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嬗变中的东方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靳辅治黄河

时间:1677~1692

辅治黄河,功不在一时,而在于千秋万代。事实上,他也的确未被当时人所理解,靳辅因治河而留名后世,却也因治河而被免职于当时。

治河是大事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从古时起,治河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黄河既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一条灾害河,特别是明清时期,黄河多次泛滥,灾害日重。

黄河泛滥的问题,一是由于穿过了宁夏和内蒙古的沙漠地带,夹带许多的泥沙;二是黄河到达河南孟津以后,地势突然变得平坦,水流不快,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越积越厚,把河床垫高了。黄河的灾难,历史上屡见不鲜。仅康熙元年到十六年(1662~1677),黄河大的决口就有67次。康熙时期,黄河的下游河道与现在的不同,其下游有一部分与运河重叠,后流入淮河,从淮河口入海。这就是所谓的黄河夺淮入海。

滩区

黄河下游,河与两岸大堤之间的大片土地,洪水时被水淹没,枯水时高出水面,通常称为“滩区”。

康熙帝从14岁亲政以后就留心治河的问题,后来发生了三藩之乱,他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件大事,时刻提醒自己。

靳辅治黄河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其祖先原为山东济南人,后于明朝初年从军戍卫辽阳,因此在辽阳落户。靳辅于顺治六年(1649)出仕,先后任过内阁中书、兵部员外郎、武英殿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务,康熙十年(1671)被任命为安徽巡抚,在任共6年。

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靳辅从安徽巡抚任上被提升为河道总督。这年他45岁,从此到60岁病逝,一直致力于治河。靳辅是个知人善任的官吏,他任总督时,浙江钱塘人陈潢是其得力的僚属,靳辅对治河本无研究,凡治河之事,无不向陈潢垂询和请教。靳辅治河十余年的成就,与陈潢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靳辅出任河道总督之日,正是黄河、淮河泛滥严重时。尤其是关系清朝统治命脉的运河也受到严重影响,使江南的漕粮不能顺利地运到北京。

靳辅首先在淮阴以东当时黄河的两岸,造了坚固的河堤,一直延伸到距离海岸线20里的地方。在淮阴以西地区,加强了沿淮河与洪泽湖一线的若干河堤、河坝,使之不再溃堤,这样河水就只能往前流动,增大了冲刷河底淤沙的力量,自我除沙的能力大为加强。

靳辅知道运河关系国家的漕运,不应因黄河夺路而使漕运中断,于是他又在黄河北岸开辟一条长180里的新运河。

为了防止改道运河的黄河之水溃决运河大堤,冲毁农田,靳辅在淮阴至江都(属扬州)沿运河各县都兴筑了若干“减水坝”,这样,既防止了运河的泛滥或缺口,又可用于运河周围的农田灌溉。

治河起争议

治河的花费是国家的一项主要开销,过去治河成绩不大的原因主要是治河官员的贪污腐败。靳辅为官清廉,除应得的俸禄外,治河公款分文不取,治河中的大小开支,都一笔一笔详细记载,因此得到了治河民工和两岸百姓的一致称赞。有人甚至传说靳辅所以能治水而不贪财,因为他是龙王转世。另外,遇有大的工程,靳辅总是亲临施工现场监督指挥,不辞辛苦。

靳辅治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直隶巡抚于成龙(与前面提到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同名同姓,但非同一个人)等人却说他用钱太多,还认为他治河的方法根本不对。于成龙本人十分廉洁,深得康熙帝的信任,但他并不懂治河。于是康熙帝将靳辅叫回朝中,让两派人辩论。

尽管靳辅的治河办法踏实可行,康熙帝也认为靳辅和陈潢治河有功,但靳辅还是在辩论中输了。其原因一是治河是一项长期工程,其成效不是一时就能显现出来的;二是康熙帝本人也不懂治河,支持靳辅的人少,康熙要照顾舆论。最后靳辅被免职,靳辅的智囊陈潢也以“屯田扰民”的罪名被拘捕,在入京途中病死。

尽管靳辅4年以后再次被起用,但不久也病死了。在这之后,大臣王新命、于成龙、张鹏翮相继任河道总督,但基本上遵循了靳辅和陈潢的治河方略。

历史词典

南书房

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才裁撤,是清帝的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康熙帝为了便于与翰林院的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地辟出房舍作为专用场所,称为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选择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要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拟写谕旨。南书房完全处于皇帝的严密控制之下,随时承旨出诏行令,因此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集权的重要步骤。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与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