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
答: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当经济处于封闭状态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分别由下列因素构成:
①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财政收入(税收);
②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财政支出。
(2)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但是由于微观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市场失灵的出现等原因,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求的平衡。而从上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构成因素中可以看出,税收收入是总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出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求关系失衡时,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消费总量或投资总量,从而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
2如何理解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
答: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或说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在供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结构协调是宏观经济发展又一重要目标。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政府税收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影响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1)税收有利于协调产业结构
①利用税收调节不同资源的供求关系:
a.低税率应当适用于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这样才可以保证这些商品以较低的价格来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b.高税率应当适用于非生活必需品,这样既可以使生产经营者的大部分收益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家,同时也能引导人们的理性消费,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②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去投资于那些规模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私人不愿意投资,但是社会效益很大的行业和企业。
(2)税收有利于协调地区结构
①市场机制下的资源流动会使得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下降:
a.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条件、充足的人才等已有优势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
b.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不仅不能吸引资源的流入,还会流失大量的人才资源。
②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促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状况和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对这些地区的预期投资收益,进而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地区。
(3)税收有利于协调资本市场结构
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按投资收益取得的风险程度不同,可分为安全性投资和风险性投资。安全性投资具有风险小、预期收益低的特点;而风险性投资具有风险高、预期收益也高的特点。税收对不同投资方式的不同规定会引起资本流动方向的不同。
3如何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
答: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
(1)市场机制下决定产权制度的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按照市场机制决定的分配制度原则是多劳多得。两项原则均体现了市场效率优先的基本思想。然而,在市场机制下,会导致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极大地阻碍了收入分配公平目标的实现。而税收作为政府直接掌握的,集财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于一身的工具,可以直接参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2)图2-1绘制的是税收调节个人收入效应的示意图,即“洛伦兹曲线”。横坐标表示人口分布百分比,纵坐标表示收入分布百分比。正方形的对角线称作绝对平均曲线,这条线上的点表示的是收入分配绝对平均。也就是说,每个个人获得的收入是一样的。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在任何一个社会,人们的收入都不可能完全一样。现实生活中,收入分布曲线只能是向下弯曲的弧形曲线。洛伦兹曲线的不同弯曲程度有不一样的含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图2-1 税收调节个人收入效应示意图
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成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G=A/(A+B)。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
(3)税收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使得曲线向收入绝对平均曲线靠近,其主要做法包括:
①在个人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的方式,如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从而对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②征收房产税、社会保险税等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有效机制。
总之,如果基尼系数有下降的趋势就说明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过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4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可从哪几个方面理解?
答:政府对个人劳动所得征税,会直接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收益,引起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发生变化,促使劳动者改变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间的选择,即产生收入效应或替代效应。
(1)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程度首先取决于个人现实的收入水平,具体关系如下:
表2-1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2)税制的选择也会影响税收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①累进税制中,劳动所得的增加会使得适用税率也相应提高,从而减少劳动者的边际收益,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逐渐提高,抑制人们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积极性。此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闲暇”来替代劳动。
②税制的累进程度越高,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就越明显。除此之外,个人的偏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对劳动投入增减的选择。
5如何理解税收对储蓄与消费的影响?
答:政府课税必然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乃至生产者的决策,进而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税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分别如下:
储蓄是个人将一部分经济资源转移到未来某个时期进行消费的活动。即它是延迟了的消费,是未来的消费。影响储蓄的因素一般包括个人收入水平、储蓄利率高低、储蓄动机、储蓄的意识与习惯等。
(1)假设前提条件
①将时间划分为现实与未来两个期间,现实储蓄全部用于未来消费;
②个人在未来期间只有储蓄利息收入,而无其他经济收入来源;
③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
④个人所得税采用比例税率形式。
(2)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税收对储蓄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①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假设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固定不变,仅对个人的现实收入征税,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那么征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同时等比例地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
如果对储蓄利息收入也征税,由于对利息的征税减少了个人未来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纳税人对未来预期的消费水平。因此为保证未来期间的生活水平,纳税人将减少现实的消费,增加储蓄。
②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对储蓄利息收入征税时,储蓄的收益会减少,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得纳税人在储蓄与现实消费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增加现实消费,减少储蓄。
一般讲,税收对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
(3)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①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
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税收对消费产生的收入效应。因为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与储蓄,所以,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与税收对储蓄的影响呈负相关,即增加储蓄就是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是增加消费。税收主要是通过个税来调节消费总量。
②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税收对消费产生的替代效应。当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后,生产经营者会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负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应税商品的价格提高,就会改变这种商品与未课税商品的相对价格关系,造成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对已税商品的购买,增加未课税商品的购买。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的。
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对消费的影响如何还受到商品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制约。需求弹性通常与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呈正相关。
6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投资可以分为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私人投资的显著影响。
(1)税收会导致投资总额的减少
①私人投资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投资效益,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边际投资收益大于资本使用成本,投资者就会不断追加投资,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资本使用成本。
②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使得投资者未来的投资收益减少,降低了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抑制了其进一步投资的意愿,最终就会减少社会投资总额。政府通过税收手段调整社会投资总量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直接减免税或者再投资退税等方法。
(2)税收还会引起投资结构的变化
①在统一税制下,政府对不同投资项目征收相同的税收,由于各投资项目所承担的税负相等,因此,税收只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不会引起投资结构的变化,投资结构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②如果政府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那么税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还会影响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选择。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征税模式、税率、计税依据、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引导投资结构、投资方向的变化。