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课 程
1什么是课程?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1)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
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但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3)课程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a.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了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并兼取二者之长,以补各自之短,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②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a.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b.课程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课程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在世界发展日益多样化的现时代,一个国家在课程编制上:必须将一元化与多样性科学而合理地结合起来;必须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缓急,做出全面、总体的优化思考与安排。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是何关系?在课程中各起何种作用?与当前的课程改革有何关系?
答:(1)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分别如下:
①课程方案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主要涉及课程的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
课程方案是对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课程开设的时间、学时和学分,规定上课周数、复习考试周数、节假日周数以及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课程方案虽然不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却为课程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依据,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所不可或缺的。
②课程标准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它对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程的灵魂。
③教科书与课程的关系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其主要部分。
教科书具有“学习资源”的性质,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是课程作用得以发挥的蓝本,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和汇集。
总体而言,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因此,只有三者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确保课程顺利的实施,教学有效的开展。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在课程中的作用
①课程方案起到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的作用。课程方案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课程开设的时间、学时和学分,规定上课周数、复习考试周数、节假日周数,以及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可见,课程方案对课程起到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的作用。
②课程标准起到了目标导向的作用。课程标准涉及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针对课程标准的实际运用提出了建议。因而,其对课程起到了目标导向的作用。
③教科书起到了工具性作用。教科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可见其在课程实施中的工具性作用。
(3)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关系
①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依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运作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规定为先导。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便是这些理论和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教育界的专家们经过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下来的,作为课程改革的依据,指导课程改革的实施。
②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经过具体实践的检验和验证后,原本从理论上设定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同时,它们也是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
3学了课程与课程理论发展以及常常论争的几个主要的课程问题,你有何新的认识与打算?
答:学习课程、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发展史上争论的主要问题,对于认识和处理现实中的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富有借鉴意义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密切相关
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可见,只有它们三者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确保课程顺利的实施,教学有效的开展。
(2)应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不可用一种课程理论去否定、取代另一种课程理论,应当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以发挥现代课程最佳的整体功能。
(3)应将一元化课程与多元化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编制上,必须将一元化与多样性科学而合理地结合起来。若片面强调课程的一元化,就会造成课程与教材的单一、僵化,不利于调动积极性,阻碍社会与个人的发展。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那样会造成课程的繁杂,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4)应将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相结合
高中在完成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适当结合地方需要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或综合技术教育课程,以便学生毕业后对劳动就业有所准备。而不能片面的强调狭隘的专业知识,只有普通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相结合才能顺应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4你在中小学的学习可能亲历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能否对照这里所述的课程改革的情况,谈谈你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感受。
答:略。
5从教师角度看,课程设计有何意义?
答: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作为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明如下:
(1)有助于教师确切、深入地理解教育目标
通过参与教育目标的设计,教师可以清晰的了解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设计的方式等,有助于教师确切而深入的把握和理解教育目标,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有助于教师整体、全面地把握教育内容
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师对课程内容会把握更准确,对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的理解更科学,有助于教师整体而全面的把握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的施教。
(3)有助于教师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使其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有了深入而系统的把握和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教育规律、教育理论有了更好的认识,有助于更加科学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课程设计的过程是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课程的过程,教师的参与将有助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6你认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具体阐述如下: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发展的潜能,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而且身心各方面发展尚不完善,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
(2)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在新课改中,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变成学习的主人,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因此,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由教书匠成为研究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要进行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学科,进行相关的教学教法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
(4)由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
新课改强调课程编制的时代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尤其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教师需要从过去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研究者和开发者。
(5)由个体劳动者成为教育协作者
教师独自工作,不利于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因此,新课改条件下,教师要具有团队意识,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从而增强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效能。
(6)由道德说教者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者
道德说教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健康并不是很有效果的,因而,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者,通过心理途径和方法来实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体而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主动对其知识、技能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实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