版论文集5本、学术丛书10辑,收入论文887篇。这是我们30年来在建筑史学领域坚持不懈辛勤耕耘收获的的丰硕成果,这是我们三十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路途上艰苦攀登努力前行留下的坚实足迹(图48)。
图48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第5~9辑
今年,是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汪坦先生(1916—2001年)一百周年诞辰。三十年前,汪坦先生发起召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拉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新时期的序幕;他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所开创的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后继有人、方兴未艾。把汪坦先生所开创的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继续下去,进行到底,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
在纪念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纪念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汪坦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我们高兴地看到,我们的队伍新人接续、人才辈出;我们的成果被以多种方式广泛利用,发挥出应有的学术价值;我们的学术活动广泛持续开展,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