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视觉重构的社会文化基础——视觉文化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就曾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5]这一推断如今早已成真,当代社会已经全面步入视觉文化时代,而视觉文化则成为代表当代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引发了“视觉重构”这一崭新的理念。

图像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文化的样式不断演变,它正在从传统的静态与单纯的图像化个体转变为利用新科技、新媒介、工业化等手段衍生出大规模的数字视觉产业,可以说,视觉文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为视觉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不断实现着视觉工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通过解读视觉文化的内涵、本质与哲学根源等命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清视觉文化为视觉工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视觉工业发展与视觉文化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并构筑起视觉工业的理论体系。

2.2.1 视觉文化的内涵——媒介发展与变革的视角

视觉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在视觉研究范畴中,对视觉传播行为的广义描述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6]

视觉文化始于人类的视觉经验,即观看的经验,回顾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不难看出,传播媒介的不断变革实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变化。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正是媒介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使得人类获取了感官上的丰富延伸,例如,口语是对人类语言交流能力的延伸,文字与印刷媒介是对人类视觉能力的延伸等。在漫长的媒介发展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五次巨大的飞跃,这五种媒介形态分别是:“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7]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媒介为人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感官延伸体验,特别是电子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到来,使得视觉文化有效地与听觉文化加以整合,为人类带来了超出以往任何一种媒介所能带来的体验,人类文化正在从以传统的语言为中心转化为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内涵中来。

站在媒介与传播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文化得以生成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则是借助各种符号系统来实现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数字影像等大量的全新媒介不断涌现,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它们共同构建着、凸显着视觉文化符号的传播系统,视觉文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性力量。这些也使得视觉文化的研究逐渐走入一种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当代视觉文化的主要内涵集中在对于视觉元素的传播与接收,特别是对于信息、影像等因素的传播与观看成为了当下文化领域的主导,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8]一书中所提及的那样:人类社会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文明”;第二阶段为“工业文明”,而第三次浪潮则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影像为重要代表的视觉文化则在第三次浪潮中得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发挥,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我们所指的视觉文化其涵盖的范围应该不单纯指的是对于图像的研究,它更强调了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形成以及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变。

2.2.2 视觉文化的哲学根源

哲学家就视觉文化的论述由来已久,黑格尔早就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之中,唯有视觉和听觉是人认识性的感官,因此,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听觉就是视觉,抑或是二者并用。亚里士多德也充分推崇视觉感官,在《形而上学》开篇的著名论述中提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也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是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将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9]

海德格尔曾经提出“世界图像时代”的说法,他认为:“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毋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10]一大批哲学家都展开了对于视觉文化的思辨,特别是在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对视觉文化的四点论述,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1)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2)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3)景象避开了人的活动而转向景象的观看,从根本上说,景象就是独裁和暴力,它不允许对话;(4)景象的表征是自律的、自足的,它不断扩大自身,复制自身。”[11]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居伊·德波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并认为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随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则认为机械复制的时代已经到来,他形象地说现代的视觉文化接受方式“变成了一枚射出的子弹,它击中了观赏者”[12]。正是这些站在哲学角度而开展的对于“视觉文化”的不断思辨,使得我们的世界正在不断走入“图像转向”时代。

2.2.3 视觉文化的历史变迁

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实则是由传统的话语性文化向图像化文化不断递变的过程,或者说是逐渐步入视觉化时代的历史进程。而视觉文化的内部发展则也有着属于自身的历史叙事,我们可以将视觉文化的历史变迁更多地着眼于艺术史、文化史与科技史的角度,通过将这三大综合因素的分期加以分析,可以较为贴切地理解视觉文化的历史变迁进程。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对视觉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周期有着独到的见解。

朱存明认为:“视觉文化的历史经历了由原始图腾,到图像,再到仿像的过程。”[13]他认为人类的视觉文化历史由以石器、彩陶为代表的原始图腾时代过渡到以金属、机械为代表的实物图像时代,最终进入以光电传播为代表的现代乃至后现代的仿像时代。这种方式运用了抽象的演绎逻辑方式对视觉文化进行了历史范型的归纳,可以让人们对视觉文化历史的把握上升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层面上。

法国学者威瑞里奥则依据技术对文化的深刻影响,对视觉文化进行了历史周期划分。他认为视觉文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所谓的“形象的形式逻辑时期”,这一阶段以绘画和建筑为代表,可称为古典文化时代,这一时代强调的是利用理性和固定的眼光将世界加以再现。第二个阶段可称为“形象的辩证逻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以摄影和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样式,这一时期,已经呈现出了观众与视觉符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第三个阶段是“形象的矛盾逻辑时期”,计算机图像、数码影像等以新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视觉样式成为这一阶段的代表,这一时期图像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影像已经完全实现了实时的传播。[14]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真切地被把握为图像,视觉化时代已经全面来临。这种分期方式充分注重技术革命对于视觉文化历史变迁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正是每一次的技术革命,使得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话语正在向图像转换,图像的传输速度不断加快,视觉文化也逐渐走入全新的时代。

2.2.4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视觉文化

正是在如今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的今天,视觉文化迅速崛起,在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消费社会与视觉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消费社会的理论逐渐流行,社会的形态也逐渐由生产模式转化为消费模式,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视觉文化得以获得最大化的关注与体现。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5]“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6]这一阶段以影像、声音为主要元素的视觉艺术形态得以大量涌现,因为它们成功地俘获了消费者的内心,实现了大众视觉快感与娱乐快感的获取。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一阶段乃至当今的大众社会需要的主要形态便是视觉的,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整体需求,视觉文化比语言文化的表现更加直观与有效,通过为大众提供视觉化的内容进而创造大量的社会机会,而大众在视觉信息中不断地获取新的冲动与渴求进而实现更卓越的发展。物质消费逐渐向精神消费发展,这正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消费文化将形象、图像、影像等视觉化元素推向前台,商品的形象也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这些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快感,实现了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发展。

2.2.5 当代视觉文化与视觉重构的辩证关系

在如今,这个通常被我们称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文化当中,世界正在借助技术被把握为图像,大众文化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视觉转向”,视觉文化得以获得了一种超越语言文化的文化优势,并因此实现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与传统的印刷等媒介不同,当代的视觉文化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依托新技术作为基础的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全新的信息技术为当今视觉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更快的传播与获取速度,更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与更深层次的情感理解等都是当代视觉文化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则有效地激发了视觉重构理念的迅速发展,即利用有效的艺术设计手段通过多重感官体验实现的一种对于世界的重构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