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互联网+”概述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如何“+”?“站在风口顺势而为”的“势”又是什么?“互联网+”又是如何融合、跨界和转型的呢?
1.1.1 “互联网+”
什么是“互联网+”?让我们看看以下的几个不同版本的释义。
官方版:“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通过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和成果融合于社会各行各业中,体现实体经济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马化腾在人代会建议案中提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阿里研究院的《“互联网+”研究报告》中提出:所谓“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李彦宏就“互联网+”计划在答记者问中谈道:对于“互联网+”计划,我的理解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这几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的增加,现在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对其他产业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过去的一两年中,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尤其是O2O领域,线上和线下的结合。
分析以上的几个版本,可以发现,对于“互联网+”的定义,它们有共性,也有细微的差异化。
而关于“互联网+”行动计划,《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是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并壮大新兴产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增质升级。
1.1.2 “互联网+”的“+”
对“互联网+”的“+”的把握不能只从单一的角度看待,而应该对其有个多层次的、多面化的理解。
(1)互联网+联。互联网是什么?是连接,交互后纳入网络或虚拟网络。信息、通信和技术改变了时间、空间、距离,虚拟与现实成为一种存在,每个个体都被划分到不同的社群、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企业、从业者都要面临连接、融合、生态圈的问题,不能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2)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互联网。“互联网+”时代,连接是一切的目标,互通互联是根本,如果只是单一地去讲某方面的网络,是无法和互通互联挂钩的,万物万联的世界,任何网络都不能将自己孤立。
(3)互联网+其他产业。这里的其他产业不能单纯地归类为传统行业,不论是传统行业、新兴行业,还是创新行业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产业也需要自我革新、不断迭代。
(4)互联网+一切。互联网+一切代表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物与物,都可以随时发生连接,社会万物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不同的地域、时间、空间、机构乃至行为都能连接在一起,形如“互联网+X+Y”的模式,譬如“互联网+汽车”,还能再“+拼车”、“+租车”、“+保险”、“+代驾”等服务,这才能体现跨界融合。
1.1.3 “互联网+”为什么要“+”
当大家都在讲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时候,有人不禁问:互联网为什么可以“+”另一个行业?因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仅仅提供了某方面的变革,而是关系到很多产业的变化。为什么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互联网时代会如此牛?因为它们掌握着信息和数据,它们能够获取全世界之间发生的一切,并把它呈现出来。
出版人卢俊说过:“互联网做的就是关系,互联网连接一切,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价值,中国在这上面‘弯道超车’,在信息产业上更往前一步。‘互联网+’提供了互联网和任何行业连接的可能性。”
“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是在产业推动、竞争需求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新兴产业应用的跃升式发展的需求。“互联网+”在金融和电子商务上先行先试,既发现了痛点、创新了模式,又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可以说,正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创造性实践,才会有“互联网+”被提到国家议事日程的今天。
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正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特征:跨界融合。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创新的最强领域,因此,读懂了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其他行业”的理解就有了借鉴作用。
开放平台、众创空间会成为新业态的示范,“互联网+”针对问题、痛点、价值盲区所实现的跨界融合会带来很多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