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互联网+”的融合、跨界和转型
“互联网+”就像一个新的机制、新的动态协议、新的规则,它激励智慧企业、智慧个体放大人力资本,通过跨界、融合,获得转型和智慧化的生存体验。“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用简洁的话语来表述,就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本身就是一种跨界,一种变革,一种融合,只有跨界了,创新的基础才会结实,只有融合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转型才能达成。
1.2.1 “互联网+”的融合意识
2014年国家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中说道:“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并非个人、单方面的意志,而是国家的、全面的意志,是共同的、一致行动的计划,只是不同的区域、机构和个体会根据本身、地方实际作出个性化安排。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一场全覆盖的社会化创造性实验。它基于开放,源于创新;它不仅要集成智慧,还要协同融合各行各业、各种技术;它会改造传统行业,影响人们的生活,改进社会生态环境;它给我们的学习、娱乐、社交、衣食住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强调的是开放、参与、融合、连接、去中心化,这对创新生态的塑造和优化、O2O、跨行业的融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2 互联网融合发挥创新力量
融合就是提高开放度,去除排异,增强适应性。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例如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等。互联网如果能够融合到每个行业中,无论是对于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交叉营销、互通互联能够促进整合协同、提高效能,这不仅仅是一份创意,还是互联网改变商业的一个契机。比如腾讯做连接器,开放了平台,让很多人、物、服务、观念、机构嵌入连接器中,不仅带来了连接的价值,还改变了人们智慧生活的方式和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融合是一种创新驱动力量,现在的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经济、数据经济,也有人说是连接经济、创客经济。实践证明,中国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道路上来,打破垄断格局与条框设限,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建立可协作、可融合的环境与条件,融合是创新驱动力,也是互联网的特质,用互联网思维融合变革,发挥创新的力量。
1.2.3 跨界之路正全面来袭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席卷而来,这股浪潮涌上传统行业的边界,跨界融合,正在推动全新的商业世界形成。如滴滴打车,“移动互联网+出租车”式的跨界融合模式,通过一个简单的APP,短短几个月就捕获了上亿客户的心;餐饮O2O,跨越了线上与线下,从大众点评到团购网站,再到刚刚兴起的外卖配送,塑造了人们全新的就餐习惯。
各行各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双向的渗透和改变,无论是出租打车还是餐饮服务,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家们纷纷来到边界处,拨开迷雾,层层试探,逐渐走进慢慢开启的跨界之路。
1.2.4 跨界的深层次含义
过去传统工业的结构化模式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被颠覆,可以说,如今的时代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驱动要素与跨界相关。颠覆的本身带来的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跨界思维是一种“智慧”,并非只有创新才需要跨界,跨界,首先要跨越一种思维观念。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最终考验的都是系统的重组能力,这也是跨界成功的关键能力。
跨界并非领地的跨界或者行业的拓展延伸,而是思维理念、组织系统的跨界重组,对跨界的本质认识,更多的是企业能够整合内外部资源,同时打破自己的组织边界和系统结构。
跨界不仅是对外在商业模式的颠覆,也是对组织内部系统的颠覆,因此,要求不仅仅是在思维、战略上进行跨界,还要在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只有组织内部动态化、柔性化、协同化,才能形成可变的柔性组织,推动外部的跨界。
1.2.5 互联网热潮下的结构重塑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势力与传统生态业的碰撞和融合在交替,结构重塑从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开始,随着信息革命的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固有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关系结构、经济结构。
互联网变迁了关系结构,摧毁了固有身份;互联网打破了固有的边界,减弱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让信息的民主化、创造的民主化更盛行,让组织、雇用与合作关系重新被定义;互联网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社会的运营效率;在重塑社会关系方面,产生了新的能力、新的人际关系;商业模式的创新,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重心发生迁移,连接、融合成为企业追求的要素之一。
互联网打通了用户之间的关联,让分享更直接、评价更真实,同时还集成了大众智慧,让用户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传播和内容创新,这是社会的新结构、商业的新格局,也是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经济的新示范。
1.2.6 互联网对人性的尊重
有人说,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根本力量,而尊重人性是互联网的本质文化。人性即体验、驱动、市场、需求,人性是连接的最小单元,人性是连接的归宿,是融合的起点,是跨界的理由,无论是互动还是平台,都要基于人性进行开发设计、创新改进。
重视人性、尊崇人性的机构,能够让服务增值,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不能忽略初心,即基于人性。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将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未来,人人都可创新、创造、创业。有人提出:过去人们所习惯的依靠数量规模的扩大、投资的驱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状,未来要靠的是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
1.2.7 开放才能跨界融合创新
要跨界融合转型,除了用创新、创意作驱动外,还要优化生态,即对企业、行业内部生态进行优化,促进与外部生态的对接融合,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激活创造力,为社会带来价值;坏的生态环境会阻碍创新的发展。
在“互联网+”思维渗透融合的前提下,衡量企业跨界能力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的开放性、生态性,如果不能以开放心态去进行跨界融合,并对跨界战略进行深刻的洞察,那么便无法思考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开放是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跨界思维的核心之一,因为在开放的生态系统里,跨界才能找到和外界之间的共通点,未来的跨界,一定要把企业的内部生态圈进行延伸,和外界的生态环境进行交互、融合,只有这样,跨界的力量才会有效地发挥。
1.2.8 创新生态为众创提供可能
推进“互联网+”,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让企业从人性角度出发去驱动市场,同时让创业者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创新是生态的一个要素,国家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就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的骨干企业,而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引领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生态内外要交互、分享、融合,但是也要保持独立、个性与尊重。当前创新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呈现出从小众主体到大众群体、从内部创新能力到开放协同创新等多方面的特点,一大批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充分发挥了政策与协同效应相结合、创新创业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优势,构成了低成本、高便利、开放性的众创空间初步形态。
1.2.9 转型之信息与网络技术
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业务应用的蓬勃发展,促使移动互联网呈现出一种迅猛的发展趋势,3G、4G,甚至未来5G的出现,都将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无线支付、移动办公、智能家居等。
关于云计算,维基百科对其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照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信息技术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的模式,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的基础设施,也不用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直接控制。云计算给传统信息技术带来了冲击,将会颠覆传统的信息技术模式。
大数据经常和云计算联系在一起,关于大数据,美国研究机构高德纳(Gartner)对其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其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通过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实现数据的增值。
除了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之外,小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万联网也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信息与网络技术。
1.2.10 “互联网+”的智能化之势
近两年,IBM的“智慧地球”战略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在《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中,IBM为中国量身打造了六大智慧解决方案,即“智慧电力”、“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和“智慧银行”。在未来,随着“互联网+”热潮的不断升温,IBM在“智慧化”计算和数据中心方面的投入会更多。
“智慧地球”,即将实体的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合二为一,然而,“智慧地球”依然要面临不少问题。
(1)技术路径的选择。从技术层面看,发展“智慧地球”所需的相关互联网技术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采用IBM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智慧系统。然而目前的中国在高端传感器方面的生产能力还比较缺乏。
(2)市场风险的问题。据悉,目前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智慧城市”建设,30多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但这种苗头明显过热,同时,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系统也正面临被跨国企业垄断的风险。
(3)数据与信息安全问题。“智慧地球”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信息安全风险,因为“智慧地球”提出的互联互通,极有可能为某些跨国大公司借助技术手段,掌控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