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清华
▼ 专业:机械工程(实验班)
耿瑞琨,毕业于青海省湟川中学。作为一名理科生的他,2015年高考成绩669分,曾参加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并获得50分加分认定。
“一定会后悔”
2011年,耿瑞琨考进青海湟川中学时,并没有设定“考清华”这样的大学目标。高中的第一次月考,他考了年级第二名。那时候的他,还处在刚升入高中的适应期,上课偷偷睡觉却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这让他的班主任看到他身上的潜质,“这个男孩子可以考清华。”
和其他同学的犹豫不决或是漫无目的不同,高二的时候,耿瑞琨就确定了未来想要进入清华的专业方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他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第七套频道农业机械修理的节目;高二时,他在网络上仔细搜索了全国各个院校的工科专业,了解到清华大学机械系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2014年4月,他报名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拿到30分的加分。
6月,这个三年来一直发挥稳定、被老师寄予厚望的学生,却在高考中考出了三年来的最低分。那年的高考出乎意料地有大量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计算题,而这恰恰是耿瑞琨最不擅长的。“有些乱了方寸”,他一下子跌到全省100名左右。“分出来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掉了。”他回忆道。即便是这样的成绩,依然有很多所优秀的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我当时觉得绝对不能去别的学校。要是上了别的学校,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我一定会后悔。”
耿瑞琨决定复读。爸爸妈妈选择支持他的决定,“因为我的成绩一直很稳定,所以原本觉得清华胜券在握。”不单是父母,高中老师、同班好友,乃至一直以来惺惺相惜、轮流占据年级一、二名位置的“对手”,所有人都认同他的决定,大家都觉得这个成绩太出乎意料了。让耿瑞琨记忆犹新的,是当时高中班主任董亚明老师激励他的话,“复读就复读嘛,古时候有人要考很多年才能考上举人,你只是一年,没什么大不了的。”
2015年,他获得了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优秀的成绩,拿到了50分加分,并以全省理科实考分第四、669分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实验班)。
得偿所愿
耿瑞琨从来没有动摇过再次迎战高考的决心。
重新进入备考,他发现“原来没掌握的东西还有很多”,要紧紧把握住重来一次的机会。即便壮志满怀,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起初,已经复习了一年的耿瑞琨远超第二名几十分。然而,随着复习阶段的推进,两个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距离2015年高考不到100天的时候,那种压力让他整夜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躺在宿舍床上什么都不做。他的成绩开始出现十几分的波动,跌到了年级第三名。耿瑞琨慌了手脚,老师鼓励他,“不要想太多,按你的水平肯定没问题。”
在那段时间里,耿瑞琨最大的动力来源是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字。他成了学校收发室的常客,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朋友们寄来的明信片,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他感受着来自全国各地,那些曾经的“战友们”的关怀与厚爱。“那种感觉挺神奇的,好久没有收到手写的信件,拆开的时候会很感动。”他没有回信,默默地感受着这些关心与厚爱,他开始慢慢地调整心态,“反正已经到了这一步,那么我就继续走下去,看看最后怎么样。”
2015年,他再一次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有了去年的报考经历,这一次让他从容了许多,而高考结束后才进行自主招生笔试的政策调整,让他觉得精力不会被自主招生分散,这一次的自荐自如了许多。
家是习惯和信任
耿瑞琨是少有的没被问过“想考清华还是北大?”的学生。爸爸妈妈给予他的充分信任是他成长中的最大助力。
“我和他妈妈很少阻止孩子,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得很多道理。作为家长,在学习上我们很难去帮助他,我们能做的除了给他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之外,就是不要给孩子额外的压力。”耿爸爸这样评价他们的亲子关系。他们看重的是在他小的时候帮他养成好习惯,然后在潜移默化中让他感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他们不会去限制或干涉他的爱好,打篮球、踢足球、玩网游,耿瑞琨都会自己控制时间和频率,不用父母操心。
这样的自控力一直带到了高中的学习中。每天他都会给自己制定学习任务,在完成之前,坚决不去球场。父母帮他养成的另一个习惯是听讲。高中时很多同学会边听老师讲课边写作业,但耿瑞琨从不这样,“那样既听不进去也写不好”,他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虽然很多东西都知道,但遇到老师讲我不会的部分又要重新去过一遍之前的步骤,这样实际上浪费了更多的时间,何况有些重点是会一带而过的。”这样的态度让他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如今的耿瑞琨在清华园里正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命运和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但兜兜转转他还是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清华园。大一下学期占据他最多学习时间的课程是金工实习,这门课程就像是打开他进入最爱行业的钥匙,他期待着接触到机械领域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